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中庸第十二讲:鬼神章、大孝章

2024-10-12





273 中庸第⼗⼆讲:⻤神章、⼤孝章

20241012

⼤家好!今天是正式课第⼗⼆讲《中庸》。今天我们讨论第⼗六章《鬼神章》和第⼗七章《⼤孝章》,今天的课非常困难,我想他应 该是极为精彩的。原本应该分开的但这两章它有关联性,因为《鬼神 章》涉及的也是道的问题、《⼤孝章》涉及的也是道的问题,另外如 果再拆分的话我担⼼⼆⼗四讲讲不完,所以今天放在⼀起讲,浓度稍 微⾼⼀点。因为今天这⼀讲可能颠覆2500年来的很多看法,可能会引 起争议。

第⼗六章《鬼神章》,我带领⼤家读⼀遍。⼦曰:“鬼神之为 德,其盛矣乎!视之⽽弗见,听之⽽弗闻,体物⽽不可遗。使天下之⼈,齐(zhāi)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 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shěn)可射思。」夫微之 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这⼀段不如《⼤孝章》那么层层叠叠⼀浪⾼过⼀浪,但是这⼀段 非常之重!因为《鬼神章》在《中庸》里边拥有独特的地位。在准备 这堂课的时候我是比较惊讶的,2500年之前圣⼈如他仅仅是个思想家 的话,我们有可能低估了圣⼈,他在今天的话也应该是⼀个伟⼤的物 理学家。⼤家都知道“孔⼦敬鬼神⽽远之”,就是他承认鬼神的存在、 敬它⽽不是……

何以敬⽽远之呢?我想孔⼦对“鬼神之说”有他自⼰独特的解释。 我们今天知道以太弥漫整个宇宙,在我们所处的空间,有所谓的暗物 质弥漫在我们的身体里、弥漫在我们的身旁,古⼈称之为“精⽓”。其 实这涉及到哲学的本体性叙述、也就是涉及到对道的叙述。在这里我要引用《道德经》第⼗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为⼀。

《道德经》对”道“的解释是你看不见它、你听不见它、你摸不到 它。他说”夷“、”希“、”微“,这三个情况说的是我们佛家讲的”眼耳鼻 舌身“,你没有办法接触到它,所以不能产⽣疑问,故混⽽为⼀,它 就变成了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到了宋又把它就解释为⼀种”精⽓“, 精⽓的解释开始接近于暗物质或者是以太,但仍不能……

“道”确实存在,⽽且它存在的⽅式让⼈想到了它是⼀种有⽣命的 或者是有灵性的存在,因为它对万物有规定性,它成就了万物所运⾏ 的内在的逻辑,在某种意义上它甚⾄涉及到我们在哲学上反复追问的 本体性叙述。如果你对“道”有了理解那么我们开始讨论“德”,因为孔⼦反复要用道和德来进⾏⼀些哲学的叙述,所以这两个基本的词汇的 理解就变得极其重要!因为中国⼈2500年都在讨论同⼀个问题。

那么什么是“德”呢?我给了⼀个说法。因为有很多⼈读《道德 经》,也有很多⼈读孔⼦,我知道会有很⼤的争议,不过争议是好 事,我还是要给出“德”的定义。道的定义刚才我已经用的是《道德 经》第⼗四章简单叙述过了,那么”德“是什么?我说“道之理存乎天 地,规范万物”。道有它的逻辑、有它的⼀整套运⾏的规矩。道能够 存乎天地之间,它⽆所不在,同时它又规范万物的性质和它的运⾏的 规律。

当它显现在⼈的感知过程中,就是你能从你的感知中感觉到道的 存在的时候,并且依此⽽⾏就是“德”。“知⼤道⽽⾏者谓之⼤德,循⼤道化育共⽣尊之为善”,这是我对德的⼀个解释。我们今天重点是回到《鬼神章》,“⼦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这是⼀个反问句, 鬼神之德,就是鬼神将他的道⾏于万物之上,难道不是如此的盛⼤ 吗?难道不是如此的明确吗?难道不是如此的⽆所不在吗?盛矣乎!

