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十三讲:无忧章
2024-10-26
275 中庸第⼗三讲:⽆忧章
20241026
⼤家好,今天正式课《中庸》的第⼗三讲第⼗⼋章《⽆忧章》。
后半部分开始了。《⽆忧章》在《中庸》不是涉及到深度的哲学问题 和理论问题的,但又非常重要!重要的原因是它揭开⼀段尘封的历 史。今天的内容稍微多⼀点点,我尽量抓紧时间把重要的内容讲完 了,让⼤家对⽆忧有⼀个真切的体会和理解。
我先念⼀遍第⼗⼋章《⽆忧章》的原⽂。⼦曰:“⽆忧者,其惟⽂王乎!以王季为⽗,以武王为⼦,⽗作之,⼦述之。武王缵⼤王、 王季、⽂王之绪,壹戎衣⽽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 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武之 德,追王⼤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 夫,及⼠庶⼈。
⽗为⼤夫,⼦为⼠,葬以⼤夫,祭以⼠。⽗为⼠,⼦为⼤夫,葬 以⼠,祭以⼤夫。期之丧,达乎⼤夫。三年之丧,达乎天⼦。⽗母之 丧,⽆贵贱,⼀也。”这个不管是朱熹也好还是通常的史家也好,对 这⼀段的解释⼀般是比较简单,因为它没有太复杂的内容,但这里边 他陈述了⼀段复杂的历史。
我简单的介绍⼀下⼦周朝的历史,其中特别要介绍⼀下⼦是清华 简中的⼀篇重要⽂献《保训》,因为《⽆忧章》实际上是《中庸》的 缘起,⼀个是⼈事的缘起、⼀个是⼦思为什么要写《中庸》,可能在
《⽆忧章》给出了答案,涉及到的内容太过⼴博,很难用⼀个小时把 它装得下,我是⼀直担⼼讲不好这⼀章但我尝试把事情说清楚。
我们今天第⼀个部分讲⼀下周朝的简史和⽂王武王谱系。周⽂王姓姬名昌,他是公元前1152年∼1056年活了97岁,武王在⽂王死后⼗年左右时间也随⽂王⽽去。周⽂王活在商朝的商纣王时期,因为他的⽗亲被封为西伯,所以他自⼰继承伯位也叫西昌伯,他是岐周就是现 在的岐⼭县⼈,是周太王之孙、季历之⼦之⼦、周武王和周公之⽗、 就是承上启下这么个⼈,所以才有了孔⼦说“⽗作之,⼦述之”。
周朝的历史讲起来简单,他们是在岐⼭县⼀个不错的村⼦,但是 这个周太王非常厉害,开始向周边扩展,到了周⽂王的⽗亲季历时期 基本上把周边的地⽅全部打下来了,估计就是由⼀个村⼦变成了⼀个 县,他虽未封王但是他已经在当地威望很⾼、地盘也很⼤且很善于处 理各种关系。有⼈向商纣进谗⾔,商纣王把周⽂王的⽗亲季历骗过去 杀掉了。
周⽂王接续季历做这个他们这个小县的领导,他拿下了⼋百里秦 川并把都城迁往了西安,他礼贤下⼠包括伯夷、叔齐、太颠、闳天甚⾄包括吕尚就是姜⼦牙都被他拢到账下,他非常勤俭、亲自务农并指 导⼤家进⾏农耕,总之他做比他的⽗亲还要好。
因为妲⼰喜欢看“炮烙之刑”(把铁柱⼦烧红后让受刑的⼈在这个 铁柱⼦上跑,太过于残忍),于是⽂王他以其中⼀块非常肥沃的⼟地 找商纣王换取废除掉“炮烙之刑”,因此⽽得到天下的老百姓的颂扬。 另外,周⽂王还能够做调节员⼯作,善于处理周边地区的关系,调停 了“虞芮之争”,所以被周边地区⼈因“断讼之事”称之为王,但他毕竟 是商朝的⼦民所以他⼀直没有自封为王。
经济上好了以后他开始开疆拓⼟,安定了⼋百里秦川(陕西)的 北⽅西⽅以后,向南⽅发展在镐京这个地⽅扎下了根。因为他影响太⼤遭了商纣王忌惮,又把他给叫到商朝的都城软禁起来。
软禁的期间他推演了《周易》。⽂王拘演周易就是这个意思,他 就推演了《周易》。后来他的⼀位⼤臣用重⾦贿赂商纣王,这回贿赂 成功。商纣王放了⽂王,⽂王回到了他的属地。临死前留下了这篇
《保训》。我们买回来清华简里面有了《保训》的原⽂,⼀会⼉我给你们讲《保训》。最后⽂王临终前留下的这篇遗嘱交给他的次⼦姬 发,姬发就是周武王。
