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8
稳定一词的社会学含义,是政治家在实现社会变革的时候,必须保持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稳定意味着实现动态平衡。所以,我们使用稳定一词,而不是使用停顿、终止或消灭。
所有艺术都是追动态平衡的艺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在高度、速度和难度中达致完美平衡。体操艺术尤其如此,在高度、速度、难度之中,力量与技巧完美结合,创造极限的动态平衡过程。趴在地上,当然平衡,不过那不是艺术。
邓小平是追求社会动态平衡艺术的大师。他开启了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变革。中国改革的高度、速度、难度是空前的,保持如此庞大的政治经济体系的动态平衡,需要极高的胆识、才华和技巧。邓小平做到了。维持社会高速发展中的相对稳定,实现了整整三十年的动态平衡,堪称人类历史的奇迹。
邓小平深知实现动态平衡的意义。他为后人留下一句警语:稳定压倒一切。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实现发展的动态平衡是第一位的。请注意,压倒一切,而不是放弃一切。为了不放弃发展,邓小平在垂暮之年,毅然南巡。留下了更为重要的一句名言:发展是硬道理。
中文有点像中国画,写意、生动、传神。但是,中文往往在泼墨中也会失去精准。
发展是硬道理,不代表民主与法制是软道理。
稳定压倒一切,一切不包含道德伦理与法律制度。
压倒一词容易让人误解。原本这是一个排序问题,稳定是第一位的。但是,不少人将其理解为选择问题,选择稳定而放弃其他。
事实上,一个处于转型过程的政治经济体系拥有强大的历史惯性。这是一个复杂结构体系整体的运动过程。稳定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运动是永恒的。运动过程之中,结构体系内部,结构体系之间,客观存在着各种能量交换和转移。不可避免地出现能量的损耗和离散。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不稳定是客观必然的。
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转型的意思,用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来描述,就是一个稳定结构向另一个稳定结构的转移。转移过程会出现某种形式的能量损耗,甚至混乱。必须有效控制转移过程的能量损耗,否则可能发生结构的离散,无法进入新的稳定结构,那就意味着转型失败。苏联是转型失败的经典案例。中国在转型时期也出现了严重的能量损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出现了离散的倾向。政治腐败和商业腐败情况是严重的。更为严重的是,结构的转型,往往不是在孤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要和外部结构进行能量交换。外部结构往往会利用结构转型的离散过程,大量侵蚀结构耗散出来的能量。简单一点说,外国会利用中国转型期,从中国获取巨大的利益。内部与外部形成的能量损耗必然破坏结构稳定。
从《耗散结构理论》来看,稳定的含义是,控制能量的耗损和转移,并引导突变的方向与进程,进而建立新的稳定结构。
由此我们知道,实现稳定的关键在于协同。人与自然的协同,政治与经济的协同,历史与现实的协同,局部与整体的协同,内部与外部的协同等等。协同才能减少损耗和离散。协同才能保证结构的稳定。
从哲学角度讲,压倒一切并不能实现稳定。当然,从史学的角度讲,稳定也无法永远压倒一切。
实事求是地看,正是由于协同出现了问题,能量才会大量地转移和损耗。制止结构的离散,保持社会的稳定,必须在协同上下功夫。稳定是一个结果,既不是原因,也不是方法。
保持协同的方法,只能依靠深化改革。
为了保持稳定,我们可以降低改革的高度、速度和难度,以达致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的协同。必须明确,降低高度、速度和难度不等于放弃改革。恰恰相反,改革本身就是陀螺稳定仪。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平衡各方利益,达成发展共识,才能实现有效协同。
邓小平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也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敢于破除东方的教条主义,他从来就不迷信西方的教条主义。他主动地、勇敢地、巧妙地协同一切,推动创新和变革,保持政治与经济均衡地发展,实现了三十年的稳定。准确地论述应该是这样的,依靠有序的改革,保持不断地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维持各种力量的协同,实现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从而极大的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说到底,稳定并非目的,提高国民福利(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才是目的。如果说,什麽可以压倒一切,只有人民的利益可以压倒一切。
笔者认为,中国的政治家,应该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家们,应从事务性细节中走出来,应从概念性争论中走出来,要从哲学的高度审视未来,扎扎实实站稳立场,牢牢把握方向和趋势,乘风破浪,奋勇向前。伟大的智慧和魄力,源于境界和胸怀。伟大的成功源于对历史和现实的超越。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请继续并发展邓小平开启的伟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