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中庸第十七讲:问政章之三

2024-12-21





283 中庸第⼗七讲:问政章之三

20241221

⼤家好!今天我们讲《中庸》第⼗七讲,第⼆⼗⼆章之三《问政章》。今天《问政章》就结束了,⼤体上《中庸》的⼀多半的内容结 束了,今天算是做⼀个小结。我还是给⼤家念⼀遍吧,因为这《问政 章》之三呢⼗分重要,它是整个《中庸》承上启下的最关键的部分。 在⼆⼗章之前都是以陈述圣⼈的论述为主,⽽在这之后则是以⼦思的 思考为主,非常关键!

我念⼀遍:“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治矣;获乎上有道, 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 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 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之道也。诚者,不勉⽽中,不思⽽ 得,从容中道,圣⼈也。诚之者,择善⽽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 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 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 也。有弗⾏,⾏之弗笃弗措也。⼈⼀能之,⼰百之;⼈⼗能之,⼰千 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是孔老夫⼦谆谆教诲哀公!虽然有些陈述上的问题,是不是孔⼦的原话呢?我不知道孔⼦的陈述是不是被精确的记录,但我已经感 受到孔⼦对哀公的那⼀份⼼思。

今天这⼀节我想倒着讲,因为今天涉及到的概念非常重要,并且 对后半部分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既是对前⼆⼗章的总结也是对剩余

(⼀共三⼗三章)⼗三章的⼀个开篇,我想对⼗七章⼀直到⼆⼗章做⼀个总结。我⼀直认为《中庸》这本书应该作为中央党校的必修课,

其中最核⼼的部分就是⼗七章到⼆⼗章这四章,他讲的是政治伦理,

非常重要!

我们今天讲的第⼀个部分,我想讲⼀下是《⼤德寿命》,这是第⼗七章里边他讲的这个最关键的⼀个意思。我念⼀下第⼗七章其中的⼀段:“诗曰:「嘉乐君⼦,宪宪令德,宜民宜⼈。受禄于天。保佑 命之,自天申之。」故⼤德者必受命。”

在这⼀章还有⼀段话非常重要:“故⼤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 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我希望平台上的所有的朋友,和以后将来有⼈能听到这堂课的朋友,务必记住这⼏句话:“故⼤德者必受命”,⼤ 德必受天命。请注意这段话:“故⼤德必得其位”,如你未得其位,请 相信你⼤德修⾏未到。“⼤德必得其禄”,如你未得其禄,请相信你⼤ 德修⾏未到。如你未得其名,请相信你⼤德修⾏未到。如你未得其 寿,请相信⼤德有亏呀!

明年值年卦是“⾰卦”,⾰卦让⼈想到了⾰命。“⾰命”⼀词2500年 前就有,指的汤武⾰命,汤是指商汤,武是指周武王。商汤推翻了 夏,周武王推翻了商,他们属于这种承天命改天换地、改朝换代,叫⾰命。不是每个⼈都能承天命的,孔⼦说“故⼤德必受天命”。

所以“德”就变成⼀个⼤问题,⼤德就变成了⼀个极⼤的问题。我 们今天要讲“⼤德受命”首先要解释何谓“德”?“道德”两个字我们常常 的用,但何谓“德”?其实未必每个⼈⼼里有数。我来解释吧,道之⾏ 谓之德!你⾏道就是德,依道而行就是德!⼤道之⾏谓之⼤德!笃⾏

《中庸之道》是为⼤德!

在《论语·里仁篇》边有⼀句话:“君⼦怀德,小⼈怀⼟”,这是君⼦与小⼈的重要区别!怀德者君⼦也!怀⼟者小⼈也!为什么“怀⼟”?因为怀⼟的⼈有亲有私,可能会欺。那么什么是“⼤道之⾏”

呢?用孙中⼭的话来说“天下为公”,用⽑泽东的话来说“为⼈民服务”,

实际上是为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德”是明白道之后的⾏为。

曾参在《⼤学》开宗明义——“⼤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于⾄善。”这三句话“明明德、亲民、⽌于⾄善”构成儒学三纲, 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明明德”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明明德”?第⼀ 个“明”是明白,动词。第⼆个“明”是光明。“明明德”是什么意思呢?

