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7
大家好,今天是2020年10月17号,今天在农历上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今天是农历的九月一号。我试一下麦,然后三点钟我们准时开始,今天会很有趣。好,一会儿见。
大家好,今天是2020年10月17号,农历的九月初一。这个时间节点非常重要,因为庚子年的这个阴历,拖后的时间(因为两个闰二月),拖后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它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美国的大选将在农历九月完成,这种现象其实是极为罕见的。农历九月在中国是一个特别的月份,通常我们会把它称之为“鬼月”。有好多好多事情,可能会出乎大家的意料。
整个的疫情在发生剧烈的变化。美国再次新增感染——日新增感染攀升到了6万人以上;法国竟然到了3万人的水平,极为震撼;英国也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第二波疫情显然已经开始了,而且第二波疫情死亡率是比较恐怖的,是非常高的。中国的情况略好,其他地方的情况其实是非常紧张、也非常糟糕的。香港这个地方的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但显然香港控制住了。
疫情叠加政治形势的剧烈的变化,会导致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其实今天我们虽然不讨论——就是中国的经济情况,中国的经济情况虽然在处于一种复苏反弹的状况,但是这个复苏反弹也确实是很快就见到了顶部,诸多的问题开始陆续浮现。中国可能还是需要为辛丑年的巨变预做一些准备吧。这些准备可能不光是思想上的准备,可能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也要提前有所安排。因为可能......
因为可能出现的局面远远超乎大家的想象,因为我想可能是信息的通道的问题,或者是信息的偏执的问题,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吧,所以导致可能国内的朋友们对全球的政治经济状况的看法可能有一些偏颇,或者是偏于乐观了。其实情形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当口。好多事情可能不是大家感觉的那样,可能比感觉的情况要糟糕很多。一会儿我们会讨论美国问题。
今天我们两个话题,今天是聊天,不搞那么紧张。两个话题:一个是对美国选后的政治、经济走向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因为我们得先于结果,得先于结果来做前瞻,做相应的安排。第二个话题是我们讨论心学的最重要的一个内容,今天我们讨论,因为时间过得很快,心学要进入到高潮啦,进入到中心环节了。今天我们讨论心学里边“知行合一”的问题,它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复杂的问题。我们今天做一个初步的讨论。好吧,我们现在开始进入聊天环节。
美国选后的政治经济走向,那么我们就要看一看现在的美国的状态和选举可能导致的美国出现的一些情况,我们做一点预设分析。我记得去年我向大家推荐过一部书,就是拉塞尔·柯克写的《美国秩序的根基》,是张大军翻译的,这本书发行在1974年。其实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因为美国当代的保守主义运动的思想导师就是这个拉塞尔·柯克。如果要了解美国当代的保守主义运动,必须读这本书。
这本书其实是很深刻的,当然我对书里边的一些看法也存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总体上这本书它提供的框架和它的深度是前所未有的。那么我们想知道的是什么是美国秩序的根基?这个根基是否遭到了破坏?如果美国秩序的根基遭到了破坏,那么是否美国会进入到失序的状况?这种失序会导致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它的烈度?是否失序呢?其实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美国正在走向失序,但是美国的这个秩序的根基破坏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今天要讨论一下子,美国秩序的根基都有哪些?这些根基遭到了怎样的破坏?是否会失序?美国是否有重建美国秩序根基的能力,或者可能性?如果这个事情办不好的话,对美国的影响是怎样的?对全世界的影响是怎样的?关心国际政治的人呢,可能这个问题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同时作为投资者可能要对此事有一个提前的预判,因为这个提前的预判可能是至关重要的。
