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中庸第十四讲:达孝章

2024-11-09





277 中庸第⼗四讲:达孝章

20241109

⼤家好,今天是正式课《中庸》第⼗四讲第⼗九章《达孝章》。

今天这课有点难度,我尽⼒跟⼤家⼀起来学习。再有⼗讲我们的《中 庸》就结束了。过完甲辰⼗月就剩最后⼀⽘,正如我们的所料最后⼀⽘⾄为凶险,明年是“⾰卦”可能更热闹。好的!我们今天进⼊我们的 主题《达孝章》。

我先念⼀遍。⼦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 之志,善述⼈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 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 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所以序齿也。践其位,⾏ 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事亡如事存,孝 之⾄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 乎郊社之礼,褅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这个是要背的,特别是小朋友要让他背下来的!有多重要呢?这 可能是儒学的经典最重要的!因为孔⼦⼏乎在所有的著述中都少不了 谈这个“孝”字。例如⼦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 也。”天经地义。“⼈之⾏,莫⼤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 德之本也。”

首先是天经地义,其次莫善于孝,最后在道之外就是德,德之本 也。⼀会我们讲到具体⽂章会做具体的解释,因为我觉得还是老问 题,2500年对孔⼦好多地⽅解释的不对了。我⼀直在想为什么他们会 错读《中庸》、错读《⼤学》?其实我们在比孔⼦更早的3100年以前 就有⽂字记载的“孝道”的问题了,所以《诗经》有云:哀哀⽗母,⽣ 我劬劳。哀哀⽗母,⽣我劳瘁。对⽗母的这种怜惜和悲悯。

关于”孝“除了⼀般意义以外它还有⼀个其他的意义,例如⼦曰:

“⽗在,观其志,⽗没,观其⾏,三年⽆改于⽗之道,可谓孝矣。”解 释什么是孝。其实儒家在汉之前⼀直算是百家之⼀,未必地位⾼于道 家、法家以及其他家,只是到了汉朝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 儒家脱颖⽽出,宣传就更不用说了,以⾄于汉朝的组织部门的原则也 是“举孝廉”。

“孝”这个字在中国算是深⼊骨髓了!在上⼀个章节我们讲了“⽗ 作之,⼦述之”,这⼀章要讲“善继⼈之志,善述⼈之事”仍然是谈这 件事情,孝不是我们⼀般意义上理解的那样的⼀个情形。

其实谈到孝压⼒很⼤,⼀个是孝的哲学性,⼀个是它的现代性。 其实谈它的哲学性的我没有什么压⼒,但谈现代性我就有很多压⼒, 因为⼀讨论到现代性就会涉及到对⾎统的理解、对⽗权的理解,特别 是现在这种“白左极左”极度滥觞的年代谈这个“孝”就变得不合时宜, 但它确实是中华⽂明非常重要的东西!不能不谈!我先把这篇⽂章过⼀遍然后我们再去挖掘它里边的东西。

⼦曰:武王、周公达孝矣乎。你看他这里边没有用“⾄孝”,只是 最后说“事死如事⽣,事亡如事存,孝之⾄也”,他认为事死亡如事⽣ 存是孝之⾄也,但他对武王周公说他们是达孝。何谓“达孝”?他用的 是通达的达、达到的达,这是⼀个极重要的评价!我们⼀般说是“尽 孝、孝顺”,但都不是达孝,达孝是完成使命的意思!

