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中庸第十八讲:诚明章、尽性章

2025-01-04





285 中庸第⼗⼋讲:诚明章、尽性章

20250104

⼤家好!跟⼤家说⼀声新年快乐!甲辰年最后⼀⽘真的凶险!这是⼀个非常特别的时候,确实是重⼤的历史转折关头!越是重要的时 候越需要安静,每临⼤事有静⽓,其中读书就是⼀个⽅法。今天是开 年的第⼀堂正式课,中庸第⼗⼋讲第21章《诚明章》和第22章《尽性 章》。其中《诚明章》极为重要!⽽《诚明章》又是《⼤学》的要义 之所在。前面多数是⼦曰,从现在开始⼦思讲自⼰的话了。

因为前面多数都是《诗经》上孔⼦的话,到了第21章⼦思开始要 论述他的“中庸思想”,这个开始的论述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建立了 我们儒学的非常重要的⼀些概念和逻辑,基本的框架是这样搭建起来 的,他影响了中国⼈2500年。

第⼆⼗章《问政章》我们分了三个部分来讲,第21章《诚明章》 是接续《问政章》的,它实际上表达了如何在问政章提出来的⼀些重⼤问题,这个时候他不再用圣⼈的话,⽽只是用他的理解开始进⼊到 我认为是儒家修⾏和⼊门的最关键的部分,所以我将这⼀章看得非常 重,但它并不沉闷!今天的课应该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我们会谈⼀些 更细致和更具体的事情。老规矩!我先将第21章读⼀遍。

第21章《诚明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 明矣,明则诚矣”。是不是太简单了?⼀共就20个字,但涉及的问题 非常⼤!字数越少,问题越⼤。我们第⼀个要讨论“诚”。何谓“诚”? 然后我们再讨论何谓“明”?他提出了“诚明之道”就是⼊“中庸之道”的 路径,如何诚呢?如何“⾄诚”呢?这是⼀个⼤问题。

我们先讨论 诚,请同学们⼀定要非常注意“诚”!这也是我们⼼学的根本和⽅法。在《问政章》,圣⼈说“诚者,天之道也。”“诚者,

不 勉 ⽽ 中,不思 ⽽ 得,从 容 中道,圣 ⼈ 也。”如 果能够 “从 容 中道”——“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看到没有?孔⼦将“诚” 提到⼀个极其⾼的⾼度,但是古⼈用字惜墨如⾦,越是简单越难参 详。

曾参的《⼤学》有⼋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诚意”在⼋条目的第三,“诚”显然非常之 重要!那么何谓“诚”?何谓“诚者”呢?孔⼦的说法是“诚者,天之道 也。”——天之道,谓之诚。

天之道,天知道,⼀个是⾛之的之,⼀个是知道的知。”天之 道,知天道,⾄天道,它是⼀个非常复杂的逻辑过程,我这样说肯定 就懵掉了。那么圣⼈为什么要用“诚”这个字来描述天之道呢?。“诚” 它的解释是真实存在。那么有“不诚”吗?有的!非真实存在,存于我 们的意识之中的那个东西——我执、法执就是“不诚”。

今天反复要用佛家和道家的叙述来解释《中庸》,因为反复的用 这样的来印证可能容易解说的更清晰⼀些。佛家讲六根:眼耳鼻舌身 意,眼耳鼻舌身不用我解释,你懂的。“意”就变成了在眼耳鼻舌身之 后形成的你的直觉的意识,是你的前五根的——看到的、听到的、闻 到的、尝到的、触摸到的,形成的认识叫“意识”。

通常“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意”是仍然是指“意根”。意根,再往 前⾛⼀步,就是你融合了所有⼈的看法。你⼀出⽣你的妈妈就在你眼 前、你的爸爸在你眼前、你的姥姥在你眼前,他们会告诉你,甜的苦 的好的坏的。那也是个“意”但不是你的“意”,是你接触到的“意”,他 们共同形成⼀个单词叫“意识”,在佛家管它叫“法”。

