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安培晋三的改革之路

2006-09-28



中国人很难理解日本式的政治权谋。小泉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功,首先要感谢的就是中国和韩国。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日本的经济神话破灭,经济开始停滞不前,政治舞台动荡不安。日本在寻找优秀的政治家来打开僵局。

笔者曾于九十年代初访问日本大藏省,日本的同行们显然意识到问题所在,他们认为日本的改革比中国更迫切。然而,他们也很清楚,日本的利益集团根深蒂固,任何改革都极其困难,需要强有力的政治家推动。因此,日本人十分欣赏中国的朱镕基总理。

日本毕竟是一个已届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政治家还是有脑子并且有勇气的,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纷争之后开启了改革之路。桥本内阁(1995--1998)开启了财政贷款投资计划(FILP),其要点是要改革“金融社会主义”。然而,强大的利益集团一直在阻滞改革的有效进行。桥本之路并不顺畅。

九十年代末,中国的迅速崛起,给日本极大的压力。聪明的小泉找到了凝聚日本国内力量的钥匙。激怒中国,制造中国威胁论,使日本国民感受到强大的外部压力,进而强力支持一个强硬的政府。小泉使用参拜的策略屡试不爽,中国和韩国的配合近乎完美,被压抑的日本更加团结,党派和利益集团的纷争趋于平息,改革出乎预料的顺利。

小泉卓有成效的延续了桥本内阁的改革。同时,对公共部门的改革也有了明显的进展。特别是日本道路集团(JHPC)、日本住宅金融公库(GHLC)、日本邮政及公共金融机构的改革与私有化方案得以推动。小泉虽然意犹未尽,但已经获得巨大的成功,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小泉选择年轻强硬的安培晋三作为接班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毕竟,日本的改革之路还长,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比较当年里根总统和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日本的改革之路只能算是踏入起点。小泉知道强势政治家的含义。

显然,安培晋三的路是已经确定的了。继续完成桥本内阁和小泉内阁的改革是安培晋三的历史使命。

至于日本对中国和韩国的外交,不取决于中国和韩国的态度,而是取决于日本国内的政治压力。安培晋三的改革阻力越小,则和中韩的关系越好,反之则会更加恶化。

笔者常常感叹中国和韩国的政治家们,与日本打了几百年的交道,还是搞不懂不阴不阳的源氏物语。帮了人家的忙,还要再遭人家的骂。然后,还会再帮人家的忙。虽然免不了骂日本人狡猾,但是也不得不佩服武藏的刀法。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