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九讲:不远章
2024-08-24
266 中庸第九讲:不远章
20240824
⼤家下午好,今天是正式课,中庸第九讲,《中庸》第⼗三章不远章。这是⼀堂极为艰难的课,因为多数的部分我不会存疑,但是这 个部分我⼼里存疑。但是这堂课又极为重要,⼀会⼉我把课讲完,明 天我们再对内容做⼀点沟通和交流吧。好,我们⼀会⼉见。
备这堂课用的时间稍微多了⼀些,然后,我昨天晚上睡不着觉, 枯坐待天明。其实有些地⽅吃不太准,这里边因为涉及到曾参,涉及 到⼦思,有些事情我自⼰⼀直在反复地揣摩这其中的⼀些含义。
孔⼦并未写《中庸》,孔⼦教书教完了就⾛了,在⾛之前,将⼦ 思交给曾参。曾参来带⼤⼦思,所以曾参是⼀个非常关键的⼈物。因 为那个时候颜回也⾛了,所以孔门的建立,颜回立了⼤功,但是孔学 或者是儒学的建立,曾参应该算是主要的。没有曾参,可能孔学或者 是儒学或者是儒家,就很难有今天这个样⼦。
曾参他自⼰整理出《⼤学》。我没有讲《论语》,没有讲《⼤ 学》,直接讲《中庸》,很多⼈⼀直在问我为什么?你读《中庸》, 有许多都是圣⼈的话。五岁的⼦思是不可能记着这些东西的,这些话 是曾参整理出来交给⼦思的。那么他之所以要将这个东西交给⼦思, 并且由⼦思来完成《中庸》,虽然只有3500字,其中的期许和含义极 为的丰富。就是有⼀个问题:《中庸》写给谁的?
或者说,我们今天讲的“不远章”,圣⼈是说给谁听的?这样的话 就容易理解这篇⽂章了。第九讲其实字数也很少,但是你知道争议了 2500年,各⼈有各⼈的理解。相反,在1949年之后,我们的读书⼈, 所谓的国学的先⽣们,将《中庸》放下了,没有狠下功夫去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出来,梳理出来。在境外倒是有⼈,有学者带着同学们,带着⼀些其他的学者,读过《中庸》,但⼤体上也是未到位。
中国为什么会有四⼤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 阳书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直在读经典,特别是在读《中庸》?虽 然四⼤书院里面可能读懂的也不过阳明⼀⼈⽽已。但你知道整个这个 过程是中华⽂明接续的过程。我同意那四句话“为天地立⼼,为⽣民 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同意这个话。我也知道这 部书它的意义就在于此,因为⼀旦我们离开了中庸之道,我们就很难 不⾛邪门外道,很难不会出现蹉跎。
好,先放下感慨,我把“不远章”给⼤家朗诵⼀遍。
⼦曰:“道不远⼈。⼈之为道⽽远⼈,不可以为道。《诗》云: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视之,犹以为远。故君⼦以⼈治⼈,改⽽⽌。忠恕违道不远,施诸⼰⽽不愿,亦勿施于⼈。 君⼦之道四,丘未能⼀焉:所求乎⼦以事⽗,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 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 也。庸德之⾏,庸⾔之谨;有所不⾜,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 顾⾏,⾏顾⾔。君⼦胡不慥慥尔?”
