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六讲:服膺章、可均章
2024-07-13
260 中庸第六讲:服膺章、可均章
20240713
⼤家好,今天正式课《中庸》第六讲。讲《中庸》呢其实挺难的!因为越是简单的东西、跨越2500年的东西,真正的从中琢磨出他 的本意、深意并且能直达⼈⼼解决现实问题绝非易事!所以确实是费 思量耗精⼒。
夫⼈问我三千五百字要那么长时间吗?我说其实我也是再读《中 庸》,其中我看到的与我年轻时候看到的早就迥然不同了,当我讲它 的时候其实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我也得到了新的体会进步甚⾄对 我自⼰的学问也有很多的帮助,我并非谦虚,在《中庸》这堂课里边 收获最⼤的那个⼈可能真的是我。但我也想将我的体会和理解完整的 呈现给所有平台上的朋友们。
今天我们讲第⼋章和第九章,第⼋章是《服膺章》,第九章是
《可均章》,是《中庸》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也是非常难懂的部 分。我们现在先回到原点,我念⼀遍第⼋章《服膺章》,⼦曰:“回 之为⼈也,择乎中庸,得⼀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第九章
《可均章》,⼦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 中庸不可能也。”
如从字面上来看,既简单也直白,然⽽弄懂它确实是不容易。这 里边涉及到的⼀些的重要内容,我们从第⼋章《服膺章》开始,这里 涉及到的重要⼈物就是圣⼈之下还有“四圣”就是颜回、曾参、⼦思、 孟⼦,颜回是“复圣”、曾参是“宗圣”、⼦思是“述圣”、孟⼦是“亚圣”, 这是中庸第⼀次表扬颜回。
好多朋友可能⽆法理解这个孔⼦之下的“四圣”的含义,我今天做⼀次概述,因为我研究儒学和儒家的时间已然不短,若从⼋岁算起的话现在差不多半个世纪了。颜回对孔⼦的意义是什么呢?如孔⼦没有颜回,孔⼦只是⼀⼈⽽非⼀党,有颜回孔门才能成立。亦如萧何之于 刘邦、亦如周恩来之于⽑泽东。
没有颜回则没有孔⼦⼀党,或者是没有孔门、孔学、儒学,它不 是⼀个⼈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个思想的事情,它需要撑起来⼀片天 地,颜回就是这样的⼀个⼈。⽽曾参他被孔⼦托付,后来他带⼤了孔⼦的孙⼦⼦思。难道只是带⼤孔⼦的孙⼦吗?当然不是!他之所以是 “宗圣”,是因为他整理了孔⼦所有的著作并且综合叙述,留下了孔门 之学。
⼦思恰恰是追随曾参完成了整个儒学的叙述和整理,所以他叫 “述圣”!整个的孔⼦学说的整理是由曾参和⼦思完成的。⼀个思想慢 慢的形成体系不⼀定是他本⼈形成的,举例《邓小平理论》,邓小平 思考了并且实践了,但到今天谁整理出了《邓小平理论》呢?我身边 很多的知识分⼦、学者、专家都认为邓小平没有思想、没有理论,因 为他们完全不能理解。
他们认为⽑泽东有自⼰的系统性的论述著作包括哲学著作《⽭盾 论》、《实践论》,⽽邓小平似乎没有完整成体系的著作,所以他们 认为没有《邓小平理论》,他们看不到当邓小平在将社会资本与国际 资本引⼊国家资本之后,导致中国出现巨变的过程是有非常深刻的思 考和伟⼤的实践,但这个东西最终成为理论还需要时间。曾参和⼦思 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所以他们被封圣!