周武王开始继承⽂王的遗愿,继续的礼贤下⼠,勤俭务农,匡正 各种规章制度。然后在继承⽂王之后的第九年,他起兵灭掉了商纣, 灭掉商纣后形成了⼤周。周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个王朝。就是夏 400年,商600年,周是800年。
武王姬发在军事上取得了最后胜利,他也继承了⽂王的许多的优 点。但真正的周朝非常重要的⼈物是周公,就是姬发的四弟周公旦。 因为他封于周地,所以叫周公。他姓姬名旦就叫姬旦,也叫叔旦。⽂ 王的第四⼦,武王的四弟。此⼈是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家、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元圣,是儒家先驱,这⼀点非常重要。 他采⾢在周被称为周公,但是最后武王封他在曲⾩,他自⼰因为要辅 佐成王。
要辅佐武王的⼉⼦,他没有离开都城,所以他的长⼦伯禽就封, 伯禽去今天的曲⾩就封。你们知道为什么⼭东曲⾩这个地⽅出圣⼈了 吧。伯禽就封之后形成了齐鲁⽂化。周公将周朝的都城从镐京移往洛⾢,从西安移往今天的洛阳。他明德慎罚以礼治国,留下了中国历史 上最伟⼤的盛世,所谓“成康之治”。《尚书》对周公有⼀段非常深刻 的评价。《尚书》上说
“周公⼀年救乱,⼆年克殷,三年建安,四年见侯卫,五年营成 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到了他做摄政的第七年终于将政 权还给了成王。然后成王、康王,最后形成“成康之治”。奠定了周朝 800年,辉煌的800年历史。这在有记录的⼈类历史上是最长的,古今 中外就是这样,最长的朝代也是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华⽂明奠基的时代,就是奠基于周的800年。基本上我们今天的典章制度、⽂化等等⼤成⼀周。
由于伯禽就封于曲⾩,所以周公旦的关于《周礼》的部分在这个 地⽅是发扬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于800年之后进⼊了春秋 战国,孔⼦出⽣,孔⼦出现,⼼⼼念念的都是要克⼰服礼,就是服这 个周礼,周公之礼。并且将⽂化的传承终于在孔⼦身后,由曾参、⼦ 思、孟⼦⽽最后形成儒家的完整的道统,⼤概是这么个情况。
好,我简单说⼏句“保训”。⼤家⼀定等这个清华简全部整理完去 北京看⼀下清华简,我已经有强烈的想去看的欲望了。这个清华简是 怎么回事呢?就是清华⼤学2008年7月份正式收藏的⼀批战国的⽵ 简。说来挺有故事性的,当时的清华党委书记陈曦,他宴请⼀位古⽂ 字学家,当时我们物理学家夫妇做陪。李学勤教授等也做陪饭,桌上 谈到了香港有这么⼀个东西,就是⼀批⽵简。
⼀般⼈可能就听听算了,但是这个陈书记是个厉害的角⾊。他就 要求李学勤他们赶紧的去做鉴定,他们后来做鉴定。然后请香港⼀位 商⼈叫赵伟国先⽣出资,完成了这⼀次⽂化壮举。就把这个⽵简收下 来,拿回了清华。碳14测定它的时间是战国中晚期。据说是当时白起 伐楚的时候,楚国⼈埋藏在地下的。那么应该是在公元前278年之前 了,就是2300年之前。
《保训》简是这批清华简的⼀个重要的节点,它不多,⼀共11只 简,每⼀只上面有22个到24个字。这个保训的事情,应该是公元前⼀ 千多年前。这是⽂王临死之前,搞不清他是在出征的路上,还是在巡 视的路上,总之他离京城还有四五百里的路。他这个时候感觉自⼰不⾏了,所以他让书记官写下遗书,就是《保训》,你们上互联⽹就能 查,清华简上互联⽹也能查。《保训》简构成了《中庸》的初始的动 因。
