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四讲:行明章
2024-06-15
255 中庸第四讲:⾏明章
20240615
⼤家好!今天是正式课《中庸》的第四讲《⾏明章》,这⼀讲非常重要!因为《⾏明章》是王阳明先⽣“知⾏合⼀”理论提出的⼀个发 掘点,所以我们将这⼀章作为⼀堂课做⼀点比较深⼊的探讨。
《⾏明章》呢算是《中庸》整体上画龙点睛的部分也是⼀个转折 点,王阳明先⽣正是读《⾏明章》有所感悟然后将“⾏”与“明”(明白、 知晓)变成“知与⾏”的天问,形成了“知⾏合⼀”的结论、形成了“阳明⼼学”的基础。这⼀章字数不多问题很⼤,今天我们做⼀下。
不管是哲学、科学、也不管是⼈⽂学术,其实顶级⾼⼿都是在 “螺丝壳里做道场”,在小处挖掘、在细微处发现,形成对⼤道的⼀种 体认!我们也在中庸的学习过程中尝试做⼀些整体的安排和努⼒。今 天外边的风⼤雨⼤又是暴雨,我们总是在风雨中读书、风雨中探求⼀ 点真理。
因为《⾏明章》很短,我先将原典读⼀遍给⼤家听。⼦曰:”道 之不⾏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 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字数 不多内容及其丰富!我们进⼊今天的这堂课,我先讲⼀下要点。
年愈古稀的圣⼈连说两遍“我知之矣”,可见这个认知的艰难!可 见这个认知的困难!可见这个认知过程的漫长!第⼀个“我知之矣”说 的是⾏,第⼆个“我知之矣”说的是明。为什么会分”道之不⾏“和”道之 不明“呢?其实圣⼈是有深意的!细⼼的王阳明发现了圣⼈分两段表 白引出了“知与⾏”的问题并且提出“知⼼合⼀”,在中庸基础上形成了 阳明⼼学,算是为重返儒学正道提供最新鲜的思想内容和崭新的⾼ 度。
圣⼈两问之后提出了(让我们今天感到)非常严肃的问题,第⼀个问题是”智与愚“的问题。在古⽂里”知“和”智“是通假的,“知者过之” 实际上他说的是“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过与不及”⼀直是⼀个非 常⼤的命题,因为《中庸》要反对的就是“过与不及”。
那么,为什么智者会过⽽愚者会不及?我想举两个例⼦。⼀个例⼦就是”厉害了我的国“,这个涉及到⼀位张先⽣(张维为),还有另 外⼀个章先⽣(章家敦),他强调的是“中国崩溃论”,⽽且他这个 “中国崩溃论”⼀谈就是四⼗余年。“厉害了”其实是“过了”,“崩溃论” 其实是“不及”。
先说说“不及”,章先⽣明明看到40年来中国的进步、发展与变 化,他还要在那⼉说“崩溃论”,⽆视客观现实、跟不上时代发展、⽆ 法解说已然发⽣的事情。这位章先⽣你要说此⼈不聪明可能也不合 适,但是这个“愚”可能后边有着很重要的“利”。前面那位张先⽣说“厉 害了”为什么是过了?因为⽆论怎样“厉害了”这都是⼀个相对的概 念,这不吻合圣⼈中庸的思想。
那么为什么聪慧如张先⽣的这样的⼈和这类⼈会反复的强调厉害 了呢?其实这里边也有着巨⼤的利益。“过与不及”、“智与愚”带出了 我们今天第⼀个部分的重⼤思考。在《中庸》以后的部分,可能下堂 课我们就要讲到:圣⼈说舜帝会怎样处理这位张先⽣和章先⽣的这个 “过与不及”,比如说“厉害了”和“崩溃论”,舜帝会怎么做?舜帝会请 章某敦在某个平台上来讲怎样崩溃?何时崩溃?为什么崩溃?