曾参的意思包含了四重含义。第⼀,会明其德,就是让你达天 道。会明的意思就是你⼼灵对“道”的感悟,然后做出的事情。致明其 德就是你很聪明,很努⼒,你在寻求天道,并且把事情也做了,它算 是顺民意。内明其德,你知道你的第⼗套迷⾛神经算是明乎身。外名 其德就是你能将你理解的“道”用在身体⼒⾏上,是呈乎身。“明明德” 其实是每⼀个儒⽣修⾏必须做的事情。

它是进⼊君⼦的路径,它是进⼊君⼦的必须⾛的⼀条路,它是路 径。“明明德”你才能受命。请不要抱怨你没有得到你应得的位置。请 不要认为你委屈了,因为⼤德受命,⼤德必得其位。请不要觉得钱 少,因为⼤德必得其禄。请不要认为自⼰默默⽆名,因为⼤德必得其 名。请不要自⼰觉得身体不好,寿命太短,因为⼤德必得其寿。

在《中庸》第17∼20章,“⼤德受命”的这四个章节,其中第20章 是最长的超过千字。“哀公问政”我说了其中第⼆个部分我觉得可能是 伪,但我也没有证据来证伪。我也讲了最后这⼀段其实有诸多的问 题。但我想了想还是按我的意思来讲,按我的想法来讲。因为我老觉 得朱熹他是怎么了?以朱熹的⽔平不应该,但他确实是讲的问题非常 之⼤,问题非常之⼤。在谈到的这个问题上,我想多啰嗦两句。

因为《道德经》上对“德”的陈述非常的多,其中有⼀句话我印象 极深。就是老⼦说“上德⽆德”很多⼈⽆法理解这句话。为什么上德、 最⾼等级的道德是没有道德。“上德⽆德”它不是上德缺德,它是最⾼等级的道德。不会意识到自⼰是道德,是德。“上德⽆德”是⽆意识之德,是不觉之德,是自觉之德,是自然之德。这是⼏乎圣⼈的⼀种状 态。⼀会⼉我们讲孔⼦的今天的课里面他讲了“上德⽆德”。

好,我们进⼊今天的主题,我刚才念了⼀遍了。第⼀句话就争论 2500年。“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治矣。”因为今天这堂课有两 段话非常重要,⼀个是得⺠。为什么民不可得啊?第⼆句话是今天课⽂的眼,叫从容中道,中庸之道。第⼀句话就是“在下位不获乎上, 民不可得⽽治矣。”所以我对朱熹的解释,对这2500年以来的,以⾄ 于当代学者对这句话的翻译,通通进⾏了否定。因为孔⼦在前面说了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他就说你在上位不要欺负下边的⼈,你处在下边不要攀援上面。 在这⼉他为什么要说“在下位不获乎上”,他就是想获乎上呐。“在下 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治矣。”为什么下级的同志不能获得上级领 导的信任,所以就不可得民呢?所以得不到民,所以就国家⽆法治理 呢。所以按照朱熹的解释,就是你作为⼀个下级同志,你⼀定要获得 领导的信任、赏识、接纳,你才能得到⼈民群众的支持,才能治理好 国家。显然这是胡说⼋道。

第20章是“哀公问政”,这是哀公问政的最后⼀部分。孔⼦跟哀公 说“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治矣”。难道是教育哀公获得周天⼦ 的赏识吗?获得周天⼦的赏识,所以老百姓就会拥护你了吗?所以你 就可以治理天下了吗?显然孔⼦在“三桓专鲁”的情况下,没有意思讲 这样的话。不是教哀公怎么获得领导的信任。显然所有的翻译都是错 的。此处孔⼦不是让哀公获得领导的信任,⽽是让哀公如何获得下属 的信任。

