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14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年轻的,她仅有十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年轻的,他也仅有十岁。港人治港的实践是全新的,总共不到十年时间。这一切与香港拥有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在形式上并不强烈,香港还是昨天的香港,然而,亲历其中的人一定会冷暖自知。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心理变迁。什么是港人治港?这就如同一间运作良好的大公司,交给了一群新人。这就如同一部名贵的房车,交给了一位新的司机。
十年过去了,如何评价港人治港的成绩呢?我们发现特区政府是谨慎负责认真的。然而,香港在过去十年里,更像一间经营传统业务的公司,仅仅是在维持业务运作,正在寻求创新发展。
香港拥有成熟的法律、制度和公务员队伍,这些足以维持香港的稳定。但是,稳定就足够了吗?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无所作为就意味着落后。
政体的回归是简单的,人的回归也不复杂,难就难在心理的转型。这是香港人整体的心理转型,特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心理转型。概括起来,回归带来的心理冲击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克服恐惧。
香港人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能否真正做到‘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始终存有忧虑。由于对中央人民政府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存在某种恐惧和担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恐惧心理极其容易转化为一种对抗性自卫。港人对‘二十三条’的过度反应,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不成熟的心态。由于心理恐惧,过度看守既得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的机遇,形成了整体的停滞和不作为。
第二,克服自卑。
为什么不相信自己?为什么没有自信?自卑的根源是由于对前人和旧体制的过度神话。执行的习惯已经养成,不敢提问、不敢思考、不敢创新、不敢规划,自然也就无法真正当家作主。
第三,克服狭隘。
港人的思维模式要从狭隘的岛屿逻辑中走出来。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是亚洲的香港,香港是世界的香港。香港要从大中华经济发展来定位香港的发展,香港要争取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心脏。香港不能等待奇迹的发生。香港的学者和政治家如果缺乏香港商人的眼界和胸怀,就会长期局促于岛屿之内,政治的狭隘往往构成不健康的自私心态。恐惧、自卑再加上自私,就不可避免形成故步自封。这也是为什么香港与内地的交往始终是民间热,而官方冷、官方慢。香港应该成全祖国,在成全中成就自我。香港是太平洋里的一艘巨轮,不是蹲在深井里的一只青蛙。
在管理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流程再造。当发展遇到瓶颈,就必须检讨,进行流程再造。流程再造的核心就是打破心理障碍、走出思维定式、开辟新的路径。
笔者始终认为香港的核心问题不在制度和法律,不在外部环境,而在于尽快完成回归心理转型。一个勇敢、自信、包容的香港才有发展的机会。香港要进入回归后的第二个十年了,新的特区首长就要产生了,期待着香港可以同时完成心理转型,完成流程再造,重新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