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8
是药三分毒。药不对症,旧病不去,隐患又生。中国的经济问题,被定义为流动性泛滥。流动性泛滥,其实只是表面现象。根子是资本与资产错配。
由于宏观管理失控,国有资源大规模流失(土地使用权及自然资源),导致要素价格极度扭曲,形成特殊暴利行业。暴利引发资本逐利狂潮。资本蜂拥而入楼市和股市,水漫金山寺,导致资产泡沫。同时,特殊行业暴利,使得正常经营行业的利润不再吸引,投入与产出不足,供给出现短缺,进而引发全面通货膨胀。
病因是宏观管理失控。病症是要素价格扭曲。病状是全面的通货膨胀。这与货币政策并无必然联系。
再来看药方。药方是货币政策加行政干预。
所谓的货币政策,仍然是数量控制和价格控制,试图借此收缩泛滥的流动性。形象地比喻,这就像一家人中出了两个胖子,家长决定全家人一起减肥。结果是,两个胖子未必能减肥,其他的老弱病残孕,可能先要饿晕过去。
所谓的行政干预,依旧是干预商品供给的价格。例如,控制楼市和股市等资产价格;控制粮、水、油、煤、电、汽等商品价格。不是不能控制,我们过去搞过单位分配和凭票供应,计划经济思维和习惯都还在,也仍然保留着必要的工具和手段。但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了,国家可以控制价格的商品不足10%,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更为严重的是,政府代替市场,必然形成利益的转移支付,拿一部分人的钱给另一部分人,法理依据何在?程度如何掌握?成本代价多大?谁来为结果负责?
上述药方的确需要细细推敲。
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在于理顺要素价格,并通过引导需求疏导流动性。
首先,果断使用财政手段,针对行政失控形成的特殊行业收益,课以重税。果断使用财政手段,针对非生产和非服务性收益(投机收入),课以重税。果断使用财政手段,针对浪费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的产业,课以重税。果断使用财政手段,对于低收入人群大幅度提高补贴。该减肥的要坚决减肥,该增重的要坚决增重。不能一刀切。
其次,果断使用行政手段,严格规范市场交易行为。铁腕调控三种垄断行为:第一,严厉打击,通过操纵土地供应量,提高地价,形成的官商勾结行为。地方土地使用权供给权限必须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必须形成中央与地方分成制。土地使用权收益必须受到《预算法》和《税法》的约束。中央应该通过放松土地使用权供应量调节房地产价格。第二,严厉打击,通过控制国有股权买卖,操纵市场价格,形成的官商勾结行为。建议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国资交易审核委员会,定期质询国有资产交易状况,对于低卖高买的行为,严惩不贷。股市泡沫完全可以通过国有股减持加以抑制。70倍市盈率仍然不减持,经典的逆向操作,形成了管理层误导市场的事实。第三,严厉打击,通过操纵重要商品供应,控制价格,形成的利益转移和输送行为。例如,囤积土地、囤积粮食、囤积战略物资等形成的价格控制。尽快完善反垄断立法,鼓励多元化竞争,避免大型企业对商品和服务的垄断。
再次,果断启动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等涉及到消费行为的制度变革。将国民被迫储蓄而形成的庞大闲置金融资产引导到投资、创业、生产和消费领域。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最后,国务院应该建立财经管理委员会。应将散落于各个部委局的财政政策权限收回,应将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权限收回,统一交由国务院财经委员会管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统一管理。必须高度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效性;必须高度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性;必须高度重视国内政策与国际形势的关联性。同时,要清晰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也要清醒认识行政干预的不良后果。
目前,存在两种影响宏观调控政策的错误倾向。一种来自于学界,不切实际的夸大市场自发调节能力,忽视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功能的局限性,一味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总以为货币政策可以包治百病。另一种来自于管理层,抱持计划经济思维和方法,以压代管,以堵代疏,各自为政,互相塞责,只重形式,不讲效率,只看眼前,不计后果。这两种倾向,在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均有体现。事实上,就中国的现实情况而言,货币政策可用空间已经逼近极限,而其它配套措施却迟迟未见踪影。难道真的想看一看,集体减肥的后果吗?
笔者认为,不能对宏观调控政策太过苛求。中国的经济问题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问题,更多地来自于制度层面。这就为我们提示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深化改革。事实上,根本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只有通过不断进步和发展才能解决问题。在逻辑上,控制通货膨胀需要宏观调控,而有效的宏观调控必须依靠制度变革。所有问题都可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坚定而勇敢的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