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06
政治说到底要为经济服务。如果政治的发展和创新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活力,当然是好事。如果政治的变动影响了经济发展又如何呢?看一看今日的台湾!
2006年7月1日,香港有19个团体发起,800多个团体合办,号称有逾5万人参加的大游行,有人称之为‘民主嘉年华’。
笔者曾请教过‘民主派’人士四个问题:
民主诉求是否就是普选?
普选的时间选择依据是什么?
普选与香港经济转型有什么关系?
香港普选对中国内地有什么影响?
答案是:不知道。
翻遍香港政治人物和学者的言论文章,依旧是没有答案。
笔者亦曾以上述问题请教内地有关官员,答案仍然是不知道。
为不知道的事情而游行,显然,游行者是盲从和盲动的。这也是香港一道独特的风景。
不客气地说,香港是一个不会思考的城市。尤其是对于发展战略规划问题,回归前5年,回归后9年,竟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有说服力的方案。
香港有民主党、’民主派’、‘泛民主派’。他们始终没有讲清楚:
香港为什么需要民主?
香港需要什么样的民主?
香港应该怎样民主?
或许真有人天真地认为,民主=普选!政治说到底要为经济服务。如果政治的发展和创新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活力,当然是好事。如果政治的变动影响了经济发展又如何呢?看一看今日的台湾!
笔者始终认为,香港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转型,适应并跟上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大中华经济体系有机并且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相对集权、果敢并且极富效率的管治体系。
遗憾的是,香港目前的管治体系已经零散(立法、司法、行政各行其是),政府官员畏缩不前,议政和施政涣散低能。
如果再搞普选,重新磨合一个管治体系,还需要一个十年。而且,未必比现在更有效率。那么,香港的问题不仅仅是边缘化,而是出局。
笔者曾提出一个并非玩笑的问题:游行能否促进转型?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应该是700万人大游行。
站在湾仔的过街天桥上,看着那如节日般快乐的人们,真的感觉不到这是带有强烈政治诉求的游行。
长长的街,更像是T型台,各色人物走在上面,更像是在做秀。
有朋友说,看香港的事,总如同雾里看花。我心中一惊,没有敢接下边一句。这下一句,实在接不起:水中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