其实我似乎能看到坐在我对面的夫⼦那种近乎痛⼼疾首、近乎急 切,⼀遍遍的来说这个道理。要知道上⼀章是“费隐章”,费⽽隐。 道,⼤道弥漫了整个世界,同时你又找不着它,费⽽隐。
下⼀章是“素位章”,各就各位,做好自⼰。中间这⼀章“不远章” 承前启后,它是《中庸》第⼆个部分非常重要的⼀章。读懂了“不远 章”,你会重新认识孔⼦,你会⼼存敬意。因为可能2500年来,我们 所理解的孔⼦都是经他⼈之⼝来描述的孔⼦,包括中庸之道。他们说 的圣⼈不是真实的这个圣⼈,他们说的中庸之道,根本就不是孔⼦说的中庸之道。所以我们今天把“不远章”过⼀下,可能紧张⼀点,因为确实量⼤了⼀些。
第⼀句话:⼦曰“道不远人”,这是整篇的核⼼思想。为什么“道 不远⼈”?道内化为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的⽣理。现代科学证明, 我们身体上有⼀个第⼗套神经体系,叫迷⾛神经。就是你睡着以后开 始给你进⾏身体修复的那套神经,那套神经是不听你的话的,是你要 听它的话。你命令迷⾛神经,你说:“请现在停⽌我的呼吸”。他停 吗?你说:“请现在不许⼼跳”。你命令有用吗?你只能命令你的⼿张 开抓东西,你命令你的四肢,你命令你的肌⾁和神经体系,但是第⼗ 套迷⾛神经不理你。
我们身体之外有天理,它有它的逻辑。你说下雨,它下吗?你说 请冷⼀点,它冷吗?我们的身体内部有⼀个神奇的⽣理,它暗合天 理。什么叫道不远⼈?道在你身上,道在你身旁。由⽣理和天理合成 的诗里的⼼理。道不远⼈,因为你就在道中间,你不知道⽽已,因为 “费⽽隐”。多数⼈在解释道不远⼈不是这样说的。因为道从来就没离 开你,也不能离开你。
如第⼗套迷⾛神经离开你了,你就死了。如天道不眷顾你了,⼀ 个雷劈下来,你也死了,道不远⼈呐。⼈之为道⽽远⼈,请注意这里 每⼀个词的含义,⼈之为道的“为”是寻求的意思或者是做作的意思。 你为了追求道⽽远离了⼈,就是远离了⼈⽽寻找的道不可以为道啊, 那就不是道了。第⼀个“为”可以理解成“求”,第⼆个“为”可以理解为 “视”。念⼀遍,道不远⼈,⼈之为道⽽远⼈,不可以为道。
就是当你在⼈之外,因为道就在⼈里面,道就在⼈身上,当你脱 离了⼈的本体⽽去寻找你所谓的道,那个就已经不是道了。道不远⼈,⼈之为道⽽远⼈,不可以为道,看到没有?圣⼈说的非常坚决, 就是你脱离了⼈本体⽽寻找那个道,根本就不是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想想看,你拿了个斧⼦再做另外⼀个斧⼦,其实你⼿上的斧⼦就是你要做斧⼦的样⼦。规则,榜样,样式,其则不 远,那就是个案例嘛。
执柯以伐柯,睨⽽视之,犹以为远。你拿着个斧⼦去造⼀个斧⼦,等你造完了,你眯起眼来⼀比较,还是有很多不同。犹以为远, 还是有差异的。他在说什么,执柯伐柯,他后边要说什么,君⼦以⼈ 治⼈。这里边说认识道,执柯伐柯,其则不远,认识道并不难,因为 你⼿上就有个⼤斧⼦,然⽽执柯以伐柯,睨⽽视之,犹以为远,即便 是就在你身边,你也未必能搞成⼀模⼀样的。孔⼦是用案例来指道的 认知和履⾏的过程。