为什么谈武王周公呢?为什么不谈⽂王?为什么不谈季历呢?因 为武王和周公才真正的将周朝建立起来,他们将太王、季历和⽂王的 理想全部实现了,是完成了历史的使命,所以叫“达孝矣”⽽不是尽 孝。

为了解释孔⼦后边展开“夫孝者,善继⼈之志,善述⼈之事也。”

那么什么是孝呢?就是善于继承先⼈的志向,善于叙述先⼈的事迹,

那个⼈才能叫孝顺。孝顺,不是我们⼀般理解的对老⼈的孝和顺。把它理解成为⼀般意义上的,对老⼈善待或者是服侍,这不是达孝,这 只是尽孝。达孝是善继⼈之志,善述⼈之事。

接下来开始进⼊礼仪:“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 荐其时食。”开始进⼊到孝的礼的环节。就是每逢春天、秋天修其祖 庙,因为春秋是你相对农闲的时候,要腾出时间来修祖庙。陈其宗器 其实就是代表你先⼈的物品,叫宗器。你看例如拐杖之类的。例如他 经常使用的东西,比如说⼑枪剑戟之类。设其裳衣是他穿过的衣服。

安排当时时令有的食物用来祭祀。宗庙之礼这后边用了整整五个 “所以”。他就讲孝和礼的关系和礼的重要性。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 也,昭为左,穆为右,通常是以七为序,就是始祖放在⼀,序就是把 剩下的次序排。左边是昭就是⼆四六,三五七是穆,所以序昭穆也, 我说的是排位。

看出来了吗?宗庙之礼开始序昭穆,就是做分别了,做次序。 “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在宗庙,除了按照辈分,七代⼈,⼀⼆三四 五六七,这样的安排以外,还要序爵。家里每⼀个⼈的地位不⼀样, 有的是⼀品,有的是七品,有的是都没有当过官,是⼀个普通的⼠⼈。他序爵要辨贵贱,先是辨先后时间秩序,然后辨贵贱序爵。你知 道宗庙之礼意味着什么了吧。

到这里,你应该知道孝这个事情,从来就没有断绝过,古今中外 全都是需要宗庙之礼的,都要“序昭穆、序爵”。第三件事情是“序事, 所以辨贤也。”⼀般意义上的解释序事是不对的。他们认为是祭祀的 事情,不是的。是说先⼈的事迹,所以看他是不是贤或者是不贤要记 录下来,要记载他们的事迹。序事要记载每⼀个先⼈的事迹,好⼈、 坏⼈都要记下来。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这句话 所有的书的解释可能都有问题。

酬,好多⼈解释为喝酒。其实古⽂说喝酒不用酬。这里的酬,是酬谢、酬报、应答的意思。主⼈家⾏宗庙之礼,礼毕,⼤家坐下来, 开始吃点冻猪⾁,吃点果⼦,然后饮酒。主⼈旅酬,⼀遍遍的谢谢所 有的⼈,但是他谢先从下开始,下为上,他不是从最⾼贵的那个⼈敬 起。注意,这是中国孝礼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逮贱也。

⼒有不逮,逮就是到达意思。逮贱就是⼀定要将祖上的恩德给到 最卑贱的⼈。“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平时⾼⾼在上,家族如此 庞⼤,有的⼤的家族⽒族都是过千上万的⼈,平时可能见都见不到⼀ 面。宗庙之礼让他们知道,让他们吃到那块冻猪⾁,让他们喝到这杯 酒,“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让祖宗的恩泽照耀到每⼀个⼈的身 上。你知道儒家做事情他很社会主义的。

“燕⽑所以序齿也。”燕⽑就是根据⽑发不同来断定你的⼤概的年 龄,来安排你的座次。燕⽑所以序齿也,注意只有这个地⽅表达了敬 老,注意⼀共是五个:序昭穆、序爵、序事、逮贱、序齿。⼀共是连 续的五个所以。圣⼈说话不是随便的,这五件事情合起来叫宗庙之 礼。

好吧。我知道讲《中庸》非常困难,因为还原2500年前的历史, 好像坐在那个宗庙之中。看到礼仪的进⾏,很有意思的。我们在上古 开始就已经封神了,从伏羲就开始了,然后到姜⼦牙。封神的意思其 实是⽴宗庙,就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具像神的宗教,中国是宗庙。宗庙⽽不是有神教,⽽是宗庙之礼。

