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5
大家好,今天是2021年的12月25日,农历辛丑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今天是《资本论》第十九讲——价值规律。其实这堂课可以说是我们整个《资本论》里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裉节儿,就是它是一个坎。这个可以把它当成一个解释《资本论》里边的几乎所有重要问题的一个底层逻辑,可能会有很大争议,我们今天试一试吧,因为必须得迈过去了。好,3点钟我们准时开始。
大家好,今天是2021年12月25日圣诞节,农历是辛丑年的十一月二十二日。与去年的情况类似,去年是圣诞和元旦是在隔离期间,我们继续地上课和聊天。今年的圣诞我就呆在写字楼里了,不管是圣诞夜还是圣诞,我都在写字楼里跟大家一起度过。其实挺有意思的,原本是他们约我晚上去热闹热闹,后来我想了想,因为这是第十九讲——价值规律,我怕我没有弄……
我总怕是,这个事情我怕有太多太多的歧见,大家会有一些分歧,所以我昨天晚上还是再加了加班,没有出去折腾。因为我想了想这个“价值规律”这堂课在我的大纲里边算是重头戏。另外要结合当下的现实,它实际上是中美博弈的一个重要的底层逻辑,也是MMT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底层逻辑。所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敢大意,要做更细致一点的努力。
马克思《资本论》里边并未有专门的章节讨论价值规律,我们的依据是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增补,也就是说马克思《资本论》的三卷结束之后,在第三卷第七篇第五十二章“阶级”这一章结束之后,恩格斯补了一个《资本论》第三卷的增补。增补了两个内容:一个是价值规律和利润率,一个是交易所。大家应该都知道,恩格斯这个人心极细,而且他有洁癖,他不愿意在马克思的原著上做任何的增减,他之所以把它挑出来是因为这事儿太重要。
恩格斯的这个增补其实内容并不是特别的多,只不过由于整个《资本论》三卷里边断断续续始终涉及到价值论的问题。价值论里边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里边就有利润率的问题,而整个的交易又是围绕着交易所进行。这件事情恩格斯在最后的增补里边把它单列出来,显然恩格斯对《资本论》的理解早已经入木三分了。这是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把它放在第十九讲。到了第二十讲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讨论阶级问题了,会讨论一些涉及到资本的一些政治上的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但第十九讲是个关键,我尽量努力吧。
因为,我说过了,好多重要的朋友在这个平台上面,所以也会在平台下有一些争论,这是非常好的、这是非常好的。因为往往高手过招有的时候才能把一些重大的、哲学性的问题或者是涉及到的历史重大问题搞搞清楚。其实这件事情就是关于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增补这件事情,其实我一读《资本论》的时候已经注意到了。但其实越是大家认为熟悉的东西——类似于价值规律,其实里边的内涵和深度往往不一定能摸得到。
这一件事情重要在哪呢?重要在恩格斯似乎、似乎在确认马克思关于价值规律的判断之后,又完成了对马克思价值规律的一些补充或者叫补白。什么意思呢?就是通常我们认为价格和价值总商品的时候是一致的,长时间的时候是一致的,它是有一个约束性条件的,但价格和价值背离它是永恒的,它要不背离它就不正常了。背离,那么背离的逻辑是什么?这才是《资本论》要回答的关键性问题。
如何背离?是什么原因导致背离?背离对劳动所得和资本利得会构成何种的影响?所以我注意到恩格斯真的很厉害。恩格斯在这个增补里边,他用非常简洁的语言非常清晰地把这件事情做了一个概述和总结。所以《资本论》第三卷这个补白、这个增补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我们还是按照讲课的习惯从定义和这个意义来出发,我们第一个部分讲价值规律的定义和它的意义。马克思给出的价值规律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这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就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取决于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这是马克思给出的一个具有哲学高度的一个关于价值的一个定义——就是价值是必要的劳动时间。他的哲学概述的前提是总商品、所有的商品。总商品它是符合这个规律的,就是总商品里边的那个总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它的价值定义、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在总商品这个概念下它是成立的,拉长时间它也是成立的。举个例子吧。
北京,古都,一千年之前就有房子、房产,那么一千年的房产的这个价格,剔除它中间的一些波动,它的基本的价格和它的价值是吻合的,大概平均在五根金条这样一个水平,大概是这个意思吧。当然我们不必要去钻牛角尖。总商品和历史长河,它是一个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因为哲学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马克思的定义是精到而准确的。但这一件事情它被现代经济学带到沟里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价格。