最后将孔⼦思想变成“孔⼦主义”成为影响中国政治、经济、制度 的那个⼈恰恰是孟⼦。我说从欧洲迎回孟⼦,为什么不说从欧洲迎回 孔⼦、迎回颜回、迎回曾参、迎回⼦思?因为孟⼦的著作代表了孔⼦ 的思想,或者是孟⼦的著作才形成了“孔⼦主义”,它构成了中国儒家 的基本伦理。如你不能理解、不能搞清楚整个的儒学道统形成的过程,你就很难去想象和理解《中庸》中的这些叙述!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颜回死的早,死在孔⼦之前,但是颜回已然将孔门完整的建立起 来,并且将孔⼦的研究和学说做了初步的整理,最终完成应该是在曾 参⼿上,后来⼦思将之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发扬光⼤。我们看第⼋ 章,⼦曰:回之为⼈也,择乎中庸—请注意他说:回之为⼈也,他没 有说:回之做事也,择乎中庸—得⼀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这里边涉及到第⼀个问题就是颜回在孔门的地位和作用,他成为 四圣之首,并且颜回并⽆太多的理论建树,但他仍然是四圣之首。因 为孔门的建立,颜回功不可没。建⽴孔⻔要什么,要有为⼈处事的能⼒,处理⼈际关系,处理孔门的外缘,这不是个简单的事。回之为⼈ 也,择乎中庸,得⼀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何为得⼀善?这里 边涉及到我们今天要讲的⼀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善字的本意。
后来这“得⼀善”,给阳明先⽣发扬光⼤,成为了四句教,成为了 阳明⼼学的核⼼内容。阳明先⽣四句教说:⽆善⽆恶⼼之体,有善有 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实整整这五⼗余 年,我们⼀直在讨论善和恶的本意是什么,什么是善?仁是善吗,义 是善吗,礼是善吗,智是善吗,信是善吗?如是善,为什么还有那么 多的词汇呢?
此处的善,当然不是⼀般意义的简单的⼈们通常⾔说的那个善良 的善,不是这个意思。它既不是指⼀种品德,也不是指⼀种⾏为的状 况。善是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当然存在⼈ 的⾏为中、语⾔中,也包含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得⼀善”认识 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的逻辑、本质规律,紧紧的抓住。
拳拳服膺不仅仅是⼀个重要的成语,它也成为了儒家修⾏中的⼀ 个重要的法门。我们通常要拳拳服膺⽽弗失之,你知道⼈这⼀⽣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非常难得的。认识⼀个并且能够牢牢的抓住把握,不断的精进累积,就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对世界的认识,形成了⼈⽣观、世界观和⽅法论。
孔⼦在赞扬颜回的时候说:回之为⼈也,择乎中庸。择乎中庸, 就是回在做⼈的⽅面,从来都不是偏颇的,不⾛极端的。择乎中庸这 句话如何理解?是颜回有精⼀的功夫。我们讨论中庸,说了允执厥 中,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整个的⼗六字⼼法。
因为⼈⼼惟危,道⼼惟微,惟精惟⼀。在“精⼀”上下功夫。何为 “精”呢?“精”就是格物的功夫。“⼀”包含了两种意思,“⼀”就是在不 断的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基础上完成合成汇总,这是第⼀层意思。 第⼆层是⼀以贯之,时间概念。⼀个是总体概念,⼀个是时间概念, 都是“⼀”。“⼀”是总体和时间的⼀个综合,就是你总体上要将不断的 认识的所有的事物的本质规律综合,同时要持之以恒。
得⼀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你知道得⼀善其实本身就是不 易的。孔⼦说克⼰复礼,孔⼦知道⼈们得⼀善并未必能坚持。你知道 这件事情是对的,但你能坚持做吗?在顶住巨⼤的内⼼的、外部的压⼒去做吗?其实中庸是不容易的。
