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6
香港财政开始显露出结构性的危机了。香港财政的结构性危机,是指香港财政收支结构长期扭曲,最终导致香港政府失去独立平衡预算的能力。从二零一二年开始,香港经济可能会由缓慢增长陷入长期衰退。如果,今後五年全球经济不能如期复苏,香港特区政府可能於二零一七年失去独立平衡预算的能力。失去独立平衡预算的能力,意味着政府在理论上破产。比较悲观地预计,香港可能在未来十年内,成为需要中央政府给予财政补贴的落後地区。
"一,香港低税赋的假像。"
舆论普遍认为,香港是世界上税赋水准最低的地区。甚至,国际最权威的评级机构也认为香港是全球税赋水准最低的地区。其实,这是一个相当荒谬的结论。
真正的财政的专家一定懂得,税赋不仅仅局限於名义税赋,也必须包含隐性税赋。隐性税赋是指非政府征缴的、非税赋形式的类税性支出。在香港,这种类税性支出,就隐含在极为沉重的地租性支出当中。在香港,普通居民供楼或租房支出中的大部分,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税赋。由政府垄断土地,与地产商和金融机构合谋,形成奇异的房地产价格垄断,形成非政府形式的第二重税收,由一部分普通居民向一部分特殊居民进行制度性的财政转移支付。这是一种原始资本主义
卑劣的制度性安排。此种卑劣的制度性安排在发达国家已经极为罕见。很遗憾,这种制度在香港被长期执行。更为遗憾的是,这种卑劣的制度安排,已被当成经验被引入到中国大陆的经济制度当中了。
笔者没有能力在港进行规范的抽样调查,笔者无法获得可靠的证据。笔者粗略估计,香港居民的实际税赋应远远高於名义税赋,其高出水准甚至达到名义税赋的一倍以上。笔者估计,一部分香港居民(中产阶级)实际税赋的总和可能高达其总收入的50%以上。这也就是香港居民虽然名义收入很高,而实际生活水准很低的原因。而且,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这种隐性税赋负担日益沉重,导致中产阶级重新进入贫困化。毫不夸张地说,隐性税赋不仅仅是香港严重的经济问题,也必然成为香港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是一个极为讽刺的悖论。一个号称世界税赋最低的地区,实际上可能是世界上税赋最高的地区。最让人唏嘘的地方在於,这税赋并非由政府收取,也没有用於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而是由社会上的特殊人群截取了,此项准财政转移支付,成就了一批举世瞩目的超级富豪。很遗憾,香港富豪阶层绝对不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家群体。香港殖民地的劣质资本主义制度,成全了一大批英裔和华裔的超级富豪。超级富豪富可敌国,绝对贫穷者则无立锥之地。笔者不想评价香港的富豪群体,他们创造了一个时代,他们也毁灭了一个时代。
就香港的财政制度而言,笔者不敢恭维。笔者使用“结构性危机”是一种礼貌性的论述。就本质而言,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制度性危机。很无奈,这种劣质的殖民地资本主义制度,受到了《基本法》的承认和保护。
"二,香港财政的结构性问题。"
关於香港财政收入结构的分析。
下表是2004/05年度香港政府各税种收入及比重(注:资料来源于MBA智库百科)。此表格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是因为这是包含遗产税的最後一张统计报表。从此之後,香港再没有涉及资产转让、增殖等方面的税赋了。
附表一:
从上述资料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香港是一个以劳动所得和经营所得为主要徵税物件的地区(占比超过50%)。香港对於资产增殖和资本利得基本上不予徵税。非常令人震惊的是,香港政府於 2006年2月11日起废除了遗产税。通俗地讲,香港施行的是穷人税制。香港是劣质资本主义财政制度的经典范例。所谓避税天堂,就是指资本家的天堂。换句话说,就是劳动者的地狱。如此畸形的税赋结构,必然导致畸形的经济结构。当然,这是对香港现代政治文明的莫大讽刺。这是一个不人道、不公平、不可持续的财政制度。
第二,香港总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极低,长期处於GDP20%以下的低水准。但是,香港居民的总支出当中,地租性支出水准几乎处於世界最高水准。这意味着,香港居民被非政府组织徵收了第二重税赋。如果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进行比较,香港政府是一个极端自私和不负责任的政府。政府非但没有进行正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政府反而在制度安排下,进行逆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帮助官员和富人劫掠普通劳动者。老实说,就财政制度而言,如此不公正的财政制度安排,存在於二十一世纪是非常令人震惊的。