舜帝不会请张某为去讲怎样厉害?何时厉害?为什么厉害?圣⼈ 在下面会讲舜帝会怎么做。这涉及到⼀个基本的命题就是“①⼤智若 愚”。“智者过之,愚者不及”,⼤智者看上去很愚其实是真正的智。 他其实将张某为和章某敦的两个东西柔和了,这是⼤智。然⽽你有时 候千万要注意“⼤愚若智”。
你不要认为那些⾼喊⼝号的⼈,比如说⾼喊民主自由⼝号的⼈是蠢。他们不蠢,他们是有想法的。反⽽⾼喊民主自由⼝号或者是其他⼝号的⼈,他们看上去很聪明——⼤愚若智。这是当代专家学者的通 病。为什么他们看上去像是智者?比如说学历、资历等等。最近有⼈ 在攻击我,将我的所有东西收集起来放到互联⽹上。⽆非想说明两件 事情,⼀件事情是你没有资格做学问,⼀件事情是说你其实并没有获 得应有的地位。所以证明你不能说话。其实这种愚。
这种愚,所谓不及,往往被标榜为智慧。⽽那种智其实是迎合了 某种东西。“智者”迎合了⼀种流⾏的、在线的或者是在权⼒范畴的东 西。愚者反对了这种东西,他们背后所牵连的其实都是非常明确的利 益导向。舜帝会让章某敦来讲何时崩溃、怎样崩溃、为什么崩溃?这 就是⼤智。⽽不会来讲何时厉害、怎样厉害、为什么厉害?不会。
为什么舜帝会这样做呢?这涉及到阳明先⽣的结论。因为厉害是⼀个⾏的问题,⽽崩溃是⼀个知的问题。不知道崩溃的这样的⼀个知 的问题,⾏可能会出差错。舜帝要的是结果⽽不是坚持⼀种说法。所 以真正的智与愚的问题必须做到⼤智若愚。这是⼀个非常关键的命 题,了不起的命题,是⼀个致命的命题。也就是说真正的智者并不排 斥愚。
我⼀会⼉讲此章哲学的意义:⽭盾的对⽴和统⼀。⽭盾的对立和 统⼀以及智与愚于的同⼀性,我们才能看出圣⼈过⼈的智慧。好,我 们不在此处停留,我们先进⼊到今天要涉及到的第⼆个⼤问题,就是 圣⼈提出贤与不肖的问题。圣⼈说,道之不明,我知之矣:贤者过 之,不肖者不及也。就是在知的层面有贤、愚的问题,在做的层面有 智与愚的问题。
就是“⾏”,做事情,有聪明和愚蠢。真正的⼤智慧在“⾏”的问题 上并非单纯的表达⼀个智,⽽是⼤智若愚。那么“知”呢?什么叫过,
什么叫不及?我再举例⼦,邓公喜欢打桥牌,邓公并不去挽起裤腿⼉下农田、下矿⼭。
他不喜欢像某类型的⼈那样去摸老百姓的被褥,看你睡得暖不 暖,也不会去掀老百姓的锅盖看你有没有饭吃,他只是在打桥牌,他 不去掀锅盖。这涉及到“知”的问题了,这是知者。真正的贤者和不肖 者,请注意,不肖,“肖”这个字是模仿、装扮、虚伪。是模仿贤、装 扮贤,但真的不贤,所以叫不肖。这里边带出⼀个极⼤的问题。明之⼤者,真正知道的⼈,②⼤贤不肖。我刚才说⼤智若愚,这是第⼆个 问题。
⼤贤不肖,请牢牢记住今天的命题,因为你对⼈和事做出判断,
你是中庸的,是否是贤和不肖,是否是智和愚,你要⼀眼看出。何为⼤贤?⼤贤是不模仿的,是不装扮的,是不虚伪的。所以⼤贤不肖。
⼤贤不介意别⼈说他不是贤者,所以他打桥牌去了,他在玩⼉。你说 他不知吗?他早已经⼊⽊三分。他不需要去摸被⼦、掀锅盖,因为他 已经在解决住的问题和吃的问题,还要让你富起来。
⽽摸被⼦掀锅盖的⼈会让你富起来吗?他们搞了超级地租,他们 搞了地租经济,他们⼏乎用地租的⽅式进⾏⼆次逆向⼟改,劫掠中产 阶级。你看掖被⼦,掀锅盖是贤吗?⼤贤不肖,⼤贤不用装的。⽽肖 贤者不贤,装成⼤贤的⼈,⼀定是不贤的。请注意,我再念⼀遍,因 为这个非常重要。年愈古稀的圣⼈说,我知之矣,我知之矣。他看明 白了。他看明白了什么呢?
