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中庸第一讲:曾参与思孟学派

2024-05-04





249 中庸第⼀讲:曾参与思孟学派

20240504

⼤家好,我们今天进⾏《中庸》的第⼀讲“曾参与思孟学派”。这也算是青年节送给朋友们的⼀份礼物吧。在进⼊《中庸》之前,我们 要对整部书的创作背景和⼤概其的主旨有⼀个初步的了解。我们今天⼀起重返2500年前,看看那段时间发⽣了些什么。

结束《韩昌黎⽂集》的讲课,其实我有些犹豫。因为《韩昌黎⽂ 集》的讲课,我压⼒不⼤,我算是将恩师当年给我讲的东西回忆和整 理。《中庸》跟恩师有过讨论,但是它确实不是恩师当年的讲课。所 以算是我这⼏⼗年时间里反复读《四书》的体会。我觉得到了讲《中 庸》的时候了,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进⾏中华⽂明复兴必须要做的 事情了。

我前两天说过,我们要从欧洲迎回孟⼦。好多朋友说“为什么是 孟⼦?为什么是欧洲?”其实我想讲《中庸》也是这个意思。因为在 我眼里,⼈类的⽂明,整个的5000年的过程,既具有异质、不同,也 具有同⼀性。它在某种意义上,因为皆为⼈类,它有同⼀的过程,它 有中和的过程。所以我从不简单的将事物和⽭盾对立起来。中庸就是 这样⼀个历史过程。

我们讲中庸的时候会讲到化育万物,会讲到中和的问题。所以我 不认为欧洲近代以来发⽣的事情是孤立的,所以我⼀直认为⽂艺复兴 和宗教改⾰不是孤立发⽣的,它是外部性因素产⽣的影响。主要是我 认为,是蒙古⼈的铁蹄将《孟⼦》带到了欧洲,形成了欧洲的宗教改⾰,特别是“因信称义”的信义宗。然后信义宗产⽣了马克思,产⽣了 共产主义,产⽣了社会主义。

他们又如同回旋镖⼀样,通过“⼗月⾰命⼀声炮响”,回到中华⼤地。然⽽现代以来的中国⼈执着了,他们没注意到,基督教新教的中 国儒家的成分并非只有信义宗左翼的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这⼀支, 这个左翼还是非常左的左翼),他们没有注意到信义宗其他的支脉和⽅向。甚⾄我认为,基督教新教伦理国家之所以都成为了先进国家和⽂明国家,它是拥有某种⽂化⽂明的先进性,⽽这个先进性我看到了 中华⽂明的熏染。

⽽我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度迷失,我们失去了孟⼦,失 去了儒家正宗的道统。所以我们在近代以⾄于现代,沉沦了⼀个漫长 的周期。现在我们重新开始,以中庸的精神重返中华⽂明传统的道 统,并在传统的道统和新⽂明的基础上,⽣发出新的⾃然伦理和社会 伦理,来完成中华伟⼤复兴的⽂化体系的重建和思想体系的重建。

我们正好以此契机,重新⼀起来读《中庸》,因为我觉得这部书 可能对我们的意义,远远超乎我们的理解或者是想像。我们在学习的 过程中,也希望平台上所有的朋友,我仅仅是⼀个引⼦,我甚⾄不敢 说我对《中庸》的理解是完整的、系统的、正确的,我只是将这件事 情带出⽽已。⼤家可以在此事上进⾏不同的理解、思考、⽣发和形成 崭新的体系,如能如此,吾意⾜矣。

那么讲《中庸》为什么要从曾参⼊⼿呢?因为中庸的思想是孔⼦ 建立儒学(或者是儒家道统)的⼀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孔⼦反复强调 中庸,⽽在儒学形成体系之后,构建儒学哲学体系的那个⼈,或者是 那个重要的肇始者是曾参。曾参之后,经历了⼦思、孟⼦,这个体系 趋于完整成熟。⽽且因为前后的时间跨度超过了200年。