随后孔⼦的解释与《道德经》⼏乎⽆⼆⽆别!与佛祖的解释也⽆⼆⽆别!就是老⼦、释迦牟尼佛、孔⼦在这个问题上解释⼏乎是⼀致 的。“视之⽽弗见”,就是你看不到它。“听之⽽弗闻”,你也听不到它。 “体物⽽不可遗”,如果你不是用眼耳鼻舌身,⽽是用⼼来体会的话, 它⽆所不在。他对鬼神之德做了⼀个解释,他没有说鬼神之道,“鬼 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他是为了下边的事情做铺垫,特别是为了

《⼤孝章》做铺垫。

使天下⼈,齐明盛服。齐就是斋戒,明就是明⼼。穿上非常隆重 的最贵重的衣服。以承祭祀,是祭祀以承。用祭祀的⽅法以表达对神 明的尊重、尊奉、迎接和顺从,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 左右。洋洋乎说祭祀者的样⼦,祭祀的⼈,那个样⼦就好像神就在他 身上神就在他身旁,洋洋乎。

在整个的《中庸》里边引用了22次孔⼦的话,其中有21次是“⼦ 曰”,还有⼀次是“仲尼曰”。我们已经讲到第16章、17章了,⼀共是三⼗多章了,⼀半了。同时,他也⼤量的引用了《诗经》,这里再次引 用“诗曰”。《诗经》引用了15次。你们看完了“⼦曰”再看到了“诗曰”, 所以可能会对中国古代⼈对哲学的思考有了⼀个。

有了⼀个初步的体会。这个初步的体会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很多⼈把《诗》仅仅是当成了⼀种⽂艺或者⽂化的表达形式,不是。

《诗》里边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是对天地、对⼈⽣、对道德的思考。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神之格思,这个格思,后边的 翻译我就不重复了,他们全都是错的。格思这里边讲的是神之逻辑, 是神的逻辑,不是神到来了啊。

不可度思就是不能揣度,不能用揣度的⽅法来认知神的逻辑。你 不能揣度,因为你是⼈。你没有看到道,你用你的揣度来认知神之格 思,那你会出问题。所以他后边用了⼀句话,矧可射思。就是你怎么可以如此的不恭敬呢。在这段话,《诗经》明确地说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就是神的逻辑,神规范万物是自然如此的转动。

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四季变迁,⼈慢慢老去,⽯头千年不腐等 等等等。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这里边在讲⼤道与⼤德之 前进⾏的铺垫。然后在《诗经》这句话之后,孔⼦发出了他的感慨。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这个翻译有⼤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

《中庸》在这2500年慢慢的流转过程中后⼈将圣⼈的本意篡改了。

夫微之显,微之显就是鬼神之德,也就是我们说的那个道,当它 在⼈间显现出来的时候,⻤神之德就是道的显现,虽然是如此的难以 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察觉。它是如此的奇妙,又是如此 的难以察觉。诚之不可掩,这句⼦是倒装句。不可掩,诚之不可掩, 就是当你用⼀颗真诚的⼼去慢慢的体会,其实它是不可掩的。

其实道并没有遮掩,但是你需要用⼀颗沉静、安静、真诚的⼼去 感受,⽽不是眼、耳、鼻、舌、身可以感受到的,得用你那颗⼼。诚 之不可掩如此夫,难道不是这样吗?也不过如此⽽已,孔⼦的感受。 这⼀节,孔⼦在《中庸》第⼗六章第⼀次提出来⾃然伦理或者是自然 法则问题,他用的词是鬼神之为德。其实是道在万物之上的演化、延 伸、显现。是道的显现。

孔⼦为什么要说鬼神章?他来强调道的显现。当道显现于万物, 被圣⼈归结整理之后。那个显现于万物的道就变成了德,德就是道之 显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他说什么呢?他说的是中庸之道其盛 矣乎。难道不是如此的明确吗?盛⼤吗?明显吗?只不过你不用真 诚,不用⼼去感悟,你可能⽆法完整的看见或者感悟到它。那么显现 于万事万物的道。