我们其实说武穆遗书谁也没见过,但是⽂王这个遗书竟然在出⼟的这个⽵简看到了。《保训》⼤概是四个部分。第⼀个部分就是有个 交代,就是我要死了,我来不及了,我必须有些话要讲给你听。讲的 话实际上就⼀共是三段。第⼀段就是讲了舜,他是强调舜在恐惧中领 悟了中道。恐惧中领悟了中道就是中庸之道。其实这是⼀个内圣之 术,因为这件事真的很重要。他为什么要讲舜的故事,并且讲舜是在 恐惧中领悟到了中庸之道。我今天来不及念原⽂和解原⽂了,⼤家自⼰去。
他的意思⼀共是四层,⼀个是舜在恐惧中领悟了什么呢?他理解 并接纳了万众之欲,或者叫万众之恶,他知道老百姓身上是有欲望 的。你记得我们开始讲《中庸》是⼈⼼惟危,他在恐惧中看到了⼈⼼ 惟危,就理解并接纳了万众之欲,或者叫万众之恶。他理解的⼈⼼惟 危,这是第⼀条的。这个《保训简》的第⼀条就告给他的⼉⼦姬发, 舜领悟了中道。领悟了什么?他说的就是⼈⼼惟危。第⼆个部分,舜 会懂得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用老百姓的⽅法解决老百姓的问题,你 看这个⽂王厉害不厉害?
第⼀条是让他理解⼈⼼惟危,老百姓之恶。第⼆个要用他们的⽅ 法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就是换位思考、设⾝处地,用他们能接受的东 西来处理这个事情。第三个层次是凡事都要合天道,因为他是演周 易,凡事都要合天道,要顺民意。不能逆天道,不能逆民意。合天道 顺民意,寻找到正确的⽅法,事情就解决了。另外,他提出的“三降 理论”,“三降”的解释就是《保训简》出来,他就说由天⼦到诸侯、 到黎民。我觉得这个“三降解释”是胡扯,我是觉得“三降解释”应该是 从天理到伦理、到法理这样的⼀个顺序。
我看完《保训》,震惊不已!我是觉得,因为这个东西毕竟是形 成于公元前278年,快2300年了。那么这是在楚国挖掘的东西,在湖南出来的东西。当时楚国记录的距离⽂王写这个东西的时候,应该不超过800年吧,约略的是比较真切的。相信当时还会有其他的记录, 只不过是楚国的⼀部分记录⽽已,但已经令我极致震撼!
这个《保训》的第三个部分,⽂王讲了上甲微的故事,上甲微实 际上是商之始祖,商汤的前辈。刚才说了,舜是在恐惧中领悟了中 道,⽽上甲微是在悲愤之中领悟到中道。上甲微自⼰的孩⼦,还有身 边的⼈去做⽣意,被对⼿给杀害了,他的整个复仇的故事。在复仇之 后,他悟到了中庸之道,开始懂得了公道,记住,公道!
刚才我说了,讲舜是讲的内圣之术,讲上甲微,讲的是外王之 道,就是他在悲愤中感受到了公道。他用公道来消灭了他的对⼿,并 且他也还天下以公道,所以他的⼦孙们建立了商。这里边他没有在合 天道顺民意,他只是讲公道两个字,在悲愤中领悟的中道,他领悟的 中庸之道就是公道。因为他们被不公正的对待了,所以他们追求这个 公道,报了仇,解决了问题。同时,他们将公道还给天下,施舍给天 下以公道⽽形成了商。这是他的第三个部分,第四个部分,他算是⼀ 个合,他嘱咐他⼀定要牢记⼀个中字。
表达了天道即⼈道、天⼈合⼀、内圣外⺩的这样⼀个⼼愿,希望 姬发认认真真的体会,努⼒的去做。《保训》给我很强烈的震撼,他 没说我死了以后你要怎样做,然后把商纣王给我灭了,建立⼤周天 下,他没有这个东西,他只是教给他中庸之道,极其震撼!所以我讲
《⽆忧章》,简单介绍⼀下周朝的历史,介绍⼀下《保训简》。将来 你们有空到北京去⼀定要想办法去看⼀下,清华⼤学已经将它整理出 来了。其中《保训》的部分⼤家仔细的去看、去研究,因为历史总是 有意思的。
好,铺垫的比较长了⼀点,我们回到了今天的这个正题,第⼗⼋ 章《⽆忧章》。⼦思为什么在《中庸》要专门将这个⽆忧弄⼀章出来呢?其实⼦思有所思。“⼦曰:⽆忧者,其为⽂王乎!”这是个⼤哉问。因为孔⼦说“⽆忧者,其为⽂王乎”,难道不是只有⽂王⼀个⼈是 没有忧的吗?这里有两个问题,也许我也⽆忧,但为什么孔⼦说“其 为⽂王乎”?只有他⼀个⼈是⽆忧的!为什么只有他⼀个⼈是⽆忧 呢?