我最近有⼀个经历在飞机上,⼀个老⼈家约略80岁左右了,他得把⾏李放到⾏李架上面。⼈多嘛,⾏李架上面的位置就没有了,我将⾏李架上⾏李往两边拨开,给老⼈家腾出个位置,想帮他将⾏李放进 这个位置里。然⽽来了⼀对年轻的男⼥,那个年轻的男孩⼦个⼦⾼, 身体强壮,他就赶在了我的前面将⾏李塞进刚刚腾出来那个空档里 边。
因为他看着我在腾那个位置,腾好了以后他就塞进去,然后他就 迅速坐下。然后他旁边的那个⼥孩挡在了我和老⼈家的前面,准备⽃ 争⼀下⼦。老⼈家⼋⼗多岁了,非常愤怒⽣⽓,就开始用⼴东的粗⼝开始骂这个男孩,然后这个⼥孩粗⼝骂回给老⼈家。我当然知道小朋友们做的是不对的。我唯⼀的做法是将我的⾏李从⾏李架上面取下 来,将老⼈家的⾏李放上去,但是已经再没有位置了。
然后我跟老⼈家说,您去坐吧。然后这个时候我听到了那个⼥孩⼉再次用粗⼝说我,那个男孩⼉用⼀个愤怒的眼神看着我。因为我对⿊衣风暴之后的这⼀代的年轻的小朋友们,我知道他们处在⼀个非常 颓废的环境里成长,他们有多么渣、多么痞,我是清楚的。但确实是 很惊讶,老⼈家不肯坐,他要主持公道,我来请他坐下。我并没有申 斥或责备那两个年轻的孩⼦,我知道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长⼤。
后来我请空姐帮忙再寻找位置来放下⾏李,当然⼤家都很不开⼼,很不愿意,我那个东西要找到哪里去也不清楚。但我其实⼼里边 是平静的,因为我知道老⼈家是需要帮助的,小朋友我能理解他们所 有的⾏为,他们在⼀个局促的环境里长⼤,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没 有教养,变成今天这个样⼦也不能是他们的错。⽽所有的处理还都只 能这样处理,并且下⼀次我还得这样做。我知道处理这些问题用⼀种 正确的⽅法。
它并不是⼀个让⼈可以感觉到舒服的事情,所以克⼰复礼或者是 中庸的做法,或者是得⼀善其实并非易事。⽽且都是细节都是小事,
⽽且不⽣⽓,⽽且面带微笑,将所有的事情做完,对每⼀个⼈其实并 不容易。但颜回就是这样的⼈,“回之为⼈也,择乎中庸,得⼀善, 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好多⼈读到这⼀段的时候,⼀个是为⼈,为什么要中庸?⼀个是拳拳服膺。
其实有的时候,如果你将⼀些⼈和事回到现实中来,就相对容易 理解。所以我每次想到颜回,我总容易想到的是周恩来,中庸的修为 其实是极⾼的教养。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政治家都喜欢执⼀端,⾛极 端,说过头话,做⽆意义的事情。⽽我们中国⼈受过儒家教育,懂得中庸的⼈,他不会这样做,他不仅仅是仁义、善良、慈悲,不是这个意思。
好,我先把第九章《可均章》讲完以后,我再回过头来讲第⼋ 章,因为第⼋章是今天的重点。第九章,孔⼦是这样说的,“⼦曰: 天下国家可均也。”天下是指周公、尧舜禹拥有的叫天下,国则是指 王侯拥有的国,比如说⼤秦、赵、齐,这是国。天⼦拥有的是天下, 王拥有的是国,⼤夫拥有的是家。“天下国家可均也”,历史上有很多 解释。
我个⼈认为这个均依旧是平分的意思,当然不是分给每⼀个⼈,
⽽是共同拥有的意思,就是天下我们可以共同拥有,国我们可以共同 拥有,家(当然不是指我们今天的⼀门⼀户,是指⼤的家族)是应该 共同拥有的。“天下国家可均也”,这是⼀种仁慈,这是我们共同的东 西,这是⼀个非常⼤的仁,仁慈。“爵禄可辞也”,也就是我的待遇我 可以不要,这是⼀个义。就是我为了某些我认为值得的事情,我可以 放弃我的爵禄,这是义。
“白刃可蹈也”,为了国家、民族和⼈民,我可以蹈白刃,就是可 以冲锋陷阵,牺牲自⼰的⽣命,流⾎和牺牲。“中庸不可能也”,这段 话极难理解,就是第九章的《可均章》。你看天下我都可以拿出来跟 你共有,国家可以共有,爵禄我也可以不要。就是我是仁慈的,我是 义⽓的,我是勇敢的。即便你是仁慈的、义⽓的、勇敢的,你也很难 做到中庸。“中庸不可能也”,好多⼈到这⼉懵了。
什么意思?圣⼈说,仁不是中庸,义不是中庸,勇也不是中庸。 你就算拥有仁信智勇严、仁义礼智信,你也未必能做到中庸。你知道 中庸多么的厉害,或者是中庸多么的艰难。所以我曾经说过,⼤勇不 过中庸,⼤义不过中庸,⼤仁不过中庸。按圣⼈的说法,你就算是拥有共天下、共国家的这种可均也的仁慈,你就是可以放弃官爵利禄,
你就是可蹈白刃,也未必能做到中庸。
这里提出⼀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为什么中庸不是仁慈,中庸不是 义⽓,中庸也不是勇敢?中庸它是⼀种建基于⼈对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的深刻认识,你仁慈未必能看到,你勇敢未必能看到,你有义⽓也未 必能看到。所以孔⼦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 也,中庸不可能也”,你此刻应该懂了儒家在乎的是什么。