拉塞尔认为决定美国秩序的根基是三样东西:一个是英国中世纪的习俗,因为美国的精英阶层主体上是来自于英伦的、英国的或者是英伦几个岛屿上面的英国人,他们带来了英国中世纪习俗。其实这句话值得反复的深思。什么叫英国中世纪的习俗?英国中世纪的时候,它是一种庄园制,或者是所谓的贵族体系。
英国是一个在欧洲的大陆上比较早地废除了农奴的这样一个国家。他的这种庄园体制它有内在的一个状况、有一个外在的影响。内在的状况就是英国的这种庄园制更像是中国的那种大的家族,或者是,基本上我会使用社群这个概念。就是它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独立的、比较自主的、比较祥和的、比较和谐的一种社群的体系,内部这个社群的体系是相对比较好的一个状态。
外部由于这种庄园的体制,形成了庄园主或者是贵族,他们外部在向国王争取权力的时候,又相对而言比较强悍。他们这是大英帝国首先出现这种代议制政治的这样的一个情况,就是因为二十八男爵带剑议政形成了那个羊皮卷。我跟朋友们说,你们去英国一定要去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去看那个羊皮卷。差不多是在我们的宋朝,他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民主的共议的一个机制,这是很难得的。
英国中世纪的习俗传到美国,其实它里边包含了很多的意思,因为它意味着美国的建国后的社会组织结构实际上是延续了英国中世纪的习俗。这里边有保守主义的东西,有习俗的东西。它里边有非常好的一面,当然也有带来问题的一面。但无论如何,这是美国建国后,他的社会组织或者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状态。这个状态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美国的目前的这种社群的结构已经和英国中世纪习俗大相径庭了。随着美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以及信息化……
随着美国的高度的现代化,美国的原来英国中世纪习俗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已经被彻底破解了。也就是说原有的社群分崩离析,形成了目前美国社会当今的这个社会状况。其实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还有着街道、企业、乡村这样的一个社群的结构,但美国的这个结构基本上不复存在了,美国已经整个的社会进入到一种沙化的状态。一个沙化的结构其实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一个状态。到底未来美国社会的底层的结构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其实还在观察。
美国秩序的根基里边的第二个部分,就是来自欧洲的新教伦理。其实美国是一个清教徒的国家。这个基督教新教,特别是以信义宗为主体的这种基督教新教的伦理,它是对人性、人格是有相当大的约束性的。它鼓励诚实,鼓励勤劳,鼓励勇敢,鼓励奉献精神。这个构成了美国的建国以后的国民性,就是基督教新教伦理,这个非常重要。而且这个基督教新教伦理不光是构成了美国建国后的国民性,其实也构成了美国的立法基础。
基督教新教伦理不仅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国民性,也同时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制度建设的方方面面。它构成了法理,也就是伦理构成了法理基础,并且形成了法理逻辑。所以美国的这个国家,在公平、正义,在诸多方面,一直表达的一个比较清晰的逻辑基础,就是基督教的新教伦理。这一条非常非常重要。中国的伦理基础是来自于儒家。“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就是儒家的伦理基础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法理基础。以至于一直到今天,它仍然深刻地在影响着中国的制度建设。
美国秩序的根基的第三个部分,就是他们深受法国共和理念的影响,因为美国本土对大英帝国的反抗是得到了法国的支持。大家到了纽约就会看到自由女神像,那个是法国政府送给美国人民的。他们深受,有人管它叫拉丁理念,就是深受法国分权制衡学说的影响。其实在法国的大革命,法国的这个内部的分化过程中,法国在制度建设上面做得并不好。反而是美国吸收了法国思想家的养分,结合实情做出了一个更好的共和的这样的一个案……
大家听完了以后是不是觉得很有趣?英国中世纪的习俗、欧洲新教伦理、法国共和的理念,交汇融合而生成了美国所独有的伦理和法理的体系,形成了深刻影响美国244年的这样的一个秩序的根基。或者是它形成了美国的国民性,形成了美国的法律制度,构成了美国的这样的一个文化基础,或者是制度基础,或者是文明的基础,以至于使得美国迅速崛起,极为强大。
任何一种生命体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国家也不例外。1776年美国建国,到现在是244年。按照中国盛世的生命周期,大概250年到300年这样一个水平,那么美国他已经接近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了,走到了生命周期的一个底线。而美国也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但他毕竟是一个新生的国家,所以可能他这种底蕴还真的是不够。