这段话全部是反问“在下位不获乎上”,假设你不获乎上,民不可 得,所以就不能治理。“获乎上有道”——他说你获得上级领导的信任是有办法的。“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不上矣。”他还是用的反问。他没有说你获得朋友的信任,你就能获得领导的信任,他不是这样说。他 说你要是不信乎朋友,你不被朋友信任,你就不获乎上,你就不能获 得领导的认可。“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按朱熹的解 释就是你要想获得朋友的认同,它也有它的道,有它的办法,就是你⼀定要“顺乎亲”。“顺乎亲”按照朱熹的解释就是你⼀定孝顺双亲,你孝顺双亲了,你就能够让朋友信任你。

“顺乎亲有道”。他说孝顺双亲也有它的道,也有它的窍门⼉。 “反诸身不诚”还是反问。如果你的身,你做的事情不够诚实,那么你 也不能算是孝顺双亲,就是要诚实。“诚身有道”就是你要是想诚实, 要认认真真的真诚的做好每件事情,它也有它的道理,就是你要明乎 善。“不明乎善,不诚乎身”全部是反着说的。“不明乎善”如果你“不明 乎善”,”不诚乎身矣”。这里边提出⼀个重要的问题——善。在这⼉,我先不把这段话作解释,我先讲⼀下何为善?因为这是儒家经典里面非常重要的部分。

那么什么是善?我们今天通常是指善良说这个⼈⼼善。是指他慈 悲、仁慈。但中庸之道的善不是这个意思,中庸之道这个善是恰到好 处的意思。所谓中庸之道恰到好处,⽽不是⼀般意义上的善良,不是 这个意思。这里边我想再说⼀下⼦:上天⽆亲、圣⼈不仁、上德⽆ 德。

我们为什么说天道⽆亲,天有亲吗?天没有亲疏远近。天道⽆ 亲,天道⽆私,天道⽆欺。天道⽆亲,没有亲⼈,天道没有私⼼,所 以中庸,所以他恰到好处。⼀个⼈⼀旦有了私,有了亲,就有可能会 偏离中道。天道⽆亲,圣⼈不仁,圣⼈为什么不仁呢?圣⼈该对谁仁 呢?对左边仁就是对右边的不仁,对前面的仁就是对后边的不仁。

⼀旦有选择,就有了分别,就立刻离开了中庸之道。为什么孔⼦⼀再强调中庸之道?难呐!难如蹈白刃,超过你在⼑刃上⾏⾛,就是 不好拿捏。天道⽆亲,天道⽆私,天道⽆欺;圣⼈不仁,圣⼈不易, 上德⽆德。因为就是为了这个善。因为要做到明善,太难了。但是你 不知道明善,你看曾⼦说的⼤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 善。

明明德我讲了,亲民我不用讲。止于至善,要停在正中间的位 置,刚刚好的位置。不是让你⽌于你那个稀里糊涂的善良上面。不是 让你出于亲、出于私的仁上面。不是让你出于亲、出于私的义上面。 当你有了这种非圣⼈之仁,非圣⼈之义,你有了下德之德,其实你已 然不善,更⽆法⽌于⾄善。这篇⽂章非常重要。

因为他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法,请注意三个,第⼀,这是给哀公 讲的,不是让哀公去做好周天⼦的⼯作,才能治好民众,不是这个意 思,完全不是,好吧。我倒着来讲这⼀段。他实际上是倒装了,他就 说你要想取信朋友,你就得孝敬双亲。你要想孝敬双亲,你就得真 诚。你要想真诚,你就必须得明乎善。我倒着来,第⼀句话明乎善, 当你明乎善,你才能诚乎身;当你成乎身,你才能顺乎亲;当你顺乎 亲,你才能信乎友,这是说给哀公听的。首先你要懂得什么叫明善 呐!