儒家在乎的是仁义礼智信吗?是仁信智勇严吗?儒家在乎的是中 庸啊,是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你知道对儒家的误解2500年了,都到了 什么程度了,真正的理解圣⼈的本意多么的难。你知道为什么阳明先⽣厉害,他写出了四句教,“⽆善⽆恶⼼之体”,他说⼼的本体没有分 别,并不知道善和恶。“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你有了习性,你就会判 断善和恶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你知道善知道恶才有了良知。
但你知道,我初读⼼学,我也认为那个善和恶是指善良的意思, 恶是指邪恶的意思,我并不知道这里边的善是指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 把握,并非起分别之善。为善去恶是格物,为善去恶才是格物啊,你 知道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段话,是四句教里边最难的⼀句话。因为你说 不清楚善恶,你就不知道为什么要格物,阳明是怎么格的,⽑泽东是 怎么格的。
格物的功夫惟精惟⼀才能得⼀善。你好不容易费尽了⼼⾎和努⼒ 才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规律,你当然要拳拳服膺。你死死的把握住弗失 之矣,不断累积接近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个能接近事物本质与规律 的⼈,看破了⼈⽣的⼈,才能够团结⼈,才能够凝聚外缘,才能像颜 回⼀样的,将孔⼦变成孔门,变成孔学,得以发扬光⼤。好多⼈说孔⼦夸颜回夸的比较多了,但这⼀句话是关键。
他说的是:择乎中庸。其实孔⼦看⼈看得准呢,颜回是择乎中庸。颜回看⼈看的不准吗?择乎中庸。孔门弟⼦,你以为是孔⼦自⼰ 去安排吗?很⼤程度上是颜回在安排,择乎中庸⽽形成了⼀整套的孔 党、孔⼦学问、体系,得以流传下来。很多事情你不透过纸背很难理 解,虽然在《礼记》里边的中庸这个篇章只有3500余字。
但其表述的内涵呢却是极为丰富的,拳拳服膺弗失之矣,弗失之 矣拳拳服膺这⼏个成语,我希望⼤家牢记,每⼀次当你开始起⼼动 念,你要想到择乎中庸。例如在飞机上碰到这件小事,你要想到择乎 中庸。同时呢拳拳服膺,拳拳服膺的意思就是你要牢牢的把握、要坚 持。弗失之矣,⼀直这样做。其实在处理好多的⼈和事上,我注意到 了,好多朋友处理问题会⾛极端,会失败。
原因可能,择乎中庸、拳拳服膺、弗失之矣是不容易做到的,后 来⼈们把这段话,作为儒家儒门休习的重要的法门。弗失之矣的含义 是烙成钢印、变成习性,成为你的品德。它是久⽽久之,烙印成你的 习性,不自觉的时候,自然的⽣发出来。你就看到了⼀个⼈的不⼀样 的品性。
为什么要择乎中庸?为什么圣⼈⼀天到晚的聊谈强调的是中庸? 圣⼈为什么强调中庸?请注意以下的话:天地⽆亲,圣⼈不仁。如你 有亲如你有仁,你将⽆法逃避⼀般意义的简单的分别,你就会⾛极 端,你就会任性,你就会纵情。⼀个任性纵情的⼈就会失去中庸,失 去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同时,⼀旦有亲、有仁,任性纵情,你在为⼈的时候,必有偏 颇。孔⼦说:择乎中庸,得⼀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我们每个⼈在进⾏儒家修为讨论中庸,你是不是应该想想,我们是不是常常有亲的,做不到⽆亲,是不是有仁呢?是不是时常⽆法按耐住自⼰的性、任性;按耐不住自⼰的情、纵情。任性和纵情,所以才会⽣发出那么多的问题。
中庸是极为残酷的,因为你不能迁就你的⼼情、情绪,不能被各 种各样的意念所扰动。在去掉所有的东西之后,你才能冷静的清晰的 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并且契合规律来完成你应承担的责任和使 命。阳明先⽣读懂了圣⼈的本意,所以成为儒家千年之后的源头活⽔。于是,阳明先⽣才以⼀介书⽣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当然⽑泽东也 是如此。