价格永远是变动不居的,而我们一般意义上接受的经济学是,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当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价格就会向下;当供给小于需求的时候,价格就会上行,就是供给与需求——供需决定商品的价格。貌似、貌似合理,可能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也成立,如果我们就到此为止,其实马克思——哦,恩格斯就不会写“增补”,增补的意思是他们发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这也是《资本论》要说的问题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供给与需求是由资本决定的,那么结论也就出来了——价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由资本决定的。我念一段马克思的原话,这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上的一句原话,
马克思是这样说的:“商品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的,而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的。这些资本要求从剩余价值的总量中分到和它们各自的量成比例的一份,或者它们的量相等时,要求分到相等的一部分。”其实你读完这段话,你知道马克思已经说清楚了,他不是把它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的——资本决定论。价格是资本决定论,而价值是劳动决定论。请注意到它们两个的区别,价值是劳动……
请一定要注意到问题的本质:价值是劳动决定论,价格是资本决定论。我们的好多聪明的朋友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例如何新,他也提到了金融决定论、金融决定价格。金融决定论或者是资本决定论,大体上对供需决定,就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里边的供需决定是一次——我觉得这个不是推翻的问题,也不是挑战的问题,是一个完善和补充,因为它基本上趋近于揭露了问题的本质,甚至现代理论MMT里边,实际上……
实际上恰好是在用《资本论》里边的价值规律,因为“资本创造需求”这句话非常重要,资本创造需求,所以资本创造价格;因为资本可以截断供给,注意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资本可以截断供给,所以资本也可以创造价格。想说什么呢?刚才马克思的那段定义里边涉及到两个内容,一个是关于价格的问题,另外一个是关于剩余价值的问题。
马克思那段话我翻译成中文的白话文就是说,资本在整个的交易过程中,是要参与这个剩余价值量的分配的,也就是说资本利得里边它要涉及到如何分配劳动所得,整个的剥削在价值规律里边已经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表达。整个的这个价值规律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觉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比较高级的阶段,到了垄断阶段,它基本上形成了对资产价格或者是商品价格的一种绝对的控制,垄断的阶段是一种绝对控制。
如果,你在香港观察、连续观察香港的房地产,你就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要说什么。房地产的价格、香港房地产的价格,恰恰是在资本垄断之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价格,它超越了价值规律了没有?它当然是这个价格远远超越了必要劳动时间,远远超越了必要劳动时间,但就是因为它极度扭曲超越了必要劳动时间,所以通过超级地租形成了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占有、剥夺。我知道这堂课不好说、不好讲,因为讲着讲着就绕里边去了。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回到这个基本面来。大家可能记得我不只一次谈过研究经济的三大理论,第一个是创造价值的理论,第二个是资产定价理论,第三个是价值投资理论,三大理论。三大理论是构成我们研究投资的根本性的理论,创造价值的理论我就不说了,我们讨论第二条资产定价的理论。资产定价的理论的底层逻辑就是价值规律,你说重要不重要?如果你不知道资产定价的理论,你就无法理解价格与价值背离的原因,你就无法理解房价、金价是怎样出现的。
资产定价的理论其实是价值论里边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我们讨论资产定价,首先在哲学上它是一个必要劳动,是劳动定价,因为所有的资产也好、商品也好,是由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但它是一个总商品的概念,或者是一个长时间的概念,在单个的商品、特定的时间节点,它的价格是可以严重背离价值的。而这种严重的背离,如果你关注到资本对需求与供给的扭曲,你就可以理解发生了什么。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第五十二章《阶级》结束了之后,他把这个价值规律做一次概述,这个价值规律和利润率做一次概述。这个我看完了以后我其实挺惊讶的,这个价值规律讨论的是资产定价理论,利润率讨论的就是价值投资理论。资产定价理论是第一个部分,第二个部分是价值投资理论,因为利润率嘛。后边他又加补了一节就是《交易所》
交易所就是资本扭曲资产价格或商品价格的那么一个特定的工具。讲到这个地方大概齐我们开始可以理解价值规律在微观层面的含义,在微观层面我们可以能够看到一些东西了,如果加上我今天重复的三大理论的运用,可能对大家来理解资产定价有着重大意义,甚至是决定性的意义。我们要说的是……,在这里边要注意的是两个重要的结论。
第一个重要的结论是:资产与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劳动决定价值,这是第一个结论;第二个结论是:资产与商品的价格由资本决定;就是劳动决定价值,资本决定价格。而资本为了获取资本利得,必然通过扭曲资产或商品的定价来剥夺劳动所得,或者恩格斯在增补的部分给整个《资本论》三卷做了一次总结,这个总结微观的意义大体如此,宏观的意义在哪里呢?
