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31
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夜,一位香港立法局议员对笔者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回归对于香港的含义远远不止回归字义这样简单。那时候,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为他是在说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直到今天,笔者才明白。的确,回归对于香港的含义并非只是回归两字那麽简单。香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回归几乎等于是一次新生。香港作为一个政治上的婴幼儿,需要一个呵护、培育和成长的过程;香港作为一个经济上的青年,需要一个重新定位、不断学习、再度出发的过程。光阴似箭,一晃十年过去了。笔者一直在反复回味那位香港朋友的话,笔者希望能更彻底揭示回归的全部含义,并在这含义当中找到香港未来的希望。
十年之间,香港经历了很多的坎坷,从金融风暴到禽流感,从二十三条到特首直选。不仅仅有经济上的磨练,还有政治上的磨练,最主要的是心灵的磨练。十年之后,沧海桑田,香港人反观自己,回看祖国,应是无限感慨。更主要的是,港人治港逐渐步入成熟期了。
回归,意味着香港与祖国双向的责任与爱。爱祖国,对许多的香港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感情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爱祖国,对于政府官员、学者、知识分子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选择问题。令人十分惊讶的是,香港很少有人去思考爱祖国的经济学含义。倒是香港的商人更为深刻和自觉,他们与历史的发展融为一体,与中国伟大的崛起融为一体。
香港是一块福地,一块自然跟红顶白的福地。一个半世纪之前,她踏上了日不落帝国的东方快车,成为世界奇迹,成为耀眼的东方之珠;十年前,她放弃了伴月西沉,再次追随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中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发展,香港有机会成为未来世界上最伟大的都会。显然,这不是一个政治选择或者制度选择,也不仅仅是经济选择,这是对未来和希望的选择。回归,或许是天意,天垂爱意。
然而,福气归福气,不能代替努力。
香港未来努力的方向在哪里呢?笔者简单地归纳为七个方面:
第一,吸收700万优秀的、年轻的全球精英,特别是中国优秀的、年轻的精英。在未来十年之中,每年移民70万,将香港发展成为拥有1500万人口,从事高增值产业的基地,以及高增值产品交易中心,并继续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成为拥有极高效率的新型都会。
香港将面临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人才方面的激烈竞争。香港的一纸身份证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明天却未必可以独揽天下英才。香港应当拥有历史的眼界、胸怀和气量。天下争雄,得人才者胜之。港府不可以用“50年不变”为借口,闭关自守,无所作为,抱残守缺,贻误良机。
笔者反复强调,香港的发展策略必须立足于再建一个香港。让过去的辉煌成为过去,从沉迷于历史的舒适中醒觉,重新定位,再次出发,成就二十一世纪的香港。
第二,吸引一万亿美元外来资本,建立全球资讯产品配套供应和交易基地,争夺未来价值重心的控制权。
未来全球GDP的价值构成当中,资讯科技产品将成为价值中心。在这个价值重心转移的过程当中,伴随着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资本转移、人才转移。香港几乎失去了过去二十年产业转移的机遇,再也不能再失去未来十年的最后历史机遇。
香港拥有资本、制度、管理优势,稀缺的是人才和产业体系。过了罗湖桥就有取之不竭的人才储备,就有足以为依托的产业体系。香港需要做的就是战略规划、政策协同和制度创新。其中,要点在于创新。
十年了,特首报告和预算案不能再抄袭英国人的旧作业。香港既然是港人治港,香港人何不自己动脑子想一想。
第三,融入大中华经济体系,成为伟大祖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大中华经济稳定的平衡器,成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心脏。
回归后的香港知道向中央政府要什麽,但是更应该知道香港可以给什麽,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思考香港可以做什麽,以及应该怎样做。香港需要尽快融入祖国,构建香港在中国乃至东亚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地位;香港要懂得如何成全祖国,在成全祖国的过程中,成就自己。香港的所有规划,不应该只是立足于自身,不应该被动考虑与十一五规划衔接,而是要寻找未来中国和世界的制高点,先行一步,清晰定位,果断转型,拔得头筹。
用一句经济学术语:占领未来世界的价值重心。作为一个不足1000万人口的经济体系,是无法独立建立世界级别的价值中心的,必须寻找到一个足够强大的经济体系作为支撑。香港得天独厚,可以依托祖国,成就自我。
