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邓公十年祭

2007-02-22



一代伟人邓小平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很多人在研究邓小平,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也有很多人亲身接触过他老人家,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但是,有多少人可以精确理解这样一个伟人呢?鲁迅先生去世后,很多人采访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女士。几乎令所有人失望。许广平女士并不清楚先生通常在想什麽,更加不清楚为什麽想,以及怎样想。倒是知道先生的习惯,喜欢什麽样的咖啡,喜欢吃什麽样的饭菜,痛苦时会在阳台上像孩子一样嘤嘤地哭。

怀念邓公,我们最怕的就是错读邓公。爱他的人们沉浸在细枝末节里,恨他的人得以借机歪曲利用。

我们先看国内对邓公的评价:邓小平(1904~1997)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我们再看国外对邓公的评价:英国前驻华大使、邓小平传记作者理查德·埃文斯爵士说,“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上述的评价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仍然不够精确。

首先,邓公是一个非常杰出的经济工作者。

如果说中国有谁可以深刻理解佛里德曼,应该说是邓小平先生。几乎在美国和英国开始实施撒切尔主义的同时,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在九十年代初,当改革开放开始放缓的时候,邓公以南巡的方式,再一次将中国的经济政策牢固锁定在市场经济的路径之上。在中国,深刻理解中国经济的人并不多,马寅初先生的人口理论论,孙冶方先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可以说对中国经济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而真正理解中国经济,并且可以寻找方向和路径的人,唯有邓小平公。

如果说方向和路径极其重要的话,那末还有更为艰难的,那就是方法和进程。要知道,中国是无法用佛里德曼的语言来表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那时候这样的语言依然是现行反革命。邓公用极其朴素的语言揭示了艰深的经济学问题。邓公穿越了主义之争,直截了当的将自由和市场概念转换为经济政策和一系列制度安排。邓公用迅速发展的经济事实代替了理论阐释,使民众在发展过程中完成思维逻辑转换。这就是那句名言:发展是硬道理。这就是邓公的风格。佛里德曼式的软道理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方向和路径都正确,然而方法和进程失控,软道理无法控制政治和经济转型时的巨大惯性,终于出轨,导致了十余年的大倒退,至今仍然一蹶不振。邓公的硬道理,硬到用武器说话,却保障了方法和进程,这几乎是一种神奇的境界,令后人叹为观止。

如果说经济学家就是用经济学概念和数学解释经济现象的人,中国有很多,国外就更多。但是,如果说经济学家是思考经济发展方向,并选择经济制度和政策方案的人,中国少得可怜,国外也是凤毛麟角。这已经超出了一般学院式的知识,而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宽阔的国际视野。套用一句佛学术语,这是境界般若。邓公,少年留学欧洲,青年从事党务,二十岁出头率军起义,红军时期当过县委书记,中年已经主政八路军抗日根据地,主政中国大西南,主政新中国财政部,壮年进入中国最高领导层,为中共总书记,又在中国最艰难时刻作过常务副总理和代总理。邓公一生工作大多数都是解决方向、路径、制度、政策方面的问题,其阅历决定了他对于经济事务理解之深刻,从实用经济学的角度,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其次,邓公是一个超越哲学意义的智者。

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出世情怀且具入世精神的人是有的。但是,可以位及九五之尊而如此洒脱的人,屈指可数。舍得,忍辱,奉献(布施)。这是极高的境界和无上的智慧。

古今中外历史上,可以真正具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从容漫步于国际国内狂涛骇浪的人,能有多少?邓公的胆识和定力近乎神奇。

古今中外历史上,可以逃得出世间法羁绊的能有几人?邓公不畏世人言,不袭旧人衣,不法过去法,独辟蹊径,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邓公的自信和魄力令人叹为观止。

古今中外历史上,大多数的政治家都会人去而政息。而邓公身后,由他开启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深入民心,形成制度,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邓公的深邃和魅力后人难以企及。

邓公或者未必留下千古文字。但是,却留下千秋基业。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这样的土地上,有过超出常人的痛苦历练,又具有极高悟性的人,才能拥有如此之高的智慧。这智慧回馈给中国,成为中国人的福气。这不是思想家、政治家之类的概念可以周述的。

最后,邓公是一个人,一个中国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公没有走上神坛。这意味着他可以具有常人所具有的一切特质。包括缺点。我们向邓公学习,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看待人。现代人,在谈及克伦威尔、拿破仑、匹斯麦、华盛顿的时候,往往充满了敬意。但是,仍然有许多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未必认识和理解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邓小平。事实上,就邓小平的历史贡献而言,他的名字一定可以与上述伟大的名字一样载入史册。今天的人还有许多的细枝末节的牵绊,有些历史问题无法释怀,这也没有关系,历史仍然在延续,浮华掠过之后,才可以见到壮丽。

就如同其他历史巨人离去之后的情形一样,阐释他的思想成为了显学。也如同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情一样,人们习惯于在细枝末节里寻找蛛丝马迹。但是,是否能够抓得住精神实质呢?是否是用圣人的话为自己背书呢?说是我注六经,可否是六经注我啊。

邓公仙逝十年了,邓公的事业没有完结。纪念这位历史巨人,最要紧是学习他的精神,延续他的事业,成就他的愿望。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