跨越了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所以它正好是历史巨变时期的中国 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件事情我们必须用今天的现代的语⾔,特别是哲 学语⾔和⽂化语⾔,对历史进⾏重新的解说。关于训诂或者考古的部分,我们不投⼊太多的精⼒。⾄于《论语》是谁整理的,《⼤学》是谁写的,《中庸》是谁写的,《孟⼦》是谁写的,这种非常细节的事 情,我们就不在短短的有限的课堂时间挖掘和探求了。我们接受⼤体 上的这样⼀个轮廓。

在研究儒学整个的道统建立的过程中呢避不开⼀个⼈,他是⼀个 承前启后的重要的⼈他就是曾参。通常我们谈到儒家会谈到“五圣”, 当然圣⼈就是孔⼦,还有四个配享孔庙的圣⼈,排第⼀的是颜回他叫 “复圣”,曾参他被誉为“宗圣”,⼦思被誉为“述圣”,⽽孟⼦被誉为“亚 圣”。当然自宋以后孟⼦的地位极⾼,被合称为“孔孟之道”。

在这四圣里颜回死在孔⼦之前,但他的地位和他产⽣的作用当然 是巨⼤的,颜回算是孔⼦弟⼦中的第⼀⼈。因为他对孔⼦思想体系形 成做出了巨⼤的贡献!所谓丰功伟绩!孔⼦晚年删《诗书》定《礼 乐》修《春秋》作《易传》颜回皆有参与并且可能是主要的参与者。

在颜回和孔⼦未死之前《论语》的初稿或者是前⼗篇已经有了雏 形,颜回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孔夫⼦尚在,颜回没有机会自立门 派,但是他在孔学⽅面的意义非同凡响!作用非常⼤!但我觉得贯穿 孔学或者是儒学的唯⼀的⼀个⼈就是曾参。

为什么呢?曾参天资聪慧,⼗六岁追随孔⼦,那时候孔⼦还在周 游列国。到颜回病故的时候他⼆⼗三岁,开始接续颜回的⼯作,成为 孔⼦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作《易传》的主要领导者或者 是主编。曾⼦在处理孔学的整个的体系建设中的地位极⾼,可能仅次 于颜回。当然历史上很多的历史记载不是这样讲的,这是我个⼈的⼀ 种看法。

我为什么要这样的理解这件事情?因为颜回病故之后没多久孔⼦ 也去世了,孔⼦去世的那⼀年曾参⼆⼗七岁,因为孔⼦的⼉⼦早丧, 孙⼦⼦思⼤概是四五岁的样⼦,他将他的孙⼦托付给曾⼦,你知道这个托付不是养育的意思⽽是给他寻找⼀个最好的老师。可见曾⼦在孔学中的地位,在孔⼦⼼中的地位⽽且孔⼦认为他仍然可以领袖群伦。

孔⼦死后,曾⼦以⼉⼦的礼仪扶丧三年,守孔⼦墓,其后他⼀直 在率众整理《论语》。请注意!如果孔学的标志性著作就是《论语》 的话,这部著作的的编纂就是由曾参率领孔门弟⼦完成的。就此结束 了吗?没有,曾参⼀面在教学⼦思,⼀面完成了⼀系列的著作。

曾⼦是开⼭立派的⼈!他完成了哪些呢?四书的《⼤学》,五经 的《孝经》皆为曾⼦⼿笔,他还写了《曾⼦⼗篇》。我想这样叙述 吧,我们说的孔学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从《论语》《⼤学》《中庸》 乃⾄于《孟⼦》每⼀本书都与曾⼦有关,其中后三部并不是⼤家所理 解的是《论语》的延伸或扩张,因为后三部书自有主张。

也就是说,《⼤学》《中庸》《孟⼦》后三部书层层叠叠、越来 越往⾼处⾏并且他们是自有主张的,其中引述孔⼦⾔论不是立旨意⽽ 是作说明!这就非常的了不起!所以讨论孔学或者是儒学离不开曾参 这样⼀个重要的⼈物。那么曾参他所作的是⼀个什么样的贡献呢?我 有⼀个对四书的概述,我不认为我的概述是精准的,我只是想把这其 中的关系说清楚。

