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中庸第二讲:天命章

2024-05-18





251中庸第⼆讲:天命章

20240518

今天是正式课,我们讲《中庸》第⼆讲天命章。原本应该是讲

“解中庸之题”,但解《中庸》的题⼀个小时也不够,我后来想了想, 其实中庸的天命章,第⼀章节,它就是为了解题的,我⼲脆把它揉和 起来。所以今天的课要紧凑⼀些。将来在第三讲和第四讲,我再将案 例放进来。

我们总说时间,因为时间就是道。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其实就 是学习《中庸》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整个课也是在时间的轮回里完 成,中间正好经历了春夏秋冬。有些东西冥冥之中是有些暗合的。讲

《中庸》其实我压⼒巨⼤,因为《中庸》太难了。

那么我们再难也得开启。因为第⼀堂课我讲了“曾参与思孟学 派”,第⼆讲要开始解题《中庸》了。原本想着是《中庸》解题用⼀ 堂课,第⼀章再用⼀堂课。但我仔细想来,“天命”章就是《中庸》解 题的⼀章。正好朱熹,宋朝的思想家,也是⼤儒,他也为《中庸》写 了章句序,就是《中庸》这篇⽂章的⼀个序⾔。这也是800年来所有 读书⼈都必须过的⼀篇东西。

说来惭愧,因为作为中国的读书⼈,自然是离不开儒家的学术传 统。那为什么会惭愧呢?因为⾄今为⽌,我国社会上仍然充满了对儒 家的儒学的反叛反思,或者是⼀种非常激烈的对抗。我注意到最近这 个风潮,像陈丹青、于丹、陈果等等⼀批⼈。

他们以⽊⼼的那本书为依据,对孔⼦进⾏了激烈的否定。其实 “反孔”这件事情,古今中外就没停过。我国1919年,⼀百多年前五四 运动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鲁迅。我们在⽂⾰期间批林批孔,就是我 们⼀直在跟儒家处在⼀种非常焦灼的关系当中。有的时候是尊孔,有的时候是反孔,⽽尊孔很多时候又是由统治阶级来做的。读不懂才会误解。

真的读懂的话,他就成为⼤儒了,他就不会进⾏⼀种非常简单的 廉价的甚⾄是⽆耻的攻击。有些⼈为了抬⾼西⽅学术,为了以拥有西⽅的某种学术⽽自持或者是自满,或者是蔑视,或者是新殖民主义的 某种想法。所以他们对中国的儒家和儒学进⾏了疯狂的诋毁。

我压⼒⼤的原因是,我未必能把这件事情办利索。就是我说的未 必就是对的,但我想我也没打算上来就是对的。我自⼰对自⼰的⼈设 是清楚的,我从来不把自⼰当成⼀个思想家、学者、专家,从来不。 我本⼈就是⼀个学⽣,永远的学⽣,在路上。我讲《中庸》只是为了 与⼤家有⼀个切磋。每⼀个⼈⼼中都有⼀部中庸。⽽每⼀个⼈⼼中的 中庸,将给他带来他的命运,他的不同的⼈⽣经历。

朱熹的这个章句序⼤体可信。朱熹的章句序解释了三段论。我平 台上的朋友都知道,这也是恩师教我写⽂章的基本套路,就是写⽂章 之前,躺床上想第⼀个问题:写什么?⼦思写了《中庸》。第⼆,为 什么写?他写这本书,其实是⼀篇⽂章,他的目的是什么?第三,怎 样写?通常动笔之前,不管是写⽂章写书,都要想清楚三件事⼉:写 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

那么朱熹尝试替⼦思来回答《中庸》写什么的问题,为什么写和 怎样写。章句序开端第⼀句话说《中庸》“何为⽽作也?⼦思⼦忧道 学之失其传⽽作也。”他说为什么要写《中庸》呢?⼦思害怕儒家的 道统之学失传,他怕丢了。那么儒家的道统从何⽽来呢?是“盖自上 古圣神继天立极,⽽道统之传有自来矣”。他说是上古圣神。

