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十六讲:问政章之二
2024-12-07
281 中庸第⼗六讲:问政章之⼆
20241207
⼤家好,今天正式课,我们讲中庸第⼗六讲:第⼆⼗章之⼆《问政章》。今天可能稍微有点⼉激烈!开始批评,当然不是批圣⼈、不 是批曾参也不是批⼦思,是谈谈我的⼀些看法仅供参考。我们遇到了⼀个巨⼤的问题就是《中庸》这部著作里出现了⼀些疑惑,但我不能 顺着《中庸》固有的篇章硬着讲下去。
那么怎么办呢?我还是要将《中庸》的全部没有遗漏的讲⼀遍, 这是我第⼀次将《中庸》的⼀些质疑提出来,并且将这些质疑也随同⽂章本身跟⼤家做⼀个沟通。在讲《问政章》第⼀个部分我已经说过 了,鲁哀公请教或者是问政于孔⼦,这件事情史书上有记载并且在
《礼记》上还有讨论孔⼦回答鲁哀公的⼀些疑问的篇章,其中的⼀部 分内容也记述在《孔⼦家语》当中。
⽆论是《礼记》、《孔⼦家语》,还是《中庸》,朱熹以及好多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做了注释和解说。但我读《问政章》⼀直对关于 “五道三德九经”有疑问,我始终认为它既不是圣⼈原来的对答也不是 曾参或⼦思填补上的,这是后⼈加上去的。
我甚⾄认为在孔⼦对答鲁哀公,孔⼦可能有⼀些重要的话被⼈删 除了,然后加上来这个“五道三德九经”,其中特别严重的就是这个 “九经”。⼀会⼉我给你们讲为什么我觉得它的问题非常严重。在《问 政章》之⼀的时候我已经说过这段故事了,应该算是⼀段历史就是鲁 哀公遇到了“三桓专鲁”的问题,孟孙⽒、叔孙⽒和季孙⽒他们三个⼤ 的家族不但是将鲁国三分,并且他们专权于朝政。
孔⼦想解决鲁国的问题也不是到了晚年才起了这个念,我⼀直认 为孔⼦当年做鲁国⼤司寇(最⾼法院院长)同时兼⼀部分的相权监管国务院的时候就尝试削藩,尝试处理“三桓专鲁”的问题,甚⾄为此产⽣⽭盾并杀了少正卯,但是孔⼦当时可能年轻⽓盛未能把这个事情做 成,也没处理好。
在三桓的压⼒之下,孔⼦就辞掉了所有的职务离开鲁国并开始周 游列国。他周游列国难道仅仅是为了宣传“克⼰服礼”的思想吗?是找 君王想宣扬它恢复周礼、恢复周朝旧制吗?我也不完全认为。我自⼰ 的理解是孔⼦并未⾛远,比如说他并没有到秦国、没有去到深⼊楚 国,他⼀直是围绕着齐鲁在⾏进。
他⼀直在寻求解决“三桓专鲁”的⽅法,甚⾄他也曾可能动过⼀些 借助外⼒来解决鲁国内政问题的这样的思考。2500年历史已经太久远 了,不可考!但是在鲁哀公面对巨⼤的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他找孔⼦问 政,孔⼦答“五道三德九经”显然于情不合,不合时宜。
再其次,读“九经”假设这是孔⼦的说的话,你会认为教员对儒家 的评价真的是有道理!因为鲁哀公面对的局面是“五道三德九经”所不 能解决的。如“五道三德九经”能解决的话,那么孔⼦在做⼤司寇的时 候就有机会把这件事情办了。我个⼈认为他跟鲁哀公⼀定还有⼀些关 于如何处理“三桓专鲁”的建议,然⽽那些建议可能涉及到权谋,涉及 到⼀些后世儒家所不乐见的东西,所以被删减掉了。
因为整个的“哀公问政”这个结构不对,整篇⽂章的结构是有问题 的。另外,孔⼦答哀公的“五道三德九经”⽂不对题,所以我觉得⾄为 可疑。⾄于是什么时间补上的?我认为是汉武帝之后,应该是“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可能是汉儒也有可能再往后推⼀些,约略在 2000年左右的时间里由后世儒家补上。