后来,到了东汉我们才有了第⼀个寺庙,叫白马寺,在河南,我 去过白马寺。在此之前是宗庙,它里边有讲,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 器,它是⼀个家族进⾏祭祀的地⽅。所以宗庙对家族的意义非常重 要。为什么重要?就是这个宗庙之礼。序昭穆、序爵、序事、旅酬、 燕⽑。他有他的逻辑在里边,为什么要搞这么复杂的⼀整套逻辑?⼀会⼉我讲它的哲学含义,它有⼀⼤堆的东西,它不是简简单单的非要说这个五个所以。

马克思在《资本论》说过⼀句话:“⼈是⽣产关系的总和”。那么 我认为在中国古代“孝”是⼈际关系的总和,这是我对它的哲学意涵 的概述。处在⼈际关系的总和之中的⼈,就有⾎统的规定性,它是由 你所处的族群来进⾏⼀般意义的规定的。这个在⾎统社会,在⽗系社 会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你的阶级的规定性。

如你知道我在说什么,你就知道“序邵穆、序爵、序事、逮贱、 序齿”的含义了。它在强调你在社会关系中的所处的位置。强调你对 社会关系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极其重要的。这是古代⽒族何⽽成 国,何⽽成天下的根本所在。我先讲完了以后再回到哲学上来讨论, 今天的量稍微⼤⼀点。“践其位,⾏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 所亲。”又是五个其。

这个“其”不是⼀般意义上百度上看的那个东西。“其”就是你的,“践 其位”去站在你的位置上。“⾏其礼”去⾏合你身份的礼。“奏其乐”去奏 与你家族相关联的乐。因为在古代乐是有品级的,你不能乱来。帝王 之乐、诸侯之乐和普通家里的乐,那是不⼀样的。“敬其所尊”尊敬你 所尊重的⼈。“爱其所亲”爱护你的亲⼈们。后边这两句话⾄关重要。

“事死如事⽣”这句话非常重要。因为你牌位上放的是七代⼈,刚 才我说了⼀⼆三四五六七。昭是⼆四六,穆是三五七。多数时候前面 的都不在了,死了,但你仍然要像他活着⼀样的去侍奉他。这个“事” 不是看,是事业的事,从事的事。不是殿试的试,也不是看见那个是 视。

这个“事死如事⽣”就是“尽其志,善继其志”的⼈就像他还活着, 带领你要继承他遗志。“事亡如事存”你知道他⼈⾛了,他的理想还 在,他的事业还在,他的家族还在。他虽不在了,但其他都在。当然有⼈解释,死和亡不是⼀回事⼉,死了没埋叫死,亡是已经埋了。这不是较劲吗?死亡、⽣存。“事死如事⽣,事亡如事存”。

表达了儒家对⽣死、存亡的真正的理解。你看他是在孝里边看⽣ 死存亡的。他将这个在孝中看到的⽣死存亡叫“孝之⾄也”。知道圣⼈ 的⼼思了吧?“事死如事⽣,事亡如事存,孝之⾄也。”有些不孝之⼦ 未死,他就不好好的从事跟随了,未亡他也就不再继承了,他玩他自⼰的去了。怎么能有期待传承呢?

最后⼀段话是关键,画龙点睛。“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 国其如示诸掌乎!”我看了朱熹的解释,也看了张岱他们的解释。这 宋明两代的⼈,我不知道他们怎么读《中庸》的。“明乎郊社之礼”是 什么意思?为什么孔⼦说他不知道什么叫“禘尝之义”?孔⼦难道不知 道什么叫“禘尝之义”吗?但他又说“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就是你知道 了“郊社之礼”,你知道了“禘尝之义”,“禘尝”还是春秋⼤祭嘛,你就 知道怎么治理国家了。所有的⼈都糊涂了,懂得了上面说的宗教之 礼,难道就懂治国了吗?

