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四讲:祖述章
2025-03-29
297 中庸二四:祖述章
2025-3-29
⼤家好!今天是2025年3月29日⼄巳年三月初⼀,今天是正式课
《中庸》第24讲第三⼗章《祖述章》。这是《中庸》我最喜欢的章节 也是《中庸》之“⽂眼”,我们在今天讲课的时候会将《中庸》做第⼀ 次总结(⼀共做两次)。
提醒⼤家⾼度关注三月初三的⼄巳日马上就要到了,“巳日有 孚”。整个的形势变化真的是很剧烈!可能对好多朋友来讲也是超乎 想象!我们今天是正式课就不讨论经济⽅面的问题,明天下午三点钟 左右有时间的话我们就闲聊⼏句经济上面的问题。今天这⼀堂课是非 常重要!
我们今天的课是《中庸》第24讲第三⼗章《祖述章》,原本定的 是24讲讲完《中庸》但是拖了点时间,因为这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 尽可能地把事情搞得细致⼀些。《祖述章》是我最喜欢的⼀章甚⾄我 将其中的两句话放在了我写的《新社会主义通论》的序⾔,这章真的 是非常重要并且它是整部《中庸》的灵魂!我⽣怕我讲不好这⼀章所 以做了比较长的准备。
好!我先给⼤家念⼀下:“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 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 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 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我可能念的不好,没有表达出⼦思 的那种⽓概哈!
我希望⼤家背熟了这个第24讲,⼀会⼉我讲为什么要背熟它并放 在自⼰的记忆深处,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他有用!你在遇到问 题障碍的时候、在⼼情不佳的时候你把它⼤声的背出来,向着旷野、 向着⼤海、向着⼭背出来的时候,你可以从中获得⼀种⼒量,这是我的真实的体验!我们学经典不光是从中获得⼀种知识和智慧,更主要的获得的⼀种⼈⽣的能量!
今天的上半部分我想对《中庸之道》做⼀个初步的总结(还有第⼆次总结),⼀共三个部分:什么是《中庸》?什么是《中庸之 道》?如何进⼊《中庸之道》?我们在整个的讲解结束的时候,或者 是在这中间的哪⼀章时间够我把它放进去,这个总结是希望⼤家在了 解完《中庸》的这本书之后,能够将这本书放下忘掉,⽽让他的核⼼ 的东西成为你思想的自然的组成。
什么是中庸?我已经跟⼤家说过了,“中”是寻找事物的本质与规 律,请不要将“中”理解为形容词“中间”,也不要理解为名词“真理”⽽ 始终把它理解成为动词,请务必记住!是正⼼以归随天道之变,“正⼼以归随”这个动作叫“中”!
“庸”也是动词,千万不要把它理解为名词比如说地名的“庸”,也 不要把它理解为形容词比如“庸和”、“平庸”、“庸常”,它是动词!他 是修身以和天地之德!“中庸”这⼀个词源泉出在尧和舜身上,当然这 是⼀个美丽的传说(并没有证据证明是尧说或者是舜说)但仲尼(孔⼦)祖述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我再重复⼀遍舜说过的话:“⼈⼼惟危,道⼼惟微,惟精惟⼀, 允执厥中”,这是中庸的精髓!“⼈⼼惟危”这个“危”就是不平,变动不 居。“道⼼惟微”这个“微”是⾄微小⽽⼴⼤的意思。道⼼你很难体察, 因为天道你⾁眼难以看到⽽需要深刻的体察细微。“惟精唯⼀,允执 厥中”,因为难以体察所以需要精⼼精细精深。