另外,更严肃的问题是,如有忧,忧的是什么呢?如⽆忧,⽆忧 者为何?所以这是⼀个非常⼤的问题。我们今天讲了,刚才我为什么 要讲周的历史?周的历史,你看到了什么呢?“⼦曰:⽆忧者,其为⽂王乎!”第⼆句,“以王季为⽗,以武王为⼦,⽗作之,⼦述之。” 知道⽂王多爽了吧!他的爸爸叫季厉,他的⽗亲开疆拓⼟,包括季历 的爹,从村长⼲到县长,⼲到省长,开疆拓⼟。
⽗作之,创作、开创、创立就是作。以王季为⽗,⽗作之,以武 王为⼦,⼦述之。“述”这个字非常要命,⽗作⼦述,所以⽆忧。就是 他的⽗亲开拓了⼀个事业,他的孩⼦将这个事业述之。“述”有双重含 义,⼀重含义是解释的意思,他把它解释为天理、伦理、法理、治 理。“述”,他是将它变成⼀个完整的,他不光是发扬光⼤的意思,他 把他的合理性搞出来了,并且把它变成了完整的政治制度规范了。
(刚才⼿指头离开了,离开多久也忘了,我再重新讲。)述第⼀ 层含义是解释,你可以说这个武王的爷爷的爷爷、爷爷、爸爸开天辟 地,创立天下。他面临⼀个什么的问题呢?⼀个合法性的解释,合理 性的解释,这个需要做出⼀系列的解释。同时光解释不⾏,还得把它 稳定下来,你得有⼀整套的非常完整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套礼仪把 它固定下来。传之万代,千秋万代,不然的话,那么你也会变成夏 桀、商纣,过两天给⼈推翻了,就有忧呀。
这个时候你就懂这两个字了。⽆忧者,其惟⽂王乎。为什么是唯 有⽂王呢?你有那么好的命。你有个爷爷叫⼤王,有⼀个⽗亲叫季历。开疆破⼟,把⼀片江⼭交给你,还是那么美的江⼭,⼋百里秦川。然后你还⽣了个⼉⼦。⽗作之⼦述之,他还能把这个道理讲清 楚,从天理、伦理、法理到治理都给你弄清楚了。他还把它变成⼀个 非常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还有⼀整套的完整的礼。你知道⽗ 作之⼦述之故⽂王⽆忧。你想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今日之中国了 吗?想到了今日之中国的难。
1949年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前辈开疆拓⼟建立起来了。然后蒸蒸 日上,经历了75年,发展得非常好了。⽗作之,现在面临的难题是:
⼦述之。我们中国面临⼦述之的⼤难题。我上次聊天讲新制度经济学 那三块材料好多⼈不服。你知道当他们恶毒的攻击我们的政治制度, 其实他们攻击固然是错的,但我们是否可以做到⼦述之呢?⽗作之⼦ 述之,我们现在遇到的难题是⼦未能述之。
因为还是“述”的两层含义。第⼀个你要解释它的天理、伦理、法 理和治理逻辑,你必须告诉⼤家,为什么我们是最好的政治制度,最 好的政治制度呢?我们到底比西⽅的制度好在哪里呢?我们比别⼈认 为先进的制度更先进,我们怎么解释?如果我们还有不完美的地⽅, 我们打不打算把它改过来。第⼆个部分:我们是否在解释基础上不断 的建立和完善⼀整套好的政治制度——权⼒分配,经济制度——财富 分配。⼀整套完整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并且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 度上形成我们的⽂化特征,中华的⽂明和⽂化,形成像周⼀样的礼仪 制度呢?
