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韩昌黎文集第二四讲:山石

2024-03-23





243 韩昌黎⽂集第⼆四讲:⼭⽯

20240323

今天是正式课。今天我们谈⼀谈韩愈的诗,韩愈的历史贡献。我们也讲⼀首诗《⼭⽯》。有好多朋友说谈谈汇率吧,今天不讨论汇 率,今天只谈⽂学。周末放松⼀下。

我们今天就正式结束《韩昌黎⽂集》24讲。老实说,意犹未尽, 恋恋不舍。但确实是打开了⼀扇窗,还没有看到全部的风景。剩下的 事情只能⼤家自⼰花点时间。因为读《韩昌黎⽂集》可能是⼀辈⼦的 事情。好多朋友也买了各种版本,我估计没有来得及细读呢。

讲《韩昌黎⽂集》,我们顺便的也带了⼀部分的唐史,其中也延 伸出来⼀部分的⾦融史。比如我们讲到李渊,讲到关陇规则,讲到李 世民、李隆基、李林甫,讲到⼤唐的兴盛与衰落,讲到衰落的原因。 讲到整个⼤唐在中唐时期,⼤的社会逆转的时候,我国知识分⼦的种 种表现,其中当然是我们对韩愈韩昌黎表达了我们深深的敬意。

从来⽂学是史学,⽂学从不单纯,因为它记录的必定是历史。同 时优秀的⽂学家也必须是⼊世的,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出世的⽂学 家留下的⽂字穿越千年的非常罕见。我也认为,像韩愈这样⼊世的⽂ 学家,可能更具备某种我们更加在意的那种神性的品德和品格,这在 韩诗也有某种的表达。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2024年了。经过与⼤家的讨论,也经过深思 熟虑,我们下⼀步,五月份吧,会开启《中庸》的课程,⼤家也可以 提前做⼀点准备。这回《中庸》就不像讲《韩昌黎⽂集》,因为韩⽂ 公韩昌黎他整个作品的量太⼤,我们只能窥⼀斑以见全豹。但是这回 我们讲《中庸》,就可能会详细地将《中庸》全部捋⼀遍,好在《中 庸》不是特别的长。

好多朋友说《韩昌黎⽂集》似乎比听《资本论》和《通论》更有趣,因为它毕竟是史中的⽂学,⽂学中的历史,会有意思⼀些。还有⼀些朋友希望今后能否再有类似的安排。我在想,暂时不⾏了,其是 讲《中庸》也超越了我原来的规划。因为讲课确实要投⼊极⼤的热情 和精⼒,它确实是非常需要时间的。

在讲这个《中庸》之前,我们会安排出两堂课,⼀个是把⼼学的 问题再整理⼀下,另外在投资问题上再做⼀次整理,因为⼼学里边我 看有好多同学提的⼀些问题,我觉得可能依旧是我讲解的不清楚,我 们再把它回来捋⼀下,重点捋⼀下。因为我知道好多朋友处在⼀种焦 虑之中,我们⼼学的很⼤的⼀块的意义在于解决现代⼈内⼼的⼀些核⼼问题,⼀些焦虑吧。我把它再捋的再清楚⼀点,可能这对好多身处其中的朋友会有⼀些帮助。

⾄于投资,我还是想再念叨⼀下⼦,因为很多香港的朋友在经历 了这两年楼市和股市的巨⼤损失之后,开始慢慢地回归⼀种状态。但 是他们觉得我可能跟他们没有进⾏更细致的交流,因为传统的投资学 或者传统的投资理论实际上,总体上对真正的投资者是有害⽆益的

(我说这话可能好多业内的朋友会有意见)。其实真的是这个样⼦ 的。

好吧,我们留在四月份再去处理那些复杂的问题。我们今天重点 是三件事⼉,⼀个是讨论⼀下韩诗,然后我讲解《⼭⽯》这首诗,然 后我们对韩昌黎的历史评价做⼀个结论,今天的内容(《韩昌黎⽂ 集》的第24讲)就算结束了。原本第24讲,我想讲另外⼀篇东西,但 我总觉得谈韩愈不谈韩诗还是遗憾,所以我⼲脆放⼀下其他东西,先 把韩诗过了,如将来有时间再拾遗补缺吧,因为每⼀件事情永远不能⼀次就做的那么完美。

