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1
国情民意不能上达,用调研的方法或许有效。
可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去稻田里了解国情民意,是否太儿戏了。
真正的问题是,就算是调查研究了,就算是准确掌握国情民意了,能够解决问题吗?
格物致知。致知又是为了什么呢?
古今中外的昌明盛世,从来都不是依从国情民意治国的。谋万世者,需要力排众议,特立独行,开启一代风气。
古之明君,国情民意自在心中(不是嘴上),天理时时萦绕脑际(不是书本),法理紧紧握于手上(不是法院),大一统而周全万方。
衮衮诸公,穿行于田野工厂,莫不亲民乎?
差矣!亲民之行,不如亲民之情;亲民之情,不如亲民之人;亲民之人,不如亲民之政。亲亲之举,频频切切。恶人恶政,肆无忌惮。诚然亲民乎!
君子有自知之明。怎敢调研。求贤于野,问计于贤。不知今日之中国,是否野有遗贤?是否野有良策?
君子不尊圣礼贤。鸡鸣狗盗之徒,必熙熙攘攘而来。外戚阉党,沐猴而冠。鬼话连篇累牍,俨然成为主导和主流。
王阳明先生说,天下万物皆在我心。
毛泽东同志说,灵魂深处闹革命。
奔波劳顿的领导们,可曾调研过自己的那颗心呢?可曾调研过天下人的心呢?
如果,心无光明,就难免生出恶人恶政。如此调研的经验岂不是要荼毒天下!
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未说,那是相对于治人心而言。相对于治国而言,治人心,实在是太难了!
观一国之兴衰,端看领导人治心的本事。
领导人又何必求诸于身外!
一句话:致良知。
致良知,自有良臣、良政、良策。
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