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入世后的三个战略问题

2006-09-12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同时面对机遇与挑战。如果能够尽快解决涉及发展战略方面的重大问题,中国就可以迎来另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也为中国的长治久安,为中华民族持续繁荣奠定一个紮实的基础。

涉及战略层面的问题有如下三个方面。

中国入世之后,最急迫的问题是建立中国商品的全球销售网络。这是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要求中国人的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此后,中国资本也会逐渐国际化。中国资本的国际化,也要求中国人的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所有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要求中国人要开始大规模地走出去。人口的大规模的流动,是商品流通、资本流通的前提。

中国人不能自由地、大规模地走出国门,中国的商品和资本就很难自由地、大规模地走出国门。中国的商品不能自由地、大规模地输出,中国的生产潜能不能有效发挥,严重的失业问题就不能缓解。同时,当国门大开之后,国际商品与资本大规模湧入,势必冲破中国国内基本的产业平衡、分配平衡、就业平衡,带来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那样,中国将失去战略上的主动。事实也证明,中国一个半世纪的人口国际间流动,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中国在知识方面、科技方面、资本方面、贸易方面广泛受惠於客居於全球的华侨。

另外,中国解决人口问题只有两条路:一是计划生育,二是人口输出。第一条是长期国策,其实际有效性,要百年之后才见到。第二条是现实国策,其实际有效性,十年之内可以见到。

中国一个半世纪的人口国际流动的历史,是一部真正的血淚史。是贫困战乱之下的人民无奈的选择。始终没有政府的主导和推动,更谈不上有效地保护、协调和管理。甚至可以说,中国始终没有一个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移民政策及其与之配套的法律。

人口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不仅仅是出於经济、政治方面的考虑,也涉及基本人权问题。这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誌。在正门打开之后,可以减少非法移民问题,可以有效地改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的形象。

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近十多年来,在人口国际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政府需要进一步了解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即是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同时也可能是中国最大的资源和最根本的国力。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人口问题具有政治含义,其力量之伟大可能远胜经济实力和军事能力。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已经累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这些财富在近二十年中,逐渐由国有、国治转为民有、民治。在民有的过程中,由於未能解决道德和法律方面的确认,民有财富始终处於不透明或半透明状态,也仍然存在被各种形式收取及分割的问题。上述原因,导致民有财富不能有效地进行正常的投资。由於中国的资产转化为资本的比例和速度都极低,影响着中国经济的效率,会渐次降低经济发展的速度。

更为严重的是,由於资产不能在国内有效地资本化,促使资产被迫流向海外,促使资产转入非正常消费领域。造成社会财富整体的流失和浪费。

此外,必须重视中国入世之后,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其资本增值的能力会高於中国资本增值能力,外国资本将以效率为手段,逐渐蚕食中国社会财富。长此以往,会带来严重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

民有资产的资本化问题必须解决三大问题:

民有产权的确认问题

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道德伦理问题;二是合法化问题。

由於历史原因,中国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已在很大程度上消灭了私有制,资产本身就是贬意词,资产阶级是被专政的对象。因此,时至今日,在道德伦理方面尚未对资产概念正本清源。

由於现实的局限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配出现了很多问题,民有资产的积累过程不仅仅是不公平,而且广泛存在不道德的现象,甚至是违法的问题。相当一部分人的资产及其人格不符合中国道德伦理规范,缺乏社会的认受性。因此,民有资产的确认问题又涉及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十分敏感。

由於制度的不完善,中国在民有财产的积累过程中,缺乏法律的认受过程。相当多的资产缺乏详细、有效的来源证明,同时亦未完成缴税义务,在法律上难於得到确认。

由於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分配关系并未做合理调整,基本延续了平均主义原则,从理论上讲,社会成员在收入方面,应基本保持均等。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同。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急速地积累了财产,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其中,又有一部分成员财产来源值得质疑。这部分人的财产确认在道德伦理上有问题。然而,长期维持现状,只有导致两种情况:一是社会分配进一步损害道德伦理规范,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财产加速向海外流失;二是来一次类似‘四清’式的运动,全民肃贪反腐。后者,可能带来难以想像的混乱,甚至使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

综合利弊,较为可行的方式应是渐进的、有序的、系统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方式。其中,最核心的手段是税收。实际上,这是针对资产变动的纳税,准确地讲是资产增值税。即在扣除正常免税额(如住宅、如工薪收入等)、扣除已完税资产(包括已缴所得税后收入等)、扣除已缴纳遗产税之遗产、扣除已缴纳资产赠予税之资产之馀的全部资产缴纳资产增值税,可实行超额累进税制、平衡社会分配矛盾。凡完税后资产,应得到法律认定和法律保护,神圣不可侵犯。对资产来源不明问题,要留有相当的宽馀度。超越一定程度的予以没收。

民有资产的保护问题

应该意识到民有资产是人民生命及生活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有资产的合法性一经确认,便神圣不可侵犯。而且,保护人民财产的工作,应成为政府的主要工作,事实上,这也是政府存在的重要根据之一。

首先,要尽早系统完成立法工作,应使之成为宪法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并依此,完善民法和刑法的内容。

其次,要教育政府官员,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列做头等重要的工作,并作为考评、审核的重要内容。

再次,要对财产的合法取得及其使用和保护的内容进行全民普及性教育。要全体公民建立正确的经济伦理意识。并培养一般性获得财产、使用财产、保护财产的知识。

民有资产的资本转化问题

民有资产的资本转化是提高全社会整体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途径,也是经济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

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民众的投资意识、投资能力和投资工具均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投资银行业的发展,这方面已经有了进步。但是,相对於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民众的文化水平尚未达到一定程度,在资产的资本转化过程中,极容易将投资被误导向投机,遭受财产的重大损失。

近年来,一些所谓的社会精英利用国家投资银行业务快速发展中的疏漏,大肆侵吞掠夺国有及民有资产,以国家和民众的损失为代价,迅速累积惊人的个人财富。严重地损害了正常的民有资产的资本转化过程。

由於市场经济运行的时间不过二十年,尚未建立起一套发现、培养、使用、奖励企业家的文化。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居於主导地位的条件下,政府始终未能形成一套对企业家发现、培养、使用、奖励的标准,无法形成中国的优秀企业家群落。而民营企业受制於政策环境和经营环境尚难於迅速地成长成为国际级的大型企业,无法起到骨干作用。

在中国,企业家一向等同於老闆(即股东)。国有企业如此,民营企业亦如此。这就是为什麽国有企业总是派机关干部当老总,民营企业总是家族化的深刻原因。企业家更像军事指挥员,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并且只能是在众多失败者中脱颖而出的一小部分精英。这部分精英要市场化,并成为市场中最主要的、最特殊的商品。

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二十年,从宏观到微观做了无数的改进,为什麽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核心问题是企业家问题。政府不肯从市场上聘用最优秀的企业家,而只能选用身边的干部,就如同民营企业中聘用弟弟做总经理、太太任财务总监一样。一支优秀的军队,如果交给一个从未打过仗,甚至不是指挥员的人指挥,你指望能打胜仗,那是笑话。国有企业再不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已经不再是与时并进的问题,那实际上是制造国有资产流失的犯罪。

企业家市场与其他商品市场一样,需要一个建立、培育、发展、成熟的过程。企业家市场与其他商品市场一样,没有地域、国界的限制,只要是最优秀的,均可为我所用。值得欣慰的是,中国近二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已经湧现出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中国具备完善企业家市场的必要条件。所缺乏的只是认识和政策。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