什么叫“惟⼀”呢?就是不能⼆。这16个字共四句话如果真的把它 深深的吃透⼤体上就印在⼼里了!“惟⼀”不是不分别,不能⼆的意思 相当于哲学的《同⼀论》。其实《⽭盾论》最终讨论⽭盾的两个⽅面
(主要和次要)最终的目的不是讨论⽭盾本身⽽是完成最后的同⼀, 这就是“惟⼀”。
“允执厥中”是⼀个形象的说法。“厥”就是你抓住两边,用头顶在中间。“允执”的“执”是抓,“厥”是顶。它是⼀个形象的描述,但请离 开这个形象,因为你抓不了。你能⼀⼿抓着左派,⼀⼿抓着右派,然 后顶在中间吗?抓不住。你能⼀⼿抓资本主义,⼀⼿抓社会主义顶在 中间吗?它只是⼀个形容。事实上,“执”是个很难的动作,“厥”也是 个很难的动作,不必过于具象。它是⼀种形容⼀种描述,不必执着于 字面。
“中”这个词在中国它的含义非常丰富,但请你理解,“中庸”的“中” 是个动词。“庸”这个词我讲过,它的源泉是因为出自于庸是中国⼀个 地⽅,好像是在湖北吧。庸这个地⽅出产铜,产铜它就会产乐器,其 中有个乐器就叫镛,它是用来打节拍的。镛作为⼀个节拍器在古代相 当于公共场合的总指挥。就是敲击镛的节奏来指挥歌舞、指挥音乐, 甚⾄以此来调动,比如说领导,天⼦发⾔或者是其他⼈说话,都是要 镛来协调和指挥,不然会乱。
我重新讲⼀遍“中庸”,“中”是正⼼以归随天道之变。“庸”是修身 以和天地之德。⼀定要牢牢记住“中庸”这两个字的含义。好,我讲⼀ 下⼦“中庸之道”是什么。我刚才讲了“中庸”,那么什么叫“知道”?就 是实现“中庸”做到“中庸”的路径。那么做到中庸之道,第⼀件事是什 么呢?所以想做到“中庸之道”的第⼀件事是出境,“出境之道”。唯出 境之后才能打开第三⽅视角。
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打开上帝视角。为什么要出境?因为“我” 看任何事情,“我”看到和思考的时候,不自觉的在⼀端,不是两端, 因为你看不到,你看不到两端,你只在⼀端做出评判。因为你没打开 上帝视角,因为你在“境”里边。何谓“境里”?就是“我”的眼睛看到的 和“我”的⼼里边去思考的想的,那个基于“我”的就是“端”⽽非第三⽅ 视角。“中庸之道”的第⼀件事就是出境,离开“我”跳出“我”腾空三万 尺。
腾空三万尺,这仍然是⼀个物理意义上的形容,实际上不是。打开上帝视角俯身下看,看到了两端。看到了两端——左和右。看到了 前和后,看到了不同的端。然后细察事物的本质规律,然后找到那个 “中”。找到“中”之后,反身躬身⼊局,又⼊境了。所以“中庸之道”, 首先是“出境之道”,其次是“⼊境之道”。重新返回,躬身⼊局,⼊了 境,开始实事求是,解决具体问题。
为了便于记忆,我将它整理成五个字:出我而入世。中庸之道是 出我⽽⼊世。要离开我,要首先“出境”离开“我”然后又要⼊世,出我⽽⼊世才是中庸之道。你懂的,佛家出了世就不再⼊世了。道家虽可⼊世,但不问世事,因为佛家和道家的终极理想是成仙,是成仙,不留恋⼈间,即便道家重返⼈间,依旧是以仙⽽存在。