通常我研究历史、国学、古⽂,我会设身处地。假设我是孔⼦, 我面对哀公,他遇到的三桓专鲁的问题,我应该提供给他⼀个什么样 的建议?我想⼤家所有的⼈可能在学习思考,研究历史问题,都会有这样的代⼊。你们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光是讲课,我有时候也聊天。聊天我讲过汉武帝,⼗六岁的刘彻遇到了藩王的问题。藩王们已 经做⼤,拥有财权,拥有兵权。
虽然吴楚联军被灭,然⽽藩镇割据的局面已成。并且外边还有强⼤的匈奴,外有匈奴压境,内有藩镇割据。朝中的还有 deep state, 就是由窦太后所构造的⼀个皇上⽆法控制的深层政府。⽽且除了窦太 后所安排的,⼏乎是全部的⼤臣之外,仍然有各个藩王在朝中所养的 门客。所以可以讲是⼀个内外交困的局面。那么汉武帝是怎么解决这 个问题的呢?
我记得我讲过卫绾的故事,给⼤家讲过卫绾的故事。最近也有些 朋友找我说,你那个颠覆了汉朝的历史。你是不是应该给我们证据? 我其实今年去祭扫了霸陵,就是我去汉景帝的陵墓⾛了⼀下,其实我⼀直在寻找⼀些的东西。因为卫绾是景帝留给汉武帝的最核⼼的⼤ 臣。他不仅是太⼦太傅,还是宰相,⽽且是封侯之相,是封侯拜相的 相。他留给了刘彻。
在此之前,汉⽂帝有贾谊写《治安策》,景帝有他的老师,也是⼀代⼤儒,贾谊不能叫他⼤儒吧,晁错写了《削藩策》。贾谊被活活⽓死了,晁错被腰斩于市。⽂景两帝内外问题皆未得以解决。内部的 藩王割据,外部的匈奴,以及朝中错综复杂的这个局面,⽂景两帝皆 没能顺利解决,交给了年仅16岁的刘彻。其实是把这个复杂的问题留 给了卫绾,卫绾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卫绾上来就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才是儒家要讲究的那个道。 用提升儒家来完成思想统⼀和组织整顿,罢黜百家变成了罢黜百官, 独尊儒术变成定于⼀尊。将朝中所有的想法将它汇聚形成⼀个认识, 将组织体系进⾏清理,将权⼒⾼度集权于刘彻⼀⼈。由已经被严重分 散的权⼒重新归集到汉武帝身上。卫绾是了不起的⼤政治家。
其后,处理藩镇是怎么处理的呢?启用桑弘⽺,中央收回铸币权,这⼀条非常重要。中央收回铸币权,由中央铸币,中央铸五铢 钱。收回铸币钱之后,中央有了稳定的财源,财政基础。因为铸了那 个钱,那个钱就可以用兵,可以打仗。中央铸币,它既是⾦融主权, 也是财政主权全部收回。第⼆,盐铁官营,盐铁官营是中央税收⼀杆⼦插到郡县,因为要设盐铁专营官。所以中央税收直接下到郡县,控 制了郡县的经济。
第三条,均输平准,中央有了财⼒之后,开始要定价权,资产和 商品的定价权。明面上均输平准是打击投机倒把,并且平抑物价,让 老百姓有⼀个稳定的市场。其实是修理和收拾了财阀,地⽅财阀。桑 弘⽺三策结束,藩王的财权被收回。藩王的财权被收回之后,中央有 了财权,组建三⼗万⼤军,其中⼗万精锐骑兵痛击匈奴。以凯旋之师 拥有了⽆比强⼤的军事能⼒,然后开始推恩令将藩王的经济权⼒和政 治权⼒全部收回。
注意次序,先解决中央政府的思想问题和组织问题。其次,解决 地⽅控制的财权。再次,解决中央的⾼度集中的财权和军权。然后回 身把所有问题解决。孔⼦作为⼀个优秀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是否能 看到或者是达到卫绾的⾼度,我认为孔⼦是能够达到这样⼀个⾼度 的。尤其他做过⼤司寇,他是管理过国务院,所以他对鲁国的国情是 极为清楚的。