第四,继续坚持效率第一的原则。香港放弃加工工业之后,没有顺利开启产业转型。原因在于旧有的思维模式和管制模式无法促成经济行为的自觉。非但没有开启产转型,在某种意义上讲,香港在开始危险的社会主义化尝试,社会资源开始转入社会福利等非创造价值领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停滞。这一趋势仍然在延续,并成为和可能成为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
这几乎是一条定律。经济体系遇到瓶颈之后,最容易在政治上寻求出路。民主,是美丽的政治口号,或许也可以称为政治选择,却绝对不是改善经济的有用方式。民主,可以作为社会制度的某种安排,或许表达一定意义的公平与正义,却绝对不代表决策科学和资源使用效率。多数人选择模式,往往背反聪明人选择模式,不能有效进行战略决策,不能进行合理资源配置,不能进行渐进式制度变革,将有可能毁掉香港的未来。
香港是否坚持效率第一的原则,放弃政治争拗,是未来十年能否发展的关键。
处于政治幼年期的香港,极其容易被恐惧所挟持,极其容易被华丽所诱惑。。尚未品味出以色列人和瑞士人在政治问题上的淡定和老到。香港人在政治上还缺少大度和从容,缺少理性和实用。第五,成为祖国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如果说香港雄厚的资本和巨大的资产积累是中国经济稳定的重要平衡器的话,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数百万精英将成为中国政治稳定的平衡器。
中国需要在各个方面不间断的改良。其根本意义在于有序和渐进式的改革。事实上,在以百年为记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速度都是非常迅速的。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一些人希望看到中国出现激进的变革,甚至革命。
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拥有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香港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无可替代的平衡器。香港希望祖国进步,同时更需要祖国稳定发展,并可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一个理性互动的香港,犹如一个巨大的陀螺稳定仪,将极大的平衡主体的失速和失衡。
第六,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台湾处于历史的十字街头。台湾在逐渐丧失经济个性的同时,逐渐地失去了政治的个性。经济上的焦虑不安,没有转化为战略思考,却导致政治机会主义的极端发展。台湾如果选择主权独立,意味着岛屿经济体距离世界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体的长度被无限拉长,距离意味着速度和弹性,其终极意义是效率。主权独立是最愚蠢的战略选择。台湾在进入经济学误区,同时也在跨入危险的政治学误区。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赌博。台湾战略失误的结局将使台湾成为中国亚热带水果供应基地。除了甜美的水果,只剩下劣质的民主和落后的科技。
香港对于台湾的意义不仅仅是样板田。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一种理性的思维模式和战略选择。作为未来世界最主要政治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的公民将分享这一体系的政治和经济的进步和收益。香港的重新定位和再次腾飞,将给予台湾最为重要的启迪。
当然,作为人才、资本、物流的纽带,香港对台湾的影响,几乎无可替代。
第七,成为东亚经济共同体的中心。
在未来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香港如果能够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资讯产品供应中心的地位,香港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中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地位,甚至有可能使香港成为未来东方的布鲁塞尔。
笔者曾与香港和台湾的战略学学者讨论香港未来发展问题,笔者始终持有乐观的态度。事实上,除非台湾能够在短期内觉醒,并挑战目前香港独特的政治和经济优势,香港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当然,福地也需要努力,不能继续盲目地进行社会主义化尝试,走入福利主义陷阱。
总之,经历了十年风雨,香港如同从涅槃中更生的凤凰。将拥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将拥有青春无敌的勇气和魅力,将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理想,将拥有勤奋务实的品质,将拥有可以再创辉煌的一切条件。相信大多数香港人会知道,香港的希望在于正确的方向,香港的发展在于效率,香港的未来在于伟大的祖国。然而,香港特别行政区毕竟是如此的年轻,处于政治幼稚期的香港,处于经济青春期的香港,能否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香港就要举行隆重的回归祖国十周年庆典了。新的特区首长即将产生了。但是,我们更关心的是,香港能否产生出来新的思想,能否重新的调整战略定位,能否理性的进行的政策选择,能否勇敢的进行制度和管理的创新,这一切的能否决定着香港的未来,寄托着香港的希望。
多么希望香港人自信地说一句:我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