或者是末那识,眼、耳、鼻、舌、身、意、法,意是共识。形成 你的基本的⼈⽣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就在这⼉了。法——末那 识/ 意根 —— 意 识 。 ⾄ 诚是 什么 呢?诚则明矣的诚, 此处 所谓的

“诚”——天之道也,他说的是超越了法执的东西,就是不是你的眼、

耳、鼻、舌、身、意,以及你接受外部知识形成的法(末那识)。超越了这个东西就叫“诚”。“诚者,天之道也。”

何谓“诚者”呢?就是你能超越法执之后处在⼀种类似于阿赖耶 识,就是到第⼋识的状态。那个时候你再来看天地、看社会、看万物

——“诚者”。你就是“诚者”了,“天之道也。”如果你能达到这样的境 界,“诚者不勉⽽中”,不需要努⼒,你天然就在中道上,中庸之道 上。“不思⽽得”你不需要过度思考,你就能得到真理。你不需要那么 复杂,去格物,去致知。不需要。“从容中道”你就非常从容的⾛在中 庸之道上。结论是圣⼈也,能够做到诚者,你就是圣⼈了。

我再重复⼀下,天之道(天的道)、天知道、知天道、⾄天道

(你按照天道之意,⾏中庸之道)——四部曲。《⼤学》的⼋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与佛家的

《⾦刚经》暗合。因为它有⼀个假设,你不是诚者。你不是圣⼈,你 不是诚者。那么作为⼀个普通⼈,你想接近圣⼈或接近诚者,怎么办 呢?你就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好多平台上的朋友都有⼀定的佛学的根底。有些⼈用了很多的时 间在努⼒修⾏,不光是学习、也在修⾏。他们⼀直想从主观意识、习 性之中⾛出来,就是从主观意识⾛出来,使自⼰的主观与客观相⼀ 致、能吻合。因为主观是⼤脑的逻辑思考的结果,其实是习性的看 法。由眼观之,就是我们的六根得到的⼀些结论,再加上我们间接得 到的知识。其实⽑泽东在《实践论》里是讲了这个逻辑过程的。

佛家的顿悟,就是你能不能从不诚者经过对习性的消灭克服成为⼀个诚者。如果你能做到这个地⽅,那就是《问政章》开篇里边说的 话。“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不勉⽽中,不思⽽得,从容中道,圣⼈ 也。”“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为什么愚蠢的⼈可以变得聪明,柔弱的⼈可以变得刚强?因为他⾛上了中庸之道。“愚”就是习性,是习性遮蔽了你的双眼。你知道⼈⼀旦形成了意识,最可怕的不 是意识,是潜意识。

潜意识非常顽固。我见过很多⼈,我不是说每个⼈都是不诚的, 我是见过很多⼈,他的潜意识他自⼰不知道。已经三⼗六七岁了,她 的潜意识竟然是个⼗四岁的,我见的是个⼥同学。三⼗六七岁了,潜 意识竟然是个⼗四岁的少⼥。她的潜意识停留在那⼉没动,但她⾛进 了社会。非常习性和主观带来的⼀系列的问题使之与社会产⽣激烈冲 突。所以会出现的非常⼤的麻烦。“愚”是习性。“柔”是什么?柔是恐 惧,也是主观的东西。

好多⼈不⼤理解教员,好多⼈攻击教员。攻击教员的原因是他们 觉得教员的学历不完整,17岁⼊小学,这也太过分了。在北⼤是做图 书管理员。⼀本兵书没读过,没进黄埔。据说《孙⼦兵法》也是后边 才读的,打仗的时候还没读。然后就说他是根据《三国演义》和《⽔ 浒传》来进⾏⾰命战争。你说他们说的对不对?从形式上来,他们对 教员的攻击完全正确。但是他们确实没有读过《中庸》。因为你知道 什么叫“不勉⽽中,不思⽽得,从容中道”吗?这就是诚者。