⼦曰:“道之不⾏也,我知之矣。”看了没有?道,中庸之道,不⾏中庸之道,原因我弄明白了。智者过之,聪明⼈⼲过头了,厉害 了。愚者不及。愚者非要说崩溃,智者非要说厉害了,愚者不及呀。 智与愚,愚的⾏上面的表达,⽽做不到舜的⼤智若愚。第⼆句,道之不明,我知之矣。你看这个中庸之道,⼤家老是弄不明白,我今天搞清楚了。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贤,贤惠的⼈做过头了,⽽不肖者不及也。⽽那些装扮者他往往 又做不到。我想说什么呢?我想说,在⼤贤不肖的前提下,我们才能 真正理解何为圣⼈?何为圣贤?我们才能理解我们中国了不起的⼈ 物,比如说⽑泽东。⽑泽东不喜欢民主吗?不喜欢自由吗?他当然喜 欢。
他⼀⽣为之奋⽃的就是让中国⼈民获得民主与自由,但是为什么⽑泽东会背负集权专制的骂名呢?因为⼤贤不肖,他不在乎别⼈的那 种设定好的白莲花的模式。他不肖,他不模仿,不装扮,不虚伪,⽽ 他用⼀种被别⼈定义为集权专制的⽅式实现了⼴⼤⼈民群众的民主与 自由。⼤贤才能做到,小贤就去装了,去模仿了。小贤会虚伪的,会 白莲花。
我本⼈极度讨厌白莲花的⼈设,我不喜欢别⼈非要附加我⼀些我 并不具备的东西。不要认为那些可以装扮的东西是非常有价值的,我 不认为那些东西是贤者的标配。真正的⼤贤不需要用民主自由的标贴 来进⾏标贴,⽽看他能否为⼈民带来真正的民主和自由。可能实现民 主和自由,在特定历史时期必须使用相对的、集权的、专制的⼿段。 真正的⼤贤,真正的⼤智是不肖的。
圣⼈讲《中庸》,讲《⾏明章》,是让你以中庸之道来看世界、 看⼈、看社会、看⼈⽣,看你的⼈⽣、看你的世界。我们有的时候⽆ 法对⼈和事⼉做出正确的评价,恰恰在这个地⽅出现了过与不及。 “道之不明,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圣⼈多么的深 刻。
谁说市场化下边就⼀定是民主的和自由的呢?当私有化、市场化、资本化、国际化被捧到天际,请你注意在这个包装之下的虚伪,
他掩盖的恰恰是资本专政。我为什么说肖贤者不贤?他装扮成贤者,
⾼举⼀些旗帜,但他做的事情其实只是为资本服务⽽已。请再回过头 去理解⼆张,所谓过与不及,为什么有⼈要说厉害了,有⼈要说崩溃 了?为什么?是智慧和愚蠢的问题吗?当然不是。
为什么有⼈明明在思考如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可他却不去掀 被⼦、揭锅盖,⽽他打桥牌?⽽有些⼈其实⼼里面不是去想着让老百 姓过上好日⼦,⽽他们却掀被⼦、揭锅盖。“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 也”,不肖者怎么能及呢?通通都是白莲花。今天我们看到的学术, 看到的所有的⽂章,看到的所有的专家学者⼀张张的脸孔,贤与不肖 的问题昭然若揭。
今天我谈这⼀段话的三个要点,第⼀个要点是⼤智若愚,第⼆个 要点是⼤贤不肖,第三个要点是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这是 教员说的,教员在《实践论》上说的。圣⼈只是说了⼀下⼦滋味, “⼈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都要吃饭的,但是有⼏个⼈能吃出 里面的滋味呀。请注意滋味是什么意思?其实实践检验真理说的是个 因果的问题呀。
请注意,我再⼀次强调⽭盾的对立和统⼀。智与愚讨论的⼀个是 崩溃了,⼀个是厉害了,其实舜难道不懂⼆张的区别吗?舜为什么要 去问章某敦,⽽不去问张某为?因为在知与⾏这个问题上、因与果这 个问题上舜极为冷静。如我们今天把章某敦请来,让他讲⼀讲何时崩 溃、怎样崩溃、为什么崩溃,我们还能崩溃吗?