故君⼦以⼈治⼈,改⽽⽌。请原谅,我要说这段话2500年除了朱 熹,我看就没有⼀个⼈说对过,朱熹也不全对。什么叫以⼈治⼈呢? 难道君⼦让⼀个⼈去管⼀个⼈?不是的。故君⼦以君⼦的⼈性来框 定、教诲、启发别⼈。君⼦以自⼰,推⼰及⼈。以自⼰为榜样。
改⽽⽌,他让你推倒重来吗?没有。因为⼈家身上也有⼈性,也 有天性。只是他有时候未必能够认识得到“改⽽⽌”,略作修正就可以 了,不要推倒重来,不要全面否定,不要动不动就说别⼈是错的。社 会主义好不好?好的。你说的那个社会主义好不好?我们有⼀些极左 的同志非要回到延安去,回到解放初期,或者回到⽂⾰去。你说的那 个社会主义是对的吗?是马克思的本意吗?不是嘛。
⽽你自以为自⼰是社会主义者,然后认为我不该讲中庸,认为孔⼦⼀定是反社会主义。你不知道孔孟是中国古典的社会主义,⽽且你 不支持直接税立法,你不支持全体国民⽆差别社会保障,然后你告诉 我,你是社会主义者。你以为你反对我,才表达出你的社会主义纯净 性。道不远⼈,⼈之为道⽽远⼈,不可以为道。故君⼦以⼈治⼈,推⼼致腹,改⽽⽌,别老想着推翻这个,推翻那个,别老想着谁都是错的,你是对的,不是这样的。
左派的同志们胡闹,因为不好好学习,沉浸在⼀个特定的历史阶 段。伐柯伐柯,你那把斧⼦是啥时候的斧⼦了?⽽右派竟然提出历史 终结了,好像你那个新自由主义天下⽆敌了。道不远⼈,⼈之为道⽽ 远⼈,不可以为道。你怎么会对呢?怎么就终结了,历史怎么就终结 在新自由主义了,是你终结了,历史没有终结。我们用的是中庸之 道,是允执撅中,是正⼼以中,修身以和,是永⽆⽌境,是不停的在 找那个“中”。
所以圣⼈最后说⾔顾⾏,⾏顾⾔,君⼦胡不慥慥尔。哪能是像你 这样这么确定,圣⼈不确定,你确定。所以对极左和极右,左和右, 你知道当圣⼈说这番话的时候,说给他们学⽣的时候,他知道⼤部分 的⼈是容易偏的,所以他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不愿,亦勿施 于⼈。他说到了“忠恕”问题,忠恕,⼤家都理解错了,不是⽆限忠于 的那种忠。
圣⼈之忠,⼀以贯之,不是死忠。谁让你去忠昏君、忠暴君,谁 让你忠的?有⼀个好同志——民族英雄叫岳飞。你以为“忠恕”是中庸 之道吗?孔⼦是这样说的吗?孔⼦说,忠恕违道,他违反了中庸之 道。但是忠恕的⼈违反中庸之道,不会太远,因为他是好⼈。忠恕之⼈违道不远。但忠恕不是中庸之道,不然他不用“违道”⼆个字好吗? 很多⼈说“恕”字,“恕”是什么?推⼰及⼈呢,谁让你饶恕坏⼈了。
他帮着撒切尔夫⼈偷钱,你饶恕他。他在中国搞超级地租,让老 百姓让中产阶级六个钱包拿⾛了,你饶恕他,你怎么那么⼤的⼼呢? 谁让你恕的。忠和恕,圣⼈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君不仁,死 忠,碰到坏⼈坏事,死恕,那不是圣⼈让你做的事情,所以他说违 道。下面要说的是忠信孝悌,忠信孝悌是君⼦之道,但不是中庸之道,好不好?⼀定要搞清楚圣⼈教你的忠恕,不是简简单单的忠君,
也不是恕友。