最终回到⼈的规定性上,就是道在⼈的身上显现⼈的规定性。道 它的理、它的德最后就变成了⼈伦,变成了⼈的⼀种⾏为规范。就是⼈要照着道去⾛,形成的⾏为规范,形成了社会伦理。中庸之道是将天道与⼈道相结合的那个桥梁、那个路径。所以孔⼦在这个地⽅由鬼 神⽽讲起,最后是如此夫,如此夫,如中庸之道尔。就是由鬼神之道 回到⼈道、⼈间。

圣⼈上溯中庸之道之原则直达自然伦理,由自然伦理转,由鬼神 显现于万物,又重返⼈伦之理。注意这里边鬼神章的⼀个非常重要的 点,⼼学之威⼒恰在于感应天地、化育万物、和协同⼒,佛家称之为 万法皆缘。鬼神章是值得很认真读的,⽽且需要用⼼去理解和体会。 另外要贯穿上下,要贯穿前面的章节和后边的章节,你才能充分的理 解。

好,我们抓紧时间,现在开始进⼊到第⼗七章《⼤孝章》,然后⼀会再回来,我先念⼀遍《⼤孝章》。⼦曰:“舜其⼤孝也与!德为 圣⼈,尊为天⼦,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孙保之。故⼤德必得 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物,必因其材⽽笃 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诗曰:「嘉乐君⼦,宪宪令德,宜民宜⼈,受禄于天。保佑命 之,自天申之。」故⼤德者必受命。”我念了⼀遍,你们听到了什么 呢?你们应该听到这里边有四个故、六个必,⼀浪⾼过⼀浪,孔⼦说 话很少是这样说的,有四个故,非常坚定。故就是所以的意思,他讲 完了以后就是所以,然后他用了非常坚定的⼝吻说了六个必。他在说 什么?这⼀章的争议古往今来都是最⼤的。

并且这⼀章算是比较早提出了⼀系列的概念,圣⼈、天⼦等等概 念。我想说⼀个引⼦,就是“得道于天”就是获得天命,“⾏道于世”就 是⼊世,携天命⼊世即是天⼦,能⾏天道于⼈间当然就是圣⼈了。我 们开始解释⼀下,第⼀个解释是⼦曰(我这个眼睛不⾏,不戴老花镜 看不见了)。

⼦曰:“舜其⼤孝也与!”这里边孔⼦用⼀个反问的⼝吻问⼤家,

难道舜不是⼀个⼤孝之⼈吗?这里边我们首先要解释何为⼤孝,为什 么在《⼤孝章》开篇就说的不是道也不是德,⽽是孝呢?孝与道和德 有什么关系?⼤孝!我们先说小孝,你孝敬⽗母那是小孝,嘘寒问 暖,关⼼⽣活等等,那是小孝。那什么是⼤孝?或者说孝为什么在中 国、在中华民族中拥有如此重要之地位?

孝这个字上老下⼦,上面是⼀个老字,下边是个⼉⼦的⼦,它实 际上是⼀种传承,因为⼈和其他畜⽣最⼤的区别就在这个地⽅。你看 过动物世界,当动物老了,狮王就会被年轻的狮王推翻,⽽狮王可能 会在搏⽃中悲惨的死去,或者是被驱逐后悲惨的死去。但⼈不同,所 以⼈可以传承⼀些东西,他所传承的这些东西是孝的本质。我再说⼀ 遍,孝是传承,传承才是孝的核⼼、内核!

因为老拥有⾜够的经验、⾜够的知识,甚⾄拥有⼀定的财产,还 拥有⼀定的社会关系,所以老与⼦是⼀个传承关系。我说的是小孝, 何为⼤孝?⼤孝可不仅仅是传承⼀点经验、⼀点知识、⼀点关系、⼀ 点财富,⼤孝传承的是精神,⼤孝要给你传承的是⼤道,是⼀种精 神、是⼀种伦理、是⼀种⽂明、是⼀种制度、是⼀种法律体系,此为⼤孝!不然你根本就不理解孔⼦为什么把舜之孝放在如此⾼地位。