它宏观的意义就是:如果你是一个伟大的国家,那么你要治理这个国家,那么你就必须遏制资本对价格的垄断或者是超级垄断。因为如果放纵资本对价格——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垄断,导致资本利得严重侵蚀劳动所得,必然导致社会陷入到一种悲惨的状况,或者是一个混乱的状况,或者是一个无效率的状况,所以社会主义的存在就是要对冲资本对资产和商品价格的垄断和操纵。
现代资本主义深受马克思《资本论》的影响,深受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冲击,所以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包括英、美、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立法对资本对商品和资产价格的垄断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约束或者控制,有的约束控制得很好,有的约束控制得比较差。在宏观层面这个控制是源于财政政策,其中核心是税政和金融政策,他们通过这两个政策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控。
易言之,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尊重价值规律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某种意义上也一定要遵从价值规律,如果不遵从价值规律,那么国家治理必然走向衰败、走向历史的反面。所以大体上你可以理解价值规律在整个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下,它会形成历史性的悖论,因为一旦资本控制了供给与需求,那么也就控制了价格。
这涉及到我们对事物的一个认证和理解。按照马克思的价值规律,那么所有的商品和资产都存在一个合理定价的问题,这个合理定价的逻辑就是劳动——必要的劳动时间,如果这个合理定价能成为交易现实,那么资本利得和劳动所得必然达至某种公允,但事实上,无论是我们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和那个所谓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边大部分的时间合理定价都是不存在的,都是不合理定价或者是扭曲的。
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为了迅速完成工业化,对农产品定价就偏低了,对第一产业的劳动所得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剥夺,以至于形成工业积累。请注意,那个时候农业的劳动所得、甚至农业的资本利得都被扭曲了,所谓剪刀差、城乡差别。剪刀差是为了使工业资本利得能够得到某种程度的放大,或者是迅速完成积累,这是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初期,大部分的国家都会出现的问题,它是不是不符合价值规律?是的。
是的,它不符合价值规律,但它又是国家治理所必需。同时由此我们开始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些国家商业资本利得会那么的高,为什么有些国家金融资本利得会那么的高。当一个国家的财政主权和金融主权不在老百姓、人民手中的时候,那么整个的倾斜就会导致第一产业——就是农业资本利得、工业资本利得迅速被蚕食,而增加商业资本利得,特别是增加金融资本利得,从而形成地方发展的悲剧,它经典代表就是香港。
香港的扭曲就是扭曲资产价格,其中最核心的资产就是房地产,就是通过扭曲房地产价格,为香港的金融资本带来超级金融资本利得,它源于超级地租。其实你要是读懂了《资本论》,真的理解了价值规律,那些小动作在你面前洞若观火、一清二楚。如今在美国发生的事情依旧是如此,由于美国的最主要的外部约束力量——苏联解体了,没了;内部的约束力量,美国的左翼受到了残酷的打击……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犹太金融资本掌控了美国的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的制定权,掌控了美国的金融政策制定权,以至于他们开始长时间的扭曲美国的资产价格或者是商品价格。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扭曲房地产价格的杰作,它使得少部分人的金融资本利得实现了大跃进,而使得美国的国民的利益受到伤害,并且使得美国的经济出现严重问题,其后这个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在今后的,我们现在还剩下五章,我们可能会留出一节课来讨论阶级问题。阶级是个立法权问题,立法权里边就是《资本论》里边的资本决定还是劳动决定的问题。这里边就是说到美国2008年之后是劳动能决定的吗?不是,仍是资本决定,而且这个资本决定升级到更高的程度,就是它不仅炒房子了,它还炒资本市场。所以你们注意到美国的资本市场的价格也出现了一次非理性繁荣,它又导致美国第二轮的超级资本利得的出现。当然美国资本市场的超级资本利得的出现不仅是掠夺美国的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而是掠夺全球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恩格斯在第三卷增补的内容里边谈到利润率,其实他谈到的是资本利得的决定的这个价格以后导致的利润率的出现,它决定了资本流动的方向。我们一直在研究投资的时候讨论资本的三个问题,一个是资本的流向,一个是资本的流量,一个是资本的流速。它决定了在某一个特定领域里边的资产价格或者是商品价格,所以我们在四矩阵里边就看到了它们的价格的变动,其实这里边决定性的原理、底层逻辑就是价值规律,就是价值规律。
