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2
以宏观调控之名,实施的微观调控,将本已错乱的价格体系,进行了彻底地扭曲。一个要素价格扭曲的市场,弱化了真正宏观调控的功效。宏观经济形势正在迅速地恶化。
经济界的算命先生们没有估计到,石油竟然可以升至每桶130美元。那种扛住要素价格,等待价格自然回调的蛮干作风,贻误了宏观调控最宝贵的时间。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回看一下,两年以来各路神仙的经济论断,看看是否可以不汗颜!
问题不止于此。微观调控之下的价格管制,实际上是一次世界经济史罕见的外向型价格补贴。这是一种极其荒唐的逆向财政转移支付。以举国之力,补贴全世界,创造全球长期低通胀的神话。这就为美国资产价格重置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的战略竞争者预留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而中国嗷嗷待哺的消费者失去了本就属于他们的补贴。中国经济自身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弱化,供给与需求强烈地扭曲。这就为未来的经济衰退埋下了隐晦的伏笔。
经济学当然要讲政治。但是,政治口号无法代替经济学。在通货膨胀环境中,如何保障百姓生活?简单而微观的做法就是管住物价,复杂而宏观的做法是补贴消费者。任何讲政治的人都应该明白,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管住物价就是补贴天下,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根本不叫政策;补贴特定人群,确保他们的利益,这才叫政策。政策叫什麽不重要,宏观微观都可以。然而,经济政策必然存在利益导向,上升到政治高度这叫立场,回到经济学这叫增加国民福利,这才是讲政治。用中国国民的钱(财政收入),补贴全世界,这种剥夺国民福利的做法已经超越了经济学常识。这是值得深思的政治问题。
笔者深知,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必然带来经济民主。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惨痛的教训,逐一走向社会资本主义,这绝非偶然。保障基本的国民福利包含了政治和经济的双重考虑。双重的意思是,既要维护社会稳定,又要确保经济可持续。世界经济史证明,经济民主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经济民主必须是政府强制性制度和政策行为。
笔者在过往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两个问题:暂时停止各级政府批地,由政府统一开发、兴建、管理廉租房;大规模提供有针对性的票证补贴,逐步放弃一般商品价格管制。笔者估计,充足廉租房供应可以每年减少国民超过两万亿元居住费用开支,这将极大地降低劳动力成本,并直接使这两万亿元转化为其他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极大地促进国内消费对GDP的贡献,缓解因全球经济放缓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同时,财政针对弱势人群的票证补贴(票证的好处是必须专项使用),笔者希望可以达到3000到5000亿元,这将极大地刺激消费需求,缓解社会矛盾。上述两点,都是由财政转移支付,将大大缓解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将为中国企业升级转型提供必要的缓冲期。
当下之中国,廉租房和票证补贴就是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经济民主。这无疑将显著增进国民福利。当然,就经济民主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机会平等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但是至少,我们应该先把简单的事情做好。这才是正确的宏观调控方向。
笔者一向反对将经济问题政治化。但是,此时此刻的中国,不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已经无法讨论经济问题了。市场化反复强化了资本的力量。资本除了可以扭曲物价,也一样能够扭曲真理。于是,钱多理就多;于是,本大声音大。于是,良知和常识快要被淹没了。
笔者不能不一次又一次地发问:为什麽经济政策的指向,总是变相剥夺国民福利?按照可比口径(扣除通货膨胀)计算,中国的贫困人口在迅速增加,这不需要警觉吗?
笔者敢于如此大胆行文,是因为确信党和政府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智慧。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度。党和政府一定明白人民赋予的信托责任。中国的经济民主应该是可以期待的。中国的宏观调控也应该可以步入正确的方向。
注1:在全国人民抗震救灾之际,不愿大家分神。但是,巨大的灾难提示我们,灾难预警和预防的重要。中国宏观调控的最佳时机稍纵即逝,时间之窗将在12个月内关闭。时不我待,刻不容缓。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危机的现实性了。
注2:反通胀和反衰退并非完全对立。笔者赞同伯南克的做法。庞大的经济体系最害怕剧烈波动。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提供必要的财政政策,稳住经济体系,依靠市场的力量均衡资产和商品的价格。无疑,这是上上策。中国应借鉴其中基本的理念。
注3:在美国、欧洲、日本降低石油消费需求之际,中国以巨额补贴刺激石油消费,令人费解何为科学发展观?如果,基本的经济政策逻辑关系都是矛盾的,经济政策的结果还能够期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