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一讲:大哉章
2025-02-15
291 中庸二一:大哉章
2025-2-15
⼤家好!今天是正式课第⼆⼗⼀讲《中庸》第⼆⼗七章《⼤哉章》。此章不长但是耗费我巨⼤的⼼⾎,因为这⼀章我们得颠覆2500 年来关于儒家、儒学和中庸的⼀些看法,确实是有很多的严重失误! 构成对中华⽂化以致于中华⽂明的误解!我们今天也算是通过《中 庸》对儒学进⾏⼀次⼤扫除。
好!我先念⼀遍《⼤哉章》:“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 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 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 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 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好!我们就直接进⼊今天《⼤哉章》解析。“⼤哉”在哪里是⼀个⼤问题,为什么是“⼤哉圣⼈之道”?圣⼈之道当然就是指的“中庸之 道”。那么为什么他用“⼤哉”来形容“中庸之道”?“⼤”的意思是⽆所不 包。因为“中庸之道”就是承天道,所以可以用“⼤哉”⼀词。其实⼦思 用“⼤哉”以及孔⼦在讲乾卦的时候对乾之道也用了“⼤哉”,其实说的 是天道、⼤哉天道。
我们惯常对“中庸之道”或者是对孔门的理论会理解为“仁义礼智 信”,其实不是!我今天必须说我们平时接触的关于孔⼦儒家的解释 总体上是错误的,因为圣⼈之道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内 容远远超越了⼀般意义的“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的范畴那只是 孔门的⼀个极小的部分,⽽它主体在“中庸”才是儒家的学问的根本! 朱熹评价中庸说“中庸是孔门传授⼼法”,这个我只同意⼀半,我并不 完全同意朱熹的看法。
范仲淹有⼀个好朋友叫胡瑗,他是宋朝的⼀个伟⼤的思想家也是教育家,范仲淹请他讲学出现了宋朝的“苏湖教法”。“苏湖教法”的核⼼是什么?胡瑗认为“中庸之道”最要紧的它是“致用之学”,他在给宋 仁宗上课讲《中庸》的时候讲了这样⼀段话“圣⼈之道有体有用有⽂
(体用文)”,⽽我们所接触到的主要是个⽂,其实我们未必得体也 未必会用,只是有⽂⽽已。
我在批注《中庸》上面我有⼀段话是这样说的:“儒以⽂⽽误圣⼈之道”,就是儒家以他们的⽂章或者是以他们的叙述⽽耽误了圣⼈ 之道。“儒有没有体?有的!有没有用?有的!真正的⼤儒,济世的⼤儒是体用⽂三者结合的”。我还有⼀句话:“⼤儒必完成循环往复, 完成什么循环往复?体用⽂的循环往复。因为你⼊儒之门要先从⽂开 始,然后慢慢的开始用,最后呢得到它的⼤体——天体,然后又从天 体回到应用,最后总结成⽂字,它是⼀个循环往复”。
对此有最深刻洞见的就是⽑泽东,他形成了他的《⽭盾论》与
《实践论》,他就是有⽂有用有体、有体有用有⽂的循环往复。好! 我们今天开篇对“中庸之道”做⼀点解释,然后我们来看圣⼈或者说⼦ 思是怎么来解析的。好!我们进⼊今天的内容。“⼤哉圣⼈之道!洋 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洋洋,是⼀种充盈万物的感觉,“发育 万物,峻极于天”用现代科学来理解,就变得非常……