还没有来得及谈阶级,但是我们今天可以将一小部分的结论给出来。何为定价权?这个定价权应该是由供需决定,但这个世界上供需可以决定的事情很少的,还是资本决定。资本决定资产的价格和商品的价格。这个定价权涉及到什么呢?涉及到基本的人权。对了,它就是基本的人权。定价权涉及到基本的人权。资本决定权,重新定义了人权。当西方世界在讨论我们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时候,
极少有人说定价权才是最基本的人权。如果这个定价权控制在少数资本家手上,特别是犹太资本家手上,这何尝不是一种野蛮的奴役过程呢!?这个奴役虽说不是用刺刀,没有那么血腥,但它仍然是赤裸裸的奴役,剥削、压榨和奴役。如果我们回到《资本论》的层面来重新讨论人权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可能他们认为的集权、专制反而可能形成一部分基于定价权的人权。
讨论的有点复杂了,好吧,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三个环节,就是MMT与价值规律,凯尔顿的MMT的理论。其实凯尔顿是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我相信她也算是在美国或者是西方能读懂《资本论》和《通论》的不多的经济学家之一。MMT的理论的依据就是价值规律、就是价值规律。只不过它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它升级了,所以MMT认为“需求创造信用”。
请记住这句话:“需求创造信用”。好多朋友说为什么是需求创造信用呢?实际上这是一个复杂的逻辑结构,拥有资本者可以创造需求,而需求决定商品或资产的价格,而价格又决定了本币的信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逻辑结构。但这个逻辑结构在特定条件下不但成立,而且是真理,所以才有MMT。今天这堂课整理的同学可能要辛苦一些,因为这个逻辑过程整理出来以后,它有它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其实MMT理论的成立的前提是SWIFT,就是全球的美元结算系统、全球的美元结算系统。因为在这个系统下,美国只需要创造资本就能创造需求,通过创造需求就能创造信用,这个逻辑链是这样形成的。实际上凯尔顿在她的著作里边也把这个事情解释清楚了,不过这里边有一个可能并不是永恒存在的前提条件,那就是生产的过剩、生产的过剩,不管是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这个前提并非永恒存在。在特定历史周期
由于中国这样的世界工厂出现,她的能力极为强悍,而且除了中国以外,可能整个南亚、东南亚它都是以生产来出现,它就是创造供给,而且这个供给一直处于相对过剩的阶段,所以创造需求就变得必要了,因为不能创造需求,那么这个供需矛盾实际上就失衡,那么它通过创造需求来平抑供给,形成了MMT。但这个世界它并不是按照凯尔顿的逻辑走的,所以美国人选出了一个总统,他叫特朗普,特朗普他决定打击供给——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他来打击供给,而这个世界还有一些特别疯狂的人,
他们将粮食作为武器、将能源作为武器,他们时不时的通过掌握这些供给与需求来制造恶性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紧缩。如果你今天听到这堂课,你就知道了什么恶性通货膨胀、什么恶性通货紧缩,它的底层逻辑依旧是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只不过价值规律正向的讲是劳动决定价值,逆向的讲就是资本决定价格,是资本操纵价格后出现的某种波动,这个波动恰好是资本获得利得的一个重要的源泉,或者是我们讲的这种有规律的波动,正好是资本收割韭菜的过程。
这里边有很多的事情,就是价值通常在我们现代,特别是现代的经济学里边,已经大体上把它作为一个没有用的概念忽略掉了。没有谁去计算一个茶杯、一个手机、一辆汽车它所达到的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价值量的表达没有那么精确了、没有那么的精确了。偶尔我们用一个概念叫成本,就是成本来表达一下子价值,但真实价值这里边应该蕴含的劳动所得……
真实的价值表达就是实际上隐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应给劳动者的劳动所得的部分的精算。其实已经不是那么地被重视,而大家关注的主要还是价格,而价格由于供需理论、供需曲线、供需决定论导致了资本剥夺的合理性,或者叫资本利得合理性。因为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那么就是上帝决定的,所以那么它就是合理的了。我刚才第一段的时候念过马克思的那段原话,在结束之前我会第二次再念一遍。恩格斯对这段话有解释。
如大家将来有时间呢,我还是希望你们买一本《资本论》,可以去读一下子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增补的这两节。一节是价格规律和利润率,第二节是交易所,交易所这一段很短。恩格斯没有说那么多的话,我想这个增补放在这,其实已经把他的意图交代清楚了。读《资本论》,马克思的每一卷、每一卷的这个卷首的说明、前言、介绍和他最后这个增补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人像他那么去了解马克思本人是怎样思考的,恩格斯是最逼近马克思真实想法的那个人,而且他有足够的理论素养。