当然舜这个⼈确实是非常孝顺,我这里多讲⼏句,时间稍微紧张⼀点。因为舜的⽗亲,舜的继母,还有他的继母的弟弟象都是非常糟 糕的⼈,他⽣活在⼀个非常不好的家庭。他的⽗亲、他的继母、他的 弟弟竟然害他,欲置之死地⽽后快。所以当舜拥有了别⼈给他的房 产,实际上是个仓库,然后他们把他的房⼦烧了,在他修井的时候把 井埋了,然后占有了他的房⼦,占有了他的琴,还有他的⼥⼈,他的⽗亲、继母和他的弟弟都糟糕透了。

但是舜并未放在⼼上,他⼼里恨不恨?有没有意见?我不能说,

换做我是有感受的。但是舜把这个东西处理得非常好,他依旧孝顺他 的⽗亲,他的继母,友爱害他的兄弟,所以他的孝顺是远近闻名,并 且他⼀以贯之,始终如⼀,不离不弃。这个在许多的历史⽂献中对舜 的孝都有记载,但孔⼦说的不是这个。“舜其⼤孝也与”,后世的翻译 认为他比别⼈更孝顺,不是。

⼤孝和小孝是不⼀样的,小的⼈伦之孝,那么尧就不会将位传给 舜,也不会将两个⼥⼉嫁给舜了。我们往下⾛,“德为圣⼈”,他的品 德是圣⼈的品德。注意,我刚才在讲上⼀章的时候已经讲了道和德的 关系,“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我刚才讲了德了。德是道的表达。 他的德,他顺⼤道⽽⾏⼤德,所以他是圣⼈。“尊为天⼦”,他被⼤家 尊为天⼦,就是掌管天下了。

“富有四海之内”,四海都归他管,都是他的。“宗庙飨之,⼦孙 保之”,宗庙里来祭祀着他,他们的⼦孙非常爱护他、保护他、尊重 他。这个保之、保字有诸多的含义,我们不打开,因为⼤家能体会就 可以了。我们现在讲第⼀个故,⼀共四个故。孔⼦在那⼉说,所以 “⼤德必得其位”,这里边从⼤孝转向⼤德了。注意⼤德,我⼀会解释 什么是⼤德,我先说这头四个必。

这头四个必非常重要。必得其位,你想到了另外⼀句话,德不配 位对吧?故⼤德,必得其位。第⼆个必,必得其禄,⼤德必得其禄, 就是如他有那么好的收⼊还富有四海,那么是因为他有⼤德;必得其 名,他有那么⼤的名⽓,天下⼈都知道他,因为他有⼤德;必得其 寿,他活了126岁活那么久,那是因为他有⼤德。请注意孔⼦这个 故,所以⼤德必得其位,⼤德必得其禄,⼤德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这里边提出⼀个孔⼦非常重要的命题,就是⼤德受命,⼤德受 命,受谁的命?受天的命,受道的命,⼤德必受天命,⼤德必受命。

这里边也引发了很多⼈伦的思考,就是整整2500年所有的⼈都在思考,当你不得其位,请问你是否德上有亏?当你不得其禄是否德上有 亏?不得其名,是否德上有亏?不得其寿,是否德上有亏。因为圣⼈ 说⼤德才能得位得禄,得名得寿,非常坚决,所以第⼀个故后边带了 四个必。

孔⼦从自然伦理回到了社会伦理的时候开始进⾏陈述。那么什么 叫⼤德?⼤德是⼤道,是⾃然规律⾃然法则,⼤道在万物上⾯的显 现或者是在⼈间的显现,这个显现被你理解、感知、看到了,你以此⽽⾏,以此⽽做作⽽办事情,就是⼤德。如你不是由⼤道⽽做事情⽽获⼤德,即便你是得了位、得了禄、得了名、得了寿也难以。

前两天有⼀位副⾏长判了死刑缓期两年执⾏,有没有得其位,有 得其位但没有⼤德,得了还会失去。孔⼦从自然伦理回到社会伦理来 讲这⼀系列的规范,构成中庸之道的基本的逻辑,并且它构成了信奉 中庸之道之君⼦的思维逻辑和⾏为准则,它要求你要先去修养自⼰的⼤德,然后你既自然⽽然就会得位得禄,得名得其寿。