唐诗进⼊⾼潮应是李杜(李白、杜甫),唐前期或者唐初,仍然深受骈⽂的影响,它并没有形成盛唐时期的那种风格。李杜出现之 后,唐朝的诗进⼊到鼎盛。鼎盛的时候,唐朝形成了不同的诗派。其 实李白的诗,我前两天说过李贺,李贺的诗我们都非常喜欢,杜甫是 另外⼀种风格。

韩愈作为⼀个⽂学⼤家他在诗上面是下了功夫的,⽽且呢他对诗 有自⼰独特的理解,我们今天就讲讲韩诗的特点。因为在李杜之后重⾛李杜之路其实不明智,所以韩先⽣另辟蹊径,⼒求精创,他确实形 成了韩孟诗派。我讲过孟东野,他跟他的学⽣们形成了韩孟诗派。韩 孟诗派的特点是什么呢?他们和李杜的路数不太⼀样,他们以诗为⽂,以⽂为诗。

并且呢他们把唐之前古诗词的用途进⾏了极⼤的扩展,他们开始 以诗议政、以诗论学、以诗论⽂、以诗考古、以诗旅游等等,⽽且诗 的表达风格包含了⽣活的细节例如酣睡、落齿、⼭⽕、疾病等等皆⼊ 诗。这个跟韩昌黎的古⽂运动是⼀脉相传,古⽂运动的本质是去消骈 俪⽂的形式主义,⽽且用老百姓听得懂、弄得明白、更精炼和简洁的 语⾔来表达世界观、⼈⽣观、价值观,表达三观。

韩昌黎在这里边尤为突出,韩先⽣散⽂当属天下第⼀⼈,他竟然 以散⽂的笔法写诗,《⼭⽯》就是这样的⼀首诗。他用的是繁体句 式,⼒避排偶、雄奇⾼古、恢弘奥衍,⼀会⼉我讲《⼭⽯》你们能体 会到其中的⼀些东西。韩诗呢没有像韩⽂那么震古烁今,因为⼤唐的 诗太多了,李白、杜甫、李贺等等。

⼤唐不光是诗⼈写诗,重点是那些朝中的权贵,自皇上到宰相到 九卿,不管是⽂⼈还是将军⼏乎⼈⼈都能写诗。⼤家看《长安三万 里》,边塞诗⼈⾼适的诗写的也是非常好的。韩诗的特点简单直白、

⽣动⽽深邃。

我这样说吧,初始读诗你⼀定会被李白震撼,类似于《将进酒》,你⼀定会被他震撼!但久了之后,⼈不能⼀⽣豪情⼲云呐、豪情冲天呐,你要有⾼还有低、还有平淡、还有⽆奇,那么随着年龄长⼤之后开始慢慢懂韩诗,开始喜欢韩诗。韩愈的诗呢他和李杜的诗不⼀样,韩愈的诗耐读。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岁读韩昌黎的诗与三⼗岁再读就不感受是不⼀样的,等到了六⼗岁再读韩诗突然有了⼀种另外的感觉。

我们进⼊到⼀九四九年到现在七⼗五年,中国在当代⽂学⽅面呢 有⼀点问题,⽆论是⼀般意义的⽂学作品例如小说、散⽂、诗,我们 准确的讲吧这七⼗五年并未产⽣真正的⼤师,能达到盛唐或者是宋的⽔平的作品凤⽑麟角。

当然你可以说是特定的时代,中国在四九年之后进⼊到急剧的⼯ 业化时期或者是急剧的现代化过程。这个急剧⼯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 中本质上仍然是西学东渐,是西⽅的学术进⼊中国的⼀个历史进程, 我国的自身的处理中⽂、处理这个⽅块字和用⽅块字来表达,⽆论是 记录历史、⽆论是透彻现实、也⽆论是表达三观,他都没有出现⼀个 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这种⽂学上的爆发。我甚⾄认为⽂学的爆 发即将到来,就是建国百年前后。

中国到了⼆零四九年前后将会出现⼀次伟⼤的⽂学爆发。那个时 候会星光灿烂、⼤师云集,会出现⼀⼤批的伟⼤的作品,⼀些优秀的 思想家和⽂学家。现在仍然是酝酿时期,因为在西学占主流、“西学 东渐”的过程未完成,我们本⼟的东西、东⽅的学术特别是东⽅的⽂ 学仍然处在⼀个被反复的压抑和质疑的过程中!其实最近关于莫⾔等 的争论呢表达了这样⼀个倾向,就是西⽅⼈认可的东西,可能我们觉 得那些东西怎么能跟我们的汉唐宋的⽂学相提并论!