价值表达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作为国家治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国家治理就必须尊重价值规律,就必须非常清晰地来计算价值表达、必要的劳动量和必要的劳动所得,这是一个文明的标志。也就是说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你不管叫资本主义也好、叫社会主义也好,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好,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对资产与商品的价值表达应有一个精算。这个精算内容里边,特别是要包含对劳动所得的。
如果我们知道了它的价值,我们在价值与价格的关系里边就知道如何做某种形式的对冲、对冲。因为定价权是基本的人权,如果我们对定价权不做管理,实际上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以香港为例,放弃了财政主权和金融主权之后,将定价权直接交给资本,那政府或政党对人民就显得不是那么的负责任了。一个负责任的政党或者是政府必须非常清晰地处理价值规律问题,价值表达非常重要。
或者很多人认为难道交易的过程、市场的过程没有表达吗?请一定记住,它表达的是价格和价值有内在关系,但没有直接关系。而价格的表达要么被扭曲为极夸张的,就是价格严重背离价值;要么它就被压缩,所以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对剩余价值的剥夺。马克思说它拿到它合理的份额,而不是拿到它不合理的份额,拿到它不合理的份额,它就必然导致资本的大规模出逃,类似于香港1984年到1997年所发生的事。你说它是交易结果吗?好像是,但其……
在这里边我要提示一下子,随着产业不断的升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在2015年进入到数字经济时代了。数字经济时代,资产或商品的定价开始发生快速地漂移。漂移就是什么?资本的载体由传统的资产,比如说砖头在迅速漂移向Data数据。所以在新的时代,资产定价正在发生猛烈的变化。以美国为例,现在苹果已经是2.8万亿美元的市值,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大约是……
以前2015年还是6个苹果,现在变成5个苹果。整个的定价过程它既有它的合理性,它毕竟是市场交易的结果,它也有存在内在的制度和政策上的原因——财政制度和金融政策上的原因导致出现这样一个局面。这里边有三件事情提醒大家注意,我们开始要做研究了。因为信用也在转移,需求、创造需求,创造出一个什么新的需求呢?碳排放权,它变成了新的信用的载体,甚至可能构成货币发行的依据,大家要高度注意这档子事儿,这件事情非常非常重要。
另外由于高科技的突飞猛进,无论是资本的载体还是国家的安全更依赖两个空间。第一个是太空——外太空,就是太空具有对地球安全的决定性意义,它当然不仅仅是个安全意义,它也具有资本决定性的意义,具有价格决定性的意义;第二个是电磁空间,电磁空间就是苹果它们现在正在抢的,苹果啊、谷歌啊,它们美国的科技公司正在抢占的电磁空间——太空、电磁空间、碳排放权。在整个的价值规律里边,随着时代……
随着时代的不断的发展,资本的载体在变化,定价的方法、定价的逻辑也在做某种意义的成长、延伸。我们懂价值规律的时候,也要随着整个时代不断地向前走动,学会前进。我们今天第一个部分是定义以及意义。第二个事情是讲了这个悖论,就是定价逻辑的悖论,就是价值规律的悖论,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边,到底价格是个怎么回事。第三个部分讲了MMT与价值规律。第四个部分,我们开始讲第四个部分就是新的博弈论。
我国在整个的成长过程中,今年是建国72周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呢,我们经历了两个阶段吧。第一个阶段是受苏联影响的那一套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边的一整套体系,那里边儿呢我个人认为相比较而言是比较尊重价值规律的。同时政府在定价权的问题上还是有全民族考虑、国家整体思考、对人民的负责和对国家整体的负责,这个是有的。同时由于我国那一任领导同志具有极高的觉悟和水平,包括毛泽东、包括邓小平。
所以他们比较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发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问题,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必然走向官僚垄断资本主义。我今天在开课之前呢,还在我尊敬的这个李慎明先生,李慎明院长他发的一篇文章上面,我做了一点点的这个评述就是:苏联的解体,因为这个圣诞节正好是苏联解体,三十年前圣诞节苏联解体了。那一年我二十八岁,所以记记忆犹新呐,因为正好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就是决定我们每一个人命运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好多人在讨论苏联解体的原因,我说你们不如倒过来思考,中国未解体的原因,为什么苏联解体,中国没有解体?实际上苏联的解体是源于赫鲁晓夫,也不要一定就当赫鲁晓夫是个坏人,不要用好坏来鉴定。赫鲁晓夫可能比我国的领导人更早发现国家资本主义的问题,只不过赫鲁晓夫没有那么高的哲学高度,也没有能力来解决国家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的这样一个结论,没有解决。最后,到了1991年解体了,而我国的领导人一直进行深刻的思考。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陈云都在想一个问题,所以他们在六十年代。