我想熟悉佛家的⼈当然就知道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因为到了“道 体合⼀”其实是进⼊阿赖耶识。圣⼈之道是道体合⼀的境界,实际上 是将你那颗⼼从六根直⾄末那识拔出直达阿赖耶识,是以你的⾄诚⽽⼊天道,得天道同体合⼀之后的状态。用⼈话说就是对自然伦理和社 会伦理的洞彻,是你将⼼置于天道不存⼀丝⼀毫⼈欲的羁绊。
“中庸之道”在体的层面我将之理解为“契合天理”,就是洞彻⼀般 事物发展的本质与规律,这是中庸之道的“中”(正⼼以中)。中庸之 道的“庸”就是修身以和,是自⼰洞察⼈情,将自⼰的⾏为与社会泯然⼀体,在不知不觉之中完成社会改造!那么第⼀句话“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你就懂了!因为弥漫在天道之中充塞整个的宇宙,
(峻极于天)直达天边天际那么的⾼。
现代物理学我们知道有暗物质,现代物理学两个东西非常重要,
⼀个是我们⾁眼不能见的充盈宇宙之间的暗物质,同时在暗物质的承 载之下,能量以波的形式⽽存在,它与暗物质波存在之后,形成了对 我们⾁眼所见的自然和社会的规定性,约束与规定。实际上,有形被 塑造于⽆形,我说的是暗物质和暗物质所承载的波、能量,是对有形 的⼀种约束,所谓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我不知道圣⼈是否能够看到、理解、发现暗物质,并且能感受或 者是发现存在于暗物质的场,各种场域乃⾄于波,所以他认为是这种 东西,洋洋乎弥漫整个宇宙,他们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他并不知 道该如何来解释,他将它解释为天之道。“⼤哉圣⼈之道”,就是圣⼈ 与天道,天体合⼀⽽形成的圣⼈之道。⼤哉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 于天,这不是简单的⼀种形式逻辑的判断,它是拥有极⾼的哲学洞 见。
事实上,在中国认为这是天道,⽽在西⽅认为这是上帝之⼿在塑 造。上帝之⼿,可能就是指暗物质和存于暗物质中的场域能量来决定 事物发展,就是我们⾁眼所见的物质世界,包括我们⾁眼所见社会的 发展的⼀般性的动能乃⾄于规律,乃⾄于事物构成的本质等等。现在 我们科学研究⼀直从分⼦原⼦最后到量⼦,我们在慢慢的接近圣⼈对 世界的理解,只是圣⼈对世界理解早了2500年,我们2500年有时候不 知道他在说什么。
好,他先是讲了天道,讲了圣⼈之道对天道的理解,然后回到⼈ 道。“优优⼤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有意思吧,优优⼤哉,前面 是洋洋乎⼤哉,这回是优优⼤哉。优优,好多⼈说这优,也是⼀种充 满或者是怎样,我理解优优可不是充满的意思,我理解是良好的意 思,优优⼤哉,美好啊。前面说的是他⼤,是洋洋乎充盈天地,这⼉ 说的是挺美好,因为他要说的是社会,他是指圣⼈之道。
圣⼈之道,将天道化为地德,圣⼈之道之礼成,之良治良序,乃是⼈伦之美。优优⼤哉,指的是⼈伦之美,⼈伦之美是什么?礼仪三 百,威仪三千。此处的礼仪三百和威仪三千指的是秩序,礼,礼貌的 礼,指的是秩序;威仪三千,指的仍然是秩序,只不过威仪三千和礼 仪三百指的是不同层级的秩序。为什么,为什么要依据天道来对社会 进⾏某种治理,因为圣⼈面对的不是畜⽣,不是动物世界。