我认为《论语》是中国古典社会伦理原理,算是我们建立中华民 族的古典社会伦理的⼀个基本原理,非常重要!宋朝的宰相赵普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有⼈读完《论语》说“上面没有打天下治天下的⼀句话”,那是因为不懂伦理的意义。通常伦理是⼀个社会建⽴法理的哲学基础。没有伦理就⽆法建⽴法理,没有法理就没有制度,就不 能建⽴完整的社会秩序。

“半部论语治天下”,只要有半部《论语》这个世界上的伦理就说 清楚了。如果是完整的⼀部《论语》那就是⼀个完整的社会伦理体 系,以此⽽建立的非常精妙的法律体系将构建出完整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它将是中华民族的盛世、中华⽂明的载体,也是中华⽂明历久弥新五千年延续的根本性原因!所以《论语》的地位我将它概述为 中华民族古典社会伦理原理!那么四书的《孟⼦》是什么呢?

我将它概述为中华民族古典社会主义通论,请注意古典社会伦理 学原理,古典社会主义通论。那么什么是《⼤学》呢?《⼤学》诚如 它的名字,因为《小学》是童蒙之学,就是你刚刚开始要学四书、五 经、六艺,要学基础的东西。到了《⼤学》算是正式启蒙,开始进⾏ 儒家的⼊门了。所谓的《⼤学》是成⼈之学。⼀般呢在古代是在⼗五 岁左右开始学《⼤学》,这个时候开始进⼊到从⼀般性的知识进⾏理 论和哲学概括,并且开始考虑你⾛⼊社会的应⽤问题了。

(哇,今天好⼤的雨,南⽅的雨好⼤。)那么什么是《中庸》 呢?《中庸》算是在《⼤学》之上儒家的⼼法。这个⼼法,我管它叫 中国儒家安身⽴命的⼼法。我也将它理解为自《周易》《道德经》之 外最重要的中国古典的哲学著作。虽以⼦思之名写成此书,并且按朱 熹的说法写此书就是为了留给⼦思的弟⼦。

其中⼀个弟⼦的弟⼦就叫做孟⼦。⼼法之传呢就变得极为重要, 因为没有⼈就谈不上伦理,谈不上法理,谈不上治理,必须有⼈。⽽ 教育儒学的君⼦,或者是承担社会使命的⼈是极端重要的。其实曾⼦ 并未亲自去写《中庸》这本书,⽽是由⼦思完成,其中可能有深意 呀。我们注意到曾参他修订完成了《论语》,他亲自写了《⼤学》, 由⼦思完成《中庸》,最后由孟⼦完成中国古典社会主义的完整论 述。

若⽆孟⼦就⽆法开启汉唐的盛世,若⽆孟⼦中国的伦理就不可能 演绎出以后均⽥、削藩等朴素的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安排,若⽆孟⼦怎么可能有宗教改⾰出现信义宗呢。所以曾⼦于儒家的贡献正好是承前启后,并且这个特定的时代也塑造了特定的⼈和完成了特殊的使命。

请注意时间节点。所谓春秋是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春秋时 期,我们管它叫青铜时代,从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战国时代。我 为什么要谈时间?因为⼀个思想的产⽣是于当时的特定的社会环境有 关联。孔⼦⽣于春秋末年,他要克⼰服礼,他要建立周礼。实际上他 的理想中的周礼并非已然成型的周礼,

⽽是他对理想社会或未来社会的⼀种想定。孔⼦耗费了巨⼤的精⼒在春秋末年来做这件事情,如你熟悉中国历史,你应该知道中国的 上古时期,三皇五帝其实⼈⼝是很少的,百万级别,即便到了春秋, 仍然是百万级别。到了战国之后,开始进⼊到千万级别,战国末期⼤ 概中国的⼈⼝的总量接近三千万这样⼀个⽔平。⽽在春秋时期,依旧 是“小国寡民”,它依旧是松散的社会组织形式,所以才呈现出当时的 社会面貌。