所以在古代佛家、道家更像是今天的自由主义者。他们基本上是⽆政府的,甚⾄是反政府的。佛家是⽆政府主义,不光⽆政府,还⽆ 家庭,就是什么都⽆了,四⼤皆空。道家略有,但基本上也是希望小 国寡民,最好是⽆政府或者是政府什么也不要管,最好。它跟儒家躬 身⼊局是不⼀样的。出“我”⽽⼊世其实是佛家⼤乘里边的意思,因为 它有反身回来去救天下之迷茫的众⽣,就是反身⼊局,躬身⼊局。
我将中庸之道概述为三道。第⼀个道是天道,我刚才说了,你要 必须第⼀件事是出境。出境就是要打开第三⽅视角,就是上帝视角。 要拖出我去,拖出⼀端,打开视角。打开视角之后,看见天道。这里 边我以前讲过,今天再重复⼀遍。“天道⽆亲”因为你离开我以后,你 就不再有亲⼈了,“天道⽆亲”。“圣⼈不仁”如果你已经离开⼀端的时 候你就不再是仁慈。仁在天道眼里边也许就是恶。
当你打开第三⽅视角——上帝视角,当你看到天道,这个时候你 已经完成了“内圣外王”的“内圣”。这对⼀个儒家的⾏者是⼀个了不起 的进步,所以王阳明龙场悟道⼤喜,就是他拖出自⼰了。⼀系列的苦 难让他执于⼀端的执念瞬间崩溃,我以前那么的喜欢当官,我已经六 品了,如果努⼒,我就有机会当三品⼆品甚⾄⼀品,正国级。他的执念瞬间崩溃、崩塌。如果我要是怎样,我就可以成为富豪,左⼿是官,右⼿是钱。
龙场这个地⽅,因为他处在万籁俱寂、万念俱灰的时候,他突然 就放下我执,抛弃了我,拖出了我,我腾空三万尺,看到天道。这个 时候,中庸之道开启。第⼀道是天道。第⼆道是⺩道。天道打开之 后,圣⼈要办的事情,不是看天道,⽽是⾏天道。⾏天道于⼈间则必 然是王道。也就是说,他准备以天道秩序社会。请注意我的用词, “秩序”两个字,秩序社会,以天道、以天理秩序社会。
所以⼦思说天⼦议礼、天⼦制度、天⼦考⽂,说了半天说的就是 王道。那么王道怎么来鉴定呢?又用了三个本诸,我这⼉就不用原话 了,他说本诸良知、本诸民意、本诸传统。其实王道自有孔⼦以来⼀ 直是中国的⼀个⾄⾼的追求,⼀个非常⾼的追求。王道乐⼟,有了王 道才有乐⼟,没有王道就没有乐⼟。
我⼀再讲,⼦思开的是中央党校⾼级⼲部培训班,所以他讲课、 听课的这些⼈将奔赴全国各地成为重要的领导⼲部,有些⼈会成为宰 相,成为⼤将军。所以他在讲这个课的时候,实际上是将王道的理想 灌输给学⽣,这些学⽣可能将他的思想传递给君王,从⽽协助君王议 礼、制度和考⽂。整体上,其实在我国的历史上面,孔⼦修订的那⼏ 本书对我国两千多年的⽂明绵延不绝起到了决定性意义。
最近互联⽹上有很多争议,关于佛家道家,这我刚才讲了,它们 是自由主义。关于墨家我也讲了,这是民粹主义,它也是⽆政府或者 反政府的,但是它更倾向于民意,⽽且⾛极端,民粹,⽽且墨家确实 是喜欢搞⼀点恐怖主义之类的东西,中国古代全部演绎完了。⾄于法 家,它是站在君王立场上,它不在乎天道,也不在乎⼈道,它不介意 民意、民粹,它是站在君王立场上来做管理的。所以法家治乱世有 用,但不能形成长治久安呐。
所以中国的百家只有儒家可堪称圣⼈,其他的则是神仙,或者是枭雄,只有儒家可以称圣,特别是孔⼦称圣。这个中庸之道三道的第三道就是⼈道,这涉及到⼈民的问题了,是讨论⼈民的福祉。因为王道当然要兼顾⼈道,但是作为王道的执⾏还不能是儒家的全部,儒家 的圣⼈和君⼦还必须以身作则⾏⼈道,所以才有孝字,忠恕、仁爱。