“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不勉⽽中,不思⽽得,从容中道。虽愚 必明,虽柔必强。”战⽆不胜。我们的教员,天纵英才是诚者。但这 样的⼈确实是百年不遇,很难得。多数的⼈得跟着曾参《⼤学》的逻 辑,格物致知,诚意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请注意,今天我 们讲的第21章。它的前两句是“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 明矣,明则诚矣。”什么叫“自诚明谓之性”?说的是教员。

因为他本身是诚者,所以他从诚⼊明是⼀个本能。“谓之性”,本 能,他就⾏。“自明城”从明进⼊诚,“谓之教”就是你不是诚者,你要 通过自明来变成诚者,需要教育,所以“谓之教”。“诚则明矣。”天⽣诚者,他自然就是明的。“明则诚矣”如你通过⼋条目——格物致知,

诚意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可以达到诚的效果。⼦思是个 好同学,是个好老 师 ,他 给 所有 ⼈ 出路 —— “诚则明矣,明则诚 矣。”“自诚明谓之性”说的有这种⼈,对吧。

时间过得真快,好,我们讲今天的第⼆个字“明”。刚才讲了⼀个“诚”字,第⼆个字是“明”字。讨论“明”,还得回到《⼤学》。《⼤学》是这样说的,曾参的话——“⼤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于⾄善。”这个“明”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明”。它是动词的“明”,不是 后边形容词的“明”。《中庸》在第⼀章。

我知道⼤家没好好背。《中庸》的第⼀章第⼀句话是什么?“率 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上⼀章⼆⼗章《问政章》有⼀段 话:“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提到了“明”,明乎善,“善”就是指中 庸之道。我们在⼼学里也讲过这个“善”字,“良”字,明乎善。懂中庸 之道就能够诚乎身。明乎善,诚乎身——“明善⽽诚身”这个逻辑过 程。

致诚是《⼤学》里的前四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它要解 决的是“道”的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解决的是“德”的问题。 所以⼤学之中前四条是解决“诚”,后四条是解决“明”。“明”实际上是 指的⼊世的⽅法。⼀个⼈“明”了,到了最后他“明”了,就可以“择善⽽ 固执之者也”,近乎诚者。诚者率性⽽明,就是真正的圣⼈或者是天 纵英才率性⽽明,他根据本性就⾏了,他就能看到。

⽽明者修道⽽诚,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要修“道”⽽ 诚。我们多数⼈是需要由“明”⼊“诚”的,是需要教的。“自明诚谓之教” 是需要教的。其实这是⼀次双向奔赴,诚者率性⽽明,⽽“明”者修 “道”⽽诚,条条⼤陆通罗马。但因为我们不是天纵英才,不是“诚”者,

所以我们就需要⼋条目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既然是“谓之教”,那如何“教”呢?孔⼦在⼆⼗章《问政章》 给出了答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择善⽽ 固执之。其实整个的四书五经存在的非常重要的⼀点就在于此,就在 于此!⼀个⼈不是“诚”者,但做个明白⼈,“明”——明白⼈,需要的⼯作是⼋条目,《⼤学》里的⼋条目。

是孔⼦教的五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 之,择善⽽固执之。以⾄于以明诚之法⽽⼊中庸之道。请记住这句 话,以明诚之法⽽⼊中庸之道。第⼆⼗章的重要性在这个地⽅。我再 念⼀遍:“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我讲完了,你听是不是很简单?但其实它真的不是这么简单的,虽然 只有⼆⼗个字,它不是这么简单。

⼀定要记住何为“诚”,你⼀定要记住何为“明”。⼀会⼉我们要讲 第三个字“性”。我刚才说了,自道⼊德,就是你天⽣就懂得这个,你 天⽣就是诚者,所以你从道进⼊,道德、道德,从道⼊德是你的 “性”,就是那个“性”,天意、本能。自德⼊道是“教”,道德、德道。 自道德的德,进⼊道德的道是“教”,就是⼦思说的“自诚明和自明诚”。