结论是非常简单的:
第一,必须增加对资产持有和资本利得的课税;必须减免针对普通劳动者极其劳动所得的课税。现行以直接税为主体的课税制度必须进行检讨。
第二,必须减轻香港居民的地租性支出。必须让香港普通劳动者的实际购买力上升,而不是继续下降。香港如果不能有效提高本港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水准。香港的中产阶级将会在十年内消失。香港将重新退回到四十年前两极分化的社会状况当中去。
总之,香港财政制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治理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政治治理问题。香港社会不能因为一个荒谬的财政制度而沉沦、破败、解体。笔者
对於香港回归前後,中港两地学者对於香港经济制度的检讨情况感到痛心,这不是一个优秀民族应有的水准。
"三,香港财政状况的隐忧。"
笔者希望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聘请专门机构进行财务工程推导,测算香港失去独立预算平衡的临界点在哪里。事实上,情况已经不乐观了,香港在2012年将会再次出现财政赤字。笔者预计,未来五年,香港通货膨胀水准非但没有下行的可能性,甚至会出现两位数的上行过程;同时,未来五年,香港本地GDP增长存在下行的可能性,甚至存在负增长的可能性。如果,通货膨胀维持在当前水准,香港本地GDP连续五年低於2%的经济增长,香港就会连续出现财政赤字。香港现有的财政结余根本不堪弥补连年的财政赤字。香港失去独立平衡预算的能力绝非空穴来风。
其实,香港已经进行过财政危机的预演了。很遗憾,大家对十年前的财政危机缺乏认真的总结。请看下图:
下图为香港政府综合盈余、综合赤字及财政储备变动情况。本图由www.budget.gov.hk提供。
附表二
本图示中,香港政府在00-01年度、01-02年度、02-03年度、03-04年度,曾经连续四年出现过财政赤字,香港财政储备在此期间迅速下降了50%,香港一度出现集体性焦虑,并最终导致特首提前下课。如果不是中央政府采取紧急措施,香港应该在数年前就失去自行平衡预算的能力了。鉴於香港现在刚性支出的绝对数值增长过快,而香港财政储备并未能够同步增长,香港平衡预算的能力已经远远低於00-04年水准。中央政府和香港居民对此应有高度的警觉了。
下图为中国、韩国、瑞士、香港过去五十年GDP增长状况的比较。截止到2010年,中国GDP总额5.58万亿;韩国GDP总额1.01万亿;瑞士GDP总额0.52万亿;香港GDP总额0.22万亿。显而易见,香港经济增长速度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停滞,在九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显着落後於中国、韩国、瑞士。这是非常值得中央政府和港人深思的。
附表三:
香港经济增长与中国大陆经济增长比较说明,香港经济与中国大陆经济未能实现同步增长,也就是说香港错过了与大陆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契机,未能分享大陆出现的经济奇迹。香港经济增长与韩国经济增长比较说明,香港经济与韩国经济也未能实现同步增长,同为亚洲四小龙,由於制度落後和政策呆板,终於出现了效率上的明显差异,香港提前退出了高速增长的时代。最令人感慨的是,香港与人口及发展水准相当的瑞士都无法实现同步增长,香港与瑞士的制度比较是最具代表性的,香港的财政制度没有与时俱进,香港财政制度仍然处於非常原始的状态,如此落後的财政制度根本无法支撑现代产业升级。国内人普遍被舆论误导了(包括领导人),他们认为香港经济制度是一种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事实可能恰恰相反。上述比较说明,香港政府的经济治理在过去二十年中出存在严重的问题。香港已经进入经济放缓或者说经济停滞的时期。香港经济增长缓慢,为香港的财政平衡埋下了隐忧。
一般而言,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很难发生剧烈变动,香港财政收入必然受到经济增长速度的制约。当香港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香港的财政收