所以我们也在观察美国自新的可能性。拉塞尔·柯克的这部著作是写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它对美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七零年代写了这本书以后,后边随着保守主义的上台,主要是以里根为代表的保守主义上台,其中的一部分的观点和观念得到了重视和运用,有所改善,但是它并不能改变美国的历史性的大趋势,就是他这个生命周期所必然行走的一个大的趋势。走到特朗普这一代,我们看到这个保守主义已经完全变味儿了,它不再是拉塞尔·柯克所提倡的那个保守主义了。
美国社会正在经历巨变,巨变恰好是拉塞尔·柯克所言说的这三个重要的根基在动摇了。可以这么说吧,美国的社群被破解和粉碎了。这种破解和粉碎不光表达为美国的底层组织在瓦解,而且它的县和州也开始进入到一种失治的状况,失治的状况非常严重。到今年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国的五十个州加一个华盛顿特区,在几乎大部分失去财政预算。2020年的预算呢,预算赤字是3.1万亿
达到了整个财政比重的将近90%,情况非常非常之严重,可能数据上我说错了。我们先往前走,回头将来我再专门来讨论美国财政问题。第二个部分是美国的新教伦理——美国的新教伦理几乎被当代的政客和商人破坏到荡然无存的地步。诚实、信誉、勤劳、勇敢、奉献的精神,我们在今天美国的政治家身上已经看不到了,可能在美国的商业机构上面也慢慢地看不到了。
美国的政客和商人在走向反面,他们不再诚实,不再讲信誉,不勤劳、不勇敢、不奉献,更多的是一种欺诈,更多的是一种投机取巧,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怯懦,不敢承担责任,更多的是自私自利、偷税漏税,而不是无私的奉献。那种清教徒的精神在今天、在美国不再成为集体审美。当年尼克松做了一点点越格的事情,美国老百姓(尽管你非常了不起,甚至是伟大政治家)也不能容忍你不诚实,所以他必须辞职,辞去总统。但是在今天好像欺骗变成“美德”了。
一个社会的集体审美的堕落其实是致命伤。我一直在说集体审美。当基督教新教伦理在美国形成这个样子其实是出乎我们想象的。很多人认为这里边可能是因为美国金融的崛起,就是犹太或者是其他的宗教,或者是其他的文化渗透、渗入,破坏了这种基督教新教伦理,或者是清教徒的这样一个氛围。甚至美国很多人其实已经开始不再信奉基督教新教。这件事情其实挺重要的,将来我们可以作为一个专题讨论,至于为什么的事情留给大家思考。
留给大家思考的原因不仅仅是讨论美国问题,因为中国的集体审美也在经历一个历史过程。为什么会这样?他将来会怎样,其实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看美国人问题的时候,同时也要思考中国的问题。而且对中国问题的思考其实也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纠结的,但这个思考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看到了美国人为什么会走向今天这个样子,我们看到中国在本世纪初曾经经历过一段集体审美堕落和沦丧的这样一个过程。现在处在重建的初期,我们有很多事情需要深刻思考。
美国秩序的根基里边的第三个被破坏的就是共和理念,就是当年源自法国的分权制衡学说。其实孟德斯鸠等法国的思想家提出了一整套针对资产阶级崛起之后整个人类走向的一整套的学说,这些思想家先行。但是法国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经历了革命、经历了战争、经历了血雨腥风,他们可能没有更好地处理这个问题。虽然他们带动了整个人类的进步,但是没有更好地处理这个问题。处理比较好的这个是美国,美国建国初期,美国的思想家们、美国的国父们非常好地落实了这样的……
共和理念其实是重要的,但是它里边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其实在共和理念上边需要一个社会结构和一个伦理基础,社会结构是英国中世纪的习俗,伦理基础就是基督教新教伦理。当前面的东西被破坏掉之后,共和的理念遭到破坏就一点也不奇怪。当种族撕裂、阶级对立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共和已无可能,美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独裁。前苏联解体之后,出现了政治强人普京,其实好多人不理解,这是社会破解之后的必然选择。
美国本次大选之后可能会形成民主党独大的局面,就是美国的民主党可能会统一控制众议院、参议院,控制总统席位。其实美国老百姓也希望美国形成高度集权,不要这样的打架、撕裂,使美国的治理更有效率。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就是美国的未来可能的总统拜登显然不是一个独裁者。也许美国仍然在寻找可以引领美国重新整顿、改革、治理达到一个新境界的那样一个独裁者,可能他们正在寻找,现在还没有找到。