真正的儒家⼤儒是讲⼈情世故的,是致中和、守静笃的,他们都 是朴素的社会主义者。因为是朴素的社会主义者,所以他们才关注⼈,关注⼈的平等、自由和幸福,⼈道。中庸之道是天道、王道、⼈ 道的综合,我将中庸之道解为三道。当然了,在⽅法论上我刚才讲 了,有出境之道,有⼊境之道,但总体上是为了这三道,天道、王道 和⼈道,你这样来理解中庸之道就简易了。
当然,我们讲中庸之道主要是为了在整个如此之漫长的中庸这课 程讲解完了之后,你熟悉之后忘掉这本书,忘掉我的课,⽽将重要的 原则变成你的思维习惯,变成你的哲学⾼度,然后应用于你的日常的⼯作、⽣活之中,这才是我们讲这部经典的全部意义。老实说,我觉 得这是⼀个百年难遇、千载难逢的机缘,因为什么可以改性、改命? 唯有如此。
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逆天改命,改命的前提是要动你的 性,能动你性的便是这中庸之道。好,今天讲中庸之道的这个小结, 第三个部分就是要讲⼀下⼦门径,进⼊中庸之道的路径。进⼊中庸之 道,难也不难,不难的意思是它道理简单,才⼋个字,第⼀句⾄诚⽆ 息,第⼆句为物不贰,真的好像不难,但它太难了。
⾄诚,⾄诚到什么程度?⾄诚到不食⼈间烟⽕,忘却自我,⾄ 诚!为物不贰,为物不贰到什么程度?你要学会接纳⼀切的负面,接 纳⼀切的反面,诚⼼诚意的接纳你所遭遇的不幸、危机和困苦,全部 接纳,为物不贰,真的很难呐。⾄诚⽆息,为物不贰,真的很难。我 简单讲讲何为⾄诚⽆息?⾄诚,天道也!⾄诚就是进⼊⽆我的境界, 就是出境。
我跟你们说了,包里要有⼀本书,脑⼦里边要有⼏句话,比如说我今天讲的话,要有⼀些画面,要经常的离开眼前的苟且,要进⼊到⾄诚的状态,与天地参。不是简简单单的沉浸在所有事物上的判断, 对所有的事物进⾏敏感的判断,⽽变成⼀个令⼈讨厌的杠精。是离 开,⾄少离开你的⼿上的短视频,离开你每天看的东西,进⼊到⼀种 状态,⼀种(境界)。
出我境,⼊“道观”,佛家是指打开阿赖耶识,打开阿赖耶识的前 提是你离开已有的所有的事,不然的话你⽆法进⼊到这个境界。我曾 经给⼤家讲过三性,主体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主体性如何建立?⽆ 我之后才有主体,有你的时候就没有主体,所以⽆我是三性之第⼀性 要建立的。前提条件就是⾄诚⽆息的状况下主体性会出现,因为是上 帝的视角。
等建立主体性之后,又重新⼊境,躬身⼊局,这个时候你已经是 新的了,不再是旧的那个我了。它可以上律天时,下袭⽔⼟,它建立 了⽆比强⼤的适应性。适应自然⽣态,适应社会⽣态,建立了⽆比强⼤的适应性。适应性是这样建立的,是建立主体性之后重返现实的适 应性。你怎么可能会感到忧伤呢?你怎么可能会感到抑郁呢?不会 的。在适应性基础上产⽣了创造性,你会懂得什么叫并育不相害,并⾏不相悖。
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好的资本主义里边⼀定有社会主义元素,为 什么好的社会主义⼀定会妙用资本,就不会再像有我的状态的时候, 执于⼀端,极端的社会主义,极端的资本主义,市场决定⼀切,市场 万能,也不会认为公有制就是最好的,不会⾛极端了。因为你有了主 体性,有了适应性,有了创造性,这个时候你开始进⼊为物不⼆的境 界。常⼈以为蛋糕很好,以为⼤便不好,但你为物不⼆,在你眼里都 是碳⽔化合物,并非好与不好,是处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状态。