他说你作为⼀个忠恕之⼈违道,虽然跟中庸之道违背,但也不会 差太远,也不会太离谱。“施诸⼰⽽不愿”,所以叫你自⼰做不到的, 不要强加别⼈。⼰所不愿,勿施于⼈。孔⼦让你将⼼比⼼,以⼈治⼈,不要以为你自⼰真的认识到道了,⽽反复的用那个东西强迫别⼈。我怎么讲个中庸之道,我就不是社会主义者了?⽽你认为只要讲 孔⼦,讲中庸之道,就不是社会主义者?这是怎么回事⼉?社会主义 或者资本主义不用……好吧。
谈到忠恕,不得不谈君不仁的问题,君不仁怎么办?暴君怎么 办?坏⼈怎么办?中庸之道允许你这样做吗?岳飞是对的吗?允许你 这样做吗?后世⼈将儒家变成了那种愚忠、愚恕的描述,孔⼦在这⼉ 反复强调,那不是中庸之道。很多⼈解释忠恕违道,解释不了,原因 就是忠恕之⼈违道不远,违道不远还是违道不是,⼀定要搞清楚中庸 之道的本质。
讲《中庸》都能讲的热⾎沸腾,激动不已。好吧,睡不着觉,老 觉得圣⼈坐在对面,所以⼀直在问,啥意思啊?我也未必就是掌握了 真理,但我知道我们⼀起读中庸之道,必将带你⾛到⼀个更⾼的哲学 维度来看待世界、看待历史、看待⼈⽣,他必定是不同的。所以我特 别理解我国古代四⼤书院为什么要⼤家围起来,⼀起讨论这些经典? 它太难了,但它太有用了。我也因此⽽万分的敬佩我们的圣⼈,了不 起。
请看孔⼦这是谦虚吗?好多⼈说这是孔⼦谦虚。“孔⼦说君⼦之 道四”,君⼦之道有四个,“丘未能⼀焉”,我孔丘⼀个也没做到。未 能,不是不想,是未能。这是谦虚吗?我⼀再强调,君⼦之道,不是 中庸之道;君⼦之道,顶多是君⼦之四德,⽽非中庸之道。这事⼉今天⼀定要讲清楚,说明白。好,先说第⼀句,“所求乎⼦以事⽗,未能也”。我想着作为⼉⼦好好的照顾老⽗亲,未能也。
请问孔⼦为什么未能也?他不想吗?孔⼦的⽗亲⽣孔⼦时72岁, 又是跟保姆⽣的,孔⼦的⽗亲在孔⼦未及成年已经⾛了,他哪里有机 会侍奉他的老⽗亲呢?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周游列 国⼀个⼀个的去看国君,国君要的不是“慧”(智慧的慧),要的不是 道,他要的是个“智”,你最好是孙⼦,你帮我打仗,你最好出⼀奇 谋,类似于管⼦,帮我弄点粮食,弄点东西。他不要你的东西,是不 要啊。
所以孔⼦说“未能也”,不是我不想了,没办法。周游列国最后的 结局是,当今天下之君、王们,他并不想⾛社会主义道路,你跟他说 也没用,他也不想⼲,他只是顾及眼前。请注意,我再倒过来说忠 恕。忠,⽆条件的忠,⽆条件的恕,真的是违道的。好吧,我们回到 今天的课⽂的主题的部分。“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
说来伤感,孔⼦有没有哥?有,但是孔⼦⽗亲72岁的时候他老⽗ 亲⽣下他,⽽他的哥哥们不认他,因为他是保姆⽣的,所以不能⼊他 的贵族的那个门庭。他想以弟事兄,却连机会都没有,未能也,伤不 伤⼼?未能也。“君⼦之道四,丘未能⼀焉”,⼀个都做不到,不是不 想,未能焉。你好好体会!君⼦之道是中庸之道吗?圣⼈做不到中庸 之道吗?但圣⼈做不到君⼦之道,包括忠恕两个字。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孔⼦⼀⽣除了学⽣之外,他也交 游甚⼴。传说中跟老⼦有过交往,当然还有少正卯等等。我有体会, 交朋友是⼀件很难的事情,你掏⼼掏肺,戛肝戛胆,有用吗?别⼈所 求跟君王似的,要你的资源,要你的背景,要你的名⽓,不需要友 情,不需要那个仁和义,他不要这个。