说的就是我们的三皇五帝⼀直到圣⼈出,这样⼀个逻辑过程。他 讲了尧舜禹传⼀句话,四个字。这四个字是,皇尧(上古三帝里的 尧)将帝位传给舜,给舜讲如何做好管理⼯作,做⼀个好皇帝,只给舜四个字,叫“允执厥中”。尧只是⼀⾔,舜多聪明,⼀听就懂,好吧,允执厥中,他做的非常好。等他传给禹,禹可能不是很明白。

所以呢舜不得已加了三句话,共⼗⼆个字:⼈⼼惟危,道⼼惟 微,惟精惟⼀,允执厥中。这⼗六个字构成了儒学的⼼法。其实《中 庸》想要说的就是用这么长的⼀篇⽂字或者⼀本书来解释“允执厥 中”,这是朱熹的看法。关于⼗六字是尧传舜、舜传禹⽽形成的吗? 这件事情争论很⼤,有很多是后⼈假借先皇之名来形成的。

中国古代的⽂字案有太多太多的疑点也没有办法考证。朱熹关于 尧舜禹和《中庸章句序》他对“中庸”的理解就是写什么、为什么写? 这⼀段的评价我是同意的。另外我也认为“允执厥中”这句话确实是非 常重要!所以它就变得非常非常的困难,困难的意思是⽂字越简单问 题越⼤,⽂字越简单理解就会越复杂,这构成⼀个非常⼤的难题。

其实“允执厥中”这⼏个字困扰我超过五⼗年了,我用⼀个形象的 动作让你先有⼀个形象的理解。“允”公允,“执”抓着,牢牢的把握。“允 执”公允的抓着,是两只⼿,⼀⼿抓⼀端⼀⼿抓另⼀端,抓住两边并 不是只抓住其中⼀端。“厥中”,用犄角死死的顶住中间,抵柱、顶 住、咬住,牢牢的把握住中间。

这个动作你想象⼀下⼦,你想象你抓住两端,公平的抓住两端死 死的顶住中间有意思吗?尧交给舜、舜再交给禹,但禹不明白为什么 要抓两端顶中间?所以尧给了禹另外的三句话“⼈⼼惟危,道⼼惟 微,惟精惟⼀”。其实我能阅读到的关于中庸的书⼤体我都找齐了 的,找了很长⼀段时间,因为里边有太多太多的谜团解不开,所以⼀ 直在看⼀直在想,所谓孤灯残卷,那“残卷”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因为 老是读不懂啊!有问题。

何为“⼈⼼惟危”?⼈⼼是危险的吗?当然不是这个意思,舜说⼈⼼惟危的这个”危“不是危险,⽽是不安不平。⼈⼼是躁动的、是冲动的、是有欲望的,是不安的、不平的。⼈⼼是⼈的本体对客体的反应和作⽤,喜怒哀乐。⼈⼼惟危。它是指⼈⼼。执两端的⼀端是⼈⼼, 也可以叫民意,也可以叫众识。

“道⼼惟微”,这个微是微小的微。道⼼是隐藏在客观世界的天道 世道⼈道,我也可以将它说成是天理、事理,也可以天理、伦理、⼼ 理。道⼼它是⼀种客观存在的真理,是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他是 抓两端吗?可以这样理解,但这两端为什么舜要解释给禹呢?

其实两端不是外边有两群⼈你抓住两端,你⼀个⼈既有⼈⼼、实⼼,⾁身的⼼,也有道⼼,也就是“⼼本体”。你自⼰跟自⼰是否曾经 做过“允执厥中”呢?你⼀⼿抓着你的⼈⼼⼀⼿抓着你的道⼼然后用头 顶在中间,你试过吗?在社会上有⼈⼼有道⼼,你能否将⼈⼼和道⼼ 允执厥中呢?如果想做到允执厥中怎么办?“惟精惟⼀”。

何为惟精呢?何为惟⼀呢?为什么朱熹说“⼼之虚灵知觉,⼀⽽ 已矣”?他说⼼的虚灵和知觉其实是⼀⽽已矣。“⽽以为有⼈⼼、道⼼ 之异者,则以其或⽣于形⽓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所以为知觉者 不同,是以或危殆⽽不安,或微妙⽽难见耳。”这⼤体上就把《天命 章》的主题揭示出来了。⼈⼼是能看见的。