⽽是⼈,天地⼈的⼈,他是⾼于⼀般动物自然⽣长、自然⽣灭的⼀种特殊的⾼级动物,⽽这个⾼级动物是要构成社会的。中庸之道的 “用”就在这里了,因为体用⽂的用,是出于体⽽发⽣的用,是体用之 间的用,开始将天道、天理变成了伦理,社会伦理,然后再向下延 伸,变成学理法理和治理。你明白整个的过程,由天理、伦理、学 理、法理、治理,层层递进,礼仪三百。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圣⼈认为,由天理⽽进化成⼈理,他说 是优优⼤哉,了不起。优优⼤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而后⾏。为什么要待其⼈?其⼈是谁?圣⼈。待其⼈,等待圣⼈承天意, 做好了整个的秩序之后,开始社会⾛向了优优⼤哉的、壮阔的这个景 象。我们这里边,⼦思要说的优优⼤哉,主要是指周礼,周礼优优⼤ 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后⾏。其⼈是指圣⼈。
这个圣⼈当然不是孔⼦,待其⼈⽽⾏,待其⼈是指的舜,指的周⽂王。待其⼈,才慢慢形成优优⼤哉的⼈伦,从天理到了⼈伦,才有 了现在这样的情况,要等待圣⼈厘定、安顿之后,老百姓天下遵循⽽⾏。说到这里,⼦思补了⼀句:“故⽈,苟不⾄德,⾄道不凝焉。”⼦ 思说什么呢?说苟不⾄德,假设你没有达到⾄⾼的道德。
那是发⽣了什么?那是因为你没有真正的与天道合为⼀体,就是 道体未能合⼀,不凝焉,说的是这个意思。⼤道之⼈伦,必须变成⼤ 德,⾄德是由天道⽽之于⼈伦的这个德。什么是德?是指⼈伦的秩 序。德,我们说的地德,天道之下的地德是礼之根本,礼貌的礼,礼之根本。它构成了天理、伦理、学理、法理、治理的五个理的⼀个完整的体系。德⽽统,统⽽⼀,⼀⽽强,强⽽国家。
这个地⽅可能这样的叙述好⼀些,天道与地德,统⼀,统⼀之 后,就会变得极其强⼤,他强⼤到,强⼤得以⾄于产⽣家、国、天 下。这是中庸的用,体用的用,这个才算是你真正的理解了中庸的重 要的“用”的部分,它不光是⼀个体,不是仁义礼智信,⼀种道德学 说,不是,中庸之道是可以拿来⼲事⼉的,是可以用的。苟不⾄德,
⾄道不凝焉。⾄德,德⼀般解就是得到的意思。
有用,并且实用方为德也。假设不能发挥作用,就⽆法坚定不移 的去遵循天道,所以叫苟不⾄德,⾄道不凝焉。此处其实是⼦思对其 所处的鲁国的⼀个批评,因为鲁国作为周的⼤统的主要的继承的地⽅,苟不⾄德,⾄道不凝焉。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其实是整个周礼保存最完整和应该实施最彻底的地⽅。但到了⼦思的时代,已经发⽣很多问题了,所以苟不⾄德,⾄道不凝焉。
很多朋友⾛到这⼉会有点乱,说既然是德嘛,为什么是礼仪三 百,威仪三千?我想用三⼤纪律⼋项注意来解释礼仪三百和威仪三 千。因为⼈伦必须建立在秩序的基础上,没有⾜够的纪律约束,没有⾜够的礼仪和威仪就不会形成完整的秩序,没有三⼤纪律和⼋项注 意,红军就不是铁军,就没有办法持家立国了,就没有办法在乱世中 崛起,并且屹立于乱世。苟不⾄德,⾄道不凝焉说的是用,⾄诚、⾄ 道、⾄德,实际上是体与用。
没有德——苟不⾄德,没有伦理,没有完整的社会秩序,你怎样 发育万物?怎样繁荣兴旺呢?其实第⼆⼗七章《⼤哉章》开篇的部分 是极为重要的。圣⼈写⽂章都是这样,开篇告诉你我要说什么,为什 么写,写什么,怎样写?这是我通常写⽂章的三段论。圣⼈⼤体上要 讲⼀件事,还是三段论,都是用这个⽅法。⼤哉,圣⼈之道!洋洋 乎,优优⼤哉,他讲了从天道到地德的这样的⼀个逻辑过程,从体讲 到了用这样⼀个逻辑过程。
后边这三句话是《⼤哉章》的眼,也就是这三句话,2500年来争论不休。故君⼦尊德性而道问学,致⼴⼤而尽精微,极⾼明而道中 庸。第三句话极为重要,其实也恰恰是这三句话解释上,朱熹以⾄于 中国的儒学⾛偏了。后边这句话偏的更离谱,就是明哲保身这⼀段。 我们先说这三句话,这三句话其实是中庸之道,入道的心法或者⼊道 的门径,它非常重要,它也是胡瑗说体用学三者归⼀的这样的⼀个非 常简洁⽽明晰的叙述。