圣 ⼈ 当然 不是这个 意思 。 圣 ⼈ 甚 ⾄ 认 为“郊社之礼, 禘 尝之 义”——你明白了治理国家就像翻个⼿掌,“如示诸掌乎”就是如你看 你掌中的玩意⼉。就是治国这么⼤的事⼉,就变成了如烹小鲜。那什 么是“明乎郊社之礼”呢?“郊社之礼”要祭的是谁?是“上帝”。他说的 这个“上帝”当然不是我们现在基督教意义上的上帝,他说的是天道。 “明乎郊社之礼”这里郊社祭祀的是天和地,他祭的是天道。“明乎郊 社之礼”就是这个⼈懂得天道了。天道是什么?天道是科学。

知道春夏秋冬了,知道自然的⼀些规律了。懂天道了——“明乎 郊社之礼”。他祭祀天地的意思是明乎天道。要懂天道,要顺应天 道。不能春天不耕作,不能冬天去耕作,要顺天时要顺地理。“明郊 社之礼”说的是天道。什么叫“禘尝之义”呢?“禘尝之义”说的是伦理。

你天理也知道了,你伦理也知道了。经过这⼀系列的教育,宗庙的⼀次次的教育,你懂天理,懂伦理。

⼀个懂天理懂伦理的⼈,你怕他不懂法理吗?还记得我当年跟你 们说的“法理不外乎⼈情”呐。我当年在香港⼀百多场官司,没钱请⼤ 律师,那又要出庭抗辩,你也没办法把上市公司条例两⼤本⼦,红⾊ 的全部背熟了,你也没那个本事,怎么应对呢?法理不外乎⼈情。我 觉得合天理、合伦理的事就⼀定合法理。你治国的⼈,如果你⼼里边 有天理,有伦理,其实“如示诸掌乎”这才是圣⼈要表达的⼼意呀。乱 翻译,乱说话。

2500年了,说来说去,他们将孔⼦的本意全都扭偏了,孔⼦说孝 说的是给老⽗亲、老母亲洗洗脚那么简单吗?“善继⼈之志,善述⼈ 之事。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啊!有点 感慨!我在讲哲学之前先讲我的故事,时间还够。

我年少的时候虽然喜欢阅读,但对古⽂,对《经史⼦集》并不熟 悉。因为我出⽣在60年代,成长于70年代,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

《经史⼦集》是被放在⼀旁的。我的命略好,遇到恩师,教我《韩昌 黎⽂集》,我有了古⽂的底⼦。其实我家里没有《经史⼦集》,自⼰ 偶尔在老师那边翻⼀翻、看⼀看⽽已。稍⼤⼀点开始带着好奇⼼接触

《经史⼦集》,但我并不明孝道,不明中庸之道,但内⼼深处有⼀些说不清的东西。

所以⼤学毕业之后,我很想去看⽗亲的祖居之地,在四川成都彭 县隆丰乡,可能现在叫隆丰镇。我⼤学毕业进了北京,到财政部,后 来第⼀次去四川出差,是陪我的老处长去的。老处长非常严厉,有时 候还有些凶,但⼼地善良、正直,并且非常有才华,所以我讲了我的⼼事之后。

恰好我这老处长他的夫⼈就是从彭县出来的,⽽夫⼈的哥哥恰好是当时彭县的县长,所以我的老处长就满⾜了我的愿望。星期天他去 看他夫⼈的哥哥,他夫⼈的哥哥安排⼀辆北京吉普,让民政局局长带 我去乡下,去看望我那个尚且健在的老祖母。我的这个老祖母不是⽗ 亲的亲⽣母亲,因为⽗亲蛮可怜的,是遗腹⼦,他没有见过他的⽗ 亲。因为他出⽣的时候,我的爷爷,还有我爷爷的哥哥都被抓了丁, 再也没再找着。