他的欲望你是知道的。⼈⼼有错吗?你喜欢美⼥有错吗?你喜欢 美食有错吗?你喜欢华丽的衣服有错吗?你想住豪宅有错吗?⼈⼼没 有对错,道⼼呢更没有对错了。其实“中庸”提出根本就不是简单的是 非判断,孔⼦的本意也不是要做是非判断。你以为上古三皇跟你做是 非判断吗?为什么要“允执厥中”呢?就是他并非对和错、好和坏、上 和下,必须允执⽽取中间。

你必须要“惟精惟⼀”。惟精的意思是你必须精确的、精准的、精 纯的看到把握的到你才能“允执”。惟⼀是你必须完成同⼀性的总结, 将⼈⼼与道⼼寻找到共同点⽽完成化育共⽣。“允执厥中”它的问题在哪⼉?在允执厥中,⽽做到允执厥中你就必须“惟精惟⼀”。当然朱熹呢跟我⼀样。

这话说的有点⼤,是我跟朱熹学习。有些⼈对圣⼈⼤不敬,我感 到很⽣⽓,有⼀些愤怒。当然这个情绪本身并不中庸。我昨天晚上备 课的时候也在想,我可能需要理解类似于像黄轩这样的演员,他们对 对圣⼈的理解。还要理解于丹、陈果、陈丹青他们对圣⼈⼤不敬,因 为他们⼤体上是懂⼈⼼的,但你让他真正的懂道⼼、懂天理、伦理和⼼理直⾄法理和治理,能做到吗?我以为⼈和⼈的区别非常之⼤。所 以才有天命谓之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才有教的问题。中庸 是为了教,是为了将道统之学传下去。我自⼰也曾有深刻的疑问,难 道不写中庸,不立中庸,道统之学就会戛然⽽⽌吗?会中断吗?难道 真的是上古圣神祭天礼及之后,后⼈就没这种能⼒了吗?

我也是差不多疑问了半个世纪五⼗年,才开始慢慢懂其中的含义 和道理。因为⼈与自然的交互——天理,⼈与社会的交互,⼈与自⼰ 内⼼的交互是有⼀个非常复杂和漫长的过程,道不是那么容易认识 的,想做到惟精惟⼀需要⼀个艰难的历史过程。我在给同学们、给⼤ 家进⾏阳明⼼学交流的时候,我用了三句话:万念俱灰、饥寒交迫, 万籁俱寂。这是开悟的必要条件。

好多朋友问我,没有万念俱灰、没有饥寒交迫、没有万籁俱寂就 不能开悟了吗?我说你可以试,这三件事情⼀件都不能少,否则你很 难真正的接触天道、世道和⼈道。我身边那么多朋友的孩⼦出现了抑 郁症,有些朋友的孩⼦的抑郁症的情况非常之严重。甚⾄要看医⽣。

其实就是在处理⼼本体与客体的关系上遇到了障碍,⽆法死⼼,

⼈⼼⽆法适应天道、世道和⼈道,出现了剧烈的冲突和⽭盾,⽆法进⾏惟精惟⼀,⽆法允执厥中。所以开始想逃离回避,越回避越逃离,

因为道⽆所不在,你逃不掉的,越逃问题越严重。所以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样写的问题,⼤体上朱熹说的。

好,我们先进⼊天命章,然后⼀会⼉回过头来再做解析。天命章 很短。我⼀句⼀句的念,⼀句句的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 道之谓教。⼦思开篇提出来六个⼤问题,就我们写东西,我们讲课都 是要先把概念提出,然后阐释逻辑,最后往下完成推理。他上来这个 概念的推出,里边涉及到问题就极为复杂,何为天命,何为率性,何 为修道,什么是性,什么是道,什么是教。这三句话的逻辑关系是什 么?