入必然出现相对萎缩。当香港出现严重滞涨的时候,香港财政危机将不可遏止。
通过对香港财政收入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香港财政收入对直接税的依赖程度极高。近年来,香港的企业经营所得和香港的劳动所得为香港财政提供的贡献出现相对萎缩的趋势,香港的财政收入来源已经很难进一步扩大了。这个结论是非常残酷的,香港总体上正在失去创造价值的能力。
香港政府无法通过创造价值来增加税收,就只能依靠出让资产来筹集资金。所以,香港政府将更加依赖卖地收入,以及依托与房地产的其他税赋收入。这也就是香港政府不惜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进行官商勾结垄断房地产价格的原因。老实说,这是饮鸩止渴。垄断房地产价格,是对中产阶级进行最後的剥夺。如此竭泽而渔,终将使香港经济彻底衰落。
下图为香港(香港特区(特别行政区))政府一般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经济统计资料为EconomyWatch.com提供的测试版本。
附表四:
由此图,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香港政府一般收入对经济增长(GDP)程度依赖
越来越高了。经济增长一旦放缓,政府一般收入将会大幅度缩减。也就是说,一旦出现滞涨的局面,香港政府一般收入占GDP的比重将会大幅上升。
香港不同于美英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香港不能依赖虚拟经济获得财政增长。恰恰相反,香港自身的虚拟经济体系(资本市场)成为香港本地财富迅速流失的重要管道。笔者无法精确测算香港近二十年的总财富的变动状况。就直觉而言,香港的净资产总值在反复递减当中。如果考虑到美元贬值的因素,香港财富的流失速度应该是非常惊人的。
香港暂时没有开辟新型财政收入的可能性。香港是一个规范的法治社会。香港任何涉及财政收入的调整都可能涉及复杂的立法程式。而复杂的立法程式,不免卷入极端复杂的政治因素。甚至,香港财政收入的结构性调整将会触动《基本法》的法条。显然,香港财政制度的困局需要中央政府来解决。很遗憾,中央政府对香港真实的财政状况缺乏起码的了解。其实,错误的认知往往比无知更可怕。一帮自以为是家夥们,正在书写一部令人伤感的“废都”故事。
近二十年来,香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落後於本币币值的贬值速度。按黄金计价,香港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准下降了至少200%以上。按购买力平价,香港居民实际收入水准下降了至少100%以上。香港居民受到通货膨胀的残酷掠夺。如果与大陆居民进行对比,香港居民的生活品质的下将幅度是非常震撼的,有乾坤倒置的感觉。
香港本地一向缺乏优秀的经济学家,特别是缺乏优秀的财政专家。香港人习
惯於相信政府官员和金融家们关於香港经济的解释。他们倾向於认为通货膨胀是单纯的货币现象。他们很难理解通货膨胀也是一种财政制度的安排。当然,他们也并不知道,他们的财富是在这种制度安排下,被合法地转移走了。他们感到了生活水准下降,他们感到了日益逼近的贫困,他们却不知道这种现象背後的财政制度原因。
香港人生活水准反复降低,意味着香港自身的投资和消费能力不断下降。香港经济完全要依靠外部力量拉动。中央政府已经一再伸出援手了。大陆游客的自由行安排在特定时间内可以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有极限的,也是不可长期持续的。一切外在的努力,只能救急却无法救命。香港如果无法推动新型产业发展或传统产业振兴,香港经济毫无前途可言。香港财政没有经济发展作为依托,将成为无源之水,必然枯竭。
虽然,政府的收入来源日益吃紧。但是,政府的支出却必须不断增长。香港的财政支出具有刚性增长的特徵。期中,公务员薪酬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均为刚性增长的结构。特别是在通货膨胀过程中,此两项增长获得《基本法》的保障,刚性支出将依照《基本法》同步增长,而无须考虑财政收入下降的状况。香港《基本法》经济逻辑之荒谬,远远超出常人之想像。
从下图,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香港财政支出与GDP比值的变动规律。往往在金融危机後,香港的政府总支出都会迅速上升,并达到较高的水准。其中,在九七金融风暴後,香港曾经连续数年出现财政赤字,需要动用财政储备以弥补财政
支出缺口。
下图为香港(香港特区(特别行政区))一般政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统计。经济统计资料为EconomyWatch.com提供的测试版本。