另外,毕竟是青铜时代,虽然有了⾦属了,但是⽣产⼒⽔平受到 了极⼤的局限。它与战国时期不同,青铜时代和⿊铁时代⽣产⼒的发 展⽔平已经是不可同日⽽语了。其实春秋时期的城郭于今⽽⾔,更像 是乡镇。⽽到了战国,就出现了可以比拟如今的县城的这样的城池或 者是城市,比较具有规模的城市,开始形成了新型的社会样式。新型 的社会样式,才需要新型的社会伦理、法理和治理。

很有意思,中国古代史的划分恰好是以孔⼦的⽣命历程作为⼀个 划分。就是孔⼦去世那个时段,我们来决定春秋的尾部。这个时代命 名也是用孔⼦写的史学著作——《春秋》做了命名,其后进⼊战国。 请注意社会形态的变化。因为在春秋时期,很多很多的小国很分散, 其实是⼀种乡村的状况。到了战国开始逐渐形成了七国,秦以外的六国加上秦七国形成了⼤的比较成型的国家。这个时候每⼀个国家都需要建立自⼰的完整的秩序。

所以诸⼦百家应运⽽⽣,他们开始提出了不同的设想、设计⽅案,提供了不同的思想理论。我想强调,我读我国古代思想史,我个⼈并不特意将它分为百家,就比如儒家、法家、道家、兵家等等。其 实他们互有交织穿插。谁说法家不见儒呢,谁说儒家不讲法呢,谁说 道家没有儒法呢?我个⼈认为后世将他们分为百家。

其实你能说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不是儒家的思想吗?他 虽有法家提出,那里边就具有了朴素的社会主义特征了。那里边就有 了曾⼦的“⼈为贵”的思想。当这曾⼦“⼈为贵”的思想传到了孟⼦,就 变成了“⺠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的思想,孔⼦有 没有“⼈为贵”的思想?在孔⼦春秋的时候,其实孔⼦已经开始反复的 强调,只是到了曾⼦鲜明的提出“⼈为贵”的思想。

你懂得,在⼈类历史上最早提出⼈权概念的可能就是曾⼦,“⼈ 为贵”!也有可能是孔⼦,也有可能是其他⼈,只是很多朋友不⼀定 能理解何为“⼈为贵”。“⼈为贵”这里边包含了三重含义,第⼀层,敬 鬼神⽽远之,“⼈为贵”。就是不搞宗教迷信,敬鬼神,不拜鬼神,这 与其他区域出现的“⼈格神”的问题完全不同。我讲过我们遇到自然的 问题,我们讲的是后羿射日、⼥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中国 认为⼈是可以做⼀切的。“⼈为贵”,就是⼈与自然的关系。

第⼆层含义是⼈与他者的关系。这里边“⼈为贵”包含了对君的理 解,对阶级的理解,它包含了最朴素的⼈权概念。第三层含义是⼈与 自⼰的关系。这里边涉及了儒家向内修为的⼼法,重要的部分,最后 延伸⾄明朝变成阳明⼼学。了不得的曾参呐!曾⼦的贡献真的很了不 起。

我个⼈认为我们在理解儒学必须好好理解曾参,因为他在整个的儒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说他是宗圣,我觉得非 常恰当。事实上每次拜孔庙,我也在曾参面前驻⾜良久。请你们将来 进孔庙的时候拜四圣,孔⼦上完香之后,颜回、曾参、⼦思、孟⼦给 他们上香的时候,记得我今天说的话。曾参他是最早提出“三纲⼋目” 的⼈,何为三纲?明德、亲⺠、⽌于⾄善。

何为“⼋目”?格物、致知、正⼼、诚意、修身、⻬家、治国、平 天下,了不得呀了不得呀!“三纲⼋目”。然后他特别的提出“⼈为贵” 的主张,从“⼈为贵”到孟⼦的“民贵君轻”,⼀以贯之啊。在君⼦的本⾊⽅面,有这样的话:“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节⽽不可夺也。君⼦⼈与?君⼦⼈也。”了不起的语⾔!他主张“慎终追 远”,“民德归厚”,“吾日三省吾身”。