明乎善你知道中间在哪里?他其实是在暗指哀公有亲有私,做不 到天下为公,所以要他明乎善。明乎善之后诚乎身,你才能身体⼒⾏。明乎善是⼼啊!⼼明乎善,才能身体⼒⾏,做到公正。什么叫顺 乎亲?请把这句话先忘掉,不要动不动就翻译孝敬⽗母。顺乎亲可以 理解为顺乎民意。亲也是民、老百姓,顺乎亲,顺乎⼤家的意愿。

信乎友,最后是获得所有的下级,⽆论是官吏,⽆论是军官的支 持。当你能做到明善诚身顺亲信友的时候,下边的⼈就会跟随你,获乎上他就会跟随你,他们跟随你。你就得到老百姓了。民可得不是民不可得,得到老百姓天下则⼤治。我再来⼀遍,可能孔⼦是故意这样 倒装的,这个句⼦整个是倒装。当然孔⼦哲学修为非常⾼,他喜欢用 这种⽅法来解释,但是后⼈读起来很累。孔⼦说:首先你要明乎善。

其次,你必须诚乎身,再其次顺乎亲,最后,要信乎友。明了 善,你知道中庸之道在哪里,你知道最好的那条路在哪里?并且诚乎 身,身体⼒⾏,百折不回;顺乎亲,顺乎⼤家的意思,亲是民意,顺 乎⼤家的意思,赢得所有的官吏和军官的支持。在此基础上,你就获 得了所有⼈的支持。由此,老百姓民⼼你就得到了,所以可以天下⼤ 治。这⼀段真实的意思:如我彻夜不眠与孔⼦的对话是对的,就是这 个意思。

好,我们往下⾛。“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之道也。”这里 争议也很⼤。朱熹说诚的意思是真实⽆妄,我觉得也可以。但我不这 样解释,我的解释什么叫诚?诚是浑然天道,浑然不觉,浑然不知。 浑然不觉就是你根本就没有去思考,你的⼼就符合天道,浑然天道, 我将浑然天道谓之诚,非有意而为之。浑然天道。

诚者,天之道也。就是你那颗红彤彤的⼼天然与天道暗合。诚之 者实际上是你⼤脑认识到这是天道,所以按照去⾏⾛,所以他是⼈之 道。就是有意而为之者,人之道也。请注意下边的话。“诚者,不勉⽽中,不思⽽得,从容中道,圣⼈也。”你知道我的意思,诚者浑然 天道的⼈不需要别⼈勉励的,他自然就在中庸之道上面,不勉⽽中, 不思⽽得,他根本不用思考,他就可以得到最正确的道路。

他就能得到最好的⽅法,他就能得到最好的结果,“不思⽽得, 从容中道”,他非常从容的⾏进在中庸之道上面。这种⼈是圣⼈,圣⼈也,因为他浑然天道,浑然天成。他就在中庸之道上,他说“诚 者,不勉⽽中,不思⽽得,从容中道,圣⼈也”。显然,哀公不是圣⼈,哀公不是诚者。那么孔⼦得教哀公,你个不是诚者的⼈,不是圣⼈,你怎样才能从容中道,才能得民⼼⽽治天下呢?所以孔⼦有了以 下的解释,“诚之者,择善⽽固执之者也”。

诚之者就是,你不是有那种天才的悟道的能⼒,你是通过后天学 习了解到中庸之道。你身体⼒⾏这个中之道,诚之者。择善,又是个 善字吧,择善要想办法找到那个中庸的位置,紧紧的抓住他,固执之 者也。诚之者,是故择善⽽固执之者也。你是努⼒的寻找,死死的抓 住,坚持下去那样的⼀个⼈,哀公,你就是这样的⼀个⼈,好吧,择 善固执。