那些东西难⼊⼤雅之堂,但却颇⼊西⽅的法眼或者西⽅的认可,

东⽅审丑获得西⽅的喝彩。这种事情我看差不多该结束了!现在是⼆ 零⼆四年,距离⼆零四九年还有⼆⼗五年,⼤家努⼒吧!这⼆⼗五年⼀定会有不负于这个伟⼤时代的思想家和⽂学家产⽣,并且他们会留 下千古流唱的伟⼤的⽂学作品。

我们进⼊到今天的第⼆个部分讲⼀下《⼭⽯》。这首诗是⼀首记游诗,有⼈说是被贬阳⼭时候写的,不对!我觉得时间点应该是贞元⼗七年就是公元⼋〇⼀年,这⼀年韩昌黎三⼗三岁,距离他最后⼀次 考公还差⼀年时间,就是他回长安任职之前的⼀段经历。

此时的韩昌黎四年前考上了进⼠,然后他因为考公务员接连失 败,没有被纳⼊公务员序列,就是没有能够⼊朝做官,所以在地⽅上 在藩镇任职,做⼀些⽂字或者是参谋性的⼯作。他这⼀段时间颇感不 自在吧,但也恰恰是在这⼀段时间是他⽂学成长的最快或者是臻于成 熟的⼀个特殊时期。我同意⼀个看法,这是⼋〇⼀年七月,他离开徐 州去洛阳。

洛阳北面的慧林寺,去慧林寺的时候留下的这个作品。同⾏者还 有李景兴、侯喜、尉迟汾。为什么我同意这是慧林寺⽽非阳⼭呢?因 为南⽅的特别是粤北的⼭⼭⽔⽔,包括潮州的⼭⼭⽔⽔我都熟我都⾛ 过。粤北是喀斯特地貌,它不可能出现“荦确⾏径微”的景观。这个景 观北⽅才有,南⽅很少有机会见到这样的景观,所以我觉得它依旧是 北⽅的。

读韩诗,特别是类似于这样的,因为韩昌黎写了很多很长的诗, 读这种诗,你要注意⼏个东西。第⼀,时间线。就是他写这首诗是游 记的诗,记叙的诗,所以他有⼀条明确的时间线。第⼆,要注意景 观,恩师跟我说,景观就是⼼情。同样是天上的星星,⼀对恋⼈看着 星星,那就是⼀眨⼀眨亮晶晶。守灵的⼈看着星星,那就是吊死鬼的眼睛。景观是⼼情,你得把自⼰放进时间线,看到景观以后才能体会到作者此刻的⼼情。

第三,需要注意⼈物。这景、诗、画卷,谁在里边。因为你知道 每个⼈都有旅游的经历,他都会看到⼀些不同的风景和⼈物,他把它 放进诗里是有原因的,所以注意⼈物的变化。其实时间线、景观、⼈ 物它就构成了画面。优秀的作家这个画面是必须动的,它整个是⼀个 流转⾏动的东西,有动态。记录所有的东西,时间线、景观、⼈物, 动态的画面。他是要表达自⼰的感悟,这个感悟⼀般最后就表达⼀ 下。

《⼭⽯》对我影响挺⼤的,我喜欢这首诗。它也曾经进⼊过《唐 诗三百首》。但是我估计背《唐诗三百首》的⼈背不下来这首诗。年 轻⼈读这种诗就觉得它不是⼀个抒发豪情、豪迈的东西,它也不是感 慨⼈⽣的东西,但它这里边非常细腻的表达了⼀个⼈在特定时期的那 种感受,似乎⼀句话都不说,因为多数时候写的是自然之美,但越是 自然之美,越透出⼈⽣之困窘,同时在⼈⽣之困境中,它露出⼀些希 望、期待和理想。

好,我们先进⼊《⼭⽯》韩愈。“⼭⽯荦确⾏径微,黄昏到寺蝙 蝠飞。”第⼀句话,我知道各种各样的版本很多。我还记得当年恩师 给我讲的时候说第⼀句话写⼭⽯,当然要说是什么形状,但他用的是 “荦确”⼆字,何为“荦”?巨⼤。何为“确”?⼀块⼤⽯头挡在正中间。 哪里的正中间?去庙里的路的正中间。⼭⽯背后就是那个庙,就是那 个慧林寺。