其实后世,特别是韩非⼦将儒家分为⼋派,荀⼦对曾⼦、⼦思、 孟⼦等多有负面评价。甚⾄自秦及汉,对曾参、⼦思、孟⼦多有负面 评价,他们抬的不是他们⼏个,⽽是另外的⼀些儒家的门派,这个我 今天就不做评价。因为如果你读历史的话,你会看到诸多不同的面 向。因为⼤多数的历史记录皆以皇上为依皈,以权⼒为依皈,⽽曾⼦、⼦思和孟⼦的⼀派趋近于社会主义,是不待见的。

我同意宋代张载的话,“为天地立⼼,为⽣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曾参做到了,⼦思做到了,孟⼦做到了,韩昌 黎做到了,王阳明做到了,⽑泽东做到了。只是今天我们需要在他们 的基础上,将我国的儒学中最重要的支脉与新时代相结合,让它焕发 出今日之⽣命⼒。所以我提“从欧洲迎回孟⼦”,当然迎回孟⼦之前, 我们先来认识曾参和思孟学派。

曾参和⼦思,我相信情同⽗⼦,感情极深。因为⼆⼗七岁的曾参接⼿四五岁的⼦思,⽽且⼀直把他带到后来。曾参这个⼈很有意思,

他绝顶聪明,能⼒超群,然⽽他竟然全部拒绝了(做官的机会)。他有机会的,公元前456年齐聘以相,让他出任宰相他拒绝,楚国让他 做令尹他拒绝,晋迎以上卿他拒绝,他皆不应命,然后他开坛设教。

他不想将精⼒放在为官从政⽅面,⽽留下时间教育⼦思,开立新 的学堂,把整个的最重要的事情办完。就是整理《论语》,整理儒家 的经典,完成了他重要的历史性著作,特别是《⼤学》与《孝经》, 以及《曾⼦》⼗篇。仍然有很多的著作,今天已经全部丢掉了。很多⼈对这个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我并不认同后世的学者只⾔片语对曾⼦、⼦思和孟⼦的否定。尤其是近年来,⼀个是马王堆出⼟的(⽵ 简),还有的就是湖北郭店出的新的⽵简,我们可以⼤体认定《⼤ 学》与《中庸》的出处,可以⼤体完成这个确认。

我对我国的特别是清末民初的⼀些学者深不以为然,我对我国当 代的史学家、⽂学家们的⼯作也深不以为然。当然我自⼰的能⼒极其 有限,我对我自⼰的⼯作也深不以为然。我希望平台上的朋友,当你 们能腾出时间的时候,我们⼀起将这段历史做更深⼊的整理。

讲⼏句⼦思,他名孔伋,字⼦思,时间点是前483年∼前402年。 他出⽣的时候还是春秋末年,到他死的时候已经是战国中段,等到孟⼦接⼿已经是战国末期了。孔伋是孔鲤之⼦,他被后⼈封为沂⽔侯、

述圣公,述圣的意思就是这样来的。所以⾄圣、复圣、宗圣、述圣、 亚圣,⼤家要记着我们儒学或者儒家的五圣。

⼦思从曾⼦学业圣门⼗六⼦书里边用了四个字,诚明道德。我⼀ 会⼉会讲,诚这个字,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信源于诚,诚信,仁义礼 智信这个信说的就是诚。诚明道德。⽽⼦思有⼼传⾔,他想把这些这 个东西传下去,乃述其师之意,圣门⼗六⼦书上说是⼦思总结他老师 的意思。

穷性命之源,注意性命之原,极天⼈之奥,奥秘的奥,作《中庸》书,以昭后世。圣门⼗六⼦书里边的意思是中庸是记述曾⼦的意 思,它最后被收在《礼记》之中,据传除了中庸之外,还有《表 记》、《坊记》、《缁衣》等著作也是⼦思的作品。这个在郭店的出⼟的书简里边,⼤体上可以证明,那么⼦思的意义在哪里呢?为什么 别⼈管他叫述圣呢?