怎么择善呢?下边解释非常的好,这里好多成语。“博学之,审 问之”,请注意,中间的学和问,第⼀段学问。第⼆,“慎思之,明辨 之”,中间两个字,思辨。笃⾏之请注意,⼀共六个字,牢记学问、 思辨、笃⾏。要博学,因为你不知道,你不在中道上面,你根本就不 知道中道在哪,你要寻找它,所以你要博学。审问之,你要详细的很 深⼊的去请教去询问,去找老师。慎思之,要非常细腻的思考,就如 同我给⼤家讲中庸之道似的,慎密的思考。

如同我备课⼀样,必须缜密的思考,⼗遍、⼆⼗遍的反复,纵着 推、横着推、倒着推,慎思之、明辨之。你要清清楚楚的确认了,它 就是善,它就是在中间,它就是中庸,我找到了,这个就是。他离开 了亲,离开了私,离开了欺,他是真正的接近天道、接近圣⼈、接近 上德的东西。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旦找到以后,笃⾏之。 笃,坚定不移,咬住牙⼝,死死抓住,绝不放松。

后边,他知道哀公的性格,所以他反反复复。因为孔⼦在哀公的⽗亲那个地⽅做过⼤司寇,应该算是哀公的长辈。另外他被哀公的⽗ 亲重用过,原来哀公的⽗亲想用孔⼦来削三桓,但是孔⼦没做到,当 然种种原因没做到。等他周游列国回来,哀公仍然面对同样的问题,

他开始教他怎么办?所以朱熹讲那个东西确实不对,他是不符合这个历史现实。“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这是⼀个长者,⼀个老师对学⽣的严格要求。

如果你没有学过你不知道的事情,请你马上学习。没学到你能够 搞清楚的时候,不能放下。有弗问,问之,你要是有什么东西自⼰搞 不清楚,读也读不懂的,你要问呐,问之。没问到你清楚之前不能放 下,要⼀直问下去,要⼀直问。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你如果 在思考⼀个问题,你要⼀直坚持思考,如果没有得到结果,你算算数 都没算出结果来,你不能放下,要⼀直做下去。有弗辨,这个辨不是 辩论的辩,是辨别的辩。辨之弗明,弗措。

很多时候,其实⼈们都在辨,辨前后、辨左右、辨上下、辨好 坏。辨之弗明,弗措也。他让你辨的是对和错,是⼆元吗?No!中 庸之道讲的是让你找着中,你当然知道左和右,知道左和右之后你当 然知道中在哪里。你如果不知道中在哪里,问题可就⼤了。辨之弗 明,弗措也。就是你要是没弄清楚的话,你可千万不能放下。如果你 放下了,你硬去做,可能会出⼤问题的。在这里我想举例⼦。

其实中庸之道在路线上面是个⼤问题,比如说⾛资本主义好,还 是⾛社会主义好?要不要辨?那么辨之。那么,怎么才知道资本主义 是好的,或者社会主义是好的?你知道我国舆论场上面,你看到我们 所有的专家学者里边有些⼈很右,他们认为只有新自由主义可以救中 国。也有⼀些⼈很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那个社会主义还是 延安社会主义,或者是解放区社会主义,或者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或 者是⽂⾰社会主义。他们说的对吗?辨之。弗明弗措也,明了吗?

结果没搞清楚就开始措。有措,措施的措,那就是⽂化⼤⾰命。 搞清楚了,左边也不⾏,右边也不⾏,中间在哪里?中庸之道就是三 家⽃地主,国家资本、社会资本和⾦融资本三⽅⽃地主,那就是中庸啊!中庸之道找着了,可以措了,可以作为措施,可以履⾏了,中国道路就出来了!要知道,要问、要学,⾄少你得知道。