其实⽂王死的时候留下保训,证明⽂王有忧,保训上面这四段 话,等你们自⼰去看,看⽂王有没有忧?是孔⼦说⽆忧者,其为⽂王 乎,这是个反问句。好,我们往下讲。武王缵⼤王、王季、⽂王之 绪。这⽂字上是⼤王、王季,应该念太王,武王缵太王,王季、⽂王 之绪。武王继承了太王王季的衣钵。壹戎衣⽽有天下,壹在这里边。
⼀呢,这里边有⼈说是⼀统的意思,不是,仍然是承接的意思,
承接了⽂王留给他的戎衣,是指武装⼒量,建立了⼀支强⼤的部队, 打下了天下⽽有天下。缵太王,王季、⽂王之绪,壹戎衣⽽有天下。 孔⼦省笔墨省到⼀定境界了。两句话,把⽂王的前面的事说透了。后 边这事留了⼀个不太光明的尾巴,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就是他并没有 失去天下的显名。
为什么要留下这句话?因为武王伐纣,为什么那么多⼈?我记得 我讲韩昌黎⽂集,讲过武王伐纣,有⼈拦着他的马,誓死不让他去, 以下犯上。因为即便是在夏商周时期,中国有了基本的⼈伦之序,君 王再不好,你也不能动武⼒⽽讨伐。孔⼦在这里没有责备武王说,你 虽然以臣⼦之身讨伐了商纣,但你并没有失去天下的显名。但这个是 不是赞美呢?我觉得只是⼀个原谅,⽽不是赞美。你天下很有名,这 算是赞美吗?有名就很好吗?
也确实被尊为天⼦,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孙保之。这⼏ 句话我原来已经讲过了,孔⼦总喜欢用这⼏句话来说天⼦之富贵,他 上次说舜也是用这⼏句话,我就不解释了。要害在后边。武王末受 命。这⼀段成了千古公案。好多⼈说不是末受命,是未受命,就是武 王他打了殷商、灭亡商纣王之后并没有建立⼤周、举⾏开国⼤典,他 就死了。末寿命,好多⼈认为是未受命。
就是没有举⾏开国⼤典,没有登基仪式,没成为天⼦。好多⼈是 这样的解释说,武王未受命。我不认为武王未受命,我同意原⽂用的 末,武王末受命,他到了⽣命的最后阶段,他才受天命为天⼦。如他 未受命,不是周朝的天⼦的话,不是周朝的开国皇帝的话,就不能以 武王之名,分封周公、姜⼦牙等。他是临死受命,临死之前⾄少是以 他的名义完成了周的建立。
所以我觉得末受命是合理的,未受命就有点过分了。当然,对武王的评价,他攻进城里,商纣王已经死了,他还向着商纣王射了三支 箭,然后砍下了商纣王的头和妲⼰的头悬于城头之上,所以殷商的⼦ 民对武王是有点意见的。这是⼀段历史,我们今日也⽆可考。但是从 孔⼦这⼏句话,我们能感觉到他对⽂王、武王、周公的态度是不太⼀ 样的。他说身不失天下之显名,这不算是⼀种褒扬之语,所以即便尊 为天⼦,富有四海之内。
另外这句话⼀直争议了很久,就是武王末受命。我认为是末不是 未。武王末受命,之后是周公成⽂武之德。因为周公在建立⼤周开国⼤典上,以周成王的意思,重新将太王、王季(姬昌、姬发)重新给予了追认,并且将他们的功劳写进了太庙,周公成⽂武之德。追王、
⼤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之礼。
这里省却了对周公的好多的事情,以后会涉及到周公。周公这个⼈非常重要。当然了,因为我们讲的是中庸,所以中庸的“始作俑者” 可能要算起来是周公了。因为周公的最后封地是曲⾩,他虽然忙于在 朝中的事情,他摄政。他的长⼦伯禽就封,就封之后,将周礼完整地 在齐鲁⼤地上发扬光⼤。然后整个的周礼的保留、存续是在齐鲁这个 地⽅,特别是曲⾩,保留得非常完整,以⾄于留给了孔⼦。
我其实⼀直在注意,在《尚书》《春秋》上面对周公的评价都是 极⾼的。其实是⾼于武王的,是在⽂王之下就是周公了,所以我刚才 专门把历史对他评价说了⼀遍。(周公)是杰出的开国元勋,杰出的 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尚书》对他 的评价是:⼀年救乱,⼆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 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真正承上启下的那个⼈是周公, 就是“述”的那个⼈是周公。
但《中庸》这篇⽂章就变成了千年传颂的⽂章,所以这个“⽗作⼦述”就成了我们⼀般意义上⼈们对传承的理解。⽗作之,⼦述之。 当然后边还有述⽽不作,到时候我们再去解说。在周公之后将这个老 周家这⼏代⼈全部以周朝的礼仪完成了受命,他说武王末受命或者末 受命,都完成了受命。
所以这段话非常重要,“周公成⽂武之德”就是他们的德⾏,为什 么他们的德⾏是周公能够成就呢?是因为周公用天理、伦理、法理、 治理的功勋给⽂王和武王进⾏了解释,所以“周公成⽂武之德”。请 问,今日之周公如何成我们先辈的⽂武之德呢?难道用那龌龊的小说 吗?用那伤痕的⽂学吗?我们是怎样来成我国开国先烈们的⽂武之德 呢?我们是如何“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之礼”?