⾄诚⽆息,为物不⼆之后,你并不需要思考,你所做的⼀切自然⽽然会顺应天道,你所思考所⾏为,当然不会是出于利⼰的目标,你怎么可能会犯低级错误呢,你怎么可能会伤害别⼈呢,你怎么可能会偷税漏税之类的呢,因为你的所思所为自然⽽然顺应天道,并非利⼰,即便是有错漏有疏失,你也会迅速的得以纠正,得以重返天道,
⽽不会去做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中庸之道的⼊室门禁就这⼋个字:至诚无息,为物不二。我想让 你们用这⼋个字之外,还记住我讲⼼学的三性:主体性、适应性和创 造性;⼆以:正⼼以中、修身以和;⼀⼊:以⽆间⼊有隙。三性⼆以⼀⼊,请牢牢的记住。在⾄诚⽆息为物不⼆的基础上,三性⼆以⼀⼊ 成为中庸之道的⼊室门禁。好,我们今天关于中庸的小节就做到这 里。
现在我们进到第30章,这样你就容易懂这30章了。我分三个部分来讲,先讲第⼀个部分: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武,上律天时,下袭⽔⼟。貌似很简单,但其实非常有意思,就是我收集整理的这些书卷 和解释,不能讲他们说的是错的,但不精准。仲尼就是孔⼦,整篇都 是⼦曰⼦曰,只有这个地⽅用仲尼,是非常庄重的在讨论这件事⼉ 了,因为这是历史性的评价,彪炳千秋的评价。
何为祖述?祖述,你可以在字面上理解是对⼀段历史的收集、整 理、记录,可以这样理解,我个⼈认为,是孔⼦完成了从尧舜以⾄于 春秋末期的完整的历史的整理。修史这个⼯作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 因为修史是有裁剪的,留谁写谁,留什么事写什么事是有裁剪的,其 次修史是有褒贬的,赞扬什么批评什么是自然⽽然的过程。
你以为《尚书》《春秋》《礼记》,孔⼦用⼤量的具体⼯作完成 了修史的⼯作。仲尼祖述尧舜,就是没有孔⼦的整理,今天中国的历 史将会出现两个问题,第⼀,它是不完整的;第⼆,它可能在看法上 会出现严重的偏差,因为祖述的过程就构成了集体审美的逻辑。祖述 尧舜,实际上是完成了对⼀千多年历史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宪章⽂ 武,宪章这两个字非常重要,祖述和宪章这两个词用的绝了。这两个 是动词,祖述和宪章都是动词。
我立刻就会想到,我在英国索尔兹伯里教堂看到的⼀张⽺皮卷,
就是英国的⼤宪章,那个⼤宪章已经800年了。什么叫宪章?宪章, 可以理解为合约,可以理解为制度蓝本,可以理解为法律体系。宪章⽂武,不是⽂武有宪章,是他将⽂武当时形成的⼀些思考,⼀些制 度,⼀些规范重新做了整理,整理出完整的⽂本,完整的约定,完整 的法律体系。在古代我们通常把它叫三统:道统,体统,法统。谁整 理的?
仲尼整理的。他首先整理出历史,从历史中进⾏了梳理,其次, 他将他认为非常完美的,由周⽂王和周武王形成的制度,进⾏了法律 体系的重新梳理,这个新梳理出来的制度框架,上律天时下袭⽔⼟。
⼀般的翻译,律是效仿天时,不是,是符合,律是符合天时,当然包 括历法,包括律法等等,符合天时,对自然伦理、自然⽣态是⾼度吻 合的。符合天时,符合天道、天理和自然⽣态的⼀切基本逻辑,上律 天时。下袭⽔⼟呢?