我一直在观察美国的思想界,观察美国的政治家群体。美国这种国家的土壤是比较特殊的,它不太像传统的东正教国家、天主教国家或者是儒家——它更容易产生独裁、独裁者。美国是一个比较奇特的这样的一个文化土壤,但历史走到这一步的时候,需要强人,需要强人整合所有的资源。什么叫整合所有资源?就是他能控制三样东西:第一、他能控制华尔街;第二、他能控制军工复合体;第三、他能控制所有的军事力量。
这样一个强人的出现,然后再拥有绝对权威,拥有极高的威望,同时拥有出色的才华的情况下,可能能够通过一段时间将美国带出迷茫,带出现在这样的一个……
由于美国秩序的根基遭到了如此系统而深刻的破坏,美国的政治和经济都开始进入到一个巨大的不确定之中。即便是民主党一统江湖,将众议院、参议院、总统全部拿到,处于现在的美国总统的状况,拜登这样的状况,能否迅速地启动美国的改革呢?我个人在这个问题上看法是比较悲观的。我觉得其实拜登不是最佳人选。
美国在最需要政治家的时候,可能连续两届,一次是特朗普,一次是拜登,都不是最佳人选。美国的一部分的民众可能认为特朗普是一个独裁者,这一点的看法可能对了一半。但特朗普不是个好的独裁者,甚至他不具备独裁者的能力与才干,更不具备一个优秀独裁者的品德、品格,所以这个看法错了,选这个人是错的。那么他们选来的拜登可能也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当然美国会不会否出现一个类似于普京这样的人物呢?暂时现在看不大可能。这个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大概政治上对美国的判断就这么多,我说一说对经济的走向。美国的税政体系包括了三级:县级、州一级和联邦。州、县一级的税政体系正在处于崩溃的状况,正在处于崩溃的状况。联邦的税政体系之所以没有崩溃,不是因为税政结构好,而是因为美国仍然拥有强大的美元信用。美国财政可以通过向金融体系透支,来代替税政问题,或者是……
‣
或者可以说美国财政正在透支美国的金融体系的信用,或者是美元信用来延迟美国的税政体系的崩溃。这其实不是一个好现象,我是学财政的,我知道这是死亡螺旋的开始。目前看,我仔细阅读了民主党的政纲,其实他们里边涉及到税政改革的一些内容,但显然他们这里边妥协居多。它毕竟不是桑德斯的那个思路,它仍然是向华尔街、向军工复合体妥协的一个方案。这个方案能否解决问题呢?我的答案是:不能。
所以即便是民主党一统江湖,也只是使美国的经济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并不能改出,改出他这种螺旋下坠的这样的一个历史趋势。而且随着财政体系向美国信用体系的透支,其实是一种税负转移或者是转嫁,就是它是一种延迟性的税赋。那么这个延迟性的税赋它是有时间底线的,超越了时间底线,就像当年国民党货币改革,金圆券、银圆券那样的事情就会发生,那么美元就会遭到巨大的压力。
无论如何,美元已经开始进入到剧烈波动的历史性区间了。波动的幅度会有多大呢?我个人认为第一步可能就是88.5,美元指数88.5。如果在88.5这个节点,美国人能够在改革上面跟上,可能会有一次救助或者反转的机会。如果不能的话,那么美元指数有可能会出现历史性的低谷,就是会击穿,美元指数会击穿80。甚至美元兑黄金的比价关系会出现我们完全想象不到的一个局面,不是3000、4000,是5000以外,5000美元以外一盎司。
我们知道它不好,但是现在要确定什么时间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还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趋势落实到节点其实是最难的,它需要深厚的功力,同时也需要考虑突发状况、偶然性,例如这次冠状病毒带来的诸多问题,它的突发性、偶然性带来的诸多问题。但趋势就是趋势,趋势会带来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对我们的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的学者在考虑美国可能出现的人才、资本和企业外逃的情况,这种可能性和可能发生的时间节点和状况。中国似有准备,我们金融开放也好,我们现在做的好像似有准备。我们这回可能会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的时候做得好一点,因为上一次是我们刚刚结束八九风波,所以我们其实对苏联解体是手忙脚乱的没有做好承接,或者是没有能够很好地来处理这件重大的国际事件。
这一回我们可能相对比较从容。别人,可能国内的学者可能不大懂得、不大能从深层角度,从哲学高度,从财政的角度来思考,所以可能他们在贸易战的打击下,在科技战的打击下,在金融战的打击下,还有些晕头晕脑。就是对大势不一定理解,仍处于一种对抗性思维;就是对如何处理美国可能发生的事情,我们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受害者的角度、一种对抗思维,并没有站在主体性的角度,站在自觉的角度来对这件事情进行思考;就是我们怎么样面对,中国人怎样面对美国出现的这样一个局面,我们应该做什么?
