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深话结构

2006-09-18



内地经济学界的浅薄和浮躁,直接导致经济政策的华而不实。‘调整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经构’这一类行政术语遍布于内地各级领导的文章、报告和话语中。但是,笔者从未看到关于结构的定义,更没有看到为什么调整?谁来调整?怎样调整?

结构有两层含义:一是要素在系统中的比例;二是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产业结构或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人可以调整结构。政府只能通过经济政策,推动或促进经济体系的结构向着某一方向转化,这种推动和促进也是间接、含蓄、缓慢的。道理很简单,调整一词,意味着资源的配置发生变化,没有人能够证明政府可以比市场更公平和更有效率。政府直接介入经济体系结构调整也必将损害和提升特定团体的利益,损失政府的公信力,甚至提供腐败机遇。

美国经济转型的成功,建基于股东价值理论。这一理论之下的市场规则,要求企业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全社会资本的使用效率。资本效率的压力迫使资本转向高增值产业,于是,美国资本较好地进入高科技和高端服务性产业。

整个经济体系顺利完成转型,即我们所说的结构调整。如果说,美国政府做了什么工作,那工作就是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以股东价值理论规范市场秩序。

当政府异口同声谈调整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霸气,而且,看到了无知。

为什么要调整?公平和效率。

谁来调整?企业。

调整什么?资本流向。

这里面,没有一件事是需要政府介入的。

如果资本流向不能朝向高增值产业流动,那么一定有政府强制性介入误导市场,如不合理定价必然导致特殊行业的高利润,如房地产等。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重视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市场发展规律形成基本的经济学逻辑,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回归市场理性,以股东价值理论规范市场秩序。

再直接了当一点,政府要调整的不是产业结构或经济结构,而是政府管理经济的思想策略和方式。也就是说,政府自身的调整。

此外,还必须明确一个基本的认识。经济结构的含义远非产业结构这么简单,它包括了资产构成、资本构成、劳动力构成、收入构成等复杂的内涵。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资本和劳动力。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向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和劳动力流向的区域和领域必然繁荣和发展。而资本和劳动力流向不是政治号召和政策指引所能主导的,其内里的动力是资本收益率和个人收入水平。

中国经济的公平和效率问题一定源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不合理一定源于市场的不充分、不合理、不规范。政府要做的事并不复杂。

重复一遍: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回归市场理性,以股东价值理论规范市场秩序。

中国的经济学界深受社会不正之风影响,重包装而轻内涵,急功名而怠思辨。新思维、新名词花样百出,热闹、好看而不中用。实际上就一句‘调整结构’,已看出计划经济的思维与方法。我们仍然没有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系统而深刻的描述,我们也缺乏对美国等先进国家经济发达的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浅薄和浮躁的理论,自然产生华而不实的政策,也会使经济发展步入滞胀的结果。

我们对中国的经济问题要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应该是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全部资产的收益率(ROA)仅有1%,净资产收益率(ROE)仅有2%;而美国却分别达到ROA 7.5%和ROE 20%。

这意味着美国经济体系比我们的效率高出很多,而我们的效率仍然在递减之中。要知道这是我们牺牲环境、牺牲民众福利,才达到的超低水平。中国经济累积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十分严重,我们不能盲目地沉醉在GDP之中。

好的经济政策是基于人的政策,如人的思想、人的组织、人的行为;不好的经济政策是基于物的政策,如资源、资产、资本等等。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经济体系的大国,并且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市场经济的架构。政府是这个体系的建立者、维护者、监察者,政府不能进入市场参与或干预交易。因此,所有基于物的经济政策都应谨慎。调整一词作用于资源配置,有如揠苗助长,是对结构的破坏,而不是建设。

终极而言,政府对结构的任何动作,都将是对市场的破坏,有违政府的责任与使命。政府的眼睛要从产业、资产、资本等物上移走,回到人身上。那就是管好人,建立一个公平而有效率的市场。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