哀公用他时,孔⼦接近他最后的岁月,晚年六⼗⼏岁,他身体也 不允许他再去⼲⼀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年纪⼤了。另外可能他对鲁国 的现实和天下的现实,对解决鲁国的问题,并且让鲁国在⼤争之势, 在春秋末年战国烽烟四起的时候,如何来处理鲁国问题呢?我想他应 该有自⼰的判断和看法。如我回答哀公的问题,会有自⼰的⼀整套的 想法。
好,我们回到今天的课。我⼀直认为五道三德九经这块是有严重的问题。我们今天讲这个九经。“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为”是治理 的意思,就治理天下,治理国家有九经。这个我个⼈认为,为什么有 修改的痕迹。过于明显的就是你在看《礼记》上面哀公和孔⼦对话, 他都不用这样的语⾔,他⼀般都是丘,就是丘认为如何,并且他不使 用天下国家这样的词汇。
经呢,⼀般我们认为是历久不变的永恒的原则才能叫经(经纬之 经),它是⼀个你必须遵循下去的东西。这也不是孔⼦习惯用的东 西,这显然是孔⼦已经出名之后,别⼈强加给他。因为孔⼦没有道 理,又不是开国王培训班,上来就告诉他有九经。这个跟以前我看
《礼记》上面的哀公和孔⼦对话的讲法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先过⼀下⼦,“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臣也,体群臣也,⼦庶民 也,来百⼯也,柔远⼈也,怀诸侯也”,⼀共九条。
他说你要想治理好天下,治理好国家,你要遵循九⼤原则。这里 三桓专鲁呢,这⼉开始谈这个学术问题了,⽽且是九经,你让鲁哀公 怎么记住,怎么去做呢?第⼀件事是❶修身,第⼆件事是尊贤,第三 件事是处理好亲属关系,第四件事是敬⼤臣,第五件事体群臣,第六 件事爱民如⼦,第七件事的发展⼯商业,第⼋件事是要让其他地⽅的⼈来归复,第九件事是怀诸侯。
我为什么说是伪的呢?就是第九件事⼉,鲁哀公怀别的诸侯干什 么?天⼦需要怀诸侯,鲁哀公都不是王,更不是天⼦,他就是个诸 侯,还怀诸侯?好吧,这九个我们⼀个⼀个的过。后边的话道理上⼤ 体说的过去,为什么要修身呢?修身则道立,你自⼰修身才能立道, 这句话基本上正确。你要是想立道,你要修身。什么叫立道?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统⼀思想,这就是立道。
修身的问题我觉得我讲过⼼学,所以我想⼤家都熟悉“正⼼以中、修身以和”。“正⼼以中”就是你必须不断的调整你的⼼,去追上 真理,追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个是正⼼以中。修身以和就是你所 做的,你的意识和你的⾏为很多时候并不符合当下的现实,并不符合 目前你的处境,所以你要调整自⼰。和真理,和天下,你才能够把事 情做成。当然,修身则道立的话,也算能说得过去。
➋尊贤则不惑,这话也没有⼤问题,因为我这里边必须要讲贤是 什么。贤⼤体上就是应该视为尊亲师的师。师就是你有惑要找⼀个⼈ 来解惑,尊贤则不惑。什么叫贤?就是有哲学⾼度和历史纵深的那个⼈。那个⼈因为有哲学⾼度,所以看的非常非常的全面,由于有历史 纵深,所以看得非常非常的久远,知道你该向哪里⾛,该向哪里去。 尊贤则不惑,这句话确实是近乎真理,因为确实是所有的帝王都有这 个问题。