我同意基辛格的看法,就是中国对美国出现的问题,不能幸灾乐祸,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落井下石。因为美国的有序衰落对中国是最佳选择。因为美国首先它是一个核大国,其次美国拥有特殊的资源和能力。让美国处在一种平稳和有序的状况,对中国是最有利的。国内的好多的学者和专家对美国的态度表达的是一种被害者、弱者的一个心态,这是不合适的,不恰当的,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要有所调适。
作为我们这些人,作为我们投资者,其实不用去想那么高端和那么复杂的问题,还是老的一些说法,就是我们做好避险的选择和避险的安排,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今天的美国选后的政治经济走向,我大体上说清楚了吧。也只能给一个粗略的分析。至于一些细节,特别是涉及到时间节点和涉及到程度或者是烈度的东西,也希望大家思考,我们共同讨论在大历史的变局中保持一个清醒。
好,今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第二个环节可能是大家所期待和喜欢的,也非常重要。孔子在《论语》的开篇,说了那么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愠字是温度的温去掉三点水加上竖心,这个字念“yùn”,是放在水里煮的意思,一颗心放在水里煮的意思。
其实这句话我以前讲过,今天再讲一遍,重要的话也不怕讲三遍。“学而时习之”不是国内的国学大师们讲的,讲完课要回去做练习,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学生不是幼儿园,不是少年班,不是中学,也不是大学,孔子的学生是在职研究生,跟我们这个班似的。在职的人学而时习之,是啥意思呢?就是一边学习一边用于实践,一边听课,一边进行投资操作,赚了钱不亦说乎?
“学”大体上差不多,“习”可不是练习,是实习、是实践,是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而获得成果,所以很开心,不亦说乎。不是上完课回家做完练习题高兴得不得了,你看谁上完课回家做完练习题会高兴得不得了呢?这个“习”是获得成果之后的喜悦,是实践之后获得成绩、获得成果之后的喜悦。这一点孔子为什么《论语》第一句话就是讲这个呢?就是孔子讲课的时候说这个课是有意义的,他第一句话就说的这个课是有意义的。
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为什么不说有亲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都有经历远方的亲戚来家里住,好多朋友借道香港来家里住。亲、友会使你真的那么的欢乐吗?其实我的体会非常现实,就是大量的这样的迎来送往,耗损精力。不是不高兴,是真的有些无可奈何。有的时候确实照顾不周,不亦烦乎?