故,⼦思把上面讲完了,告诉你怎么办。所以你⼀个君⼦,你如 果真的尊德性,你知道德的重要,你知道伦理的重要,那么你要道问 学。尊德性的⼈⼀定要道问学,什么叫道问学?我翻译成⼈话就是尊 德性是你的⼀个理想,⽽问学则是实践你这个理想的理论,你不能将 尊德性到产⽣出⼀整套的理论,道问学,你则不能指导伟⼤的社会实 践呐。故君⼦尊德性⽽道问学,不能道问学,你的尊德性也是假的。
⽑泽东认识到了中国⾰命发展的⼀般规律,认识到了⾏吗?不⾏。所以,⽑泽东结束长征后的第⼀个⼯作,在如此复杂的外部环境 和内部争⽃中,⽑泽东还没有登上共产党⼈的最⾼领导地位,这个时 候他第⼀件事是道问学,他写了《⽭盾论》和《实践论》,随后又写 了《论持久战》,这是在尊德性。你不能道问学,你尊德性,谁知 道,谁服⽓,谁认同?你没有道问学的功夫,你的实践怎么展开?故 君⼦尊德性⽽道问学,⼦思说的是这件事⼉啊。
第⼆句话更为重要,致⼴⼤⽽尽精微。你在宏观上是看明白了 的,你知道了,但是你知道了⾰命⼀定胜利,你还得知道如何让星星 之⽕燎原呐。什么叫尽精微?必须将你的理论与伟⼤的社会实践紧密 的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你的⼴⼤,不断的检验你的理论的 正确性,不断的完善你的理论,致⼴⼤⽽尽精微。你从宏观出发,必 须回到微观之中来完成⼀遍遍的……就从体到用,要致用,学以致 用,要能在实践中实践。
要能获得成功和胜利,致⼴⼤⽽尽精微,这就是从理论进⼊到实践了。请注意⼦思的逻辑过程,故君⼦尊德性⽽道问学,你既然是尊 德性,你必须道问学呀。问学,我们后来管他叫学问,其实问学精 准,学问不精准,说的是理论。⽽致⼴⼤⽽尽精微,就是你有⼀整套 的宏观的理论,你必须得在实践中进⾏检验,用你成功的实践折服天 下⼈。最后这⼀句话,极⾼明⽽道中庸。好多⼈解释这个话,⼀解释 就错。
什么是⾼?看到天道,意思是⾼啊,上察天道,下看⼈情。什么 叫明?是俯察⼈情之明,上观天道之⾼,下看民情之明。⾼明是指既 懂天道,又懂⼈性,又懂⼈情。真正的懂了天道的⼈,当然是符合事 物的本质与规律去做事⼉了。说的是能够正⼼以中的中,同时他也知 道⼈⼼惟危,他也懂⼈性,懂⼈情,他也懂得去镛。镛我已经讲过 了,中是指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镛是符合。
镛是⼀种乐器,就是当⼀⼤堆的⼈在⼤殿之上翩翩起舞,奏乐、 起舞、歌唱⼀起的时候,跟着谁⾛?跟着镛⾛。镛是打节拍的那个东 西,那个节拍导致歌唱、音乐、舞蹈和所有的⾏为⼀致,那个叫镛。 中是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庸,则是万物的和谐,包括外在的物质世界,甚⾄包括暗物质和 有形物质和⼈的、⼈伦的和谐。中庸之后,事情才可以成,看到了 吗?极⾼明,⽽道中庸。三个层次,请牢牢记住这三句话,永远记住 这三句话,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必须进⾏理论建设——道学问,必 须回到伟⼤的实践中来,必须赢得民⼼哪。极⾼明⽽道中庸,赢得天 下万物乃⾄于⼈民的⼼,全都支持你。极⾼明⽽道中庸,不是和稀 泥。
我跟⼤家说了,我收集了⼏⼗种可能过百了,各种的中庸之解 释,甚⾄包括外⽂的解释。全错。我自⼰认为⼦思的逻辑过程是非常 清晰的,他先讲了洋洋乎,讲的天道,然后讲优优乎,讲的是⼈道, 然后开始讲这三句话如何通往这个地⽅。故君⼦尊德性,⽽道学问,
你必须道学问,你才能尊德性。致⼴⼤⽽尽精微,你不实践你的理论,⼀点用都没有。极⾼明⽽道中庸,你既然那么的⾼明,你当然可 以获得天下万物乃⾄于⼈民的帮助,中庸之道。