因为好多⼈非常自信,内里搞的也不好,外边搞得不好,内外交 困,然后还骄横跋扈,然后还非常的骄纵,这就不是为天下国家应有 的状态哈。这个尊贤的代表⼈物,那当然就是刘备三顾茅庐了,你得 知道这个贤是怎么看天下是⼤势的,这个时候你就不惑了,不然你还 是要惑的。第三句话的解释就有问题了,➌亲亲也,亲亲则诸⽗昆弟 不怨,他说了不怨。
第⼀个是立道或者道立,这个都可以理解,不惑也是对的。诸⽗ 昆弟不怨,这个问题就值得好好探讨了。我先放在这⼉,⼀会⼉我们 讲。第四个,➍敬大臣则不眩。这句话⼀般意义上来讲也是对的,但 我觉得他用敬⼤臣这就明显的错了。⼤臣不是天⼦用来敬的,要不要 尊敬⼤臣?要的。为什么?因为他会不理⼤臣之事,搞得下边⼀片凌 乱,让你头晕目眩。
但是你用⼀个敬字,⼤臣就那么听话啦?所以从第三个开始到第四个是有问题的。第五个,➎体群臣则⼠之报礼重。你体恤群臣,则 那些读书⼈就报礼重。你体恤群臣,所以⼠⼦们就会报答你。这个话 是有问题的,但我们先放这⼉。➏子庶民则百姓劝,这个倒是跟孔⼦ 原来的说法是相匹配和吻合的。但孔⼦不会用这样的语⾔来表述,就 是爱民如⼦。
第七句话,➐来百工则财用⾜,这个话近乎真理。必须要发展⼯ 商业,发展了⼯商业你才有钱。➑柔远人则四⽅归之,这个话近乎真 理。必须怀柔天下的⼈,让天下的⼈才四⽅来归复,就像周⽂王、周 武王这样的,天下的⼈都投周了,所以你就拥有天下了。柔远⼈则四⽅归之,这个柔字用的也很好。➒怀诸侯则天下畏之,这个就是我⼀ 直认为比较⼤的⼀个(问题)。
就是你跟哀公说怀诸侯,此刻周天⼦还在呀,这是春秋啊,周天⼦还在,你叫哀公怀诸侯,你要造反吗?如此明确的错漏。当然了, 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如你是周天⼦,你当然应该怀诸侯了。但你哀 公怀诸侯,啊?好吧,我们都先放下。我们先进到后边来看,进到后 边来看好像就容易清晰⼀点了。
他说了这个⽂章倒还是层次递进分明。先说是有九⼤原则,这个 原则说了,然后这个九⼤原则要达到什么目的也说了,虽然这个里边 我们有疑问,最后说怎么做到九⼤原则,这⼀下就出⼤问题了。今天 有朋友说我今天带了重锤,我其实都不知道在锤谁,但我可以确定他 不是孔⼦的对答。他也不是曾参和⼦思,因为曾参的《⼤学》你们去 读你就知道曾参的写东西的⽅法,它是极为谦恭的,他不会上来就给 你,这不是党校、国王班⼉上来就讲课,他不是这样的。⼦思更不 是,⼦思不是这样的说话的。
第⼀条,什么叫修身呢?他说斋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乖乖能不能好好读书,斋明盛服非礼不动,不是修身,是做祭 祀。祭祖的时候,斋明盛服,非礼不动,你以为祭祖就是修身呢?该 打屁股。就是你改圣⼈的东西,你也不能这么改。另外呢,我也不知 道朱熹这些⼈,这传世的⼤儒,怎么能把这个东西。还把他五道三德 九经捧到如此之⾼的地位。我甚⾄觉得写这个东西的⼈,补这个东西 的⼈是有私⼼的,他不是帝王补,不是⼤臣补。
正⼼以中修身以和,真正的修身是斋明盛服吗?是非礼不动吗? 当然不⾏,修身如果就是⼀个,吃斋斋戒穿正装漂亮衣服,然后按照 规矩,他还是祭祀吗?他怎么就能修了身?他怎么去认识真理呢?他 怎么能克服自⼰⼏⼗年来身上形成的意识和潜意识。形成对事物的错 判,对⼈的错判,他怎么才能修身呢?这胡闹,没⽂化。
第⼆句话“去谗远⾊,贱货⽽贵德,所以劝贤也。”不要听谗⾔, 远离⼥同学,不要把东西太当回事,要把品德当回事。“贱货”就是你 不要太贪图那些小便宜了,要将品德看得比⾦⼦还贵,所以劝贤也。 请问刘备去诸葛亮家是告诉诸葛亮——我已经把小⼈赶⾛了,我现在 也不跟⼥同学好了,我把⾦⼦也扔了,我很重视品德。他去说这个?
