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贬货币还是贬资产

2008-03-25



价格总是要回归价值的。无论你多有权势,无论你多有能力,你也只能短暂的扭曲价格。而且,扭曲是有代价的。市场所表达的内在规律,就如同上帝的意旨,是无法抗拒的。违逆规律的行为,无论可以获得多少掌声,在历史面前都是幼稚可笑的。

流动性泛滥带来的资产和商品价格上涨,具有不可抗拒性。那种将某种经济指标当成防线的做法,可歌、可泣、可爱、可敬,却一点也不聪明。5000年了,谁人可以横断悠悠江河之水啊!为什麽不研究疏导之策呢?

美国的确是爱国者治国。美国的管理者选择美元贬值,而不是资产贬值。他们用这样的策略使价格回归价值。这种做法虽然是以邻为壑,但对于本国国民却是极其有利的选择。让现金持有者(存款人和借款人)补贴负债持有资产者(本国国民),这是多麽伟大的爱国主义加社会主义实践啊!在美国,风声鹤唳的,是那些金融寡头,是外国借款人和投资者,而不是普通民众。

反观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让人痛心疾首。当一个一个超级巨无霸在中国诞生的时候,中国国民实际持有的净财富和实质购买力,都在急剧缩水。创造价值者的劳动补偿越来越低微。而资本占有者(注意未必是资本持有者)获得暴利。这是多麽奇怪的景观啊!用劳动所得补贴资本利得,笔者该如何描绘经济政策的性质和意义呢?

经济学很怕政治化。但是,一点不讲政治,经济学就成为没有灵魂的画皮。

中国的国民大部分是储蓄者,他们同时也是直接或间接的资本提供者。储蓄和投资补偿,对于他们等同于持续的劳动补偿。剥夺国民储蓄和投资收益的行为是十分愚蠢的。用实质负利率剥夺国民储蓄,并以此为动因,挤压储蓄转入高风险低收益投资,进而使财富向资本占有者转移。更为糟糕的是,这一转移过程,并无国界限制,形成了中国大规模补贴全世界的经济奇观。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资本稀缺的问题,缓解了劳动力就业压力,并制造了GDP的高增长。但是,这种在非战争时期,长期牺牲国民福利的做法,后果是严重的。在政治上,形成贫富迅速的分化,使社会矛盾激化;在经济上,形成内部需求的严重不足,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我们不愿意大幅度提高储蓄利率,使国民被迫成为廉价资本提供者。我们在国民储蓄被迫转换为投资的时候,不能提供优质的资产,使他们成为劣质资产的投资者。国民储蓄和投资的双重损失,简单地归结为国民的愚蠢和学习的成本,而制度和政策的缺失却被演绎为比较经济优势。我们在面对那面高举的社会主义旗帜的时候,应否有些惭愧呢?

诚然,作为一种工具,货币政策是冰冷的。但是,工具背后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作为人,必须有立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立场问题是核心问题。这就自然的带出了管理者的立场问题。制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必须要有原则:

确保国民福利稳定有序的增长。也就是说,国民福利稳定有序的增长,是我国一切制度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换句话说,我们并不需要畸形的经济高速增长。那种以效率遮蔽立场的行为是非常可怕的。

五年前,我们应该开始升值货币的时候没有持续升值;应该有序增加存款利率的时候没有持续加息。时至今日,该贬值货币的时候却要升值;该减息的时候却被迫要加息。在亟待以票证方式补贴低端消费者的时候,却以价格调控方式补贴高收入人群。为什麽总是慢半拍?为什麽总是在做错?

回到技术层面。我们需要实质高存款利率的货币政策;我们需要针对低收入国民消费补贴的财政政策。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请将所有的资产和商品的价格交还给市场吧。这当然也包括货币的价格。如果市场定价不合理,就说明市场规范化程度需要加强,那就去规范市场吧。如果某种商品价格被国际投机者扭曲,就应该利用大国经济的优势勇敢地参加国际博弈。不去规范市场,不敢参加国际博弈,而是一味的调控国内资产和商品的价格。掩盖只能延迟而无法代替解决,这是舍本逐末。任何价格扭曲都是有代价的,到了该付代价的时候就要勇敢面对。

笔者无意于批评任何人。我们在涉及国家发展战略和国民福利的重大问题上,需要激烈的争辩。真理并不必然存在于权力之中。同样,真才实学也并不必然存在于庙堂之上。认识到这一点,并勇于接受这一点,才谈得到思想解放。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