要学、要问、要思、要辨,到了辨这个地⽅,应该已经出来了, 找到了。找到之后,弗⾏⾏之,弗笃弗措也。⼀旦认定这个道理以 后,不要动摇了,坚定的⾛下去。笃⾏之,不要放下,坚定不移的⾛,可能有⽆数的挫折,可能有⽆数的问题,但你相信你只要坚持下 去,就⼀定能够成功。还不放⼼,所以圣⼈又加了⼀段话。“⼈⼀能 之”,别⼈找到那条路了,⼀次做成了,“⼰百之”,你可能要⼀百次 的去努⼒。

我们的党1921年成立,⼗三个⼈建党,最后留下来的是⽑泽东和 董必武。⽑泽东当时被⼈瞧不上,所以做个书记员。书记员的意思就 是:写字快,做个记录员,做个秘书。董必武年纪太⼤,⼤家也瞧不 上,这么老⼀个老头参加共产党。只有这两个⼈⾛完了全程,只有他 们两个⼈⾛完了全程。你知道不是⼀般意义上的“学”和“问”,也不是 “思”和“辨”,是“笃⾏”,⼀次接⼀次的失败啊!先是相信俄国的道路, 先是相信从城市运动做起,依靠精英⼯⼈。

先是想跟国民党合作,最后统统失败了,⼀次次试错。但有个⼈

——⽑泽东,他能“笃⾏之”,百折不回,在⽆数次的试错之中仍然坚 持,终于找到了⼀条正确的路。⼈⼀能知。列宁⼀次就把俄国⾰命成 了。但⼰百之,要有⼰百之的决⼼哪。⼈⼗能之,别⼈⼗次就能做 成,⼰千之。它不是让你加⼀个零,是加两个零。圣⼈对哀公的要求

——⼰千之,要⼀千次的去做。

“果能此道矣。”你真的能做到,能⾏此中庸之道,“虽愚必明。” 虽然你很笨,但你也可以变得明白起来,聪明起来。“虽柔必强”,虽 然你性情柔弱,但你也必定可以刚强起来。其实最后的⼀共是三段, 不长,并且我相信最后这⼀段是应该是孔⼦的原⽂,但是表述是不是孔⼦原来就这样表述的呢?我不得⽽知。因为类似于: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治矣。我相信 99.999999% 的⼈都会按照朱熹的翻 译,就是:在下位不获乎上——处在下边的⼈如果不获得领导的赏 识,那么就如何如何。但孔⼦不是这个意思。

我其实今天讲这篇⽂章,我⼼情是激动的。因为我知道这篇⽂章 对每⼀个朋友的意义。我为什么说它应该是作为中央党校的必修课 呢?因为这里边涉及到非常重要的概念,必须得明白这个“善”的含 义:明乎善,诚乎身,顺乎亲,信乎朋。这明善、诚身、顺亲、信友 也是成功学。它不是鸡汤,它真的不是鸡汤。你试着想想,你做不成 事情的原因,是不是这四个字,四段论没做好。孔⼦真的厉害,圣⼈ 说的这话是有道理的。

明乎善,不是让你做君王明乎善,你做⼀个小小的⼯作⼈员也要 明乎善。你做⼀笔小小的投资也要明乎善。你明乎善了吗?“善”是不 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中庸之道啊。你为什么能找到那个最 重要的节点呢?那个善,能抓到那个善。孔⼦也说了:博学之、审问 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五之。学问、思辨、笃⾏。孔⼦在说 什么呢?要你通过“五之”这样的努⼒来首先明善。

明善之后就是诚身。诚身的意思,诚乎身的意思,身就是身体⼒⾏,就是认真地、真诚地、努⼒地去实践,诚身。去实践,找到那个 点。即便是你⼯作上那个点,你投资上那个点,你在居家⽣活上那个 点,那个善的那个点,你⼀定要找到,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 辨、笃⾏,⼀定要找到。找到那个善以后,身体⼒⾏,诚身。什么叫 身体⼒⾏?笃⾏之,咬定青⼭不放松,认死理——我们说了按既定⽅ 针办,说了短股长⾦。明善之后就是诚乎身呐。