附表五:
笔者现在无法想像,香港一旦出现长期滞涨,如何像前几次危机时顺利完成调整。事实上,香港经济已经丧失了持续增长的动能。非但如此,香港经济受到大陆经济的深刻影响。大陆经济一旦进入调整周期,香港经济将遭受沉重打击。笔者对2011年之後的香港经济远远没有EconomyWatch.com那样乐观。
"四,香港财政结构性危机形成的原因。"
先进的经济制度,一定是公平与效率兼顾且平衡的经济制度。公平在财政制度核心就是古已有之的公平税赋。古今中外,优秀的政府均会在资产收入和劳动
收入之间,均衡获得财政收入。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公民权力获得尊重,民主法制获得发展,劳动者及其劳动所得得到保障。劳动者及其劳动所得获得保障,劳动者的素质才会提升,这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繁荣的基础。可是,香港的财政制度百馀年来没有实质性进化,仍然具有经典的殖民地特徵,它明确保障食利者的利益,公然剥夺劳动者的利益,香港腐朽的财政制度成为香港经济良性发展的最大障碍。
积极的经济制度,必然是鼓励创业创新的经济制度。鼓励创业创新,一方面,应该大幅度增加政府资助和税收减免,大幅度提高创业创新的潜在收益;另一方面,应该大幅度增加资产持有和资本利得的税赋,大幅度降低投机性商业活动的收益。这样的经济制度,才能增加经济体系的生机与活力。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参阅笔者拙著《港元成为主权货币的最佳时机》(刊载于信报财经月刊415期),看看瑞士政府在做些什麽。香港政府在全世界进入资讯时代后,坚守工业化时代的陈规陋俗,不肯与时俱进,落后的财政制度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香港财政制度成就了一个腐朽颓废的食利阶级,埋葬了曾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优秀创业者。当然,也同时摧毁了香港继续发展进步的经济基础。
笔者拙著《港元成为主权货币的最佳时机》,原题目为《回到一九八三年》。笔者非常感慨,在1983年之前,香港与瑞士几乎具有完全的同质性。从人口、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准、产业类型、人均收入等各方面都极为类似。非常遗憾,1982年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打碎了香港的宁静。1983年中英开启了关于香港
主权的谈判。中方显然不明白经济主权的意义。中方竟然允许英方在1983年单方面取消了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香港从此丧失了货币主权。货币主权是财政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的财政职能至此被严重削弱了。香港在此后的28年中,饱受美元贬值的拖累,香港政府失去了主动抑制通货膨胀的能力。严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导致地产行业畸形繁荣,人才和资本从其他产业退出,香港出现一业兴旺百业萧条的怪异景观。而瑞士政府通过货币主权有效地控制了瑞士的通货膨胀进程,从而有效调节了各行业利润水准的均衡,瑞士维持并发展了精密机械和生物製药等高端产业。同时,瑞士法郎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之一,小小的瑞士获得了巨额的铸币税收入,并保障了瑞士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真正的财政专家懂得,主权货币是政府的第二财政。主权货币币值,是平抑价值流动的重要手段。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港英当局才在香港大胆实行了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1983年,香港政府竟然放弃了自己的第二财政,放弃了一种平抑价值流动的手段。香港目前的联繫汇率制度,本质上是国际金融资本集团,剥夺了香港政府的一部分经济管理主权。或者说,香港存在一个影子政府,他们控制了香港的第二财政。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港至今都没有真正的、完整的回归祖国。