我有⼀个基本的认识,就是中庸之道乃天道下沉⽽为⼈道也。我 就是认为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天道,它天道下沉⽽成为⼈道,⽽且我认 为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佛家、道家的修⾏殊途同归。只不过是儒家⼊世救⼈⽽已,佛家和道家更多的是自身修为⽽已。其实儒释道,都在去亲的问题上,天地⽆亲,圣⼈不仁的问题上是有同质性的。
我们再倒回去第⼋章,⼀善。那么得⼀善,如何来得⼀善?用阳 明先⽣的话叫格物,用舜的话叫惟精惟⼀。精是格物的意思、细分的 意思;⼀,是事物的统⼀,是时间的坚持,它既包含了事物的综合, 也包含了时间的持续。惟精惟⼀,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惟精 惟⼀?请记住第⼋章,它构成了儒家⼊门的⼼法:择乎中庸、拳拳服 膺。
讨论中庸,有⼀件事情对我的体会是比较深的。其实研究经济学 非常讲究边际。经济学不太去简单地进⾏⼀般的是非对错、善恶好 坏、上下左右的判断。真正的经济学,更多的讨论的是边际。边际问 题就涉及到左右上下的问题了,⼀旦触碰边际和超越了边际,其实在 经济学上它就变成了恶。你知道极左是恶、极右是恶。你知道善你知道善不是我对你很慈悲。此处之善,不是慈善。此处之善, 恰恰是那种极左之恶和极右之恶的,去掉的那个恶之后,中间的那⼀个东西,那个就叫善。⽑泽东整个的⼀⽣在跟左倾机会主义做⽃争,
在跟右倾机会主义做⽃争,在不断的去恶的过程中,来留下善。请注 意“得⼀善,拳拳服膺,弗失之矣”。这是从胜利⾛向胜利的根本原 因。我再念⼀次第⼋章,请你们跟着我。
“回之为⼈也:择乎中庸,得⼀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择乎中庸,拳拳服膺,弗失之矣。”。我们做事,会经常地被理念所 误导。比如说,当我们⾼扬集体主义,我们会忽略个体的自由,我们 会⾛向左的极端。当我们充分地相信市场和自由——新自由主义的市 场和自由,我们会忽略了集体的含义。
当我们强调新自由主义,我们会忽略国家资本主义的正面作用, 国家资本才可以跨越周期,才可以解决民⽣问题,才能够处理复杂 的、尖锐的国际⽭盾。在国家还存在的前提下,进⾏复杂的民族⽃争 的时候,需要国家资本。所以你说什么是善?向左的极端是恶,向右 的极端是恶,向上的极端是恶,向下的极端是恶。那么“允执厥中”才 是⾄善。看上去未必是“仁”呢,未必是“义”呀。
有些仁慈不⼀定是善,东郭先⽣对蛇的善是善吗?不⼀定是善。 有些义⽓,“两肋插⼑”是义吗?不⼀定。有些“勇”是善吗?也未必。 所以孔⼦第九章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 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孔⼦要求的可不是你⼀个⼈的仁慈,⼀个⼈ 的义⽓,⼀个⼈的勇敢。孔⼦的中庸教你做什么呢?要教你做,能够 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的⼈,这是帝王之学呀。
曾参在孔⼦离开之后,开始整理孔门的仪教、儒家的经典。他亲 自写了《⼤学》,然后借⼦思之⼿留下了《中庸》。《⼤学》和《中 庸》这两篇真的很重要。其中,我们花时间来解中庸。因为我自⼰认 为《阳明⼼学》的起点在《中庸》。我没有正式地开讲《阳明⼼ 学》,我只是在疫情期间,简单讲了⼀下⼦《⼼学》。
我觉得不讲《中庸》,解《⼼学》是有⼀点难度的。其实⽆论是
《中庸》和《⼼学》,⼤部分⼈看完⼀遍,⽂字都认识,但不⼤容易 能够真正地理解,并且能够变成自⼰的刻苦的修为。能够变成自⼰的 功夫。⼈们说性命、性命,你就是能够改“性”,就是改变你的性情, 然后从⽽改变你的命运。“性命攸关”嘛,你不“变性”怎么可以改变命 运呢?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来理解儒家对你的意义。这非常重要。
《中庸》它是世界观吗?它是的。《中庸》它是⼈⽣观吗?它是 的。但在⼼学,中庸是最重要的⽅法论。什么⽅法?“回之为⼈也: 择乎中庸,得⼀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你以为颜回可以将 孔门发扬光⼤,靠的是什么?不是“正⼼以中修身以和”吗?恰恰是 “正⼼以中修身以和”他才能成就孔门、留下孔学,留下中国最⾼的哲 学思想,为中国留下⼀段⽂明!