分别带着人去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毛泽东读完了发现官僚垄断资本主义是个大问题,要打倒他们,所以发动了文革,后来也没怎么打倒。但这个事情整个的过程积累了非常重要的、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实践经验是失败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个理论也是不成功的。但它为改革开放奠定了一条路,就是它试过了,试错试过了,这条路——人民直接代替官僚垄断,这条路走不通。那么怎么办?必须向国家资本主义引入社会资本主义,所以改革开放顺理成章。
1978年我们开始改革开放,改革就是让社会资本进入国家资本主义,开放就是让国际资本进入国家资本主义,这两个进入之后形成对国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某种程度的对冲。同时,它在某种意义上也解决了国家资本主义走向官僚垄断资本主义,这条路被堵上了,所以1989年我们过去了。中国在苏联已经完成了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的那一刻,我们跨越了那道坎,历史的幸运。今天我们回到价值规律,回到定价理论,回到这个基本的价值规律里边来。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曾经有一段时间,可能用两个事情来定义时间节点,我一向对时间敏感,大家都知道我每天念时间、念时间。1994年的分税制和1995年的联系汇率算是两个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放弃了一部分的财政主权和一部分的金融主权,然后换得了美国,特别是美国和西方对中国的资本和市场的一个(就是我们是一个严重资本稀缺和市场稀缺的国家),我们放弃一部分主权,换得了资本和市场。这件事情持续到什么时间呢?是2014年和2015年。2014年我们取消了分税制。
2014年我们取消了分税制,央税、地税合并,2015年我们取消了联汇,二十年时间。其实我国的政治家,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还是非常优秀的,他们对价值规律是懂的。这个定价权放出去这段时间出了好多事情,后来拿回来了,拿回来的过程中剧烈冲突、矛盾和冲突。好多人问我是特朗普要打贸易战吗?我说不是,换任何一个人上来,在2014年央地税合并、2015年放弃联汇之后,贸易战必然上,因为这涉及到定价权的争夺,这是价值规律决定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是哪个人要干哪个人就不干,这是价值规律决定的。
当我们重新拿回来关于中国资产的定价权、关于中国商品的定价权的时候,冲突将不可避免。既有内部的资本利得与劳动所得的激烈冲突,又有源于国际上的资本利得与我国劳动所得、我国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激烈冲突,这个冲突几乎不可调和。所以好多人说怎么看中美关系呢?大国博弈,老二不能起来。其实我们可以不用写小说的手法、不用文学的手法、思路,还是回到《资本论》的角度来看中美博弈就显得比较清楚了。所以我们把第四个部分叫新博弈论。
那么关于定价权的争夺,实际上就是主权的争夺。其实第一个部分,我觉得我们从十八大以后,就是以习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是非常好的,不容易。2014年央地税合并,2015年取消联汇,我们实际上在争夺中国的财政主权和金融主权。在整个过程中虽然有诸多诸多的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但整体的思路是明确的,这一点特别特别的重要。而且在整个的这个过程中,记着2016年特朗普当选之后,很快就开启了贸易战,就是我们在2014年、2015年刚干完这个事情,连三年的喘息时间都不给。
就发起了贸易战。然后贸易战之后一系列的动作,包括香港的黑衣暴、整个的南方的、西藏方向的压力,一系列的问题开始出现,但我们大体上顶住了。我们虽然并没有获得在国际意义上的资产与商品的定价权,但你们看到了我们在做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处理恒大?我们为什么要处理互联网企业的垄断?我们为什么要处理教培?所有一系列的动作关乎资本利得、关乎资产与商品的定价权,关乎对价值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初始阶段,初始阶段我们的主要工作还不到争夺或者对决的过程,这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四个字:“均、输、平、准”。我们“均、输、平、准”的意思就是有些东西我们需要跨越时间周期,跨越时间周期。所以我一直在强调,过两天可能大家能看到我那个凤凰的专访了,那个上面我说了,美国人正在进行逆周期调节、调整,而中国进行跨周期调整,它的区别是什么呢?美国经济调整的最佳时期错过了,就是美国经济好转之前就必须得调。