⼀个是自道⼊德,⼀个是自德⼊道。我知道你可能有点懵。没关 系,今天我的课结束了,请你回家听三遍。因为我今天用了佛家的⽅ 法和老庄的⽅法来解释《中庸》。这样的话你对“诚、明、性”会有比 较深刻的认识。对“诚、明、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修⾏中庸的时候, 你就会懂得“诚明之道”、“诚明之法”。你懂,你会用“诚明之法”,经 常使用“诚明之法”,不光是可以⼊中庸之道,也可以解决你正在面临 的所有的问题。我说以⽆间⼊有隙,如何⽆间呢?

以⽆间⼊有隙,如何⽆间?也是“诚明之法”,⽆⼆⽆别!好,我念⼀下第⼆⼗⼆章,然后我开始讲第⼆⼗⼆章《尽性章》。第⼆⼗⼆ 章《尽性章》:“唯天下⾄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 性。能尽⼈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参天地。这两章为什 么重要呢?

我个⼈认为读完了第⼆⼗⼀章《诚明章》,真懂了,并且能做 了,那么你第⼆⼗⼆章《尽性章》就能达到目的。如果《尽性章》做 完了,你⾄少两件事情你不用担⼼了。第⼀件事情:你绝对不会自 闭,第⼆件事情你绝对不会抑郁。因为你赞天地之化育,参天地。赞 化育参天地的⼈,顶天立地、⽆坚不摧。他就不会自闭,因为你在天 地之间,他就不会抑郁了,因为他已经脱离了我执与法执。这件事情 非常非常重要,我们今天花的时间比较⼤的是在《尽性章》,因为

《诚明章》 ⼆⼗个字是个⽅法论。

⽽要达到的目的是尽性,所以《尽性章》和《诚明章》的逻辑关系非常重要。我们今天讲第三个字“性”。《中庸》第⼀句话就是:

天命之谓性。那什么是“性”呢?我将它这样翻译——“性”是⾃然的本质及运⾏的规律。自然的本质及运⾏的规律。古⼈用词非常简单,管 它叫“造化”。那么理解这个“性”可能需要再次用⼀下佛家的逻辑,佛 家有句话叫“明⼼见性、见性成佛”。

佛家说的这个性,和中庸说的这个性是⼀个东西,他就是自然的 本质与运⾏规律。为什么你看不到自然的本质,看不到自然运⾏的规 律?因为你六根接触到的只是非常表面的短暂的浅显的现象。你看不 到本质,为什么要格物?就是要找到本质。另外,你⽆法发现他们的 规律,所以看到性了,见性成佛,你就可以参天地了,与自然⼀体。 可以参与,可以驾驭。

性,我们作为⼀个解释,那么第⼀句话唯天下⾄诚,为能尽其性,第⼀个唯是唯有,只有天下的⾄诚,为能尽其性。尽,注意这个 动词,不是观其性,不是见其性。佛家只是讲的见性,⽽中庸要的是 尽其性,⼀个尽字⼉。你注意我们将这两句话并成⼀句话,就叫做⾄ 诚尽性。⾄诚尽性是道家所谓的得道。

何为性?刚才讲了,我们现在再回来讲⾄诚。因为我今天讲过诚 和明了,再⼀次讲⾄诚。诚者,你知道了,但什么叫⾄诚?凡有“我⾄诚”皆为不⾄诚。达成⽆妄我⽽⽆我之境界之诚,则是⾄诚。就是 有你在,你的六根,你的法执在,它就不是⾄诚。那不是真实的天 地,是意识或者潜意识里边的天地,不是真实的天地,不是⾄诚。必 须把“我”⼲掉。