当我们看着小丑们穿着燕尾服,跑到别⼈家地面上去羞辱自⼰的 先⼈,我们是在“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之礼”吗?懂吗? 为什么要讲礼仪?要讲周礼,你不讲这个礼,你连德⾏都没有。你不 讲这个礼,就是不讲天理、伦理、法理和治理。你就是不讲这个理: 首先你不讲礼貌这个“礼”,第⼆你不讲道理的“理”,你这个“礼”那个 “理”都不讲,你是要⼲什么?忤逆啊?作乱哪?为什么要忤逆和作 乱?不就是外边有⼈折腾吗?
你说我们讲第⼗⼋章《⽆忧章》。中国⼈有没有忧啊?⽗作之,
⼦述之。我们有好⼉⼦没有啊?败家⼦真有。⼦述之怎么述的?我再 念⼀遍:“周公成⽂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之 礼”。以天⼦之礼,就是伤痕⽂学吗?就是告诉天下⼈,我们的先辈 不懂经济吗?就是告诉别⼈我们是⼀个攫取型的政治制度吗?⼀群混 蛋,败家⼦!
好勒,讲课,斯⽂⼀点。好,我下边把这后边⼉的讲完。“斯礼 也”这个礼仪呀“达乎诸侯”,达乎诸侯——这个礼仪不仅仅是周朝的,朝堂之上姓姬的这⼀家⼦⼈要做的,要达乎诸侯啊。要让诸侯、
⼤夫及⼠族庶⼈必须全部做。“斯礼也,达乎诸侯⼤夫,及⼠庶⼈。” 为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让⾏礼如仪吗?就是礼仪之邦⾏礼如仪吗?不 是的!是让你记住历史,让你继往开来,述之。
很多⼈讲到第⼗⼋章,觉得不太能够理解孔⼦。这个“礼”有意义 吗?“⽗为⼤夫,⼦为⼠;葬以⼤夫,祭以⼠”。⽗亲是当朝的朝臣,
⼉⼦还没成朝臣,那么葬他就是以⽗亲的官职这个礼仪葬;祭祀他 呢,因为你只是⼀个普通⼈,你就是以⼠的礼去祭他。“⽗为⼠,⼦ 为⼤夫”,你⽗亲是个普通老师,你是个司局级⼲部,那你⽗亲葬的 时候就是按老师的礼节葬了他,你呢?要以司局级的礼仪去祭祀你的 老爹。好多⼈说,麻烦不麻烦啊?
再来,“期之丧,达乎⼤夫;三年之丧,达乎天⼦;⽗母之丧,
⽆贵贱,⼀也。”这里边其实少了⼀段话,他这个“⽗母之丧,⽆贵 贱,⼀也”,也就是凡是对⽗母的丧礼、祭祀其实是没有贵贱区别 的。⾄于说的这个,⾄于说的这个“期之丧”,就是守丧三年的这个礼 制,上⾄天⼦,下⾄庶⼈呐,都是⼀致的,都是⼀样的。“⽗母之丧” 更没有区别了,天⼦、庶⼈都是⼀样的。
中国古代⼀直是有守孝的安排,有祭祀的安排。这个是从周朝就 开始了。为什么好好的《⽆忧章》写了“⽗作⼦述”,最后述、述、述 就述到葬礼和祭祀上面去了?好多⼈不太理解。我今天讲这堂课,为 什么会胸中总是有⼀团⽕?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本身并非 就是为了⼀个礼仪,不是为了穿那个袍、那个服,也不是为了戴那个 孝。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这个意思!