⼀块巨⼤的⽯头——⼭⽯,正好“确”——正确、正好拦在了路的 中间,使得上⼭的小路都快看不着了,“⾏径微”,形象不?⽣动不? 你再次念出来——“⼭⽯荦确⾏径微”。

你读这个“荦(luò)确”,你脑⼦里浮现出⼀个巨⼤的⽯头挡在那个庙前,因为它太⼤了,所以绕着这个⼭⽯上⼭的小路都快看不见了。 “微”,用词非常的有意思,精妙。“⼭⽯荦确⾏径微,黄昏到寺蝙蝠 飞。”天快⿊了,还没进寺门,蝙蝠就从寺里飞出来了。时间、地 点、动态,看了没有。

先是看着⽯头,好⼤的⼀块⽯头绕在它后边⾛进来还没到寺,太 阳落⼭了,寺里有蝙蝠飞出来。他整个的时间线和动态是非常完美 的。⼀如是在举着镜头往前⾛。“升堂坐阶新雨⾜”开始写景了。“芭 蕉叶⼤栀⼦肥”请注意,新雨⾜、栀⼦肥,升堂就是⾛进⼤雄宝殿, 坐在台阶上回看⽯头的台阶上凹处盈满了刚刚下雨的那个积⽔,“升 堂坐阶新雨⾜”。

“芭蕉叶⼤栀⼦肥”,芭蕉叶⼦长得很⼤,七月天栀⼦正好是最壮 最肥的时候。新雨⾜、栀⼦肥在说什么?⽣机勃勃,⽣机盎然。三⼗ 三岁的韩昌黎正值青春年少,他眼里看到的是新雨⾜、栀⼦肥,⼼情⼤好。下边开始进⼊到⼈物了。“僧⾔古壁佛画好,以⽕照来所见稀。”和尚说我们这⼉的壁画非常好。

“以⽕照来所见稀”,“所见稀”呢多数⼈翻译成说依稀可见或者看 不太清楚了,不是的。用⽕来看“所见稀”,这个稀是果然真的非常的 少见的那么的好,就是难得见到如此完美的壁画。不然就是和尚撒谎 了,“僧⾔古壁佛画好,以⽕来照所见稀”,结果看上去好像模模糊 糊?我觉得现在这些对古诗的翻译不用⼼。“所见稀”,是极为罕见的 那么的好。

注意时间线,注意景观由外⾄内、再从内⾄外的整个的过程。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饱我饥”,到庙里边留宿,这里边安排了 床铺,安排了桌⼦,给他们安排了羹饭。羹饭呢是非常简单的,疏粝就是糙米,就是普通的⼀些东西,但是非常丰富,能吃饱。看到了没有?非常友善,给你们看最好的壁画,安排了饭食和居住。

当年恩师⼀再说,新雨⾜、栀⼦肥、佛画好、所见稀、置羹饭、 饱我饥,实际上他在写什么呢?他在写自然和⼈⽂之质朴和美好,他 看到的是自然和⼈的真诚、质朴和美好。这个时候离开这个景了,开 始进⼊到另外⼀个状态。“夜深静卧百⾍绝,清月出岭光⼊扉”,已经 很晚了,所以躺下。

所有的⾍⼦都安静下来了,百⾍绝、光⼊扉。老师说,静⽽百⾍ 绝,出是光⼊扉,他表达的开始是不再是单纯写景,⽽是开始写他的⼼境了。百⾍绝,就是那些闲杂的东西没有了,因为他离开了喧嚣的 城市,所以百⾍绝。光⼊扉,他开始思考,开始清亮起来,光⼊扉。 我重复,恩师⼀再说,景观写的就是⼼境,景观、外景写的是⼼境。

通常,我不知道诸位的感受,我通常呢出门旅游,去到很喜欢的 地⽅,确有此体会,百⾍绝、光⼊扉,越是⾛得远,越是独处,越是 安静,越是⼼里边开始慢慢地明亮起来,就是内⼼开始清爽和明亮起 来,百⾍绝、光⼊扉。“天明独去⽆道路,出⼊⾼下穷烟霏”,天亮 了,注意时间线,睡了⼀晚起来了,天亮了,⼀个⼈⾛出去,看不见 道路。