其实孔⼦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做易传之后,孔学 的最终的整理完成差不多,应该特别是论语的编篡,乃⾄于最后为了 推⾏孔学或者是儒家之学⽽形成的⼤学。等到曾⼦编篡完⼤学等等之 后,编篡完中庸之后,整个的体系⼤体上成型于⼦思之⼿,就是到了 战国中段,孔⼦⼀直延续到孙⼦,才把这个巍峨的⼤厦算是建成了, 因为确实是需要⼀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思也很有意思,他很像他的老师,他也是拒绝,去花太多时间 去做官,他还是将主要的时间和精⼒用于了整理编纂教学,还是这种 薪⽕相传的状态延续下来,反⽽是孟⼦后来周游列国想做⼀些事情, 结果呢最后也不成。⼀会⼉我们再讲孟⼦为什么朴素的社会主义学 说,在战国末期四处碰壁,并未能成就当时七国中任何⼀国儒家不好 用吗?儒家不能回到现实中吗?

⼦思的贡献呢在中庸之中,我们就将来会讲,我这里边就不多谈 中庸的内容,类似于开篇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我们下⼀堂课开 始开讲。极佳极好,我怕我讲得没那么精彩,但是真的好,⽽且我要 求你们⼀共三千五百字背下来吧。⼦思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 中;发⽽皆中节,谓之和。你们知道的,我⼀直在讲中和我讲的是正⼼以中,修身以和,所谓中和之道,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就是⼦思的意思。

那么我们简单说⼏句孟⼦,然后我们说⼀下思孟。孟⼦出⽣在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姓姬,姬姓名轲字⼦舆。孟⼦是⼀ 个很神奇的⼈物,其实孔⼦就有五⾏之说,他在孔⼦曾⼦⼦思的基础 上,本着五⾏之说,深化将儒学呢开始于道家之学,有了某种的融 合,我也觉得很有意思。虽然我好多观点不接受也不同意,但是我还 是觉得很有意思。

比如说五⾏之说,他说什么是⼈呢?⼈就是五⾏中的⽊,⽊⼈。 什么是义?就是五⾏中的⾦,⾦义。什么是理呢?就是五⾏中的⽕,

⽕理。什么是智呢?就是五⾏中的⽔,⽔智。什么是信呢?就是五⾏ 中的⼟,⼟信。仁义礼智信正好对应⾦⽊⽔⽕⼟。诚者,不勉⽽中不 思⽽得,从容中道,圣⼈也。然⽽,孟⼦没有停下来,他没有在孔⼦ 曾⼦⼦思的脚步下停下来,他以极为敏锐的思考,完成了中国历史上 最伟⼤的古典社会主义的论述。

他建基于五⾏的性善论,提出了仁者⽆敌,提出了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他主张仁政主张王道。然⽽,孟⼦在战国末期周游列 国兜受他的古典社会主义思想却未能成功,反⽽孟⼦的思想被其他的 学派采纳,例如商鞅,在法家的思想,杂糅进孟⼦的朴素的社会主义 理念,成就了秦国⼤秦。如你读吕⽒春秋,你会有更强烈的感觉。

它给我的启发是什么?⼀个好的可能是正确的思想就能指导伟⼤ 的实践吗?不⾏的不⾏的,我们再次回到今天的主题中庸。不能⾛中 和之道,终究是不⾏的,终究是不可以的,不能天⼈合⼀呀。好,我 们简单介绍⼏句思孟学派。通常⼈们会将⼦思和孟⼦的⼀些想法,合 并为思孟学派。其实到今天,思孟学派也没有⼀个完整的叙述。

我⽃胆对思孟学派做⼀个概述吧。我是用今天的语⾔,对古代的 思想做概述,我不再用古代的思想。我是说思孟学派上承孔⼦曾⼦将⼈为贵,⾛向民为贵,就是将朴素的⼈权思想变成了民权思想,或者是⼈权理念,变成了民权的理念,将中国的对社会伦理的定义,从君王论下沉到社会论、⼈民论。⼦思与孟⼦或者是曾⼦⼦思孟⼦⼀脉相承,从⼈权⽣发到民权。最终形成完整的古典社会主义的理念。

好!说⼏句《中庸》。《中庸》要说什么呢?《中庸》我⼀直认 为它是儒家最⾼的哲学经典,孔⼦⼀⽣反复强调中庸,甚⾄孔⼦认为 中庸是道德的最⾼境界。请注意我的叙述:道,道者中也,德者庸 也。从天道到⼈道,以中正贯之。道中之⼈。