香港必须儘快放弃联繫汇率制度。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不要听信机构经济学家们的胡言乱语,搞什麽与人民币挂钩,或者与一揽子货币挂钩。香港货币制度必须回到1983年,建立独立自主的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现在,中央政府有三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我们有能力重建一种类似于瑞士法郎的主权货币。这对香港经济制度进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了,这对于中央政府也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中国非常需要操作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宝贵经验和优秀人才。
香港政府素来以积极不干预政策著称。积极不干预政策或积极不干预主义(英文:positive non-interventionism)是香港前财政司夏鼎基于1980年提出的术语,用以概括香港政府当时“小政府、大市场”的经济政策。。1980年12月,夏鼎基在向香港工业总会发表演说中,清楚地阐述了什麽是积极不干预政策,他特别强调“积极”二字:“ 但当我提到政府的经济政策时,我是用‘积极’来形容‘不干预’的。也许我以往未曾清楚说明所谓‘积极’的涵义。这其实是指:当政府遇到要求作出干预的建议时,不会纯粹因为其性质而惯性认为建议不正确。刚好相反。一般而言,政府会因应当前和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形势,权衡轻重,仔细考虑支持和反对採取干预行动的理据——在经济的任何环节以及在需求或供应方面。然后,政府才作出积极的决定,分析利害所在。”很无奈,回归后的香港政府在歪曲“积极不干预政策”,他们在玩“消极不干预”的懒惰游戏。
难道取消遗产税不是干预吗?难道数次提高烟草税不是干预吗?此外,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在不断调整财政金融政策,他们难道不明白积极不干预的意义吗?瑞士及时调整汇率制度不正是“积极不干预”的经典范例吗?当香港已经到了经济停滞甚至衰退的时候了,愚蠢的官员玩什麽“积极不干预”,那是严重的失职行为。由于,香港政府的消极懈怠,香港错失了创立新型产业和振兴传统产业的机会。隻知道去北京要政策的港府是“积极”的吗?在笔者看来,港人早就应该积极干预一下港府了。
正是畸形的财政政策、联繫汇率制度、失职的香港政府,导致了香港财政的
结构性危机。
"五,振兴香港经济的思路。"
下图为香港政府收入、支出总额及名义本地生产总值年增减率。本图由www.budget.gov.hk提供。
附表六:
从附表五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晰看到,香港收支平衡将于2012年被打破。同时,名义本地生产总值已呈下降趋势。在如此严酷的经济现实面前,除了曆行改革,已经没有其他出路了。
首先,香港财政改革必须调整收入结构。
附表七:
下图为过去十年政府总收入结构变化图。本图由www.budget.gov.hk提供。
显而易见,香港依赖利得税和地价收入增长的状况不可持续了。香港必须开闢针对资产持有和资本利得的课税。香港需要新的税赋品种以建立新的税赋源泉。香港财政无须为“避税天堂”和“投机天堂”提供财政制度保障。
其次,香港财政改革必须调整支出结构。
笔者认真观察多年,香港政府存在精兵简政的空间。香港政府在人利资源效能和政府制度成本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压缩空间。中央政府应依照《基本法》规定,调查香港政府财政运作的实际情况。香港立法会应对港府的财政收支结构进行专项评估。香港的政党组织等应该提供关于经济政策的白皮书。
就经济发展而言,人才和资本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人口政策,从来都是经济政策的核心所在。香港政府必须调整僵化呆板的人口政策。在针对大陆同胞来港居住和工作的安排上,一定要有主动思维和创新意识。其实,大陆在各个领域杰出的领军人物不会超过100万,香港应该主动为他们提供在港居住和工作的
方便。事实上,香港掌握了大陆的优秀人才,也就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传,美国政府已经在检讨人口政策了,下一届美国政府将会推出新型的人口政策,中国大陆的人才将是美国人口政策关注的重点,他们将之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政策手段。
过去的三十年,香港一直在向大陆输出人才和资本。香港必须想办法,让人才和资本回流香港了。人才和资本回流香港,是香港经济振兴的前提和基础。香港必须制定新型的人口政策了。