早晨的北⽅是有晨雾的,太阳没出来是雾⽆法散去,因为空⽓的 冷热的交替的过程。“天明独去⽆道路,出⼊⾼下穷烟霏”,⾼下就是 从⼭顶往⼭下⾛,穷烟霏是⾛出了烟霏。⾛出烟霏呢,不是⼭下没有 了烟霏,是因为慢慢地烟霏退却了。“穷”这个字用的非常好,穷尽了 烟霏,就是我把它⾛没了。这段话呢,其实在⼀个诗里,它是整诗的 后半段的起始。

“天明独去⽆道路,出⼊⾼下穷烟霏”。恩师说,真正的读书⼈会 懂⽆道路和穷烟霏。我想起了我的⼀个老朋友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跟我说,你⼀如在隧道前⾏,没有灯,但你不能坐下来,你必须不停地向前⾛,摸索着,看不到,摸索着⾛,直到看到光。他说,困难呢,⼈⽣有时候就像⾛进了⼀个没有光亮的隧道,非常绝望,但不要停下 来。我们讲⼼学会讲这⼀段。“天明独去⽆道路,出⼊⾼下穷烟霏”。

思想家、⼤的思想家、⽂学家才会写出这样的句⼦。在⼀般⼈看 来,⽆道路和穷烟霏这个事情可以不写,因为⼈们会写那些壮丽的东 西。下面就是壮丽的东西。“⼭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围”,⼭ 是红的,花⼉嘛,涧是碧的,就是⼭被⼭花染红了,⽽河⽔碧绿,纷 烂漫,⼀幅绝美的⼭⽔画呈现。

时见,就是眼前看到的松枥皆⼗围,要⼗个⼈才抱住,就是古 松。这段话⼀般的诗⼈会重视,但其实我知道这只是⽆道路、穷烟霏 之后的豁然开朗。你懂我在说什么,豁然开朗,纷烂漫、皆⼗围。有 的时候读诗读到有共鸣的时候,其实很不容易。“当流赤⾜踏涧⽯”, 向着流⽔,脱了鞋⼦,踩在流⽔中的⽯头,“⽔声激激风吹衣”呀。

⽔激发⽯头发出那个声音,哗啦哗啦的声音,这时候呢,风吹过 来,把衣服飘起来。“当流赤⾜踏涧⽯”,写什么呢?写他的动作呢。 我说了,时间线、景观、⼈物、动态,就是他做什么了,动态。“当 流赤⾜踏涧⽯”,很形象、很⽣动,“⽔流激激风吹衣”。我们都曾有 过这样的经历。我读这首诗,我立刻就会想到我⼤学的时候实习,去 庄河县实习,庄河那⼉就有⼀片极美的⼭⽔,美到让⼈简直是难以忘 怀,辽宁省庄河县,然后就把鞋⼦脱了,“当流赤⾜踏涧⽯,⽔声激 激风吹衣”呀。

你知道那是什么感觉吗?那就是神仙的感觉。什么都忘了,当流 赤⾜踏涧⽯,脚⾛在⽯头上,在涧⽯里边,涧⽯里边游来游去⼀些小 鱼,⽔声激激风吹衣,⼭风⼀阵阵的过来,把衣服吹起,⼼情好极 了,感觉可以飞呀。开始进⾏感悟了,这个感悟才是关键,也是最难解的部分。“⼈⽣如此自可乐”,不是可自乐。⼈⽣如果能够这样,当然是可以⾼兴的。

“岂必局束为⼈鞿(jī)”,可能没有这种必要,非要委屈自⼰、约束 自⼰,成为别⼈的鞍绳,就是像这个缰绳⼀样将自⼰交给别⼈的⼿里 攥着。三⼗⼆岁的韩昌黎想到了什么呢?想到了自⼰的局束,想到了 为⼈鞿,他本来希望如此自可乐,但是局束为⼈鞿。

说到这里,我就得说⼀下⼦,我们讲了韩昌黎⽂集的⼆⼗⼆篇东 西,⼤部分的韩昌黎的⽂章,别⼈都说他在抱怨时政、怀才不遇、思 归、思隐,可以这样理解吗?三⼗⼆岁的韩昌黎,难道写⼭⽯是思归 思隐吗?我可不这么认为。⼈⽣如此自可乐,⼈⽣这样当然很欢乐 啦,岂必局束为⼈鞿,为什么⼀定要去委屈自⼰,给别⼈当⼯具呢? 为别⼈去服务呢,岂必局束为⼈鞿。