其实这件事情在《中庸》之中反复的表达,同时在孔⼦的《论 语》之中反复的表达,在《⼤学》中也反复的表达,最后在《孟⼦》 之中形成了更完整的关于古典社会主义的叙述。⼤道是宇宙运⾏的 内在的规律,我也将它叫内在的规定性,它是法则。为什么春夏秋冬 为什么?它是有内在的规律、内在的法则,你要懂宇宙运⾏的规律, 当⼤道的宇宙的运⾏规律下放到⼈间,回到了万事万物的时候,它就 变成了社会运⾏的规律法则。

认识到规律和法则,并且依照社会规律和法则形成的社会伦理来 运⾏。当社会伦理变成了社会的法理,变成了社会的治理,它就是变 成了⼀种先进的⽂明。你现在开始慢慢的参悟孔⼦在说什么了吧,你 从此在这个地⽅再理解鬼神章和⼤孝章的逻辑关系。⼤孝与⼤道,⼤道与⼤德的关系,⼀层⼀层递进,开始理解修齐治平这四个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个的逻辑过程。

我们⼀直在说道统是体统和法统的依据,是社会秩序存在的依 据,社会秩序是国家存在并且发展并强⼤的依据。因为⼀个伟⼤的国 家必然有他自⼰的思考者,这个伟⼤的思考者像圣⼈⼀样的,他能够 看到自然规律,宇宙运⾏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并且以能够看到的 道,鬼神之德胜矣,他将这个道还原到⼈间,变成社会运⾏的规律法 则,社会伦理,由此⽽延伸出符合社会伦理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治理。 圣⼈的中庸之道啊。

其实在中庸之道之下的他才有了详细的实例,他才有了详细的社 会分⼯,才有了效率,才有了秩序,才有了竞争优势,才有了协调发 展。中庸之道是真正的治国之道。好,我们继续往下⾛,抓紧时间。 现在开始讲第⼆个故,他说,故天之⽣物,必因其材⽽笃焉。这句话 也是2500年⼀直在拼命的争论。其实我⼀直感到惊讶,因为我知道圣⼈是在说什么,但我不知道为什么⼀直被误解。

故天之⽣物,老天创造万物必因其材⽽笃焉。老天创造万物,每⼀个物都有它的原因的,它都有它的特殊性,都有它的特质,每个材 都不⼀样,每⼀个⼈也不⼀样。因其材⽽笃焉,这个笃是⾏是运⾏是发挥的意思。老天造了万物,每⼀样东西都有它的用处,都会让它发 挥它各自的用处,各就各位,各自发挥它不同的用途功用。⼤家不必 看其他关于这段话的解释,因为他们不知道圣⼈其实很冷酷。

这句话,说出来其实有⼀点残酷,天⽣万物,天⽣你就是这块材 料该⼲嘛⼲嘛,天⽣就是这块材料,你要接受现实。好多⼈说难道不 可以经过努⼒改变命运吗?其实孔⼦说的天道、自然法则,是我们今 天⼈类的公平的、正义的、社会保障的等等的法则里面,有些东西是不能理解和不能接受的,但并不影响圣⼈对天道和⼈道的看法,这个看法请不要用假仁假义假情来错误地理解。

第⼆个故,“故天之⽣物”,就是老天造下来的那个东西。这个不光是活物,“天之⽣物”就是造物主造下来的所有的东西,“必因其材⽽笃焉”,必因它这个⽯头有⽯头的用处,⽵⼦有⽵⼦的用处,好⼈ 有好⼈的用处,坏⼈有坏⼈的用处。“笃焉”,它各自按照它的轨迹, 按照它的性质,它自然运⾏,各就各位,各自运⾏。“笃焉”不是别⼈ 翻译的那个意思,好吧。我也不再念其他⼈翻译的东西。总之我是想 说,圣⼈说:老天造物各自不相同,必有它的用处。

这里边是第⼆个故和第五个必。我们现在看第三个故。“故栽者 培之,倾者覆之。”这段话这 2500 年的争议就⼤了去了。我今天的解 释可能有点颠覆三观,但我想了想,我只能这样解释,因为我想这就 是圣⼈的本意。第三个故也是非常坚定说,所以“栽者培之,倾者覆 之”。第⼀句话,栽者培之,栽培嘛,好事嘛,所以⼤家没有意见。 “倾覆”这件事情,2500 年⼤家就不⼲了。为什么要倾覆呢?你这相当 于说造反有理啊,你这要埋葬啊!