我们为什么不需要请张某为来讲厉害了?是因为那是⼀个终极的 结果,⽽且是⼀个时间段上的结果。用终极两个字不妥,是某个时段 上的⼀个结果,是⼀个因果,是实践检验之后的东西。在检验之前, 还没有完成检验的时候,不需要说。直接倒果为因,以果来证明你此 时的选择全都正确,这是悖论。
为什么张某为等⼀批⼈说厉害了这件事情不可取?因为这是试图在为⼀些制度和政策安排做⼀个确定性的背书,⽽制度和政策是需要 不断修正的。⽽你进⾏背书,认为他已经是最好了,那么整个的改⾰ 和开放前⾏的路就被封住了,就会变得不厉害了。舜非常的聪明(我 们讲到后边你就看到),他为什么要问政于民呢?他问愚者,有道理 的。因为舜懂因果,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舜不介意那个白 莲花。
好,我们在讲到这个问题上,谈⼀下滋味,滋味是品鉴。⼀个⼤ 知识分⼦,所谓的专家学者对滋味是最敏感的。何为滋味?鲜也。鲜 的条件是不酸不甜不苦不辣,酸甜苦辣。其实是整个实践过程,是品 鉴的过程,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你为什么不懂中庸?因为 你不知味也。“⼈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很少有⼈能品出味道。
好多朋友说,卢先⽣三千五百字的《中庸》需要⼆⼗四堂课吗? 我说儒家的⼼法若⼆⼗四堂课,我能讲清楚,真的是已经是很了不起 了,以我的⽔平和功⼒,只能是拼尽全⼒,将你推上⼀个台阶,更深 层的理解要靠你了。我讲圣⼈的话,也只能是做某种的比喻。真正知 道中庸的那种感觉,是要在你⼈⽣的⼀次次的苦痛之中找回来。
我还得要说,我不能告诉你,因为我不知“道”,你努⼒之后你会 知“道”,这个“道”,就是中庸之道。你知道⼀个⼈有时候会愚,有时 候会智,请⾼度警觉!你认为你智的时候,你可能执于⼀端了!教员 不让执于⼀端,你愚的时候,那你肯定是执于⼀端,你智的时候,请⾼度的警觉!不要那么自“伐”,这个“伐”字是骄傲的意思。因为你可 能⾛向极端了。
智慧这个东西,实际上,在圣⼈的眼里边,你的滋味的品鉴往往 是需要调和不同的东西,达到⼀个非常好的程度,经济学讲边际。是 不酸不甜、不苦不辣,是为鲜。你要调整到⼀个非常好的状态,执于两端,就错了,所以。你“⾏”出了问题。不光是愚蠢的原因,也极有可能是你太聪明。⽽你非⼤智,你什么都看不明白,请不要抱怨。
因为你不肖,你不肖的原因,是因为你不懂贤的本意。你以为你 认定你觉得的那些对的东西,所谓的白莲花。你问了⼀个为什么吗? 比如说民主与自由。比如说我刚才说的私有化、市场化、资本化、国 际化,你问了吗?如果你知道这个东西它有好处,你知道该用多少 吗?该放多少吗?这是事物的⼀个⽅面,还有另外⼀个更麻烦的⽅ 面,如果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需要霹雳⼿段呢?