先施之,你以为能先施吗?你可以给予别⼈什么呢?给别⼈⾦钱吗?地位吗?名誉吗?不能先施之,没有嘛。不能先施之,友则去, 友可能会成为敌⼈。因为你天天所追求的是个社会主义,朋友们现在 沉浸在资本主义当中。想友,你以为容易吗?想恕,你以为容易吗? 有的时候会变得非常的激烈,很复杂,很麻烦。
我读这个不远章,读到这里,君⼦之道四,丘未能⼀焉。我能感 觉到圣⼈说这番话的这个难受的劲⼉,未能⼀焉,因为我们每个⼈谁 不想⾏君⼦之道,想和能两回事。丘未能⼀焉,所求乎⼦以事⽗,这 事⼉能他选择吗?他老爸72岁⽣他,然后就⾛了,他想事⽗到哪去事 啊?周游列国想事君,不要你事;想事兄,不让你进门。
想交个朋友,你能给朋友什么呢?我自⼰知道,最亲近者是同 志,是学⽣啊。最亲近者,有⼀样的志向,共同的学习他需要的是非 常重要的对道的理解。可多数与你相交的⼈,他有所求,你要先施 之。是要的资源、地位、名声等等等等的东西,你看那眼神就是个会 计的眼神,他在算,他在核数。
其实我⾏⾛在这个世上六⼗载,⽆论是在北京也好在香港也好, 所见的多啊哈。你知道每⼀个⼈的眼睛看着你的时候,都是⼀次净值 调查,因为他在发现你对他⽽⾔的价值。就是孔⼦说的,所求乎有先 施之,你要给他他要的东西。未能也,这里边不光是能不能,还有⼀ 个想不想的问题。我理解的圣⼈,前三个是想⽽不能,后边这个未能 也,里边有不想之意啊,不想给。
我把前面道不远⼈。⼈之为道⽽远⼈,不可以为道。诗云:「伐 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视之,犹以为远。圣⼈在讲 这番道理的时候,层层递进,他是说那个道就在你身上,就在你身 旁,只是你没认识到他。他说君⼦要以⼈治⼈,改⽽⽌。因为你用你 的推⼰及⼈,你的⼈性来跟启发别⼈的⼈性,就是每⼀个⼈用孟⼦的话,他都有善根的嘛,他都有同理⼼同情⼼的,你启发到他改⽽⽌就⾏了。忠恕违道不远,就是你既然是忠恕之⼈。
那你就应该⼰所不欲,勿施于⼈,不要将道理强加给别⼈。君⼦ 之道有四,我⼀个都做不到。丘未能⼀焉,他⼀直在说什么呢?这个 不远章在说什么呢?他⼀直在强调君⼦不要搞错了你那个道,并将你 那个道去强加于⼈。不远章。我们再往下看。“庸德之⾏,庸⾔之 谨,有所不⾜,不敢不勉。”
孔⼦最后说,平时啊按照中庸之道的思想去做事⼉,平时小⼼翼 翼的按照中庸之道去说话。即便是小⼼翼翼的去做、小⼼翼翼的去 说,仍然可能有所不⾜。这里要说的就是过与不及,在前章讨论了过 与不及,就是智者过之,愚者不及,就是太聪明的⼈,往往⼀做就过 头了,太笨的⼈往往差⼀点⼉。他这里再次提出有所不及,因为中这 个字,⼀过就有问题,不到也有问题。
我说的中是中间的中,不是忠诚的忠。庸德之⾏,庸⾔之谨,他⼀直在谆谆的教导这些学⽣,这些学⽣会离开先⽣之后,回到社会实 践之中。其中有些⼈可能会辅佐君王,有些⼈可能本身就会成为君 王,他们就要做到庸德之⾏,庸⾔之谨。有所不⾜,就必须要勉励的 做好啊,不敢不勉啊,你可不能不努⼒,你没做到,离中还差⼀节⼦。有余不敢尽,不能做过头,因为多做⼀点也是错了。