袭,有沿袭,在这里边,上律就是符合天道,下袭就是贴近、吻 合自然⽣态和社会⽣态——⽔⼟,就是跟当时的情况完全的吻合,吻 合当下之现实。请注意,这四句话要说的根本的东西是:制度。祖述 尧舜,说的是历史制度的历史变迁;宪章⽂武,是将⽂武时期的制度 做了完整的规范和整理;⽽且这个制度上律天时、下袭⽔⼟。请制定 制度的⼈,⼀定要牢记这四句话:祖述尧舜,宪章⽂武,上律天时, 下袭⽔⼟。
我稍微加快进度。第⼆个部分,两个辟如,第⼀个辟如,辟如天 地之⽆不持载,⽆不覆帱。第⼀个辟如在说什么?他在说空间的⽆限 延展性,说的是制度的适应性,任何制度都有历史的局限性,有时空 的局限性。⽽他认为,中庸之道有⽆限的延展性。
为什么?因为⽆不持载,⽆不覆帱(dào)。它可以包容⼀切的东 西,包容不同的种族、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语⾔、不同的⽂化、不同的⽣活习惯。⽆不载持。天恩⽆所不在,⽆不覆帱。王道会照顾每⼀个东西,照顾每⼀样东西。这才是王道,这才是天⼦之道,⽽不是指⼀般的管理原则。这是辟如天地之⽆不持载,⽆不覆帱。第⼀个辟如 说的是空间的⽆限延展性,说的是适应性。
第⼆个,辟如四时之错⾏,如⽇⽉之代明。四时就是指春夏秋 冬,错⾏就是交替运⾏。因为它春后就是夏⽽不是秋,它是错⾏,错 位⽽⾏。如日月之代明,这个就是你完了就是我,我完了就是你,就 是代明。白天就是太阳,晚上就是月亮。为什么他用这个来形容制度 呢?他说的是制度的永恒,刚才说的是空间的⽆限延展,现在说的是 时间的永恒延续。时间延展和永恒延续,⼀个是说空间,⼀个是说时 间。
你约略可以注意到⼦思对王道的期许。为什么中庸之道?因为中 庸之道⽽形成的王道的这种制度,它必须具有巨⼤的包容性,才能够⽆不持载,⽆不覆帱;才能够四时之错⾏,如日月之代明。你懂的, 我们今天看到的制度,⼤部分的制度是执于⼀端的。让美国再次伟⼤,美国第⼀。他做不到⽆不持载,⽆不覆帱。他甚⾄违反自然发展规律。
我们看到种族的撕裂,阶级的撕裂。前⼀段时间有⼈让我谈谈对 谁谁谁的看法。我说,你为什么不讨论直接税,⽽要讨论⼀个⼈和⼀ 个企业的事情呢?⼀个⼈和⼀个企业的事情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但 根本不解决具体问题,直接税立法才能做到⽆不持载,⽆不覆帱。为 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有利在里边,⽽没有站在中和庸的角度,是有 利字在里边。所以就形成了⼀种剧烈的阶级撕裂、种族撕裂、社会撕 裂等等。它不好,它对社会发展是有伤害的。
我跟⼤家先道个歉。关于我讲智商那堂,那次聊天可能好多朋友 代⼊得比较厉害,所以有些朋友有些伤,我这里道歉。有朋友说,以 后像这样的,小范围之内的聊聊天就可以了,不能流转。因为那堂课 里边我讲了⼤英帝国和 1945 年之后的美国,它的包容性⽆不持载、
⽆不覆帱仇的这种状况。所以才有了⼤英帝国和1945年之后的美国。
⼤英帝国包容了马克思和恩克斯,我用天智⼀词可能不好。它能包容 像马克思和恩克斯,⽆不持载、⽆不覆帱。
由于那个优越的制度,它带来⽣产⼒的进步,所以它可以跨越时 代和周期。四时之错⾏,如日月之代明。它才能有超乎我们想象和理 解的繁荣,它才能带给它的⼦民以更好的⽣活,更舒适的⽣活,它才 能由王道⽽表达出⼈道。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武,上律天时,下袭⽔⼟,搞出来这个王道是个什么样的王道?⽆不持载、⽆不覆帱,四 时之错⾏,日月之代明。这个制度是最好的制度,符合中庸之道的王 道。
我们正在见证历史。美国曾经有⼈写过那本书《历史的终结》。 认为美国模式就是历史终结了,是最好的模式,就是王道。现在证明 那个模式不是王道,有问题。那么现在我们讨论的中国的模式,它有 普适性吗?可以⽆不持载⽆不覆帱吗?中国模式?如果中国模式的普 适性并不完整的话,我们在哪些地⽅可以改进呢?中国模式具有可持 续性吗?会如四时之错⾏日月之代明吗?如⼦思所⾔吗?