你敢于不肖吗?让别⼈看不上、否定的、贬斥的⾏为,比如说集 权专制,敢吗?来落实民主与自由。因为这个世界是对立统⼀的!⼿ 段之不肖,不代表结果之不贤。请注意:⼤贤不肖!其实讲到这个地⽅,我是非常感慨的,因为很多的争论,都是在贤与不肖,⾄于贤与 不肖这个问题上。所以我觉得圣⼈非常厉害,他说我知之矣、我知之 矣,但圣⼈能不能多⼏个字?
⼀个⾏明章这⼏个字,你知之矣,2500年过去了,好多⼈就又不 知道了,误会了。智者过之,你看看这2500年,⼤家在怎么解释,什 么叫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你再看看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你看看 这2500年是怎么解释的?如何重新回到知与⾏的辩证统⼀呢?为什么 要⼤智若愚、⼤贤不肖呢?好,先不发感慨,我们进⼊到今天我们这 个课程的第三个部分:⾏明章的深意。
其实,你知道为什么⽑泽东同志,教员⼀直在强调《中庸》是中 国非常重要的⼀部哲学著作。因为,⽑主席写的⽭盾论和实践论,不 仅仅是源于西⽅哲学。艾斯奇到延安,开始给⽑泽东介绍西⽅哲学, 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介绍给⽑泽东,但⽑泽东真正谈⽭盾论 和实践论里边用的恰恰是中庸之道。如你懂中庸之道,你懂两件事情,在⼀个圆内,反复的折腾,你⼀阳⼀阴像太极图这样的不折腾,
你就知道中庸之道和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脉相承,⽆⼆⽆别。
所以,年逾古稀的孔⼦已经不是16岁时见老⼦的孔⼦了,在这个 问题上,他有资格说吾知之矣吾知之矣,我都知道了!好,⾏明章的 深意在哪里呢?他告诉我们,知,你真的要是想知道,你必须是客观 的、唯物的、相对的,你不能追求所谓的真理,你更不能将真理绝对 化、唯⼀化。
你如果不能客观、不能唯物、不能相对,你就是不肖。不肖者, 怎么会贤呢?所以,我们才会在今天的总结里说,肖贤者反⽽是不 贤,就是装扮成贤⼈的⼈,⼀定是不贤的。比如说掀被⼦、揭锅盖。 比如说,学历、经历。比如说那些用⼀切包装来处理所谓的贤的形象 的,就是装扮成贤的肖贤者,⼀定不贤。⽽⼤贤,⽽真正的⼤贤不 肖,因为⼤贤是客观的、唯物的、相对的,这是谈“知”。那么什么是 “⾏”呢?⾏,绝对不能执于⼀端,所以还是要尧交给舜,舜交给禹的 那句话,允执厥中者,才为⾏之⼤者。这个⾏才是⼤智若愚,真正的 智慧,是这样的。其实这与道家的思想,佛家的思想不谋⽽合。凡所 有相,皆为虚幻,如梦幻泡影。⽽⼀般意义上,有⼈提出来所谓的真 理,好的东西,好的制度,其实都存在利益导向。
很多⼈说集体主义民族主义肯定是不对的,那么民主和自由就⼀ 定的对吗?集体主义民族主义是好的,厉害了,我们是通过这个厉害 了,这个结论不需要画问号吗?民主和自由是好的,所以灯塔国等等 的由此⽽获得了现代⽂明,你信吗?那殖民是谁做的?那三代殖民, 从古典殖民、现代殖民到新殖民是谁做的?殖民是民主和自由的吗? 如你这⼀层看不透,你没有得到中庸之道。请注意,执于⼀端,知与⾏,都将必毁。