但是⼈不仅仅是你自⼰可乐呀,作为⼀个⼈应承担他的责任与使 命,所以后边这句话做了结。“嗟哉吾党⼆三⼦”,就是我们两三个小 伙伴,我刚才说了,这边有谁呢?有李景兴、侯喜、尉迟汾,他们⼏ 个⼈去玩,嗟哉吾党⼆三⼦,同党这个党不是党派的意思,就是我们 这⼀伙⼈,两三个⼈。“安得⾄老不更归”呀,如何才能⼀直在这哈。

如何才能老是这样的开⼼玩⼉不再回归。恩师问我,此归不更归 是哪里去?不更归,他从徐州去洛阳,你认为他是旅游吗?不是,他 离开的时候刚好发⽣叛乱,刚刚逃过⼀劫呀。此后⼤概⼀年的时间, 他就回到了长安,长安城发⽣了什么事情呢?发⽣了柳宗元,他们参 与的⼆王⼋司马维新变法失败,然后⼀场动荡。

很多⼈也就此批评韩昌黎,他虽然给柳宗元写了墓志铭,我讲过 那个墓志铭,但是他们俩在那个时期是有不同政见的。韩愈对⼆王是 深恶痛绝的,他认为,⼆王⼋司马把柳宗元给耽误了,但柳宗元依旧 是唐朝最伟⼤的⽂学家,与韩昌黎齐名。柳宗元甚⾄有些东西写的不在韩愈之下,类似于像《封建论》写得极有⽔准。安得⾄老不更归,

你知道我读这个诗,六⼗岁的我读这个诗的感受吗?

嗟哉吾党⼆三⼦,安得⾄老不更归,我的感受是强烈的,是不是 该放下了?但往往诗⼈的比喻和⼼意是反着的,他其实更加的想要回 到那个⼊世,重新⼊世去完成自⼰要做的事情。安得⾄老不更归。我 就不重复了,不再念⼀遍了。这首诗呢你背下来也好,不背下来也 好,但是我知道我讲完以后,你们在读的时候别有⼀番味道了。

好,留下最后⼀点时间讨论⼀下⼦,我们对韩愈的历史评价。我 对韩愈的评价,首先他是⼀个伟⼤的思想家。为什么是伟⼤的思想 家?因为韩昌黎的政论,他留下的作品完整的政论不多,还不像柳宗 元还有完整的政论。但韩昌黎在支离破碎的,不管是墓志铭还是书 信,基本上是浓缩了思孟学派的儒家的经典。

所以我觉得韩愈将思孟学派推⾄了⼀个新的⾼度,以⾄于到了宋⼈们开始编写四书五经,将思孟的东西单列出来,你看《论语⼤学中 庸孟⼦》,只留下了《论语》,其实这个书里的算是延续了中国的儒 家正统的东西。我今天想说什么呢?我今天想说,不⽌于此,他不仅 仅在中唐重新将儒家正统推向了崭新的⾼度。

重点是到这个地⽅,我们清晰可见中国古典的社会主义者的形象 呼之欲出。关于古典社会主义的这个问题呢,其实我在《新社会主义 通论》会有专门的章节来讲,因为社会主义并非从俄国⼗月⾰命⼀声 炮响送来了社会主义,不是的,社会主义在中国,从古代就有发芽、 萌芽酝酿,甚⾄有伟⼤的实践。我们只是不叫社会主义。

朋友们都知道我那么喜欢拓跋宏,北魏孝⽂帝拓跋宏。从他们开 始均田到韩昌黎主张削藩、重新均田、重建关陇规则都是⼀个朴素 的、古典的社会主义者,非常精彩的或者是非常精到的思考,并渐渐 形成体系,形成⼀种系统。以⾄于到了宋形成完整的体系,以⾄于到了元,蒙古⼈用铁蹄将孟⼦送往欧洲,产⽣了基督教新教伦理,产⽣了⽂艺复兴。