打破我执与法执的束缚,造反有理,超越自我,直⾄忘我。⽽与 天地参与天地同,化育共⽣,此为⾄诚。何为尽其性?因为你如果仍 然有我,是你在你的法执里边在打转转,你没有在天地之间参详,所 以你不可能尽其性。你不可能知道⼀切看到⼀切,你不可能知天道, 你也不可能⾄天道。所以⼦思说。

唯天下⾄诚,为能尽其性,才能尽其性。其,尽其性的其是什 么?天命之谓也,天也;性,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中庸第⼀ 句。天命是什么?是指自然伦理。请注意我今天的叙述,天命,我是 指自然伦理。后边是⼈之性,是社会伦理,物之性是科学。你要懂得 第⼆⼗⼆章非常重要,它构成了⼈⽣观、世界观。

第⼆⼗⼆章非常重要,它构成了完整的⼈⽣观、世界观和⽅法 论,先是世界观,然后是⼈⽣观,最后是⽅法论。正好对应的是什么 呢?尽其性的其是天命,是自然伦理,⼈之性是社会伦理,物之性科 学伦理。它构成了世界观、⼈⽣观和⽅法论。有了正确的世界观、⼈⽣观和⽅法论,你⼤体上就⾛在了⼈⽣的康庄⼤道之上了,不会再犯低级的和没有意义的错。这跟你的权⼒身份没关系,跟你的⾦钱也没关系。这是⼈⽣的境界或者最⾼境界。

(怎么突然就有⼀点⼉不通⽓了。)尽其性,是尽观,尽时,尽 物,自然伦理。其实天命这个性是存在于明之外的,他在道之中在明 之外。因为它不可能在德之中,它只是在道之中,在明之外。当你用 道用这个性来回归⼈类社会本源的时候,他就会产⽣⼀系列的变化。 其实是因为你掌握了自然伦理,就是自然的本质与运⾏的规律。

你掌握了自然伦理,可以参天地,与天地同,因⽽战⽆不胜。尽 其性的尽是穷尽之意。能否穷尽呢?难。它是⼀个理想,他要求你不 断的⾄诚、不断的尽其性,是⼀个动态过程,就是我说的正⼼以中, 没完没了,从⽣到死,没完没了,正⼼以中。唯天下⾄诚,为能尽其 性,他是⼀个永恒的过程,跟你的年龄没关系,跟你什么学历所有东 西都没关系,跟你的⾦钱地位没有关系。它只是⼀个过程。

好我们继续。能尽其性,这里边就是能尽天命,则能尽⼈之性。 何为⼈之性呢?我今天来不及批评朱熹和历代的翻译家们对中庸的翻 译,我用我的话来解释,⼈之性就是社会伦理。我在这⼉要说⼈之 性,社会伦理呢想说圣⼈对⼈之性的理解,里边包含了恶,他性本善 但因为习性的原因,他也可能变成恶。善恶之⼈性,形成了⼀整套 的。

⼦思说,你既然开始能够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了,那么你就能够 把握⼈之性——社会规律。那么你就要充分的认识社会伦理,我将⼈ 之性翻译成这样⼀段话:认识和理解⼈类社会的本质以及发展运⾏的⼀般规律,这就是⼈性。认识这个规律做什么用,掌握了社会伦理做 什么用呢?开始有序的规范⼈伦,所以圣⼈提出克⼰复礼。这个礼包 含了⼀共是四重。

第⼀重,是社会伦理。我今天反复用这个词。第⼆重,是社会法理。我们的法律制度。第三重,是社会治理。第四重,是社会学理。 作为⼀个学者,最后将伦理法理治理,做了⾼度的归纳和总结,上升 为哲学就是学理。为什么要写《⼴义财政论》,为什么要写《新社会 主义通论》,它讨论的是最后这个学理问题。从伦理到法理,到治 理,这是尽⼈性,这才叫尽⼈性!尽⼈性的过程,是什么?是明明德 的过程。为什么曾参在“明明德”之后,加三个字。

