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关于经济冷热的思考

2006-11-16



我们的经济学理论关注的焦点始终是速度。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基点始终是建立在速度统计之上的调控。实际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冷和热,是一个极其不准确的概念。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经济政策是缺乏针对性的,因而,也是缺乏有效性的。这也就是数十年来,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原因。

从终极意义上讲,中国还是应该通过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手段来调控经济,避免继续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由政府过度干预经济。

由于中国仍处于转型过程之中,政府积极干预经济在短期之内仍然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三个基本的问题:政府干预的依据是什么?政府干预的内容是什么?政府干预的方式是什么?上述问题决定了政府干预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首先,政府干预的依据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再次强调是质量,而不是速度。GDP增长到底多少是合理的,没有人可以说清楚。但是,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是可以说明问题的。当ROA低于实质利率的时候,经济体系一定有问题了;当ROE都低于实质利率了,经济体系已经处于危机的边缘了。政府应该根据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实质利率的关系变动趋势,对经济体系及时进行调整。依据这样的观点,中国显然需要政府积极干预,或者说宏观调控,而不是所谓的宏观调控已经完成。

其次,政府干预的内容是资源配置的结构。再次强调是结构,而不是速度。GDP增长的速度降下来,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信贷增幅降下来,不等于结构趋于合理。资源配置的极度倾斜往往源于极度垄断,如土地资源等,形成价格误导,导致资源错配。政府需要做的事情,是调整资源配置。例如,大幅增加商业土地供应,公开拍卖商业用地,用供求关系调整房屋价格,而不是依靠增加交易难度和交易成本调整房价。事实上,不从结构入手,只是简单地控制速度,是不能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的。

再次,政府干预的方式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资源供给,而不是行政命令。由于政府管治的无制约特性,往往被特殊利益集团操纵,形成特定时期经济的畸形发展。例如,廉价银行资金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形成特殊人群的暴利;同时,挤压传统产业发展,制造大量失业,形成消费需求不足。例如,不合理的税种和税率,鼓励投机和暴利行业的发展,压制传统产业和高就业行业的生存空间,更妄谈升级换代,导致经济结构畸型发展。关于中国经济冷热的争论,不仅仅是个学术问题,此次的宏观调控再一次显示了政府决策过程和治理方式的局限性。显然,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了。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