2005-11-17
国际企业必须有强大国家支持的法律解释和实施能力。当西班牙人烧毁温州鞋的时候,中国政府没有作出及时和强烈的反应。中国政府还没有将保护中国企业的海外利益放到应有的高度,还没有经历过中国企业走向全世界这样的历史过程。中国政府要学习美国政府,他们的财政部长要人民币升值,他们的贸易官员要我们开放市场,他们的国务卿要我们保护知识产权,他们的外交部和国防部在关心海外机构和人员的安全,他们的总统甚至推销波音公司的飞机。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者为他们企业的海外商业行为进行系统的法理解释,它们强大的律师团队提供了完整的法律支持。在此基础上,他们始终保持着经济制裁和武力威胁的强大压力。
国际企业必须有强大的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科研力量为支撑。
企业的扩张行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渐渐抛弃了依靠单纯利润积累的方式。特别是跨国经营的企业,为了尽快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大多采取参股、兼并、收购的方式完成企业在不同区域和不同领域的扩张。所有企业的并购行为,都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中国的商人银行和投资银行具有浓厚的官僚资本特征,不进行彻底的改组根本不能承担这样的历史使命。如果中国没有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间接提供中国企业的金融服务,中国企业国际化可能要退后20年。但是,仅仅依靠香港金融中心是不够的。随着汇率开放,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中国金融机构本身也有国际化的问题。中国金融资本不能迅速发展,不能出现世界一流的国际金融机构,中国企业就不可能去华山论剑,更不会有巅峰对决。
中国的各种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但产业资本却十分薄弱。微软公司可以有300亿美元存款,随时进入新的领域。中国企业大多负担沉重债务,规模庞大,资本薄弱,不堪一击。这一方面和中国十分奇怪的税收政策有关,中国极其苛刻地征收企业所得税,而对个人所得税却网开一面;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流氓化,个人收入只能变成存款,而不能形成资本,形成中国的现金流奇观,银行存款水浸,资本市场干涸。就宏观经济而言,财政的土匪特征和金融的流氓特征是中国产业资本发展的最大障碍。
由于西方国家的军品研发和生产是由商业机构进行的,研发和技术储备可以获得大量政府补贴,同时技术转用于民没有任何障碍,科研能量可以迅速和直接地转变成企业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中国目前用于教育与科研的投入是巨大的,但是,由于体制的因素,其成果转换成商业利益的效率偏低。
国际企业必须拥有强大的产业体系和企业集群优势。
中国建国后以计划经济的模式,集中资源,以极高的效率,在半个世纪中实现了工业化。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我们拥有了完整而强大的产业体系。同时,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集群。产业体系和企业集群意味着生产能量和生产效率。这是中制造业起飞的基础,也是其它国家无法复制和模仿的优势。(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问题与对策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