两千五百年了,解释的乱七⼋糟的,越解释越乱,随着时间的久 远,随着语⾔的丰富,随着语⾔的复杂,随着语⾔的不清楚,中⽂里 有很多话,是你觉得你知道,你知“道”了吗?你知的是什么道,你怎 么能说,我知道了呢?远远没有知道,所知有限并非道也,好吧。

天命是指什么?是指自然的天命吗?是指社会的天命吗?是指你 那个幼小⽣命的天命吗?天命之谓性,性命攸关,这个性又是指什么 呢?好,我用当代哲学的话来解释这句话,它指的是客观的规定性。 我们只能是用康德⿊格尔的哲学做⼀点点的反推,这样容易用现代的 哲学语⾔,来理解我国古代圣贤的思维逻辑,它指的是客观规定性。

此性是指客观规定性,因为是天命加之,跟你⽆关。你⼀出来, 你就在天命之规定性里活着了,这个规定性包含了三重,记住我今天 要说的是客观规定性里的三道:天道、世道、⼈道。这三道是天命之 规定性,天命谓之性。总有⼈说要逆天改命,好像自⼰是天地之主, 逆得了天吗?改得了命吗?这是另外⼀个话题,我们今天先把中庸讲 完,在后边我们再去讲类似的问题。

率性之谓道,率性是谁率性?如是你率性,你用你的这种已然出 现的规定性,来与客观世界发⽣交互,就是⼼本体与客观世界进⾏交互,⽽你的⼼本体反映出的客观,也就是你的主观能动性所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与规律那个部分就是道。我知“道”不是说我认识了“道”。我 是想说我知道⼤家可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没关系,我讲完这堂课,回去听它个三遍五遍。我可能不知道, 但你能够知道我知道、或者是我说什么了就⾏了。“天命之谓性”讲的 是客观规定性。“率性之谓道”讲的是主观能动性,是你对真理的把握 与认识,那个就是道。“修道之为教”,第三层开始了,到了教育、教 化的程度。道是你⼀个⼈认识的吗?当然不是啊,有圣⼈、三皇五帝 开始,⼀直在认识世界的、天地的规律。比如说⼆⼗四节⽓。

他已经认识到了,他把它整理出来⼆⼗四节⽓,让你春耕秋收, 让你按照节⽓。他对天理的认识,他对世道的认识,他对⼈道的认 识。你知道中国有——孔夫⼦说“三岁看⼤、七岁看老”之说,因为在 三岁之前,你已经将⼈的应该学到的知识百分之九⼗全部学完了。是 的,是你自⼰在认识天道、世道和⼈道吗?不是,是你处的那个环境 里边的⼈,有可能是⽗母,有可能是老师,有可能是朋友,有可能是 亲⼈,在帮你。

你所处的那个环境在⽆形中进⾏了教育,进⾏了某种传教或者是 引领。修道,是你通过⼼本体,你看世界和你用其他⽅式来理解世界 来形成的所谓的教化。那个教化由天理⽽变成伦理、变成学理、变成 法理、变成治理,统称为教。其实这三句话貌似简单,极为复杂,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小朋友们摇头晃脑,将之念⼀遍,但很难理解其中的深意。等到 你长⼤了,你开始理解你的天命了,开始理解你的客观规定性,你会 问“我为什么是这样的命呢?”那是⼀种客观规定性,不由你呀,是因 缘际会你就变成了你,它有着特殊的规定性。比如说你长得很丑,比 如说你长得很俊,比如说你⽣出来就很有钱,比如说⽣出来就很穷困,比如说你残疾,比如说你强壮。总之,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请接受吧。

率性之谓道,如你能让你的主观能动性动起来,对这个世界有自⼰的认识,有自⼰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交互,道就出来了。如果你自⼰能对道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形成自⼰的教化,形成自⼰的某 种能⼒,那么你的儒家的修⾏在逐渐地表达,或者是你的⼈——⼤写 的⼈字,开始慢慢地树立起来。你有强⼤的⼼理,你又懂得世道,又 懂得天理,可以合⼀,允执厥中。你可以管理好自⼰,管理好团队, 管理好家,治理⼀个国家。允执厥中。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这书写的绝了, 就是它的层次,层层叠叠,⼀环扣⼀环,确实是圣⼈写的东西。他先 说了,从性到道到教,然后他抓住中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道这种东西,你看得见它,它在,你看不见它,它也 在,不可须臾离。你不可能离经叛道的嘛,你离经叛道,你就会被天 抛弃,被世抛弃,被你抛弃。我到后边再讲为什么教员提出“造反有 理”?其实《中庸》非常辩证的。