后边⼉在这三句话之后,对做法做⼀点总结,这个总结也是极精 彩的。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你的新理论哪来的?是已有的社会 实践呐。你的秩序哪来的?是你的敦厚啊。为什么要用温故和敦厚? 这两句话其实含义是极深的。因为你知道你的理论是针对当下的,你 用的不是过去的,你用的也不是别⼈的,你用的是你对当下事物的理 解⽽创立的学问——问学——道问学。
但你的理论不是⽯头里冒出来的,它是⼴⼤的学问的汇集总结及 创新。为什么要谈敦厚以崇礼?你有了学问,你若不能以敦厚老老实 实的态度、扎扎实实的努⼒去运用,你那个礼你、那个秩序、你那个 强⼤是⽆法建立的。敦厚以崇礼,他说的仍然是致学与实践的基本的 态度,敦厚就是让你实事求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在实践中树立起 你的实践的样本标杆和⼈民群众的信⼼。敦厚以崇礼。
这段话有所指。其实拿到今天来看,我们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为 什么?因为到了⼦思的年代,诸⼦百家开始出了,各门各派的理论花 样翻新、层出不穷啊。但是他们往往是浮在⽔面之上、浮在半空之 中,他新理论不是建立在旧的体系的基础上。你既然都不懂周礼,你 说的那个秩序,你说那个东西能实现吗?就没法用。多数的⼈油腔滑 调,游⾛于王侯将相之门。
并⽆扎扎实实进⾏社会实践的努⼒,没有敦厚。你不敦厚怎么崇 礼啊?你的理论如何能被,你周游列国是没有用的,你必须温故知 新,你必须切中当下的现实,解决当下的问题。比如说,鲁国的桓三 藩问题,你能解决吗?敦厚以崇礼,你不在具体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你说的秩序,比如说你说的社会主义⼈民接受吗?你知道为什么我们 在1840年之后做了各种各样的实验都不成,直到中国共产党出现,直 到⽑泽东出现,开始成了。
⽑泽东的理论,它既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性,又有根据中国具体实践和中国⽂化底蕴的结合,温故⽽知新。同时⽑泽东是谁?⽑ 泽东不是拿着⼀本马恩列斯教材在那⼉训斥⼤家的⼈,他是敦厚啊, 他躬身⼊局,在实践中来将这个理论不断的发扬光⼤。敦厚以崇礼。 温故⽽知新,敦厚以崇礼。你知道⼦思要你去做深刻的道学问,同时 让你去尽精微,不然你成不了事⼉,变成诸⼦百家,变成⼀种卖弄。
在讲完⽅法论之后,开始做总结了。后边的总结貌似每个⼈都理 解,但其实不然。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说谁呢?⼦思是跟他的 学⽣们说呢。⼦思、孔⼦、曾参乃⾄于后来的孟⼦,都是教书育⼈的⼈。他在跟他的学⼦们说,居上不骄,因为他是属于⼦思教的那个班,叫中央党校⾼级⼲部培训班。⼦思教学的他的学⽣们是中央党的⾼⼲。
所以我刚才讲了如何从道学问尽精微到道中庸,所以你们要牢牢 记着,将来成功了,成了领导,居上不骄。什么叫不骄?就是不能蛮 横。为下不倍的意思,好多⼈说是不是说的是僭越,说的是不是忤 逆,其实是不骄。不骄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你不骄,你不蛮横,你才 能孕育万物和谐众⽣。什么叫不倍?就是你不能忤逆,你⼀旦忤逆逆 了天,背了天道,逆了上。