显然孔子说的不是远方,他的要害不在远方,在一个“朋”字上面。“朋”是什么东西呢?朋、朋党,朋是有共同理想、志向的朋友,或者是兄弟,或者是相识者。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那么高兴呢?你知道合伙人来了,合伙人来找你了,他要么是拉你入伙——朋党;要么是想把你举荐出去。你学成了,你需要被赏识,需要舞台,有朋自远方来。
这个“朋”意味着你人生崛起的那个缘分呐。所以这两句话作为孔子教学的开篇,它的意义非常重大。现在的国学讲者局限于字面,局限于字面的意思,可能局限于今日之处境,就是多数人没有孔子带博士后的那种感受,所以他可能解释得就有一点点的问题。尤其是最后一句话,其实最后一句话是点睛之笔。“人不知而不愠”,一般人是愠的,不被赏识,没有机会发展,人不知,
可想内心的焦灼。人不知而不愠,就是人都不知道你,你也不焦灼。多数人是把“愠”翻译成“愤怒、愤恨”,其实不是怒和恨,是内心的焦灼,因为不被知嘛。不亦君子乎?唉,不愠还是君子。孔子的意思,潜台词是你还得好好努力啊、好好学习,你还得等待时机啊,这样你才是真正的君子啊。其实这三句话放在一起构成了《论语》这部书,或者是整个教育开启的一个关于“知与行”的一个重要的阐释。
“知行合一”所有人都知道。但你说你知了,你却做不到,知行合不了一。有一个教育家叫陶行知,是知先呢还是行先呢?是行先呢还是知后呢?其实大家错解了“知、行”两字,“知行合一”不是讲我们所谓的知,是对这个字的理解出现了问题。学到知识、学到一些概念、一些逻辑,不代表有“真知”。没有真知,如何行呢?
举例,我先说说不是真知的那“知”。首先说一下“半知”,半知半解。什么叫“半知”呢?举个例子,李德。李德从苏联来到中国,来到红军的中央苏区接下了红军的指挥权。他就是属于经典的半知,他知道苏联的苏军的一些条例,知道苏军的一些作战原则,甚至曾经参加苏军的一些战斗。理论上他可能会比林彪、彭德怀多一些军事知识,甚至可能比毛泽东也多一些军事知识。
但是,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对中国苏区所在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对手的状况的了解是一片模糊的,所以他叫半知。半知的人能行吗?肯定不行!所以几乎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毁于一旦。半知是非常非常害人的,因为它不是全知,不是真知,不是真知灼见,所以它无法指导行为。知很怕很怕的就是这种半知,半知不如无知。
再就是“浅知”,浅知是非常有害的,远见卓识对应的就是浅知。什么叫“浅知”呢?一个贪官他知道了他的权力可以换钱,但他不知道换了钱以后需要坐牢。他只看到了一个部分,很浅显的部分,而底部、深层、结果、因果他是看不明白的。“浅知”,其实是无知的一个方面,浅知的人才会变成周永康、徐才厚这样的。他知道这个东西能换钱,所以他就去换了。但他没有想更远的地方,更深的结果,没有思考,所以犯错误了。
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说的这个“知”是这个意思吗?当然不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解释心学,就是在中国讲心学的汗牛充栋。相比较而言,我比较喜欢日本的心学大家们的著作,心学的一些著作,将来可以看一下。韩国心学的流派也比较多,就是日本和韩国的学派比较多。反而日本人在“知行合一”这个问题上看的比较透,更接近阳明先生本意。所以日本的军事家会在腰上挂一个阳明先生的腰牌,日本的商人会敬奉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不是知行合一呀。他讲的“知”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知,而是“识”,是转知成识之后的“知”。如果我这样讲还是听不懂的话,那么我跟你讲另外一个词,我们不说“知行合一”,我们说“心境合一”。“知”就是你的心,是你的主观的判断,“境”就是你对应的外边的这样的一个处境环境。“心境合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如果知道的只是你的主观上知道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你的知是“半知”和“浅知”。当你的心境合一的时候,你的心完全融入了境里边,这个时候它就不再是“知”了,它转“知”成“识”。这个时候你深刻的了解了“境”(环境的“境”),你就会知道路径,你知道下一步迈哪条腿该怎么走,这个时候情不自禁的就开始了知行合一了。再说一遍,是“心境合一”,不是“知行合一”!为什么那么多的大学者、大专家在阐述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
会出现如此夸张的错误,不是他的“知”不够。他们有的时候已经是在中国获得最高的这样的一个级别的学者、专家。但他仍然处理不了“境”内的事,是因为心境分离了,他没有切实进入这个境,他像李德似的在背那些教条,他在习性中行走。在他的知识,很多知识是构成了他的习性,构成了他某种的审美判断、是非判断。但他那个东西跟“境”没有契合,“心”、“境”分离之后,这个有知就变得不能知行合一了。