说完了诸葛亮就跟着刘备⾛了吗?中国古⽂里边有四个字叫“求贤若渴”。为什么求贤?⾛投⽆路啊。跟哀公⼀样,他来请教孔⼦,
⾛投⽆路啊。刘备当时候是被曹操打得都快找不到北啦;哀公是被三 桓折腾得快找不到北了。你让他“去谗远⾊,贱货⽽贵德”。那个“贤” 就会出来,就会帮他吗?劝贤不是这个⽅法。
这2000 年来被改了的中庸的部分害死多少帝王啊!求贤若渴有三 件事情。第⼀,你得知道谁是贤。你连贤是谁都不知道,你可能搞错 了,后果更严重。你那么多知事,那么多研究员,那么多首经(首席经济学家),贤吗?可能真的贤给漏了。第⼀件事⼉是你知道谁是贤纳。
你要是如果搞错了,请了孔融,曹操请了孔融,⽽不是郭嘉,⼀ 点机会都没有。你再尊重,你对他再好,如是孔融你就完了。所以曹 操杀了孔融,用郭嘉,所以军屯民屯,他开始玩均田,玩⼟改,打赢 了。刘备找到了诸葛亮。第⼀他知道是谁,第⼆他知道该如何去请, 如何劝贤。劝贤用的是什么?跟货有关系吗?跟⾊有关系吗?没有关 系。
是你⼼中有宏图⼤愿,是你求贤若渴——这两条。是你有宏图⼤ 愿,你愿意削藩均田、平天下、进长安,所以贤才会帮你。如果没有 宏图⼤愿,只是想更好地有⾊和货,贤会跟你⾛吗?第⼀你要识贤, 第⼆你要懂得如何劝贤,第三才是用贤。你如何去用,如何用好了? 谈到这⼉,我们不得不去想——特朗普。
就问你⼀句。特朗普是不是“去谗远⾊,贱货⽽贵德”,所以他能 劝贤了呢?他得到了贤⼈之扶助了吗?马斯克算是贤吗?贝森特算是 贤吗?亦或者特朗普身后还真有⼤贤帮助他,给他指⼀条光明之路。 在茅庐中纵论天下,为他指⼀条光明的⼤道。哀公问政孔⼦,孔⼦是 要给他指⼀条光明的⼤道,⼀席话茅塞顿开,立刻解决问题。
第三段话就很有意思。怎么处理“亲亲”呢?“亲亲”你不要将它简 单理解为自⼰家的亲⼈。他虽然说了“诸⽗、昆弟”。古代的帝王之家 老婆多、孩⼦多,所以诸⽗就是⼤伯,叔叔很多,就是诸⽗;昆弟就 是⼤伯家的孩⼦也很多,都很多。亲⼈在古代的皇家,处理亲⼈⼀直 是⼀个⼤问题。让我们看看他说的是什么,这个伪造者说的是什么?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唉!