笔者曾经在曾先生第一次升任特首时写过一封公开信。特首办初有回应,其后不了了之。笔者无奈,将此思路提供给了当时的深圳市领导。深圳市领导高度重视这个思路,将这个思路纳入了深圳市十年发展纲要。数年过去了,笔者再次提出这个思路,希望当局不要错失历史机遇(很想知道当年特首傲慢的原因)。
在资讯科技急速发展的时代,资讯产品的需求呈现几何形增长,资讯产品生产、交易、流通成为增长最快的新型产业。其中,华文资讯产业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领域。首先,由于存在文化差异,英文资讯供应商无法迅速形成对华文资讯产业的完全垄断(他们只能垄断资讯设备供应即硬体部分),香港在华文资讯产品(软体部分)生产、交易、流通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次,由于大陆存在对文化产品的严格管治,香港拥有生产、交易、流通华文资讯产品的天然优势。最后,香港曾经是全球最重要的影视、音乐、书刊等资讯产品的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一流的人才、机构和设施,香港具备此方面强大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如果,香港政府拥有眼界、胸怀、魄力,就可以在经济政策上做出调整,推进这一产业迅速发展。要知道,短短数年内,深圳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动漫产品供应商,全球超过七成的动漫产品在深圳製造。深圳也正在崛起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产品生产基地。新型产业为深圳提供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和庞大的就业规模。
香港拥有发展资讯产业独特的优势。香港应该儘早开闢资讯产业发展特区,给予资讯产业全方位优惠政策,吸纳资讯产业的人才和资本,使香港资讯产业配合大陆的文化发展战略,在2012年到2017年间,实现突破性发展。此产业足以为香港提供两位数GDP增长和全部新增人口的充分就业。
笔者不清楚中联办和港澳办的工作内容。笔者以为,关于香港联繫汇率问题,中央政府至少要准备四套预案。我们必须充分权衡美元危机下,港币的各种出路选择。这四套方案包括:与人民币挂钩的方案;与一览子货币挂钩的方案;直接流通人民币的方案;恢复港币自由浮动的方案。职能部门要发挥职能。
笔者也不太清楚港府的管治逻辑。港府竟然没有关于港币危机的风险预案吗?港府如何与立法机构协调修法问题呢?香港立法机构如何与全国人大协调修法问题呢?此问题涉及《基本法》的基本条款,处理起来极为複杂,必须早做打算。难道,真的以为世界也会五十年不变吗?
笔者主张恢复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道理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而且,笔者主张早改变和主动恢复。笔者认为,2013年,在香港汇改三十年的时候,就应该行动了。从香港和大陆的情况来看,不宜再拖了。
笔者再重複一遍,香港恢复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将获得真正的经济管理主权,才能够真正落实港人治港。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将使香港政府获得第二重
财政职能,将为香港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最后,寄语香港未来的新特首。"
首先,将自己还原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放下基于历史的傲慢与偏见,跨越基于文化的阻碍和隔阂,仔细倾听本国和本港知识份子的见解,寻找一条港人治港的最佳道路。
其次,把自己当成这块土地真正的主人。你不是打工仔,你是主人啊。不要推卸责任,不能继续失职了。如果,你是打工仔,你在为谁打工?中央政府将治权交给了你啊!难道,你是在为影子政府打工?难道,香港还有另一个影子特首吗?
最后,请展现你的仁慈和悲悯。财政是政治的经济表达,财政是道德的政治表达。能否建立人道、公平、理性、高效的财政体系,是衡量香港政治家道德水准的基本尺度。香港必须废除以官吏为横、资本为纵的井田制,香港必须结束殖民地遗留的、腐朽的制度安排了。
请给香港的孩子们一个光明的未来吧!
注1、此文分两期发表于《信报财经月刊》第419卷和第420卷。
注2、香港特首选举在即,中央政府应高度关注涉及香港未来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