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5
笔者当然知道,最高管理层不会集体学习《资治通鉴》。但是,笔者仍然建议,最高管理层一定要读《资治通鉴》。在信息爆炸和信息错乱的时代,这就显得更为重要。与其浪费大量时间,被那些三流学者洗脑,不如回到经典,直接切入问题本质。
宋人司马光,倾其毕生精力完成《资治通鉴》。这部书实际上是一本经典的中国式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于中国的治国者而言,这部书应该成为一门必修课。
通读《资治通鉴》,大体上讲了两个主题:一是外御蛮夷;二是内制权贵。其实,治国者需要考虑的也就是这两个问题。古今中外的亡国者,毫无例外,都是没有处理好这两个问题。
笔者读《资治通鉴》,有一个另外的收获,那就是更加深刻地理解毛泽东。
毛泽东深得《资治通鉴》之精髓。毛泽东一生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两件事情。其中,外御蛮夷之事,堪称前无古人。毛泽东用五次战争(抗美援朝、抗法援越、中印战争、抗美援越、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和两弹一星,构筑起中国坚固的国防,足以御敌于百年之外。同时,毛泽东倾其一生,内制权贵,实现了真正意义的人民民主专政。当然,在后一个问题上,毛泽东没有找到长治久安的好方法。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有效抑制了权贵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同时压抑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就为后世的权贵资本主义复兴留下了伏笔。
笔者对财政学有一些了解。从财政学的角度出发,《资治通鉴》中的两件事,也可以合并成一件事。就本质而言,一切都是财政。外御蛮夷,靠的是财政;内制权贵,靠的也是财政。中国古代的昏君,昏在哪里?当然是财政。皇权说到底是财权。权贵侵蚀皇权,无不指向财权,也就是极度弱化公共财政能力。这样,一旦遭遇蛮夷入侵,政府只能向百姓横征暴敛,导致内部揭竿而起,外患转化为内忧,不克终而亡国。因此,古代明君治国,无不紧紧抓住公共财政这个根本问题。
笔者对于当代西方的政治学和经济学稍有涉猎。笔者认为,当代西方政治深得《资治通鉴》精髓。西方政治的相互制衡的理论和制度,确保了公共财政的均衡。一个拥有均衡财政的国家,就能够外御蛮夷和内制权贵,使社会均衡稳定持续地发展。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治国先治税。当然,治税必须先治法。中国的改革开放,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社会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使生产力获得了空前发展,证明了这一战略选择的正确性。但是,正确也是有边际的。那并不证明《资治通鉴》关心的两件事不重要了。当然,也不证明毛泽东的努力没有价值了。正相反,越是个体解放的同时,越要警惕个体的过度膨胀。尤其是个体的非理性膨胀。当个体非理性膨胀严重侵蚀国家和国民利益的时候,就必须高度警觉了。当个体以权贵方式出现,结合成泛政治的联盟,与境外势力形成呼应,侵蚀国民财富、弱化国家能力的时候,危机就会临近了。
笔者对于一些改革开放论者心存疑虑。国内外总有一种很强大的声音:改革不彻底,开放不全面。其实,他们并不关心中国国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发言权、参政权,而是通过有选择的改革开放,不断地挤压和蚕食中国国家的经济管理主权。事实上,中国的国家财政已经沦为帐房先生。必须承担13亿国民社会保障的政府,实际的财政能力已经处于极为脆弱的状态。与此相对应,权贵阶层实力和能力急剧膨胀,逐渐扭转制度和政策导向,正在形成财政以外的隐形分配体系,并间接控制了国家财政中至关重要的金融管理权。
一部《资治通鉴》,当然少不了君子和小人。辨识君子和小人,成了历史上最难的工作。亲君子远小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皇上也是人。况且,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是实在太懂得揣摩上意和善于包装。在没有严厉的制度约束下,小人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君子。毛泽东实在想不出好的方法,只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7、8年就搞一次运动,变相实现政府轮替。遗憾的是,毛泽东的做法效果不好,并且成本代价实在是太高了。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觉悟的要早一些,他们发展了一套亲君子远小人的政治制度。这套制度使得小人祸国殃民的机率大大降低了,君子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国家也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笔者强烈反对将改革开放教条主义化。我们需要的就是制度创新。创新的意思,就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就是对先行者经验的批判和借鉴。但是,原则是永恒的。失去原则的,机械式的改革开放,很难成为有意义的创新。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要高度关注这样四个字:过犹不及。然后,才可以讨论如何进一步的问题。
中国政治家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资治通鉴》讲述的两个主题:外御蛮夷;内制权贵。这就意味着,要确保公共财政的均衡与稳定。其中,要点在于,保持国家财政的强大能力;保障国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当然,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有效遏制权贵资本主义的发展。
作为一部史学专著,《资治通鉴》的确不像现代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司马光也不敢为皇上写一部政治经济学教程。甚至,笔者对于大部分的“臣光曰”也存有异议。但是,如果拥有现代政治经济学素养,深入研究《资治通鉴》,必然获得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这种历史高度,可以转化为处理现实问题的大智慧。至少,不会犯方向和路线错误。
中国最高领导层读什麽书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广而言之,中国人读什麽书的问题,更是一个大问题。当中国人的书桌上,摆满了西方教科书的时候,中国人的问题就已经超越问题本身了。急功近利的现实主义,使得当代中国人短视而肤浅。浅一点说,这是一个自信心的问题;深一点说,这是一个自主性的问题。丧失了自主性,学来一点皮毛有什麽用呢?
笔者非常喜欢司马光这部书的名字:《资治通鉴》。同时,笔者也非常赞同最高管理层的一句话:提高执政能力。这两者或许有着某种必然联系。其实,不通鉴何以资治呢。注:请参阅笔者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