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因素,所以特朗普和拜登把好时间节点错过了,现在调就是美国经济将陷入衰退的时候Taper、缩表、加息,真的是不想活、不想活,自己要往坑里跳。逆周期调节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因为这不是战争,这不是什么大型的,这不应该进行逆周期调节的。那么中国为什么也不进行顺周期调节呢?美国在逆周期,中国也不是顺周期,中国是跨周期调节,中国必须得把以前存留的问题在阵痛中把它解决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房地产定价——价值规律,把这儿解决了,让资本利得压下来,让劳动所得增上去。
在整个的博弈里边,时间是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跨周期调节就是需要将这个时间节点跨过去,而跨周期调节需要一个政治上的高度稳定,因为正好是十九大和二十大,就是这个跨周期调节的时间节点,差不多需要四年左右的时间,这个非常重要。所以当下的一系列事情我个人认为都非常好,做得很对、很好,跨周期调节要坚定不移,即便是经济增长失速、掉一点速度下来,也要完成跨周期调节;不要听那些个机构经济学家的建议,就是要积极、要宽松,不让跨周期调节,还是要资产定价,还是要资本逻辑,还是要资本决定,那是不可以的、那是不可以的。
“均输平准”只是一个治疗的过程,不是根治,根治的过程还是在立法层面,将来通过直接税来彻底解决问题。现在我们需要争取时间做一个基本的“均输平准”,这是一个古典思维、古典思维。在新博弈论里边,第一句话是“均输平准”,第二句话是“信用悖论”。“信用悖论”实际上就是需求决定,我刚才讲MMT——创造需求、需求决定信用,这个事情也可以在中国人手上把它改成供给决定信用,将这个悖论调过来,因为我们有跨周期调节能力、有对冲……
供给决定论或者是劳动决定论,要依靠的是什么呢?要依靠的必须是国家资本主义,全国一盘棋,倾举国之力与国际金融资本进行“均输平准”,一种平衡,来完成跨周期调节。这堂课可能讲到这个程度就有点儿议政的意思了,其实我根本就不想议政,一点儿议政的意思都没有,因为我国很快就面临着大规模的财政基建和金融基建了。财政基建是什么呢?就是税政改革,就是要建立直接税体系,那才是解决我国定价权……
那才是解决我国定价权——长治久安之策呀!那个时候我们才能由劳动决定和资本决定达至某种平衡,不是现在纯粹的资本平衡,我们现在只能跟它做对冲,而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财政基建将二十大之后进行吧,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一个是金融基建——金改,金改的核心实际上是人民币的问题,主权货币的国际地位的建立、如何建立,这个将来作为一个话题,我们可以稍微长一点的来讨论它。但非常幸运,就是我国保留了国家资本主义的一些非常优秀的部分。
我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将国家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达至了某种条件的妥协与平衡,所以我国现在是国家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相融合的这样一个状况。好多人说起中国发展优势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这个厉害的地方,它有优势的;他们也看到了我国社会资本主义的优势,它也有厉害的地方。纯粹的社会资本是无法对抗国际金融资本的,有了国家资本就可以对冲国际金融资本,纯粹的国家资本没有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也无法对抗国际金融资本。你们知道六十年代中国的那场激烈的思想运动,导致了我国达……
导致了我国达成今天这样的一个局面。所以我常说,不要轻易评价一场运动,不要轻易给它结论,它一定给一些人带来了很大的伤痛,但它未必没给历史打开一扇窗;不要轻易地评价一些历史人物,比如说赫鲁晓夫,难道五十年代批斯大林的赫鲁晓夫没有看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问题吗?只是由于他个人的哲学高度和能力,以至于苏共整体上的哲学高度和能力不够,所以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他们没有完成我国领导人那么痛彻地思考,不但是思考……
而且进行了痛彻的、甚至惨烈的实验,它最后终于得出一个大家公允的、同意的一个结论,那就是改革开放,就是国家资本主义与社会资本主义相融合,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模式,这个模式既有极高的效率、效能,又可以保障国家与人民的某种程度上的安全。甚至,今天我们课程讲到这儿可以给结论了,甚至从某种意义上也高度契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强调的那个价值规律,这个价值规律我们今天从自在走向自觉,再深刻地来对它进行一些认识。
讲到这儿,快接近尾声了,我再念一遍吧,马克思关于价值规律这段描述:“商品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的,而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的(马克思写东西真有意思啊!),这些资本要求从剩余价值的总量中分到和他们各自的量成比例的一份儿。”你听马克思说什么了?这些资本要求从剩余价值的总量中分到和他们各自的量成比例的一部分,或者他们的量相同时要求分到相等的一个份额。我总是觉得马克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确实独特,而……