你都会失去天地的助⼒,失去了君王的信任,你则⼀事⽆成。这 段话是勉励君⼦的,但这段话里边包含了中庸哲学的⾄⾼境界。居上 不骄,为下不倍。听上去似乎是⼈情,其实包含了天理,居上不骄。 你多⾼的地位你都不能蛮横,你即便是天⼦是君王,你都不能蛮横。 你⼀蛮横,你就失了天道,你就失了民⼼。所以他要求是居上不骄, 为下不倍,你做⼈的下属,你必须扎扎实实的把事情办成,不要忤 逆。
⼀旦开始忤逆,开始自以为是,则必然——天地的信任、君王的 信任,全部被收起来,你将出现危险,甚⾄是⼀事⽆成。后边这句话是对自⼰的学⽣们的嘱托,因为⼦思⽣长在春秋战国的交界的时候,
天下⼤乱,所以他对他的学⽣除了进⾏“体”的教育之外,重点是“用”, 中庸的“庸”,所以它交代了这段话。这段话的解释,古往今来也是争 议比较⼤。
“国有道,其⾔⾜以兴;国⽆道,其默⾜以容。”国是什么,国当 然不是指的周天⼦之国,是指的诸侯之国。不是周天⼦,周天⼦那叫 天下。诸侯的那个国叫国。国有道,说的是诸侯,诸侯的王们,如果 他们⾏天道,你的话⾜以兴——你的中庸之道,⾜以振兴这个国家。 国⽆道其默⾜以容——如果你所处这个国家,比如说鲁国,这个君王 他不⾏天道。
那么,你收声吧,闭嘴,关掉你的微博,收起你的小号,老老实 实地等待,等待。⾜以容——慢慢地等待,耐⼼地等待。好多⼈说, 君⼦能这样做吗?国⽆道,难道不去努⼒争取吗?难道只国有道的时 候发声音,国⽆道的时候难道不应该说话吗?这你就理解错了,你知 道⼤哉圣⼈之道,圣⼈之道是要看用的,不是⼀个体呀,更不是⼀个⽂呐。在⽂、体、用,⽂用体这三则上面最核⼼的部分在用。
为什么国有道⾔⾜以兴?就是在国家在⾏天道的时候,你用你的 中庸之道使这个国家振兴起来。国⽆道其默⾜以容,其默,你的沉默⾜以让你活下去。这里边就涉及到我们最后的解释了。明哲保身的部 分。我先讲明哲保身,再回到这两句话。诗⽈,既明且哲,以保其⾝。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后来形成成语——明哲保身。但这个话的原 意是“明哲保身”我们后边理解的这句话吗?明哲保身后来变成⼀个贬 义词了,就是这个⼈明哲保身,不愿意牺牲,不愿意奉献。
这段话来自《诗经·⼤雅·烝民》。我们今天不讲诗经,也不讲⼤ 雅。烝民是什么意思呢?烝民这个“烝”通假征服的“征”。烝民相当于 服劳役和徭役的⼈。诗经此话说在⼤约公元 2700 年前,是周朝的中 段,周朝快不⾏了,要进⼊春秋战国。这是尹吉甫fǔ,尹吉甫给他的 好朋友仲⼭甫的⼀段劝解的词。
尹吉甫是史官,极有学问。仲⼭甫其实他的位置差不多接近于宰相,就是非常厉害,又能治理内政,又能带兵打仗,杀伐决断,相当 于周宣王时候的周朝的顶梁柱吧。但是仲⼭甫这个⼈性情比较刚烈, 正直⽽刚烈,所以他没有尹吉甫那么柔软和聪明。诗经用⼤雅,《风 雅颂》的雅,基本上就是属于这种官吏、⽂⼈之间的⼀种的,相当于 哲学、史学、⽂学的这种探讨的东西,叫⼤雅。《烝民》这首诗非常 的有名⽓。
因为尹吉甫的这段话表达了中庸之道的精髓。我念⼀下最后⼀ 段,因为这首《烝民》的诗很长,我只念最后⼀段。肃肃王命,仲山 甫将之。王命难为啊,已经下了命令,你将要去执⾏王命。什么王命 呢?就是派仲⼭甫带烝民去到齐北,齐国的北部边防。你要想象当时 的周朝号为天⼦,其实地盘也不是很⼤,到了齐北就已经接近北部的 少数民族了,就是蛮荒之地。到北边带领烝民⼲什么?去筑城、去防 御,去打仗,去防守北部边疆。
第⼀句话是:肃肃王命,仲⼭甫将之。就是你将要去履⾏你的使 命,因为王命已经下达了。“邦国若否”——邦国指的就是周天下, “否”就是完蛋、要出事⼉。如果这个国家出问题的话,“仲山甫明之”, 只有你⼀个⼈能把事情弄明白、说清楚,能带领⼤家解决问题。说什 么呢?王命下来了,你就必须得带着这帮烝民,烝⼤部分都是奴⾪。 奴⾪和有罪之⼈去服劳役就是烝民。你带的都是这些亡命徒到北⽅去 筑城、防御,那个非常危险,⼗有⼋九就给噶了。但是你懂的嘛!