在⽅法论的这个层面上,其实我想多说两句,因为真懂中庸的⼈,你知道你余⽣不自在呀。你对你的身体,你开始用中庸来要求你 自⼰的时候,你是不自在的,你不能任性啊——你不能率性⽽为呀, 你不能纵情欢乐啊。你不能任性⽽为,不能纵情欢乐。因为你⼀旦任 性,你就左倾、右倾、上倾、下倾,你⼀旦纵情,你就离开中间了。 中庸是对自⼰极为地刻薄,他余⽣绝不自在啊。他是遏制自⼰性情的⼀把铁锁。
然⽽,既然如此的不自在,捆绑住自⼰的身体,为什么呢?为了 让你的⼼获得自由,于身不自在,⽽于⼼⼤自在。于⼼,获得了你难 以想象的自由。怎么说何以如此认为呢?因为当你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与规律,你将⽆往⽽不胜。请注意。当你打开上帝的视角,开了天 眼,其实胜利对你⽽⾔是唾⼿可得的,因为你看到了;⽽在你没有看 到的时候,你身体的自由毫⽆意义!
中庸,容易吗?所以孔⼦在第九章《可均章》说,结论是中庸不可能也,因为“天下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连命都可以 不要,但中庸你可不⼀定能⾏,因为你自⼰完成对自⼰身体的约束与 捆绑,从此不再自由,于身不再自在,⽽于⼼获得⼤自在,获得⼤自 由,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你不会再左倾右倾上倾下倾,你 终于得⼀善。
在这个问题上,阳明先⽣本身就是最好的案例。当然,我们最熟 悉的案例就是我们的教员,⽑泽东!⽑泽东提出了三⼤法宝:统⼀战 线、武装⽃争、党的建设。如你认为三⼤法宝是他⼀般意义的总结的 话,那你就没办法理解其中的哲学⾼度,其实恰恰是中庸之道的现实 运用。你知道,处理外缘,让⼤家与你同⼼合⼒同体,正⼼以中、修 身以和,统⼀战线。
你知道,你必须阻⽌左倾和右倾,阻⽌上倾和下倾,你用的不能 仅仅是你的那个善良,必须武装⽃争才能回到中⼼,即中庸的位置。 第⼆⼤法宝是武装⽃争,要中庸,你必须对自⼰要进⾏某种的捆绑, 于身之不自在,武装⽃争是你使得那些要偏离中庸的,用强制性的⼒ 量回到中庸的路上来。三⼤法宝:统⼀战线、武装⽃争、党的建设, 回做了什么?就是党的建设。
整个的过程中,在谈中庸之道,从我们第⼀讲开始,今天是第六 讲,我们⼀步⼀步在接近孔⼦所⾔中庸的本质。这个中庸的本质我们 慢慢的向下延伸到阳明⼼学的善,不是⼀般的杀⼈放⽕叫为之恶,武 装⽃争在形式上也存在杀⼈放⽕的问题,那是恶吗?恶,是左倾和右 倾,谓之恶。善,是允执厥中,则谓之善。
⽑泽东,在初始上井冈⼭之后,在建党、建军的过程中他也很任 性的,他也任性纵情。在不断的挫折之中,⽑泽东受了很多的委屈, 被夺掉军权,这个放在旁边,⼀次次起起落落,邓小平也是⼀次次起起落落。他终于慢慢的开始修正自⼰,做到了主动的于身之不自在,
请注意于身之不自在,最终做到了于⼼的⼤自在,他看到了事物的本 质规律,写下了⽭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
于是,从胜利⾛向了胜利。中庸之道,中庸之学,圣⼈花这么⼤ 的精⼒留下它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我们能够很好的用它来解决三观问 题,⼈⽣观、世界观,能解决我们的⽅法论,能让我们有⼀个暇满的⼈⽣。其实,中庸之道,在细微上面也可以用于经济学,用于投资,
用于⽣活中的⽅⽅面面,如我今天举的小例⼦、小故事。其实,也请⼤家,能惟精惟⼀。
我们呢,在自⼰的⽣活现实中,慢慢的体会,择乎中庸,拳拳服 膺,弗失之矣。我们将中庸之不可能变成可能,我们愿意用中庸之道 的磨练来让我们自⼰的身不自在,主动的自觉的,不再任性、不再纵 情,让身处在⼀种不自在状态,愿意自觉的于是让我们的⼼处在⼤自 在、⼤自由之中。这个时候你怎么还会抑郁呢?你怎么还会难受呢? 因为你⽣活在本质与规律之中。
好吧,今天就讲这么多,又没⼒⽓了。明天下午三点钟,如有时 间拾遗补缺,讲⼀讲外边的事情和经济的问题,今天就这么多,祝⼤ 家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