⽽我的亲奶奶⽣下⽗亲七天吧,她就把他放在了我爷爷的哥哥的 门前,翻墙改嫁了。我去见的是⽗亲的养母,我爷爷哥哥的老婆,其 实她也是在守寡。因为爷爷和爷爷的哥哥被抓了丁以后,也不知道是 死在川军内乱的战场上,还是死在跟红军战⽃的战场上,还是最后死 在抗日的战场上,我⼀直想查清楚。但是我去到乡里询问了所有的⼈,他们也不知道我那个爷爷叫什么,或者我爷爷的哥哥叫什么,⽽ 他的夫⼈已经说不清楚话了,⼋⼗⼏岁。

我带给她东西,她把东西拿到,然后她很激动,⼀直落泪,⼀点 点的哭,然后摸着我的头,我只听到了两个字:娃⼉!然后⼀个小时 之后,我就必须得离开了,就离开那个地⽅。⼆⼗出头,其实我什么 都不懂。我如何继其志、述其事?所以我⼆⼗多岁在北京风风⽕⽕的 去忙,去把事情做好,做学问,成家⽣孩⼦。我能找出时间来,和有⼀点余⼒的时候,⽗亲已经中风,这老祖母⾛了,留下了巨⼤的遗憾。

我知道孝这个字,当代的中国⼈没有古代的中国⼈那么重视,是 因为对它的哲学性和现代性的理解远远不够。我今天讲我的故事是我 的遗憾,我退休之后,仍旧会花时间住在那个地⽅,去慢慢的把事 情、把碎片做⼀个合集和整理。不过我今天要给平台上的每⼀个同学布置⼀份作业,我想问你呀,你有没有带你的孩⼦进⾏寻根之旅?他们知道他们爷爷的爷爷叫什么吗?

你有没有带你的孩⼦,或者是你自⼰亲⼿编撰⼀个小册⼦,记录 你祖先的名字,记录他们的事迹?你有没有找他们的图片,他们⽣长 的自然环境,你有没有记录这⼀切的照片和影像呢?你有没有仔细研 究过基于地理环境与⾎统因素⽽在你身上、在你⼦⼥身上出现的性格 特征?你有没有注意到这种性格特征在从业、发展等诸多⽅向上面可 能面临的优势或者是问题呢?

我知道多数⼈不知道孝是什么东西,我⼀会⼉会讲它的哲学意义 和它的现代性。但你知道孔⼦为什么将“春秋修其祖庙”这件事情看得 如此之重?我们春秋莫说修其祖庙了,我们修⼀个小册⼦都很难,这 是今天给⼤家的作业。为什么呢?请问,你知道为什么要述其事吗? 你述其事的时候,你会看到你自⼰呀!在关照历史的那⼀瞬间,你会 看到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你甚⾄能看到你孩⼦的过去、现在和未 来。

当你是⼀个负责任的长辈,不管你是爸爸还是妈妈,是爷爷还是 奶奶,当你所以昭穆、所以序爵、所以序事、所以逮贱、所以序齿的 时候,你的孩⼦内⼼深处会对继⼈之志有了莫名的感觉。他想啊!他 想继⼈之志,也想述⼈之事,他不懂⽽已呀!他不懂的原因是你如我⼀样没有尽⼼尽⼒,你如我⼀样可能会留下巨⼤的遗憾,所以给你们布置⼀下作业。

这作业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但不管是容易或者是艰难,但 它极其重要。因为小朋友不知道他是谁,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他也不 知道往哪里去,他没有那么⼤的志向,他如何能承载如此之沉重的社 会压⼒?这是接⼒赛。所以有些事情不要等到像我这么老,去回头看的时候才感到诸多的遗憾,你们听完这堂课就开始做功课。什么叫

“孝”?孝是上面⼀个老,下面⼀个⼦。什么叫“教”?