讲到第⼆段,其实呢就会与我国的清末、民初的所谓的⼀群的国 学⼤师们发⽣激烈冲突了。因为我读了他们⼤部分⼈关于《中庸》的 解说和理解,⼏乎全错。我可能有点过了,我不能这样。但我必须 说,我国受西⽅学术影响的新⽣代知识分⼦能读懂《中庸》很难,特 别是如他们受清末民初所谓国学⼤师的影响,能不⾛偏,实在是太难 了。

我先不解释为什么须臾不可离开,须臾就是⼀眨眼的时间,就是⼀刻都不能离开。如果离开了,你离开那个东西,你就是没有真正地 知“道”啊,你要知“道”了,你就不会离开它,你知“道”。好吧,说另 外三道。就是⼀个刚才说是客三道,就是客观的,天道、世道、⼈道。还有知三道,知三道就是,你知道吗?你要知道了你就会守道的嘛,你⼀定会守住这个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嘛,你如果能将⼈⼼、道⼼合⼆为⼀,你就得道了,知道、守道、得道。

我先往下讲,“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所 有的书都是这样说的,它是这样说的,我给你们打开这个,看看百度 上怎么说啊,“所以即使在⼤家看不到、听不到的地⽅,君⼦也会谨 慎、检点,害怕天理不能住持于⼼。”你看,它说戒慎其所不睹、恐 惧其所不闻,这个“其”字解错了。不是别⼈看不着你,你也要小⼼做 君⼦,不是别⼈听不见的地⽅,你也要小⼼做君⼦。你怎么就别⼈看 不见、听不见的时候,你就非要离经叛道呢?你这是怎么了?

⼦思不是说这个意思,这里边“戒慎乎其所不睹”,“其”是你,你 是个君⼦,你非常在意你看不见的道,你非常恐惧你听不见的道。不 是没⼈的时候,不是别⼈听不着、看不着的时候你的表现。这个古⽂ 不难的嘛。君⼦害怕他看不⻅的道和他听不⻅的道,因为道何其⼤ 哉,所知者有限呐。这才引出下边的这⼀段话,“莫见乎隐,莫显乎 微。”我读古⽂,我知道上古⼈——

讲中庸呢,我就不敢⼀说就是我知道或者是我不知道,因为知道 或者不知道太⼤了哈,但我现在不知道该用什么语⾔,比如说 I see, 不知道该怎样来表述。这段古⽂,古⼈用莫往往会丢掉⼀个字,叫莫 不见乎隐莫不显乎微,莫有不的意思。还是接上句话,上句话说看不 到的道,他很怕没有看到道给跑了,他听不到的道,他很怕他没有听 得到,所以没切实的把握,没有允执啊。道这种东西莫不见乎隐,莫 不现乎隐!

莫不现乎隐的意思就是说,道⼤部分的时间是藏起来的,不是摆在马路中间的。莫不显乎微呀,道这种东西必须在细微之处去找啊,

⼀个隐⼀个微才引出下边的慎独啊。这个事情我倒是跟先⽣,我的老师,我的恩师讨论过,就是君⼦慎独的问题,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

是因为刘少奇的那本共产党员的修养,他讨论了君⼦慎独的问题。我 当时问过恩师,何为慎独啊,难道是要小⼼⼀个⼈的时候吗?我不能 用脏话啊,真扯啊。

我给你念,现在日常出书⼤家是怎么写的哈?因此君⼦独之独⾏ 时要更加谨慎小⼼,不使不正当的欲望暗自⽣长。他的想法就是中 庸,⼦思写这个,他是写给⼀个小⼈的,就是你这个小⼦,你这个眼 睛别⼈看不见你听不着你你就胡闹,你⼀个⼈在⼀块⼉的时候,你还 胡闹,这样完全是小⼈的解释嘛,这不是君⼦的解释。道,莫不见乎 隐,莫不显乎微,故君⼦慎其独也,慎其独,慎独君⼦慎独。