后边这两段话就非常重要了,因为前两个部分是关于你的,后边 这两段话是关于天下的。顺亲,当然你可以理解为顺亲就是顺乎亲⼈的意愿。顺亲其实可以将它扩展为——顺乎民意。信乎友,朋友信赖你,得到了外援呐。顺乎亲,民意有了,朋友的支持,是不是就可以 办⼤事了呢?明善、诚身、顺亲、信友,民可得⽽治矣。整体上圣⼈ 教的都是这个了。

圣⼈非常地真诚,⼀个老⼈家千叮咛万嘱咐,话虽不多,但是因 为它里边用的都是反问。不成,怎么样;不明,怎么样;不顺,怎么 样;不信,怎么样。他用的是这样的,其实⼀层层地递进。我将它反 推回去,整篇⽂章的,整篇哀公问政的第三部分你就恍然了。并且, 这里边有些东西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并且,这些东西我们是要交给⼦ 孙的,留给学⽣的,留给朋友的。因为⼀日得识中庸之道,终身受 益,不会再犯低级错误。

我刚才讲了⼀个“善”字,“善”字多么的重要。我还讲了⼀个“德” 字,我今天讲这个“德”字。好多朋友说将来能不能讲⼀下《⼤学》? 我不能承诺,但我知道《⼤学》重要,因为《⼤学》开篇这段话其实 争议也是⼤:⼤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我觉得曾⼦、孟⼦比孔⼦说的都简洁明白。⼤学之道当然是指⼤⼈之道了,对 吧?⼤⼈之学,⼤⼈之道。明明德,不是让明德,是明白,明——光 明的、辉煌的道德。

明德之后的第⼀件事是什么?是亲民。曾⼦说的,曾⼦最了解他 老师孔⼦。那是顺乎亲吗?不是,是亲民。是亲民,是民心,民意, 那才是上天之德,那才是明明德。让你先搞清楚明明德,然后让你懂 得亲民,最后⽌于⾄善。既然是亲民,为什么要⽌于⾄善?因为如你 有私,我说了天道⽆亲。如你有私,如你有欺,就不是⾄善,就⽆法 亲民。我今天在账号说⼏句不该说的话,不该说的话。

我们当下的舆论场,很多⼈是容易⾛极端的,喜欢用⼤词,用⼤词的意思就是喜欢用⼀些⼤的概念,比如说在某些事情前面冠以“⼈民”⼆字,冠以“独立”⼆字,冠以“善良”⼆字,总之喜欢在前面加⼤词。

⼀旦加⼤词,其实你的倾向性分别⼼就出来了,⼀旦出来以后,“天 道⽆亲,圣⼈不仁”你就做不到,“上德⽆德”你更做不到,你⾛偏 了。

所以为什么我在批新自由主义的时候非常注意同时批判旧社会主 义,新自由主义和旧社会主义我是同时批判的,因为它有亲,它有 私,它偏了,它的仁可能是对另外⼀边不仁,它的义可能是对另外⼀ 边不义。圣⼈不仁,圣⼈不义,不是圣⼈不想仁不想义,因为圣⼈如 果说仁的话,那就是特定的仁,⼀旦有了特定的仁,就会出伤痕⽂学 了,就会出状况的。

我为什么如此的佩服我国的政治家,⽆论是⽑泽东,⽆论是邓小 平,他们近乎诚者,“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之道也。诚者不 勉⽽中”,诚者就是真正得道的⼈,不需要别⼈勉励帮助,他就站在 中间,他就站在中庸之道上。“不思⽽得”,他不需要进⾏那么多的思 考,不需要进⾏那么多的努⼒,也不需要进⾏那么多的折腾,他就能 够得道,并且是从容中道,不是慌乱,不是遍体鳞伤,是“从容中 道,圣⼈也”。你看⽑泽东用的是什么办法?五个字“为⼈民服务”, 得到了天下⼆⼗⼋年,邓小平四个字“改⾰开放”。