“孝之⽂,谓之教。”何为“孝之⽂”呢?就是我今天跟你们说的, 请用⼼编纂⼀个小册⼦,记录祖先的、尽可能找到的⼀切。⾄少记录 他们的名字与事迹,可能他们是平凡⼈和普通⼈,没有什么事迹,甚⾄有些⼈可能未必有那么多辉煌的东西,但都要记录下来。给后⼈⼀ 点启迪,给你自⼰⼀点启迪。我们⼀直说中国⼈不信教,我们⼀直觉 得家教做得不好,可是你都没做呢。

我不主张⼀般意义的尽孝,尤其是在现代。我自⼰随着成长后来 遇到恩师之后,我连样貌、语⾔甚⾄写作风格都很像恩师,⽽不像⽗ 母。因为我的⽗母,⽗亲年少之时非常坎坷,我刚才讲了⼀个部分。 他后来跟着祖母,七⼋岁就被送到地主家里去⼲活了。后来参加⾰ 命,进了铁道部,后来的命运是不错的。是不是这些事迹或者是这些 过程没有意义呢?

其实我自⼰清楚,有意义。因为我常审视我自⼰形成的我的性格 特质,还有我的成长过程。因为万法皆缘呐,是它带你来的。你知道 为什么要“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为什么“序 昭穆、序爵、序事”?你搞清楚来时的路,你搞清楚你的⼀切特征和 特质,你才能深刻地认识到你的缺点和问题。你才能避免它像遗传⼀ 样的⼀代代往下⾛啊。进化就是这样进化的。好吧,今天留作业就留 这么多,再说就有点。

好,我先说孝的哲学意涵,我刚才已经讲了,孝是⼈际关系的总 和。因为你出⽣以后开始形成的缘,就是⽗母之缘和⽗母所有的⼈际 关系给你的。在旧中国这就叫⾎统,它是⽒族⽣存的依据,也是你⽣ 存的依据,它对你不仅仅具有种族阶级的规定性,甚⾄对你有性格的 规定性。在⾎统社会和⽗系社会,它意味着秩序,它意味着⽣存的起点,意味着以后的⽣存逻辑。你懂这个,它非常重要,记着——⼈际关系的总和。

第⼀,哲学性,它是⼈际关系的总和,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产关系。第⼆,孝是知识和经验的载体。“帅之长为之师”,有经验的⼈

——统帅,老了不能带兵,他就变成老师了。他身上有着⼤量的知 识,包括了天理、伦理、法理。他是知识的载体,因为你获得的百分 之⼋九⼗的知识都是从你出⽣成长,三岁看⼤,你三岁之前学的是做⼈的知识,七岁看老,三岁到七岁开始建立起所有的社会概念。你知 道谁是爷爷?谁是。

所以孝是社会关系,孝是知识经验的载体。第三,孝是社会分⼯ 的基础。因为有了家庭,有了家族,才会产⽣社会分⼯,才会有⼈供 养最优秀的孩⼦去读书,去做官,去从事科学。庸成为可能。孝意味 着分⼯。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产⼒与战⽃⼒。最后第四,孝是⽂化的根基,儒家⽂化的根基,⼀切由此⽽产⽣。

此事重要,我重复⼀遍。孝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孝是知识经验的 载体,孝是社会分⼯的基础,孝是儒家⽂化的根本。⼀共四个。我讲

《达孝章》,其实压⼒非常⼤。因为压⼒不在这个哲学总结,哲学概 括和哲学总结也非之⼀日。我是难在现代性上面,孝这个字的现代性 怎样理解呢?因为我们都现代了,⼀般意义的对⾎统的东西负面之非 常多,⽗权社会这种东西负面非常多。我们要超越⾎统和超越⽗权,

那么还要不要这个孝呢?这个孝的现代性在哪里呢?