这里我要重新谈⼀下⼦,因为我前些日⼦去了趟欧洲,我在重新梳理奥地利学派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覆灭,就是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奥 地利学派与历史学派的百年论战。奥地利学派和历史学派后来跑到美 国变成了芝加哥学派和耶鲁学派,变成淡⽔和咸⽔。淡⽔和咸⽔之 争,到今天其实未完。百年论论战,1840年到1940年,1940年之后, 德国历史学派消失了,真的消失了吗?其实它变成了苏联和中国的⼀ 部分的实践。
即便是在西⽅,其实德国历史学派也没有消失。今天所谓的咸⽔ 学派,其实继承了德国历史学派的⼀些部分,他们仍然在争论。那么 有⼈问,卢先⽣,你既然反对奥地利学派,你为什么会用费雪定律? 好问题。第⼀个问题是我从来不曾反对某⼀个学派,我写下《掠过弗 莱堡》,掠过是从上空掠过,是完成历史的超越,你觉得我会执于⼀ 端吗?执于奥地利学派或者是德国历史学派吗?不会的。
我们会觉得自⼰是马克思主义者,就⼀定要认定其中的⼀些概 念,⽽不能吸收自由主义的⼀些思想了吗?不会这样做啊。我们是圣⼈的学⽣,我们允执厥中,我们既要吸收奥地利学派有益的东西,也 要吸收历史学派有益的东西。在历史学派中我们可能能更多地学到立 场,⽽在奥地利学派里边,我们可能更多的能学到⽅法。按照舜的做 法,我们还是要请奥地利学派来给我们讲⼀讲的,因为有可能在这样 的⽅式之内可以达⾄最佳。
我们自⼰不要贴标签,不要白莲花。当别⼈给我们贴标签的时 候,莞尔⼀笑,别上⼼。贴标签的那个⼈⼀定是愚与不肖,因为他认 定你是这个标签,他就是把自⼰摆到另外⼀个标签,执于⼀端了。任 何执于⼀端的争论貌似⾼⼤上,比如说我刚才说的民主自由、私有 化、市场化、资本化、国际化,听上去全部是⾼⼤上,似乎都是⼈类⽂明的光明之路。然⽽请看看真实世界的结果吧。
懂得中庸之道,你就能理解我们研究奥地利学派与德国历史学派百年论战里边的⼼思,我们为什么不用别⼈已经找到的最好的⼯具, 最好的路呢?但是我们不能执着于此,我们对历史的判断,对历史⼈ 物的判断,必须要客观唯物和相对。再次重复对教员的理解,他是热 爱他的⼈民和他的祖国的,他⼀⽣都在追求自由和民主,他到老还要 说造反有理,但他用的⼿段是霹雳⼿段,⼤贤不肖。
同学们做学问,⼀定要用中庸之道,⼀定站在中国哲学的最⾼境 界,它也应是西⽅哲学的最⾼境界,只不过西⽅在哲学上也在⾛弯 路。其实中国哲学的最⾼境界到底是源于哪⼀家?我也说不清楚,但 若从尧舜禹传下的允执厥中来看,它远⾼于我们后边所形成的那些经 典。也就是说中国在上古,2500年前,3000年前已然形成中国哲学的 最⾼境界了,⽽我们有时候不能理解它。
要不要对立,要不要⽃争?要的。但你要如果看不到⽭盾的同⼀ 性,看不到对立统⼀,不能化育共⽣,你就会⾛极端。都说德国出哲 学家出了康德⿊格尔,但是德国⼈搞了两次世界⼤战,第三次世界⼤ 战他们正在搞,你觉得他们懂哲学吗?他们懂对立统⼀吗?他们懂⽃ 争的同⼀性吗?他们懂化育共⽣吗?当德国右翼崛起,法国右翼崛 起,欧洲右翼崛起,你以为发⽣了什么?是愚吗?是不肖吗?这世界 多精彩。
我在思考当下发⽣的⼀些事情,其实我努⼒,⼈呐有的时候是⼀ 个情绪的东西,但你努⼒把所有的东西卸下来,站在圣⼈的角度,不 敢以上帝视角,争取用圣⼈的眼睛看世界、看⼈⽣、看⼈、看事。欧 洲的右翼是右翼吗?爱丽丝·魏德尔留学过中国,对中国比较友善, 她是右翼吗?魏德尔的⼈民立场我看的是清清楚楚的。勒庞亲俄罗 斯,对普京较好,是右翼吗?