我在《新社会主义通论》会将整个的中国从思孟开始,中国古典 的社会主义者的理想和⾏动,做⼀次完整的总结,或者是把它穿起 来,然后与当代的中国的新的社会主义的思潮和伟⼤的新社会主义实 践做⼀个统⼀。因为既然我们是评论韩愈嘛,他是⼀个伟⼤的思想 家,所以他的《原道》这篇⽂章,我们开篇就讲的是《原道》,主张 国家统⼀、⼒推关陇制度、悲悯⼈民疾苦、憎恶权贵资本,他是经典 的⼀个社会主义者应有的样⼦。

同时呢我们看到韩愈的⼀⽣,我们注意到古典社会主义与古典资 本主义或者叫自由主义的⽃争。我们也看到古典社会主义与军阀封建 主义割据进⾏的⽃争,残酷的⽃争。这些⽃争结束了吗?今天没有了 吗?当然不是,它换了个样式,依旧存在。他是⼀个伟⼤的思想家, 我们难道仅仅是在讲他的⽂学作品吗?不是。我们在看历史,在看⼀ 个⼈,在从他的⽂学作品中汲取那些我们非常需要的精神⼒量。他是⼀个伟⼤的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个伟⼤的⽂学家,他的作品⼀千两百年不朽。

他不仅仅是⼀个思想家,很多重⼤历史事件、很多重⼤历史⼈物 是因《韩昌黎⽂集》⽽记录下来,⽽让我们今天知道⼀些⼈和⼀些 事。我那天讲张巡,讲睢阳之战,在很⼤程度上也是因为《韩昌黎⽂ 集》的记载和记录。所以⼀个伟⼤的⽂学家是了不起的,因为他独特 的⽂学的魅⼒才能使,韩愈最主张的是什么?⽂以载道,光有道没有⽂,就像是没有船⾛不远。⽂就是传道,就是思想。

所以伟⼤的思想家和伟⼤的⽂学家合⼆为⼀了。同时韩愈还是⼀ 个非常优秀的政治家,他参与了平定削藩的战争,他并且在重⼤政治 问题上,比如说《谏迎佛骨表》参与了当时⼀些涉及到重⼤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实施。他是优秀的,他不是伟⼤的,但是他是优秀的政治家和优秀的历史学家,他有历史著作,但是跟司马迁可能不可同日⽽ 语,所以我说伟⼤的思想家,伟⼤的⽂学家,优秀的政治家,同时也 是优秀的历史学家。

这样呢我们对韩昌黎的历史评价就⼤体上完成了,算是给他⼀个 完整的历史评价。或者说类似于像我们这样的后⼈,是否可以完成这 样的⼀个盖棺定论呢?我想中国历史不竭,关于韩昌黎的讨论就⼀直 会延续下去,因为每个⼈都会读《韩昌黎⽂集》,就如我每个年龄段 读《⼭⽯》,感受都截然不同。

其实新雨⾜、栀⼦肥、百⾍绝、光⼊扉,⾜踏涧⽯,激激风吹, 安得⾄老不更归。他里边书写的这个景,时常会拨动⼼弦,你有的时 候,这个诗句会悄悄的冒出来,你看到的时候会会⼼⼀笑。我想⼤家 可能跟我的感受是⼀样的,就是少年豪迈可能会更喜欢⼆李的诗,不 管是李白还是李贺,都会非常喜欢,中年之后可能会开始慢慢的注意 杜甫白居易。

到了⼀定年龄,你会慢慢喜欢韩昌黎的诗。我有个小建议,我知 道你们买了⽂集,我这还有韩昌黎的诗选,我也建议你们有空去买了 韩诗,然后闲的时候可以读。但是你们的孩⼦们必须在我讲的《韩昌 黎⽂集》的⼆⼗⼆篇挑⼗篇背下来,⾄少⼗篇,最好背⼆⼗篇。背⼗ 篇,作⽂⼀定过;背⼆⼗篇,⼤体上有机会成为⼀个作家了。诸位呢 可以经常翻翻看,读读韩诗,尤其年龄长了之后,其实蛮有意思的。

另外我们到了⼀个时间节点⼀定的年龄之后,要学会梳理自⼰ 的⼼情。“⼈⽣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鞿?嗟哉吾党⼆三⼦,安 得⾄老不更归。”有的时候需要⼀种状态,我们四月份开始补⼼学那 堂课,我会讲这个调适的问题。好吧,今天就这样结束了。我其实总 觉得有什么没说完的,以后再说吧。好,周末快乐。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