请注意我的话,“道中之⼈,⼈于道中”,处在⼀个平衡的状态, 也可以叫常态,就是我说的德者庸也。第⼀件事情,《中庸》是道德 律的哲学概述,这是我对《中庸》的第⼀个评价。第⼆个评价,《中 庸》是儒家的⽅法论,不管你是治学、治家、治国,不管你是⼊世还 是出世,《中庸》都是不⼆法门。你记得我讲课里边说的吗?我说主 体性、适应性、创造性,我说的正⼼以中、修身以和。

其实我们用的就是中庸的这个⽅法论。事实上,中庸这个⽅法论 极为重要,因为中就是本质,就是规律,就是事物发展的真相,它就 是道。那什么叫庸呢?庸就是道中之⼈,⼈于道中形成的⼀种常态。 你知道这是多么重要的看法,或者是多么重要的⼼法,是多么重要的 实践吗!有了这个东西,你才能理解孟⼦在战国时期不为所用的原 因。

有了这个对中庸的理解,你是否才能开始理解改⾰开放,理解邓 小平?何为中庸?为什么我们不简单的否定资本主义?我们也不简单 的否定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我们不简单的否定美国式的资本主义,不 简单的否定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我们采取的是融合的⽅法,我们用的 是中,并且让之庸。听到了吗?我们将国家资本主义引⼊社会资本与 国际⾦融资本,形成了我国现在的中、庸的状态,它才是道德,它才 是正确,它才是根本。

中庸思想的运用在我国的受我国古典教育的⼈们的⼼中,成为了⼀种思考范式,⽅法论,它才是我国产⽣伟⼤思想家、军事家、政治 家的根本性原因。请注意,何为中,⽭盾的对⽴统⼀就叫中;何为 庸,⽃争中的同⼀性就是庸。我们总在说义利之辩,请注意孟⼦的 话,“利者,义之和也”,这就是中庸。厉害吧,不懂这些东西,何以谈中庸呢?

最后我想说,中庸是儒家修⾏的⼼法。儒家的修⾏烙在了诚字上 面,正⼼以中不要诚吗,修身以和不要诚吗。最后我给⼤家的那段话 “以⽆间⼊有隙”,全靠⼀个诚字啊。你为什么由散乱的⼀堆炭,在⾼ 压之下凝聚成⾦刚⽯,⽆往⽽不利。你为什么能使利者义之和也?它 原因在这个诚字上面,诚字的发⼼,那种坚如钢的东西形成的那种⾄ 诚。

就哲学意义上⽽⾔,中庸其实表达了我们当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观。我刚才讲了,中庸讲的是“执两端⽽⽤中”,我们不知道有⽭盾吗?知道的嘛,执两端,⽭与盾,⽽我 们用中。我们知道⽭盾的对立和统⼀,我们在⽭盾之中寻求平衡点。

我们不知道⽃争是永恒的吗?我们知道,但是⽃争中存在着同⼀性,

它有不同特征和⽭盾,但又有同⼀性。

能抓住同⼀性,使之庸。庸就是⼀种常,庸也常,变成⼀种常 态,⼀种平衡态,才能建立起社会秩序。中庸的含义极为深刻,也极 为深邃。到了孟⼦呢,中庸开始⾛⼊到某种我个⼈认为偏离了曾⼦和⼦思的想法,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向左偏了。也就是说,它不能成为战 国时期的诸侯的利器,是因为它自⼰本身未达⾄最⾼境界。

但⽆论如何,我都喜欢曾参,喜欢⼦思,喜欢孟⼦,当然我也喜 欢孔⼦和颜回,他们都是中国春秋战国最伟⼤的思想家,他们给我们 留下如此了不起的皇皇巨著,让我们可以在2024年的五四青年节,如此痛快的回到历史打开这样⼀个伟⼤的历史画卷。今天就讲这么多,

简单陈述⼀下曾参与思孟学派,简单说⼏句《中庸》。下堂课,我们开始讲第⼀章,谢谢⼤家。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