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在说什么,但是有时候你要一旦知道了,你就知道这两个德国人真的厉害、真的厉害!另外呢,人家说这个价值规律,说这个价值规律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总商品、什么时候有个总商品呐?没有的嘛!什么时候可以一千年讨论一个价格的波动是围绕着价值规律来波动的呢?也没有嘛。背驰、背离是永恒的,而背驰的过程中所有的故事、悲欢离合就展开了。当然我们这些庸俗的人投资的那个道理正好在悖论里边也产生了,当然一个大国治理的道理也在这里边了。
好,今天的课就讲这么多。越讲到复杂的时候呢,越容易这个绕,有一点绕,绕就绕吧,慢慢就习惯了。原本是想说两句这个当下的情况,后来想了想,也不急吧,也不急。那么今天正好是苏联解体三十周年,在十周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 ‣ ,后来那篇文章我印象里应该是发到《信报财经月刊》吧,后来是好像被全都给删了,我后来又找也找不着。那个时候对苏联的认识,还到不了今天这个高度。
大体上我们可以给这个逻辑上梳理清楚了,就是列宁同志在面对纷纭复杂的政治变化的时候,来不及,来不及进行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或恩格斯式的(方式的式),式的思考,来不及。他必须迅速解决当下的问题,所以他写了《国家与革命》。其实马克思一直在想写“国家与革命”,写这个国家与资本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的关系,但没写出来。他后来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就写不出来,不是,也可能是……,总之没写出来。写作的人都知道,有的时候千言万语就是无法落笔。《国家与革命》这部书指导苏维埃的建立,
但是列宁忽略了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国家资本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因为社会那个主义或是社会没有充分的表达出来。马克思的本意让劳动所得与资本利得做出均衡,他这个国家资本主义起不到这个作用,或者是在特定的周期里边能起到一部分作用,但最终由于它滑向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官僚垄断资本利得一定会侵害劳动所得的嘛,走向反面是必然逻辑。所以好多人不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会更多的是“是不是男儿”这个角度,或者是文学的角度,那是不可以的。
我们从苏联解体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了两个方向都有问题。第一个方向,官僚垄断资本主义一定会走向历史的反面,为什么全体苏联人民会抛弃呢?是因为大家不喜欢,因为劳动所得与官僚资本利得之间形成的那种矛盾和冲突已然不可调和。所以结论不是谁好谁不好,谁是男的谁是女,这跟性别跟觉悟,跟这个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一件事情最好的时间节点我说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如果中国领导人和苏联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哲学思考能同步的话,那么苏联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当然这个历史不是这样的,历史不是这样的。
另外一个我们注意到的危险的倾向正在美国发生,就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控制了财政主权、金融主权和当年的苏联官僚垄断资本主义,你看上去不一样,本质是相同的。它开始将金融资本利得无限放大,去吞噬美国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吞噬全世界劳动者的劳动所得。虽然他有那么那么多的文学的、政治学的解释,民主、自由、人权等等,但本质上的剥削肉眼可见,所以美国的当下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未来。悲惨的是,我们还看不到他有改变的机会
虽然美国的左翼,民主党里边的一些左翼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但显然美国的左翼特别是民主党内部的左翼——桑德斯、沃伦,他们已无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获得执政权来改变美国当下的现实。所以我想起了一首歌:“一出悲剧正上演……”。看到前苏联,看到当下的美国,其实我们更多的是思考我们自己、我们可爱的祖国,我们如何跨越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这个陷阱,我们走向一个国家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高度融合、均衡的……
好吧,今天这堂课,价值规律这堂课算是送给大家的节日礼物吧。我在准备元旦那堂课了,因为我们下一堂课是元旦,是聊天,又是新年伊始,那次聊天挺重要的。不管怎样吧,不管怎样,祝大家圣诞快乐、保重身体、一切都要好好的、样样好。那么明天下午三点钟我们再见面、再讨论,再研究一些其他的问题。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