为什么要尊其位?他在其位在做什么?为什么要给他这个位,尊 其位?因为他是⾎统之亲吗?这是圣⼈的本意吗?重其禄,为什么要给钱?同其好恶,为什么要纵容它的不良嗜好呢?难道就因为⾎亲所以就要尊其位?如果是别⼈给的,你要尊重;如果别⼈没给,你要 给;还要给重其禄啊。国家穷成这样,还要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 劝亲亲也。你为了个劝亲亲,所有的原则全部抛弃了。
我看到这⼀段,再看了朱熹的翻译,我是怒不可遏。事实上,我 国古代君王在处理“亲亲”问题上,特别是古代的明君,是处理得非常 好的。关于“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这⼉,恰恰不是这样做。当 然,也有做的不好的,以⾄于⼤明王朝到了末年,因为尊其位,重其 禄,并且同其好恶,所以搞得天下不堪重负啊。我为什么说放下来 讲?你看到这个劝亲亲,你就知道上面他说“亲亲则诸⽗昆弟不怨”, 你要的是不怨?
身为帝王,身为企业领导者,身为组织的负责同志,你要的是不 怨?你怕的是有怨吗?为了不怨,怕他有怨,所以竟然连好恶都要放 纵吗?这是圣⼈教国王班该说的话吗?后边⼉就更离谱了——“官盛 任使,所以劝⼤臣也”。你要想让⼤臣听话,就是官盛任使。官盛任 使⼀般意义上解释就是,他愿意有多少⼈就给他多少⼈。官盛,⼀个 是官威很盛,⼀个是⼈数多、任使用。
⼀代明君成为帝王会官盛任使吗?会放纵自⼰的⼤臣吗?他劝⼤ 臣用什么?是放纵吗?官盛任使吗?当然不是啊。劝⼤臣,用的是两 个字——责任。如果不能好好地负责,⽆法完成使命,还放纵吗?孔⼦的帝王班,如果是这样地教君王,这个君王想不死、想不覆灭也不成啊。你看看官盛任使,特朗普给自⼰新的⼿下。
就算是⼀字并肩王马斯克,他也不能让他官盛任使,这九经太扯 啦!好,我们再往下看。那如何对付⼀般性的小官,对世⼈怎么办 呢?“忠信重禄,所以劝⼠也。”乖乖,你是哀公啊,你是王啊,你要 忠谁啊?跟谁信啊?⼀国王对⼤臣要忠信?还要重禄?我说过,对上以忠、对中以信、对下以智,是不⼀样的。对下是智,他是⼠,你忠信重禄啊。
如果这真是孔⼦交给哀公的,那教员批儒家⼀句都没错,但我知 道这不是孔⼦说的。孔⼦肯定是教给了哀公⼀些事情,哀公后来没有 做成,最后没办法,想去到越王那做个⼥婿,叫越王派兵回来帮他平 三桓。结果事漏,三桓提前夺权了,把他⼉⼦立了王,然后他做太上 皇,最后把他迎回来了。但是他郁郁寡欢,最后死掉。哀公为什么没 做成?是孔⼦的主意不⾏,还是哀公的⼈不⾏?我倾向于认为,哀公 这个⼈不⾏。那孔⼦教他了没有呢?我相信教他了,但孔⼦教他的肯 定不是五道三德九经。
好,再往下看。我为了讲这堂课,我专门做了个表——九经是什 么,修习九经的目的,还有就是实现九经的⽅法。刚才说的是忠信重 禄,是体群臣,报重礼,忠信重禄,这是第五条。我们讲第六条,⼦ 庶民百姓劝。他用的⽅法是什么呢?第六条,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 也。这个肯定⽆⼤错,因为什么呢?你让爱民如⼦,所以你使用它的 时候让他出劳役徭役的时候,不能误了农时,“时使”不能误了农时的 出徭役。
“薄敛”就是你收租⼦,不要收那么重,所以劝百姓也。没⼤错, 但没⼤用。为什么?熟读中国历史,哪怕只是现代史,你也知道:⼀ 代君王获得⼈民的⼼,最好的⽅法就是均田,当然现在是直接税。获 得⼈民支持,只有这⼀条⽅法——均田、⼟改。你说现在就这个样⼦,统统被三桓收了,然后你说你想“时使薄敛”。
如是夫⼦出主意,请问夫⼦:三桓专鲁,百姓在三桓⼿上,他跟 谁去“时使薄敛”呢?你对党校国王班讲这个课,对处理他现在眼前迫 切的问题有意义吗?第六条。第七条,“来百⼯财用⾜”。来百⼯是为了财用⾜。怎么来百⼯呢?这倒是也还算符合经济学常识,他说“日省月试,既禀称事”。什么意思呢?