中间有没有波澜?有的。但你看他们是很慌乱吗?他们“从容中 道,圣⼈也”。今天我们的⼈,我们的⼲部,我们的同志们,我们不 是圣⼈,我们是“诚之者,能择善⽽固执之者也”。我们能择善固执之 吗?我们能挑选中间⼀下⼦吗?我们能不能不要⼀天到晚的听什么首 经首席,听清北的学者?听,貌似在听,其实被紧紧的束缚在茧房里 边,茧房里边能博学之吗?

只有⼀种声音怎么博啊?你被误导了,你有亲有私了,你有仁有 义了,你能审问之吗?⼀个⼈啊,⽽且那个⼈他有问题的⼈,你问他⼲什么?那么你如何脱离开这些茧房慎思之呢?你如何明辨之呢?你如何找到今天面对内部⽭盾、外部压⼒最好的那条道,那条中庸之道 啊?你为什么不找到它呢?如你找到了它,知道这是中庸之道,这是 最好的路,直接税立法,⽔循环系统性建设,你就笃⾏之。

因为你知道你做的所有的事情是为天下众⽣,你是在⾏天道啊。 “诚者,天之道也”,你在⾏天道,直接税是为了“明明德,在亲民”, 为老百姓好啊,为老百姓好啊,是⾏天道替天⾏道。你知道⽔循环建 设获益者是5亿在农村的农民和8亿有农村户⼝的农民,是真正的扶贫 啊,是让他们获得最美好的⽣活也是拉动消费啊,你知道这才是天 道,是正道,是中庸之道,你当笃⾏之。

孔⼦为什么反反复复强调有弗学、有弗问、有弗思、有弗辨、有 弗⾏?他知道会陷⼊⼀种非常糟糕的茧房状况。哀公如果不是存在这 五个问题,孔⼦为什么要提这五个问题呢?没有博学,你可以多问两 个⼈嘛;没有审问,你可以让⼤家辩论嘛;没有慎思,你可以仔细的 权衡比对不同⽅面的⽅案嘛。你可以明辨嘛,然后笃⾏之嘛。不可以 这样,上来就是有亲有私,上来就有仁有义。

好了,今天的课不能太紧,再⼀激动,这课就离开课了。整理课 件的朋友帮我,帮我弄好,就是把我那个激动的部分做⼀些删减,不 要给平台带来问题,我其实没有任何批评的意思。从下⼀讲开始进⼊ 到⼦思的环节,侧重点是讲那个“诚”字,其实“诚”字别⼈认为是看法 是观点,我认为是儒家最核⼼的修⾏。“诚”字,我将它概述为以⽆间 破有隙,以⽆间⼊有隙。

另外我想⼤家肯定还记得我说的话,⼼学正⼼以中。正⼼以中就 是到善上,修身以和就是诚诸身、信乎友啊,修身以和就可以得民⽽ 治天下。阳明先⽣在中庸上面下的功夫极深,所以推出⼼学,其中⼼ 学里边的要点我也做了我的某种总结和概述,希望⼤家能够记住它们,在日常⽣活上能够经常的运用,有些话就当成咒语⼀样,时时的念叨⼀下⼦。修正自⼰,修身以和,这样你就不会犯低级错误了。

好,没劲⼉了,今天就这么多吧。明天如果有时间,我就闲聊两 句,因为这个甲辰的最后⼀⽘还是凶险万分的,我给⼤家念叨念叨其 实不解决问题,主要是让⼤家⼼安。今天是冬⾄,冬⾄⼤过年,⼀阳 初⽣。⼤家保重身体,锻炼身体,准备度过甲辰最后⼀⽘,迎来新的⼀年。好,周末愉快。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