按我说的道、说的天理、说的自然法则,你就知道圣⼈想说什 么。圣⼈说,所以——天栽者培之啊。老天造物,造出来它了,我们 就努⼒地培育它,让它好好地长⼤。天倾者覆之。老天让它完蛋,我 们就埋葬它,我们就送它⼀程。天倾者覆之。谁说你非要怜悯万物 呢?这⼀段,懂的就知道,既然是老天厌弃,天倾者覆之。

它对儒家⽽⾔,对儒家的谦谦君⼦⽽⾔,是圣⼈说造反有理。因 为天倾之啊,不必留、不必同情、不必。好多⼈非要把这后边这句话 做另外⼀种解释,我看了这么多东西,另外⼀种解释我不能接受。我 认为圣⼈的意思,这里边加个“天”字就都懂了,故“天”栽者培之,故

“天”倾者覆之,非常重要。老天造万物,有它的用处,老天收它,自然也有它的理由,所以培之与覆之。

我这里稍微做⼀点延伸。德当配其位呀。当有德者居之时,我们 当然要培之:德不配其位,那么造反有理,覆之。当我们遇到了恶 魔、坏⼈,遇到了不对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听圣⼈的话,该培者培 之,该覆者覆之。这也是教员之所以成为教员最了不起的地⽅,因为 佛魔⼀体啊。很感慨!

圣⼈到这个地⽅就讲了三个故,五个必,还没完。最后⼀句话是 圣⼈的总结,那是最后⼀个故,第四故。中间加了⼀个诗,诗经的⼀ 段话,⼀会我再解释诗经,我先把最后⼀句话讲解完。“故⼤德者必 受命”,第四个故,所以⼤德者必受命,第六个必。受谁的命?受天 命。扣回开篇的那篇⽂章,尊为天⼦,因为他是受天的命,所以顾⼤ 德者必受命。我加⼀个“天”字容易理解,顾⼤德者必受天命。

“⼤德受命”是你理解世界、理解⼈⽣,理解世界、理解社会、理 解⼈⽣⼀个重要的逻辑基础。这也是⼈伦的重要的逻辑基础,也是中 庸给予我们每⼀个⼈的重要的启迪。关于道,关于德,关于位、禄、 名、寿等等东西,孔⼦用如此简洁的语⾔把它说清楚了。还记得上⼀ 段诗曰吗?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神的逻辑是你可 以揣度的吗?不可度思。

你怎么可以⼤不敬呢?上天⽣,上天造物,上天毁物,自有它的 逻辑,“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我感慨圣⼈对 世界的理解,我也感慨那个诗经,那个诗真的很厉害。下面我们来看 这⼀段诗曰。诗曰:“嘉乐君⼦,宪宪令德。宜民宜⼈,受禄于天。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这个翻译⼤体上意思应该我想都知道吧。

但翻译起来也会有问题,嘉乐君⼦,这个就比较简单,很有⽓质风度的,很满意很开⼼的⼀个君⼦。宪宪令德,他的德⾏是看得到。

宪宪,充分表达,光辉亮丽。宪宪令德,宜民宜⼈。这个古⽂里边经常有倒装,民宜⼈宜,就是他使老百姓活得很舒服,使每个⼈都很开⼼,⼤家都很好。受禄于天。他说:嘉乐君⼦宪宪令德,宜民宜⼈,

受禄于天。

诗说,诗曰:嘉乐君⼦,受禄于天。为什么?保佑命之,自天申 之。这里边就出现了翻译上的巨⼤冲突。保佑命之,我还是用倒装来 解,再加⼀个“天”字,你就理解了。“天”命之保佑,“天”申之。是老 天让他来保佑黎民百姓的,这是老天交给他的责任,是老天申之。自 天申之,是老天给他的命令,让他这么做。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因为是天命之、天⽣之,所以宜民宜⼈,因为他不是受禄于⼈、

