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26
中国目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换句话说,就是合理配置资源。中国的改革主要是方向问题,而不是方法问题。中国的改革需要的是决心和勇气,而不仅仅是智慧和技术。总括来说,改革要攻坚,改革不要绕大圈。
很显然,中国目前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换句话说,就是合理配置资源。
在西方,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最终演化为股东价值理论。即便是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将寡头把持的石油产业收归国有,然后低价上市,由公众持有,将理应由公众享有的利益还给公众。同时,亦提升国家安全和企业的效率。
而在内地,股东价值理论行不通:第一,人民还没有变成股东;第二,国家股东被虚置弱化;第三,管理者代行股东权力。结论是,管理者阶层价值理论代替股东价值理论。一句话,管理者阶层利益最大化。
管理者阶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就是一系列奇形怪状的制度、政策、法规和管理体制。这个问题,在金融业、房地产业、资源类产业、国有企业等诸方面表现十分明显突出。
举例,房地产行业理应将中国房地产业新增和创造价值主要转变成公众利益。然而,管理者却不通过行政政策给予百姓廉价房产,又不通过税收转移支付,而是通过制造消费者障碍,导致价格波动,为房地产商在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创造价值,唯一受损者则是民众。
再举例,由原金融工委(现银监会)抽调大批干部进入中国各大金融企业。这种在高度专业化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调入大批行政干部的做法(而不是银行家),严重地削弱现代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其他行业亦有类似现象,极其明确地表达了管理阶层利益最大化的意图。
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最主要动词就是‘卖’,卖给洋人、私营企业家,或上市。在卖的过程中,各级管理阶层代行国家股东权力,寻求管理者阶层利益的最大化。这个过程中,有两样东西被剥夺,一是理应转移支付给民众的利益,相当大的比重被截留(或者说劫走);一是理应提供给民众的公共产品(如社保、教育、卫生等)被挪用(或者说盗走)。
问题出在哪里?中国的改革本来应该开始攻坚,然而现在却是在绕大圈。
我们再一次审视改革的目的:
第一、有序地将国有财产转移支付给公众(人民),使资产的使用和增值更有效率。
第二、建立完善和有效率的市场,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
第三、建立系统的社会保障和安全体系,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定和平。
我们再一次审视改革的行为:
第一,为什么金融政策(低利率)和税收政策(高税率)如此残忍地逆向转移支付,即财富进一步且快速向小部分人集中?
第二,为什么银监会、国资委、证监会如此地热衷于交易而非监管?第三、为什么不动用已有资源,建立起码的低保体系?改革要攻坚,改革不能绕大圈。笔者从来不认为套用西方民主制度能提升东方国家经济发展的效率,甚至认为结果恰恰是相反的。但是,我们必须有一批有理想、有才能、有纪律的年轻人扛起中国改革的大任,特别是重建中国的管理阶层。这不是什么民主法制建设问题,这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最起码的能力,这也是执政党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毛泽东做到了,邓小平做到了,后人也一定能够做到。
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应转化为股东价值理论。在今天的中国,就是公众价值理论,必须使公众利益最大化。当然,是指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最大化。
这一原则,应该成为衡量制度、政策、施政、管理等一切行为的唯一标准。之所以说唯一,是不能再延续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特定时期的思维逻辑,更不能以此作为管理阶层利益最大化的借口。
中国的改革主要是方向问题,而不是方法问题。中国的改革需要的是决心和勇气,而不仅仅是智慧和技术。
再重复一句:改革要攻坚,改革不要绕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