我每次讲《中庸》我都会讲⽂眼。今天的⽂眼三个字:⼦述之。 述,首先是继承。如何继承?你以为接班啊,把那个岗位给你就⾏ 了,把那房产证给你就⾏了,你以为那叫继承吗?你得学学周公,要解释,要天理、论理、法理、治理去解释。请问⽂王都捉去坐监狱了,坐牢了。⽂王在⼲什么?在演周易。
⽂王为什么演周易?我那天讲⿊格尔,⿊格尔为什么要写《小逻 辑》?⿊格尔为什么要写哲学著作?⿊格尔写哲学著作的目的是什 么?他是为原始落后的普鲁⼠寻找⼀个合理建国的道理、逻辑。事实 上,⿊格尔哲学确实给予了德意志帝国的⼀个哲学的⽂化的基础,是 个奠基礼。那么⽂王演周易就是这个意思。
他从天道的角度解释了周朝替代殷商的合理性问题,周易,周易,记着,易交替变换。如,即便是他已经完成了理论解释,他仍然
—不忍了,他绕着商纣周边打,打下了整个周朝的三分之⼆的天下, 都被⽂王拿下来了——他还是向商纣王俯首称臣的,他还是留给他的 孩⼦保训。我今天讲了保训的四个环节,希望⼤家能够记住啊,他仍 然知道没有合理的解释是不⾏的。
不可以千秋万代,不可以长久,不可以服天下⼈的。⽗作⼦述,
⼦述第⼀个部分就是要讲天理、伦理、法理和治理,我国的知识分⼦ 们努⼒吧。⽗作之,⼦未述之,⼦未述之还不以为耻多讨厌。还诬陷 自⼰的祖先,诬陷自⼰的前辈,⽗作之,⼦逆之。⼈民能没有担忧 吗?怎么会⽆忧呢?⽂王⽆忧,因为有姬发、有姬旦,他们在⼦述 之。
我们今天能从天理、伦理、法理、治理角度来解释中华⼈民共和 国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它的未来成为某些国际权利的继承者,或者是 获取国际权利之后的合理性解释吗?如果我们国家的⼈连那个新制度 经济学那三块材料都比不上的话,我们这个⼦述之的第⼀个部分怎么 完成呢?合理性解释是没有办法完成,就⽆法继承,你⽆法继承怎么 发展?⽽且我们必须按照保训简上的要求啊。
保训简上的要求要理解,要理解天下⼈的万众之恶。我说的万众之恶不是我们的老百姓,是地球上其他国家老百姓的万众之恶。理解 并接纳万众之恶,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既要合天地,又要顺民 意,还要三降。⽂王的宝训就好像是写给当代中国共产党⼈的遗训。 真的听懂了,那么如何发展呢?如何建立更加完美的政治制度、进⾏ 权⼒分配和经济制度、财富分配?如何建立完整的⼀整套的⽂化的体 系——教育、学术、传媒的体系呢?
如果这样,是不是先辈们、先烈们也可以⽆忧了呢,是不是我国 的14亿⼈民也可以⽆忧了呢?因为我国是⼀个了不起的国家。《中 庸》年代跟⽵简发掘的时间差不多,2200∼2300年,那么我们讲的这 段历史也不过3000年,就是⽂王武王的历史也不过3000年⽽已。我们 拥有如此漫长的历史,如此的传承,可是我们自⼰在处理这些问题 上,却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好,密密麻麻、紧紧张张的就把这个⽆忧章讲完了,我们就先讲 这么多。记着:⽆忧者其惟⽂⺩乎!这是⼀个非常深沉的疑问。记 住:⽗作之,⼦述之。必须是⽗作之,⼦述之。记住:周公成⽂武之 德,追⺩⼤⺩、⺩季,上祀先公以天⼦之礼。我们这代⼈要⼲的,就 是周公的活,⼤家⼀起加油。不辱这个时代,不辱我们的使命,让先 辈⽆忧,让⼈民⽆忧。
今天就先这样,明天有时间我们聊聊,中东又开始有动静了,这 个市场的情况,我们明天下午有时间我们再聊⼏句。我没劲⼉了,就 祝⼤家周末愉快,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