受禄于民,他是受禄于天。这⼀段话非常重要,再念⼀遍, “嘉乐君⼦,宪宪令德。宜民宜⼈” 他说什么?他说受禄于天。他没有说受禄 于国,也没有说受禄于民,他说受禄于天,这是《诗》曰。为什么? 保佑命之,天命之,天⽣之,最后⼀个故, “故⼤德者必受命” ,所 以有⼤德的⼈必受天命,构成了《⼤孝章》。

其实我讲《中庸》已经⼀半了,⼗⼆讲了。很多⼈说你讲的跟我 们读到的完全不是⼀回事⼉,我说我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只是 有⼀种直觉,中华⽂明再⼀次崛起,恰好是因为我们重新回到了圣⼈ 的真实的那个起点和⾼度。我们如果真正的理解了圣⼈,中华⽂明重 新回到⼤道上面,显现出⼤德,才能够引领世界⽂明的潮流,才能够 建立真正的⼈类⽂明共同体。

好,我把这两章穿起来,简单的做⼀点解释。我想在读我能读到 的所有的经典,都离不开对道和德的解释,⽽且我认为即便是其他宗 教其他历史,假设其他⽂明存在的话,对道德的解释⼤体上也有同⼀ 性的存在。你读《道德经》,看老⼦怎么解释道德;你读释迦牟尼佛,⽆论是般若的部分,⽆论是中观的部分,亦或者是唯识的部分,

也是如此;中国的四书五经,同样如此。

今天,我们的自然科学竟然印证了2500年不论是老⼦还是孔⼦所 看到的那个道,虽然宋朝的儒家将之归结为精⽓,其实就是弥漫于世 界之中的暗物质或者是宇宙,它表达出来的规定性和令⼈惊讶的运⾏ 的逻辑和规律,不可度思的逻辑和规律,确实有某种神性的特征。它 表达为德的时候,我们看到了鬼神,似乎是鬼神的存在,其实是道。 在其他宗教会将这个道给⼈格化,形成鬼,形成神。

我们的圣⼈并没有进⾏简单的⼈格化,所以中国没有像西⽅那样 的宗教,或者说我自⼰的内⼼中更加崇拜的是我国的圣贤,他们在某 种程度上在⼈格化那个道,⼤道因圣⼈⽽显现,因圣⼈⽽由自然法则 变成了社会法则,由自然伦理化为社会伦理,最后形成极为先进的⽂ 明、⽂化、制度和最后的⼀种⾛向,⼈类⽂明的⼀种⾛向。

同时在我们接触到道、德的时候,我们其实也开始对我们自⼰, 对我们的孩⼦有所思考,并且这个思考可以让我们的孩⼦们从小遵道⽽⾏。要遵⼤道,要体会“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你可以体会的到 “体物⽽不可遗”。所以要学会体悟⼤道,遵守⼤道,形成⼤德,从⽽ 获得我们应有的位、禄、名、寿。

好,我现在再带领⼤家朗诵⼀遍。第⼗六章《鬼神章》,⼦曰: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弗见,听之⽽弗闻,体物⽽不可遗, 使天下之⼈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 可揜,如此夫!”

第⼗七章《⼤孝章》,⼦曰:“舜其⼤孝也与!德为圣⼈,尊为 天⼦,富有四海之内,宗庙宗庙飨之,⼦孙保之。故⼤德必得其位, 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物,必因其材⽽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宪宪令得。宜民宜⼈,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德者必受命。”我其实 非常希望你们把第⼗七章背下来,因为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你 会⼼里边洋溢起这篇⽂章。四个故六个必,四故六必。

好吧,我也没⼒⽓了,我得出发了。明天下午还是老时间,三点 钟,我们有空聊聊市场、聊聊经济,请⼤家务必在平台上要有所顾 忌,因为我⼀再被警告。因为⼀说话就删掉或者是关掉,比较麻烦, 我尽可能的用简洁的语⾔把⼀些事情跟⼤家做⼀点沟通。另外请⼤家 务必珍惜平台,不要出任何状况,明天下午我们见。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