⾔顾⾏,⾏顾⾔。顾,反转、看,就是你说话的时候,你必须想好了,你能不能做得到?你做事的时候,你想好了你曾经说过的誓⾔。你的初⼼呢?你不能昨天说那个意思,今天就做这个意思,初⼼誓词呢?“⾔顾⾏,⾏顾⾔”,这段话启发了阳明先⽣,他说知⾏合⼀。孔⼦本意也有此。
后来受此启发,教员写了实践论。⾔顾⾏,⾏顾⾔,知⾏合⼀,
⾔⾏⼀致。为什么?请看最后这⼀句话,君⼦胡不慥慥尔。关于慥这个字呢他有的解释是厚道忠诚诚实。我给你讲⼀下这个慥字,他是在说什么,你看到⼀个跳⾼运动员眼睛盯的那个杆,然后再测量肚⼦, 再攒自⼰这⼝⽓,再调整呼吸,准备跳过去还没跳过去,那个眼神⼼ 态就叫慥慥尔。就是他准备了,他很紧张,他准备跳过去。
造是到达,竖⼼⼉是担⼼,担⼼⽆法到达。那种担⼼⽆法达到的 那种惶恐,就叫慥慥。⾔顾⾏⾏顾⾔,君⼦胡不慥慥尔,就是使劲⼉ 在那蹲步,摆胳膊,然后盯着那个杆⼉想自⼰奔跑的弧线,量这个步⼦。然后在那准备的那⼀瞬间,那个⼼情神态就叫慥慥尔。胡不慥慥 尔,君⼦总是要这样的状态,你能放松吗?你敢说你的⾔就已经及到 了吗?你说的话就是⼤道吗?就是中庸之道吗?
你敢说你做到了吗?圣⼈说,“君⼦之道四,丘未能⼀焉。”圣⼈⼀个都没做到,你就都做到了?圣⼈说,“忠恕违道不远”,忠恕之⼈ 违道不远。你是忠恕之⼈吗?“⾔顾⾏,⾏顾⾔。君⼦胡不慥慥尔。” 他说给谁听?是说给学⽣听吗?说给君王听啊。你说话和别⼈说话可 不⼀样,你说每⼀句话要顾及可能产⽣的政策制度效应,你做每⼀件 事要考虑你原来说过的话。“⾔顾⾏,⾏顾⾔。君⼦胡不慥慥尔。”⼀ 定要慥慥尔。
你知道,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些地⽅的领导,接触到⼀些企业 家。你知道得意忘形那个样⼦,就是“真理在⼿,胡作非为”。其实真 理不在⼿,权⼒在⼿,或者是有⼀点钱,有⼀点权⼒,声音很⼤,以 为他说的话,以为他看到了真理。你看赚了点钱嘛?所以就很⼤的声 音说话。其实我想⼼里边有例⼦要举,后来想了想,不举例了,因为 今天我们是在讲中庸。不再去触碰更为复杂的东西。
好,⼤体上我捋了⼀遍给你们。⼤家把这个孔⼦的想法捋了⼀ 遍,这个孔⼦的想法最后在⼦思的中庸中呈现,但⼀直我就觉得有问 题在哪呢?就是⼦思写的这个中庸里边关于圣⼈的话,我老觉得可能记录者太节俭了,所以有些地⽅不重新断句就很容易出现严重的误解。我⼿上这些参考的书籍里边有各个朝代⼈对中庸的理解,差异非 常⼤,⽽且有些错得离谱。⽽且有些是⼤家,他不是普通⼈,有些⼈⼏乎快要成圣⼈了,但是他还是错。
我再回到第⼀句话“道不远⼈”。请⼤家永远记着“道不远⼈”。因 为“道不远⼈”是中庸之道的⼀个非常重要的,好多⼈说它是⼀个道 理。不是的,它是⼀个⾏为法则。“道不远⼈”是⾏为法则。为什 么?“道不远⼈”它涉及本体论的范畴。因为你就是“道”的载体,“道不 远⼈”,就是“道”在你身上,你到哪去找“道”啊?你跟着麒元先⽣去找 “道”吗?“道”就在你身上。那我怎么能找到“道”并且用这个“道”呢? 我重复我自⼰的故事。