《⼤学》第⼀句话:⼤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 善。后边这两句话,明明德,在亲民,第⼀位的亲民,为⼈民服务, 曾参说的,在⽌于⾄善。社会伦理当然包含了⼈性,⼈性的恶,但圣⼈要求你⽌于⾄善,择善⽽固执之也。由此,你才能由德⽽⼊道,才 能自明诚,明则诚矣。

我讲到尽⼈之性的时候,你应该能感觉出来⼦思的逻辑性有多 强,语⾔有多么朴实和简单,这绝对是⼦思的话,绝对不是后⼈可以 写的。虽然字数如此之少,但他那种逻辑的张⼒,那种恢弘的⽓势, 绝非常⼈所可以有的。唯天下⾄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如此⼀浪⾼过⼀浪,⽽且逻辑性非常之强,⽽且站在极⾼的角度俯视自然伦理、社会伦理和科学伦理,了不起!

如何尽⼈之性?首先你要认识和理解⼈类社会的本质以及发展运⾏的⼀般性规律。既要认出⼈性之善,也要见到⼈性之恶,然后克⼰ 复礼。从梳理社会伦理,到梳理社会法理,到建立社会治理。从伦理 到治理表达什么?表达⼤学之道,明明德,为⼈民服务,在亲民,在⽌于⾄善,形成⼀个良好的社会⽣态,厉害不?

(莫名其妙的感冒)第三句话,能尽⼈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你 如果懂了社会伦理,你就会懂科学,物之性,就能懂科学伦理。我讲 过自然伦理、社会伦理⾼于科学伦理,为什么我⼀再重复转基因等科学的⾏为,必须在自然伦理和社会伦理的管辖、约束之下进⾏?你不能超越自然伦理,那是上帝的事情,请你不要扮演上帝。你不能超过 社会伦理,你不能胡闹,搞出那么多性别来。那么在此之下,才是科 学伦理。

好,我给物之性⼀个定义,⼀个概念,什么叫物之性呢?认识和 理解世间万物的本质,以及其发展运⾏的⼀般规律。其实天⽂、地 理、物理、化学、⽣物等等,都是物之性。为什么要认识物之性呢? 到这个地⽅,⼦思给出了终极答案,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你如果真的了解了自然运⾏的⼀般性规律,你肯定会赞美天地的 伟⼤,化育万物⽽共⽣。

能尽物之性,变成了赞天地之化育,赞化育。在我讨论的时候, 好多⼈跟我说,为什么要用个赞字啊?赞是认同、欣赏和赞美,这当 然是⼀般意义的理解。赞是⼦思深刻的理解了自然⽣态、社会⽣态的 意义,这是⼀个整体⽣态观,赞天地之化育,他并不认为⽣死啊,吃 掉啊什么……

⼦思不会进⾏⼀般性的道德判断,他对⽣态的整体运⾏有了极为深刻的理解,就是自然⽣态和社会⽣态的理解。你知道圣⼈因为天下⾄诚,忘掉自我,他能腾空三万尺,站在天上来尽其性,看整个的自 然⽣态和社会⽣态。所以他非常了解自然⽣态的美妙,社会⽣态演进 的奇妙,所以他赞天地之化育。另外他要的是赞化育之后的共⽣,与 天地同。赞有两重意思,⼀个是深刻的理解自然⽣态和社会⽣态。第⼆个,终于认识到⼈在其中的位置。

请注意我今天的话,谁在赞呢?是你在赞。为什么要赞?赞不是 认同、欣赏、赞美,赞是顺从,是融,融进,是和合,是共同发展。 你听明白了赞的含义,赞天地之化育。他到这个地⽅提出来天地⼈三 才的关系,当然这里边表达的是天⼈物三者的关系。