此处这个慎字不是谨慎的意思,⽽是重视的意思。⾼度重视叫 慎,⾼度警觉叫慎,是慎其独自吗?孤独吗?不是的。君⼦⾼度重视⾼度警觉他的独立性,因为你认识的道可能是邪门外道,是别⼈强加 给你的。你要怎么办?因为道莫不见乎隐,莫不显乎微,你要在隐中 去找微中去找,何时才能在隐中找,何时才能微中找。

何为独啊?居隐切。居住的居,隐藏的隐,⼀切的切,倒着念切 隐居啊,此为独也。两千多年,⼀个个的解释都这么胡闹。恩师当时 说这段话我不知道该不该说今天,他说君⼦眼中的中庸与小⼈眼中的 中庸是两本书啊,小⼈怕自⼰孤独的时候收不住自⼰的⼈⼼,他才会 这样解。

莫不见乎隐莫不显乎微,所以君⼦要学会居隐切,要享受孤独, 要能够独立要能够自主,要唤醒主体性。请记住我讲新学时候的三 性,要唤醒主体性、适应性和创造性,故君⼦慎其独也。我其实挺后 悔的,因为恩师在的时候的那些交流我没有记录,全是片段,整理出 来肯定比⽊⼼那个东西,我不能攻击别⼈,肯定是好吧。

我们继续,因为时间过得太快,中庸天命章这⼏⼗个字,这不解释清楚这个中庸整个后边的典籍是没有办法进⾏的。因为慎其独何其 重要啊。后边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好多⼈说喜怒哀乐未发,怎 么是中呢?因为⼼本体和客体、主体和客体未做交互,未做交互的时 候,⼈在道中,道在⼈中。我们又说到今天的两中的概念,道中之⼈ 和中道之⼈,你在道中,知道,道中之中道,有⼀点辩证复杂。

未做交互,你,主体,⼼本体和客体都处在中之中,都在客观规 律,都在真理之中。主体和客体这⼀发,如果你主体和客体完全吻 合,中节了,谓之和,要不中呢?就是不和了。谓之逆,谓之乱。发⽽皆中节,谓之和,看出来了没有,提出了中和的概念,知道我为什 么给⼤家反反复复的说正⼼以中修身以和。正⼼以中,发之中节。

你的喜怒哀乐发之前,你要先正⼀下⼦你的⼼。何为正⼼?你要 看⼀看你的⼈⼼和道⼼,你能否允执厥中啊。允执厥中是你⼀⽣之中 必须记住的话,这个⼼法前⼏个字可以忘了,前⼗⼆个字三句话可以 忘了,但是允执厥中是每天修⾏的功课。何为正?允执厥中之谓也。 正⼼以中才能够发⽽皆中节,谓之和。修身以和啊。

你以为你的⼈⼼那么好收敛啊,你以为你的⼈⼼没长⽑没长草 吗?你以为见了美⼥,你会不动,见了美味,你会不动,见了豪宅, 你会不动。你的⼈⼼物欲熏天,你不能够允执厥中,将道⼼和⼈⼼很 好的惟精惟⼀,你怎么能和呢?“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你懂我为什么说正⼼以中修身以和了。中也者,天 下之⼤本也,何为⼤本呢?