难道马克龙,难道舒尔茨是左翼吗?难道绿党是左翼吗?左和右有意思吗?左和右定义是对的吗?⼀朵朵的白莲花有意义吗?那⼀朵 朵的白莲花,包括德国绿党的外交部长,那个要求普京转360度的部 长,那朵白莲花有意义吗?有意思吗?他对德国有意义吗?对德国⼈ 民有意思吗?如果我们懂得这⼀条,回看我国的舆论场。
看看我国的知识界、知识精英的种种表现。用智与愚、贤与不 肖,重新理解他们的知与⾏,你就会洞若观⽕。我们为什么讲中庸这 堂课?它不仅仅是儒家的⼼法,也是我们⼊世的⽅法。如你在这个世 上,你自⼰不管是愚或者是智都可能过与不及,那如何做到⼤智?如 何做到⼤贤?⾄少你看世界可以以⼤智和⼤贤的视角来看世界、看⼈⽣,这就非常非常了不起了。
好,第四个部分,今天我们讲⼀下⼦中庸之道的现实运⽤。判断⼀个事情,包括做你的投资,都必须“允执厥中”。能否记下来,我们 讲的 16 字⼼法呢?为什么有两个“惟wei”?要在两个“惟wei”上面惟精 惟⼀,最后做到“允执厥中”。你不觉得那个⼼法也可以作为投资的⼼ 法吗?其实中庸之道是可以用于⼀切法的。
你看到加拿⼤、瑞⼠、瑞典、欧盟欧元区的减息了,你看到了美 国⼈不减息,并且美国经济似乎好得⼀塌糊涂。你看到了什么呢?你 看到了什么呢?通常给你的分析框架、分析的⽅法还灵吗?还有意义 吗?你看到了对⼿发出了 11 道⾦牌,11 次加息。之后⼈民币在 7.3 之前岿然不动。你看到了什么呢?在反复的打击下,在⼀次次冲击 下,承受住了,顶住了。
你是否看到了美元的,“美元之过”与“⼈民币之不及”呢?美元不 是“之过”,⽽是“之太过”。你是否看到了“美元之太过”与“⼈民币之不 及”呢?它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注意到我们对世界的评价,我们注 意到我们对⼀些重要⼈物的评价,比如说我们对政治⼈物:类似于拜登、特朗普、马克龙、朔尔茨、普京,我们对他们的评价。我们对他们所做的事情的评价,我们不再用白莲花的标准,我们不用世俗的眼 睛去看望他们。
那么我们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直在说中庸之道,我们在讲 时中章第三章,圣⼈说仲尼曰:“君⼦中庸,小⼈反中庸。君⼦之中 庸也,君⼦时⽽中;小⼈反中庸也,小⼈⽽⽆忌惮也。”记得吧?听 上去非常简洁的话,每⼀个字都懂。等讲完今天的课,请你将前三讲 与第四讲合起来再读⼀遍,你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我真诚的希望所有的朋友听到中庸这课,能将中庸之道化为自⼰ 的思维⽅法、⾏为模式。我们倒不⼀定非要成为君⼦,“君⼦中庸, 小⼈反中庸”,但我们不能成为小⼈。我们不能反中庸,其实我们每 天都看到这个世界上的千变万化,看到形形⾊⾊,⼤部分都是反中 庸。所以孔⼦发出非常⼤的感慨:道之不⾏,道之不明;道之不⾏, 我知之矣;道之不明,我知之矣。那么如何能够“明”,如何能够“⾏” 呢?
我们今天算把这个问题捋了⼀遍。好吧,先捋这么多吧,其实我 已经⼤汗淋漓了。我休息⼀下⼦,明天下午我们如有时间,聊聊市 场,聊聊变化。然后下周可能我又得在路上了,我们把下周的聊天可 能调整到某⼀个夜晚。好,祝⼤家周末愉快,⼀切安好,记着“允执 厥中”。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