通常我们会将天地⼈理解为天地⼈三者关系,其实不是天地⼈,

是天⼈物,还是用我的概述吧,天⼈物三者的关系。因为⼏乎所有伟⼤的科学家,甚⾄包括我国的科学家,他们都承认非⼈格的上帝的存 在,非⼈格的上帝就是天的意思,就中国⼈的古语的天。因为这个自 然⽣态太奇妙了,它太奇妙了,它确实是⼀个天道的东西,就是它是 非常的偶然的⼀个必然的⼀个现象出现。就是可以简单的称之为上帝 吧,天。

那么⼈也是万物之⼀,但是⼈是灵长,⼈可以在天地之间起到⼀ 个非常关键的纽带作用。因为⼈可以驾驭万物,所以⼈既然可以和⽣ 态和谐相处,⼈也可以把⽣态完整破坏。⼈不仅能破坏自然⽣态,⼈ 也能破坏社会⽣态。所以⼈是⼀种很中性的东西,好起来很好,坏起 来很坏。那么,为什么让你赞天地之化育呢?因为诚者是⼈伦的主 宰,他强调的是⼈的主观能动性在客观中的作用,我不知道我说清楚 没有?

我在讲⼼学的时候为什么要讲三性?主体性,你得找到你;适应 性,你得适应两个⽣态,⼀个是自然⽣态,⼀个是社会⽣态,如果你 这两个⽣态都⽆法适应的话,你要不自闭了,要不就抑郁了;创造 性,你面对天的时候,你发现了你能尽其性,看到社会的时候,你能 尽⼈之性,能尽物之性,那么你的创造性出来了。因为我刚才说了,

⼈之性包含了伦理、法理、治理、学理,你可以在任何⼀个部分发挥你的积极的作用。

好,我们讲今天的最后⼀句话,“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 地参矣”。你如果能够顺从、融⼊、和合,并共同演进天地的化育, 你就可以参天地了,你可以与天地⼀体啊。参天地与天地形成⼀体, 万物形成合⼒,天下万物同⼼合⼒,可以改天换地了,因为你与天浑 然⼀体了。这里边呢,“于天地参”,我想多说⼏句。

“参”是进⼊的意思,它的结果是浑然⼀体,不分彼此。我在今天开讲的时候我讲了那四个字“天⼈合⼀”,天⼈合⼀就是你有了“天下⾄诚,能尽其性”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天⼈合⼀,就是⼈已经通天 道,通⼈道,可以⾏中庸之道。

天⼈合⼀,通常我们听到这个词认为它是个境界,但是我们看到⼀些特殊的奇迹的时候,我们认为确实天⼈合⼀是存在的,比如说教 员。因为他通了天之道,因为能⾄诚,⾄诚尽性。天⼈合⼀之后,他 基本上可以从容中道,不犯错误,战⽆不胜这样的⼀个情况出现,我 们见过的。另外呢,其实更加重要的还不仅仅是这个地⽅,因为我们 看到⼈类的悲剧。

多数时候,我们见识的个⼈的或机构的悲剧,都是因为违反了天 道,违反了⼈道,违反了物道,三道全部背反,然后出现⼀系列的问 题。在⼈之性这个问题上尤为严重,因为社会伦理乱了,社会法理不 清晰,社会治理出现了剧烈的冲突和⽭盾,引发了⼀系列的东西。我 们存在很⼤的意义上是“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克⼰复礼。这里 边,再说⼀下今天我重复的内容。

我今天没⼒⽓了,就不带领⼤家再背诵这个课⽂,你们回去反复 的背诵,也不长这两段。为什么要背诵?因为你要非常⼤声的念出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 参矣”。你是⼀个准备与天地参的⼈,你是准备参天地的⼈,你是准 备天⼈合⼀的⼈,你怎么会⾛不出我执和法执,你怎么会自闭,你怎 么会抑郁呢?中庸是⼈⽣最好的良药,它是世界观、⼈⽣观,也是⽅ 法论。没有⼒⽓了,怎么突然就有点感冒?祝⼤家新年快乐。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