他就是说,你要想让劝百⼯,发展⼯商业,你就得搞计件⼯资。 日省月试,就是看他每天、每个月完成的⼯作量,然后从仓库里去给 他拿,分给他粮食。就是按劳取酬,所以就能劝百⼯了。道理上也没 错,就是多劳多地,计件⼯资,多劳多得,所以劝百公。经济学上也 说得过去。但是不是这样就能发展⼯商业呢?我也认为肤浅了。如是 夫⼦,已是67 岁以上的⼈,他对发展⼯商业应有想法。
好吧,我们不展开了,因为发展⼯商业其实我也有想法,怎样才 能让⼯商业兴旺起来?其实我国改⾰开放之后的做法是对的。但来百⼯解决财用不⾜,不是日省月试,既禀称事。伪造这个的⼈,这个学 养差很远。第⼋条“柔远⼈“,柔远⼈是为了归四⽅。那么如何柔远⼈ 呢,如何怀柔天下的那些赤⼦、⼈才呢,如何让四⽅来归呢?他说的 话,能活活把你⽓死。
他说,“迎来送往,嘉善⽽矜不能,所以柔远⼈也“。别⼈来这个地⽅,有两种可能性,⼀种可能性是他原来⽣活的不⾏,他找个地⽅,和平宁静的地⽅,他来了。如果他那个地⽅就已经很好了,你这 个地⽅必须比他那个地⽅更好,他才会来。你迎来送往,很客⽓,对 他善待他,并且能解决他的实际问题,所以就柔远⼈了?那么钱学 森、李四光因何⽽归国?是因为中国比美国更舒服?
柔远⼈,不是用“迎来送往,嘉善⽽矜不能“啊,柔远⼈是因为远⼈与你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抱负,你这个地⽅寄托了远⼈的全部的理想 和抱负,并且能给他提供比他以往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未来,主要是 能实现他的理想,才能柔远⼈,才能天下归⼼。是周⽂王、周武王在⼋百里秦川构建的那⼀个未来的前途的景象和良好的环境,才能柔远⼈啊,迎来送往不⾏的,只给⼀个免签,就想柔远⼈吗?
第九条“怀诸侯”,怀诸侯这⼀段是抄的圣⼈以前说过的话,“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薄来,所以怀诸侯 也”。我跟你说,这绝不是圣⼈告诉哀公的,因为这句话应该说给周 天⼦听,“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薄来,所 以怀诸侯也”,这都是应该说给周天⼦听的,跟哀公没关系,你跟哀 公说这个,哀公自⼰也想揍你。
好吧,这⼀段我不解,因为“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这个 可能⼤家也知道这个意思,不知道互联⽹查⼀下就⾏了。“凡为天下 国家有九经,所以⾏之者⼀也”,就是你要是治理国家的话,你就得 照这⼏个原则去做,必须把这个九条统⼀起来,所以⾏之者⼀也。我 今天讲这个《中庸》,我感到了⼀种说不出的感觉。我国自⼰有非常 优秀的⽂化传统,我们有自⼰的圣⼈,但我们在处理史料,处理重要 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有这么多思想家、学者,怎么能错到这个程度 呢?