我们这间公司我就不说了,这互联⽹好多⼈搞得昏天⿊地的。我 们这间公司呢,因为我是因为别的原因来这间公司。这间公司等我来 了以后它就出了问题,正好赶上九七,九七⾦融风暴。它就负债远远⼤于资产,然后就开始进⼊到清盘过程中。原来的老同志们就都离开 香港,我接⼿作为⼀个负责⼈,开始接⼿那时候我才三⼗出头,我懂 法律吗?我不懂。我需要请律师,整个的清盘过程都需要请律师,可 是公司已经没有钱了。我必须要出庭,必须要处理所有的法律问题, 不然公司就得破产。
这个时候我的⼀个好朋友,我今天不说他的名字。他后来也在国 内做过,做到⼀个比较⾼的职位,退休很多年了。他说“法理不外乎⼈情”,因为他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专家,在我国、在香港都是这个领 域最厉害的专家,证券领域里面最厉害的专家,所以我向他请教我怎 么应付这些事情。他给我讲了⼀个原则:你不用去理解法条了,你理 解不了那么多,你也来不及学了,请记住,“法理不外乎⼈情”。在⼈ 情上面合了,理差不了太远。
我就用这句话,凭着这句话,⼿按基本法宣誓,然后按着⼈情的逻辑来推测法理的逻辑,来陈述,每次庭上陈述。我用的就是“法理 不外乎⼈情”,⼀直完成到最后。如我要请律师,我们早完了;如我 要是按照……逃⾛是不⾏的,我们不是这种⼈;处理又没有条件,那 就只能用最简单的⽅式处理最复杂的问题。事实上,我们最后⾛出来 了,做成了。“法理不外乎⼈情”啊。“道不远⼈”呐,就在你身上,就 在你身旁。
当你知道了你的⽣理,当你看到了天理,你就可以构建你的⼼理 了。前天晚上出去吃饭,我们还在讨论⼼理问题,如你认为你⼼里的 理是⼀个习性的话,那麻烦你把它扔掉;如你的⼼理是源于你第⼗套 迷⾛神经,你的⽣理我说的是自然⽣理和天理,你构造出新的⼼理将⽆比的强⼤。正不正确我不能说,但它⽆比强⼤,⼀如“法理不外乎⼈情”,它会变得非常强⼤、有⼒量。
如你遵从习性,你认为有⼀个⼈可以给你讲道、讲理,然后你按 照那个“道”,按照那个“理”去做,可能也能做成,或者⾛出来。例如 我这个好朋友告诉我这⼀句“法理不外乎⼈情”就很有必要。但⼀旦别⼈告诉你具体该怎么做的时候,请小⼼。“⼈之为道⽽远⼈,不可以 为道。”我们见到太多,今天举了⼀些例⼦,左边的、右边的。他们 认为他们找到了“道”,虽然他认为这是延安时期或者是⽂⾰时期的 “道”,它远离当下,远离了⼈民,它不可以为“道”啊。那不但“不可以 为道”,还会害了这个国家。
那当年 28 个布尔什维克从苏联带回到井冈⼭的“道”是“道”吗?他 们带回来的“道”是“⼈之为道”,它远离了当下的现实,远离了当地的⼈民,不可以为“道”。⾰命就要⾛上失败。那改⾰开放之后,那些⼈,比如 600 ⼈为我们从西天取回来的经,是“道”吗?“⼈之为道⽽ 远⼈”,脱离了当下的现实,脱离了⼈民,他们就变成了割⾲菜啦。
他们把六个钱包拿⾛,把剩余的钱在股市上全部拿⾛,“不可以为道”
啊。
圣⼈说给学⽣听,学⽣说给君王听,君王听不听未必知道。但, 圣⼈说给学⽣听,说给我们听,我们应从中得到我们该得到的东西。 请问,“王,为什么要⾔顾⾏,⾏顾⾔?”因为,有君⼦在⾏中庸之 道,如君⼦是百万、千万、⼀个亿,⾏中庸之道的君⼦,那么,上, 必⾔顾⾏,上,必⾏顾⾔,⼀个伟⼤的民族才会造就这⼀切。