再举个例子,就是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为什么毛泽东写《论持久战》震动了国军的很多的高级将领,包括国民党的一些政治家?为什么国军在抗战之初策略或者方略是错误的?比如说在上海,爆发的“血肉磨坊”那种战斗。国军的高级将领受的教育太好了,他们很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他们的习性深重。他们实际上对中国的“境”,对日军的状况缺乏更深刻的理解。
毛泽东之所以能写《论持久战》,是因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非常深刻的理解。能写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的人,对中国社会、对中国人的理解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在这样一个社会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之下,当日本那样一支军队进来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毛泽东是有预见的。在这个“知”的基础上,至于应该如何抗战,结论就出来了,它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如你懂军事而不懂“境”,你的心与境未合一,你的知可能会导致非常大非常大的错误。
毛泽东是心学大家,入境是他的本能,他已经将这个东西化为一种本能了。就是入境是心学功夫里的本能,不入境不言有之。就是我学了再多,我没有入境,我没有在实践中、在现实中将它结合,那个不能称为“知”。因为还没有转知成识,那个知是不可以行的,行则必败。在整个这个过程中,“心境合一”是理解“知行合一”的要点和关键。大家一定要深刻地理解这一点,并牢牢的记住这一点,时刻提醒自己“心境合一”,进入到一种自然化修为的状态。
为了把这件事情说清楚,毛泽东还写了《实践论》。其实《实践论》就是讲知行合一的。实事求是,实践第一!只有实践能够去掉知识中的习性,只有在“境”里边,你才能放下主观形成的是非判断,所谓的那些我们认为的对错、是非、逻辑。小平同志有一句话叫“不争论”。“不争论”的意思不是说这件事情不讨论,而是在非实践过程中没试过,在理论层面的争论,毫无意义。这一点非常重要。
关于两个“凡是”,当年的两个“凡是”,关于后边的新自由主义的迷信,都是在半知层面,在浅知层面进行无厘头的争论,毫无意义的争论。很多人变成了喷子,其实非常可笑。因为在境外的主观的讨论,不是完全没有意义,是因为脱离了“境”,它不能指导行为和实践。君子不会在这个事情上浪费时间,更不会在“境”之外的“知”的讨论上哗众取宠,因为害人害己,毫无益处。
之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事求是。之所以要这样说,说到底就一句话“请君入境”。在“境”中让你的知与境相吻合,寻找到最本质的、最规律性的东西。说到这个地方,大家是否能想起我开课之初给你们讲心学第一堂课说到的四个字“正心以中”,“中”就是本质和规律。如何正心呢?要有知识,要学习,同时要将知识带入到实践之中。入境,有知而入境,融合之后找到“中”并“正心以中”。
“正心以中”达到最高的境界,这个时候本质和规律在你面前展现出来,其实路径就在脚下了,就做到“知行合一”了。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也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阳明先生那样的强调“知行合一”,并且“知行合一”成为中国人常常挂在嘴上的东西。但很多人并非真正的理解,并且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也做不到,做不到做不好。
好吧,其实有些东西点到为止,因为大家都很聪明。今天就讲这么多,是不是很愉快,没有压力哈。然后,大家回去以后,前半段是聊天的内容,后半段要反复的思考,要对照自己做一点总结。
因为心学是功夫,所以要求大家把这件事情,就是“正心以中”这样的话,像咒语一样放在心上,时时提醒自己“知行合一”。要学会入境,要心境合一,要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品德和习性。
就说这么多。明天下午整理材料,然后明天下午三点钟准时我们交换资料。下堂课再见。
[[[['下一篇: ', [['h', 'blue']]], ['‣', [['p', 'c3cbc182-093f-4e2e-b4ce-8731688ffe2a', '1829d0df-d2d3-46c2-a89d-e531ef9bc0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