⼦思在此处,面对苍天,俯视旷野,说出了这就是天地的本源规 律。“天地之⼤本,中也者”,“中”在此处,既是⼈⼼,也是道⼼,谁 说⼈⼼、⼼本体,不是天下之⼤本呢?这两颗⼼在你的胸膛里合⼆为⼀了。“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当你将它们能够放在⼀起允执厥中了,你就达到了“天下之达道也“。

有意思吧,在东亚有两个国家,⼀个叫中也者,⼀个叫和也者, 中国和日本(⼤和),可惜这个⼤和未能做到天下之达道也,他们不 知道和是什么,“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到达是容易的,达道是很 难的,到达是⼀个可视的物理⾏为,我到了,⽽达道不是你去到了那 个地⽅,达,是⼀个永续的动词,你永远在达道的路上。

天下之达道,你知道有多难吗?“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我说 的是修身以和啊,⼋个字,“正⼼以中、修身以和”。中庸讲的就是中 和之道。达道,就是庸。庸就是⼀种状态。庸,庸也常,是⼀种状 态,是⼀种⽆限延伸的状态,是⼀个⽆休⽆⽌的状态。

道中,是说你认识了道,并且呢你正在与道契合。中道,是你不 停的调整你的姿势,在道的中间。道中和中道,它非常复杂,但它恰 恰是⼀个⼈是否已经在儒家的境界之中达到了⼀个非常⾼的状况,它 与佛家的中观论,它与道家的看法,在此处慢慢地交汇了,儒释道, 在中观这个角度,慢慢地交汇了。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如果你能够做到中和,正⼼以 中、修身以和,你能做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各就各 位了。这个事情小就是你的⼼致了中和,你所有的⼀切都各就各位, 处在最佳状态。如致中和是指你的家庭,那⼤家⼀家⼈各就各位了。 如是你的单位致中和,那么他们也就各就各位了。如果是你的国家致 中和,天地位焉,为什么不致中和,因为有些⼈的⼈⼼有私啊。

他总结的他们两百万⼈的事情是天下最⼤的事情,可以让⼗四亿⼈陪跑,不能致中和,天地错乱了。错乱了就有危机来了,可能是经 济危机,也可能是社会危机,也可能是全球危机。你怎能用⼀个小小 的国家,虽然你叫美利坚,你怎能如此霸道地蛮横地去压迫别的国家、别的国家的⼀个机构或者别的国家的⼀个⼈?什么长臂管辖,什么贸易战,什么⾦融战?你不能懂得致中和,天地就⽆法位焉,天下⼤乱。天下⼤乱,万物怎么⽣长啊?

如何做到万物育焉?美国作为世界上的超强,他有肩负的统御、 领袖、领导这个世界的责任和道义。这个责任和道义要求他允执厥中 啊,要做到致中和啊,要让天地位焉,能⽣产的你就好好去⽣产,玩⾦融的好好玩⾦融,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家⼀起蓬勃发展、万物⽣长,不好吗?但是你懂得啊,两千五百年来。

两千五百年来读《中庸》者众,能致中和者少啊。陈丹青他们的⽣⽓、愤怒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遇到了太多的伪君⼦,他们认为中 国的伪君⼦都是孔⼦教出来的。他们读懂中庸了吗,⼦思在说什么?

⼦思让致中和啊。没⼈愿意允执厥中,没有⼈愿意,他们不要中和。

⽆论是在我国国内,也⽆论是在地球上,每⼀个都想⽆限放⼤他的⼈⼼,⽽忽略了道⼼。他不能允执,更⽆法厥中,所以天地错乱。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思是⼀个多么善良的⼈,多 么仁慈悲悯的⼈,他放弃了诸多诸多的东西,留下了⼀部书。这部书 传给孟⼦,孟⼦将它变成中国古典社会主义理论,于是才有了北魏的 均田,才有了关陇规则,然后再通过突厥,将孟⼦传到欧洲,才有了⽂艺复兴和宗教改⾰,然后基督教信仪宗基础上产⽣了马克思共产主 义。

然后他们⼗月⾰命⼀声炮响又送过来了,然后今天五月⼗⼋日, 我们重新来读《中庸》,我们提出从欧洲迎回孟⼦,我们焕发出我们 儒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别⼈认为它是⼀个世界观、⼈⽣观,我说不是 三观呐,它重要的是⽅法论呐,每⼀个⼈都需要掌握致中和的⽅法论 呐。我重复:“⼈⼼惟危,道⼼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谢谢⼤ 家,明天再见。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