你知道我看圣⼈的《达孝章》,我好像豁然开朗。特别是我⼀想 起孟⼦那段话我就懂了,“老吾老及⼈之老,幼吾幼及⼈之幼”,这才 是孝啊。天下的老⼈你都尊重,那就是——全体国民⽆差别社会保 障,它的现代性立刻浮现出来了。它的经济学意义——全民共同富裕,6亿进⼊中产,消费拉动经济,非常的重要,它恰是源于圣⼈之孝啊。

其次,基于我对哲学的总结。我国古⼈有三统之论,道统就是道 理、天理。体统由孝⽽成,古代由孝⽽成,现代是不是孝就不构成体 统和法统了呢?请注意,犹太⼈的⾎统继承是母性传教,母性继承。 它依旧是有着⾎统逻辑,不过是母亲是传教⼠。所有随母亲的,比如 巴菲特,他不必信犹太教,但他是犹太⼈。

这个世界上有⼀个神奇的现象,就是⾎统居然能与资本统相融合⽽⽣发出巨⼤的⼒量,就是我们看到的犹太⼈。他们将⾎统与资本统 相结合,我将来有空再给你们讲圣⾎与圣杯这个故事,讲耶稣的夫⼈ 为什么会创立犹太密教,以及犹太密教的整个的历史发展过程。好多⼈认为孝这个事情只存在于中国,错了!你读所有的具有⽂明特质的 民族和宗教全部都有孝,全部!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新教、 伊斯兰教,全部都有孝的内涵。

我可以这样说,孝也是⽂明的标配。那么孝在中国(包括《中 庸》),被反反复复的扭曲,特别是在宋明两代被他们扭曲弯曲之 后,变成了⼀个怪物,很怪的东西。他们把它变成了⼀种⼀般意义上 的⾎统的继承,⽽且继承的东西不是继⼈之志,也不是述⼈之事,是 继⼈之财,继⼈之权,把圣⼈的本意全都给抹杀了,以⾄于它很难有 现代性,以⾄于它有那么多的老虎和苍蝇。

老吾老,以及⼈之老;幼吾幼,以及⼈之幼。孝⾄于孟⼦已经是 中国古典的社会主义了,⽽这个古典的社会主义被蒙古⼈的铁骑带到 了欧洲,变成了欧洲的宗教改⾰、基督教新教伦理和⽂艺复兴,以⾄ 于变成现代⽂明的标配。难道不是吗?这个世界上只有基督教新教国 家和儒家⽂明覆盖的区域才进⼊⼯业化,进⼊现代⽂明,你知道里边真正的内涵在哪里吗?不要忽视了孝的现代性,它是社会主义的源泉。老吾老,以及⼈之老;幼吾幼,以及⼈之幼。

当孝在基督教新教伦理进⾏⽣发,形成了社会主义,去除上帝之 后的基督教新教伦理变成了共产主义理想,产⽣了同志的概念,才有 了同体⼤悲、⽆缘⼤慈的共产主义,难道不是吗?⽽与之相对的,则 是犹太⼈的⾎统与资本统的相结合⽽⽣发出那种邪恶的东西,难道不 是吗?对中华⽂明的正面的理解和继承非常的重要。其实,孝的正面 意义,决定⼈类的存续。

还记得圣⼈的话吗?圣⼈说:“不孝有三,⽆后为⼤”。别⼈以为 是不⽣⼉⼦,就叫⽆后。错了!事业中断了,没有继承,就叫⽆后。 “始作俑者,其⽆后乎“,说的都是伟⼤的事业,说的是同志的概念。 继其志,即是同其志;述其事,就是当其事。这才是宏⼤的、现代 的,孝的叙述。好啊,我已经没劲了,每次讲课到最后,⼤汗淋漓。

我只是想你们记住我今天布置的作业,给你们三年时间吧, 2025、2026、2027年,到2027年的甲辰⼗月初九完成作业,总是要弄 出个小册⼦来,这事⼉要求也不能算太⾼。今天的课,就讲到这⼉。 明天下午,如果有时间有⼒⽓,我们闲聊⼏句特朗普的事⼉,好吧, 祝周末愉快。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