今天,这堂课,《道不远⼈》,你可以回去慢慢体会,因为我们 多数时候我们跟自⼰的交流是不够的,就是跟自⼰的第⼗套迷⾛神经 交流是不够的。⽽迷⾛神经每天我们躺下休息了,它就来修复我们的 身体。然后你要⼲坏事,它不同意,你实在要⼲坏事⼉,它没办法 了,它就让你⼤病⼀场。先是小病警告,然后⼤病⼀场,看你回不回 复到正道上来。⽽⼈呢都有着⼀种习性,习性会把⼈带到偏的地⽅ 去,⼈们会经常的将习性不自然的理解为,道。
⼈经常会将习性误以为道,⽆法构建⼀个正常的⼼理状况。对自 然⽣理,对天理并不理解,⽽自⼰却在社会习性的熏染下,形成⼀套⼼理,常常逆反,那么身体会对你做出反应。当你进⾏社会实践的时 候,社会实践会对你做出反应。当你改造自然的时候,老天爷会对你 做出反应。怎么那雷谁都不劈就劈他呢?要知道慥慥尔的含义,为什 么要慥慥尔?
为什么“⾔顾⾏,⾏顾⾔,胡不慥慥尔?”为什么?它是用⼀句问 话来结束全⽂,胡不慥慥尔,你要不慥慥尔啊,你就脱离了中庸之 道,是⾛向毁灭,⾛向灭亡。你挑战你的迷⾛神经试试,你挑战天理 试试,你必然会出⼤问题。好多⼈说,中庸之道是什么什么什么,麻 烦你好好的读,好好的理解圣⼈的本意。前面《费隐》的时候说弥漫 整个世界但又看不见,后边的素位要求你做好本职⼯作。
圣⼈在教学⽣的时候,其实他很细的,算是谆谆了。但由于整个的过程,年代过于久远,就算埋在⼟里也都烂掉了,所以好多东西 2500年被错解的很远很远。我们知道忠恕之道,我们知道君⼦之道, 我们认为那就是中庸之道,错的⼗万⼋千里,那是知得,不是知道 啊。“以⼈治⼈”,你瞧瞧这样的解,“改⽽⽌”,“⼰所不愿,勿施于⼈”。
孔⼦说谆谆教导,到最后他想说的其实非常之简单。就是他想告 诉你:那个道就在你身上,就在⼈世间,就在每⼀个⼈的身上,就在 每⼀个⼈感受到的那个⼈世间,他就是想告诉你这个,让你务必“庸 德之⾏,庸⾔之谨”。如果你不能庸德之⾏、庸⾔之谨,你就会偏离 中庸之道。那你的身体就会被惩罚,那你的命运就会变得蹉跎起来, 我甚⾄认为《不远章》可以治病啊。
好,我带领⼤家读⼀遍,因为这篇⽂章重要。⼦曰:“道不远⼈,⼈之为道⽽远⼈,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 远。」执柯以伐柯,睨⽽视之,犹以为远。故君⼦以⼈治⼈,改⽽⽌。忠恕违道不远,施诸⼰⽽不愿,亦勿施于⼈。君⼦之道四,丘未 能⼀焉。所求乎⼦以事⽗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 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庸⾔之谨,有 所不⾜,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顾⾏,⾏顾⾔,君⼦胡不慥慥 尔。”好了,没有⼒⽓了,今天就聊这么多,明天下午三点钟拾遗补 缺。好,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