好,讲最后⼀段话。这段话我相信是圣⼈的原话,“凡事豫则 立,不豫则废”,这才是圣⼈要说的话。每⼀件事情,凡所有的事 情,你必须有准备、有规划、有⽅案,不然你要是没准备、没规划、 没⽅案的话,有可能半途⽽废啊。这才是他要给鲁哀公说的,要有⼀ 个完整的去三桓的⽅案,不是脑门⼦⼀热,不是去外边借个兵,也不 是从⼀件小事上面搞个小政变什么的,你就能把这三桓专鲁的事情解 决了。⼀个老⼈家他非常的叮咛,哀公也不年轻了,凡事豫则立啊。
你看⼈家圣⼈是怎么解说的,什么叫豫?就为了⼀个豫字讲了四 个定,这四个定流传千古。“⾔前定则不跲”,不跲就是不结巴,你不 要轻易开⼝,因为你是鲁哀公,⼀旦开⼝,就不能结巴。⾔前定,就 是你说话之前要全部想周全了,不然不能开⼝啊。“⾔前定则不跲,
事前定则不困”,你如果事前没有想明白,不要起事啊,不要动啊,
不能乱来啊。
还真给圣⼈说准了,你说你想去借越王的兵,借越王之⼿平三 桓,平三桓你要想周到了,因为你的⽅法是去越国做⼥婿,这个事情 在逻辑上面貌似成立但也问题很⼤。你这个事情还给泄露了,结果让 季孙⽒孟孙⽒叔孙⽒全都知道了,最后⼈家提前动⼿。这个事前不周 密,你可不就困住了?事前定则不困,你事前就要把事情想明白了, 不能⾛⼀步看⼀步,⼼⾎⼀上头,就决定娶⼈家闺⼥。
“⾏前定则不疚“,先是讲你说话,其次是讲事情,他是层层递 进,这才是圣⼈的逻辑。⾏前定,就是你动⼿之前,你必须要想透彻 了,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前定则不疚,⾏前你已经想的极 为明白了,所以你不会后悔,你会接受所有的后果,因为你⾏前你已 经知道最后的结果,可能会是什么样结果,所以⾏前定则不疚,你不 会后悔的,你不会难过的。最后你,这个家被⼈抄了,你又逃到越国 去,哀嚎痛哭的、捶天顿地的就没有意思,都让圣⼈给说中了。
“道前定则不穷“,什么叫穷啊?穷途末路,⾛不通。当你这个 道,就是你这个路、你这个⽅法、你要去⾛的这条路,提前就要想好 了,你既要有直路,也要有备用道路,还要有退路,你才不会穷途末 路啊。道前定则不穷,你道前未定,你上道了,你这不是最后的结局 就出来了吗?这最后这⼀段才是圣⼈说的,圣⼈前面说的不知道被谁 给删了,变成了五道三德九经,这不像话。
好。其实这篇⽂章虽然有诸多问题,但里边有些东西是非常重要 的。第⼀讲我觉得非常重要,今天这⼀讲我请⼤家务必要注意四定, 要考虑清楚,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特别是帝王的决策。中央党校 国王班里边教的有用的是这四定,“⾔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
⾏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请你们每⼀次做重要决策的时候,
要考虑四定,你说的时候想明白了吗?这个事筹划的清楚了吗?动⼿的时候,你知道要后悔吗?最后如果⾛不通怎么办?⼀定要四定。
好吧,今天这拎⼤锤有点辛苦,我有点累了,今天就讲这么多, 明天下午如有时间我随便聊⼏句。因为已经进⼊到甲辰最后⼀⽘了, 热闹的很,那⼤家还是担⼼,⼀个是担⼼国家这个路⾛的对不对。反 正也没有哀公问政这样的事情,我们也不必要自⼰去回答哀公的问 题,我们回答老百姓自⼰关⼼的⼀些事情。所以明天下午三点钟前后 有空,我再跟⼤家聊⼏句。好,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