你懂的嘛!⼭甫先⽣,仲⼭甫先⽣,你知道吗?这个国家现在不 能没有你,“邦国若否”,只有你能把事情弄明白呀。全都傻了,“仲⼭甫明之”。所以我请求你“既明且哲”。什么叫明啊?明是指通天 道。你通天道,懂得天道的⼈叫明,⾼明啊。什么叫哲啊?哲是下察⼈情,就是懂⼈⼼。⼈⼼惟危,你要“既明且哲”——你既要懂天时地 利,你还要懂法理⼈⼼呢。“既明且哲”吉甫⼤哥实在是不放⼼⼭甫小 弟,⼀再叮嘱。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你不能死,你要活着回来啊。活着回来不是为了活下去呀,后边这句话才是尹吉甫给仲⼭甫的最后的忠告。 “夙夜匪解”,就是你白天⿊夜都不要松懈,因为你领的那帮烝民太麻 烦了,外边的北⽅的少数民族非常彪悍,你⼗有⼋九你都回不来了, 事实上确实是没回来,所以周朝自此⾛向了衰落,进⼊春秋战国。 “夙夜匪解”,他这用的⼟匪的匪,就是不能松懈,白天⿊夜你都不能 松懈,要活着回来。“以事一人”,“事”就是侍奉。
以服务去伺候去服务⼀个⼈,当然他说的这⼀个⼈,不是指周宣 王,是指天下呀,因为“邦国若否,仲⼭甫明之”,只有你⼀个明白⼈ 了,你可不能死啊,你要学会观天象,要熟知天⽂地理,并且你要看 透法理⼈⼼,既要带着这帮奴⾪匪寇去戍边,去筑城戍边,要想办法 挡住南下的少数民族,同时你还要确保你的安全,活着回来,去解决 周的问题。你是周的顶梁柱啊,周天下,非你不能拯救。
什么意思?尹吉甫知道仲⼭甫赤胆忠⼼,做事认真执着,⽽且刚 猛勇武,⼗有⼋九不⾏,所以他告给他中庸之道。中就是你要懂天 理,庸就是你要想办法和谐众⽣,你要以保其身。问题在哪⼉呢?以 保其身,不是为了活着,是“夙夜匪解,以事⼀⼈”,是为了周的天下 能够延续,不让天下⼤乱,让黎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请再记⼀遍诗 经上的这段话,《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不是每个⼈,不是每个⼈的那个身,你保你的那个身都有伟⼤的 现实意义的,不是的。这是《诗经》上说的,是尹吉甫给仲⼭甫的 话。因为尹吉甫是史官,他认为当时的天下可以让周不陷⼊分裂和动 乱的唯⼀⼀⼈就是仲⼭甫,所以他希望他“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能 够安全的,因为他是被⼈构陷了,所以这个天⼦把他放到戍边去了, 相当于流放。他劝他说,你别跟他较劲,别⽣⽓,你“既明且哲,以 保其身”,等着回来救天下。
明哲之理用来做什么?用来安身立命。为什么要安身立命?要道 学问,要尽精微,要道中庸,要为天下⼈谋⼀条路啊。后来孟⼦将中庸这段话做了他的演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实中庸之道,君⼦的使命,就是要学会安身立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 天下。因为有救天下苍⽣的这种情怀,才是圣⼈,才是⼤儒,才是真 正的君⼦。
最后⼀句,“其此之谓与?”他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安身立 命,兼济天下。这段话才是中庸之道的内涵吶,因为你如果只是⼀腔 热⾎,不能完成伟⼤的社会实践,不能建构你的道学问、你的理论, 不能尽精微不能完成伟⼤的实践,不能团结天下⼈,就⽆法富国强 兵,就不能完成你的理想,所以,君⼦也是要小⼼的。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安身立命,兼济天下,其此之谓与!”这 个就是《⼤哉》章的全部了。《⼤哉》章从天道开启到⼈伦,从理论 到实践,到最后天下明⼼,最后谆谆告诫学⽣要学会居上不骄,为下 不倍,国有道就说话,国⽆道安静⼀点,并且引用了《诗经》尹吉甫 的话“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难道不是这个意思吗?你 能感受到⼀个老师那样的⼀个⼼情吗?
其实⼦思作为⼀个老师他完全知道他们这个⼲部培训班上这些⼈ 的性情,好多⼈都会刚猛的勇敢的去进⾏社会实践,并且会有自⼰的 脾⽓。所以他最后这段是老师对学⽣的深情挚爱,也是希望他们能够 在体、用、学⽅面,在⽂、用、体⽅面得到⼀个完整的发展,完成伟⼤的社会实践,为这个国家、为天下、为中华民族能够光辉永续,能 够书写⼀个美好的未来吧,我其实很感动的。
好的,今天这堂课就讲这么多,明天下午三点如果有时间的话, 我再做⼀点拾遗补缺,聊⼏句市场。新年结束了,⼤家开始认真的⼯ 作吧,我再嘱咐⼀遍,请牢牢记住这三句话:“君⼦尊德性⽽道问 学,君⼦致⼴⼤⽽尽精微,君⼦极⾼明⽽道中庸。”牢牢记住,用在 自⼰的⽣活和实践之中,你们才能够真正掌握中庸之道,你们才能为 这个国家做出最伟⼤的贡献,我们共勉。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