我们要这样地去思考中国模式,才不辜负⼦思给我们留下的第三⼗章《祖述章》。他对制度的要求⾼到什么程度?祖述尧舜,宪章⽂ 武。上律天时,下袭⽔⼟。⽆不持载,⽆不覆帱。四时之错⾏,如日 月之代明。这么⾼的要求,对⼀个制度的要求,对⼀个王道的要求, 确实是很难做到,⼀旦做到就是盛世。不是百年盛世,可能是⼋百年 的盛世。我们希望此次的中国模式不负这三⼗章,不辜负这三⼗章 啊。
好。第三个部分,两个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而不相 悖。万物并育⽽不相害,你知道这是多么伟⼤的包容性,跟⽆不持 载,⽆不覆帱是承接⽽来呀。我刚才说了,阶级的包容、种族的包 容、民族的包容、国家的包容。它是⼀种上帝的视角,是众⽣平等, 它既照顾了自然⽣态,也照顾了社会⽣态。照顾自然⽣态的多样性,
它是环保的。自然⽣态的多样性,⽆不包容,⽆不相害。不相害,包容自然⽣态的多样性。
他更指出,社会⽣态的多样性,没有多样性就不能完整啊!为什 么⼤英帝国能包容马克思、恩格斯?因为他是好的王道,是好的制 度。包容性⾜够了,才能不相害,不相害不是指狼不吃⽺,不是指猎⼈不杀狼、牧⽺⼈不杀狼,不是的,它是⼀种自然的选择,是⼀种彼 此的共容,⼀个彼此的、天道之下的彼此的共容;他彼此成为彼此的⼀种⽣存的依据,是共容⽽不相害。这段话其实极其重要,“万物并育⽽不相害”。
下⼀句“道并⾏⽽不相悖”;“道”这个事情久已有之,要不就不会 有百家了。我今天说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主义很多, 道路选择很多,怎么办呢?资本主义就是⼗恶不赦吗?社会主义就完 美⽆缺吗?“中庸”之道,他讲的是“道并⾏不悖”啊。为什么我⼀直在 赞美邓小平?他懂得“中庸”之道,懂得“道并⾏不悖”的道理,才会提 出改⾰开放。
开了上帝视角,小平同志看到,如所⾔社会主义并非社会主义,
⽽是国家资本主义,这个国家资本主义必将⾛向灭亡,所以要改造;
但是小平同志不打算消灭你,他打算改造你,所以用了两个字“改⾰”,允许社会资本主义进⼊国家资本主义,对国家资本主义进⾏改 造,社会主义进来;开放,允许国际资本主义进⼊到国家资本主义, 对国家资本主义进⾏改造;形成三⽅⽃地主的格局,同时存在; “道”—国家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国际资本主义,“道并⾏不悖”; 多么了不起的包容之⼼!多么了不起的远见卓识!
我经常被右翼说成是左翼,这是对我的赞扬还是对我的批评呢? 还是对我的羞辱呢?其实,我对他们所⾔的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 包裹的新殖民主义嗤之以鼻;我也对左边的、极端的左边的那些将国 家资本主义奉为神典的那些⼈嗤之以鼻;“中庸之道”当然不是这样 的,所以我⼀直赞扬教员和小平同志在处理中国问题上的睿智。
好的资本主义必须吸化和接受社会主义的原则。凯恩斯通论强调的不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嘛,我讲《资本论》、《通论》,凯恩斯通论 不就是在资本主义体内植⼊社会主义的伟⼤实践吗?罗斯福新政难道 不是社会主义在西线的伟⼤实践吗?难道不是吗?小平同志难道不是 在社会主义里边引⼊了资本主义的元素,叫“妙用资本”;⽑泽东在 1970年那么困难的时候打开了中美关系的⼤门。
⽑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以来第⼀个准备改⾰开放的⼈, 请你不要简单化,记住圣⼈的话,“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不 相悖。小德川流,⼤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也。”何为“小德”? 何为“⼤德”?小事上见德⾏是君⼦之德,是⼈道,是雷锋精神;“小 德川流”,川流不息啊;⼤德是在⼤事上见“道”,是天⼦之德,是王 道,是包容天下之道啊。
最后⼀句“此天地之所以为⼤也”,说的是“天地”吗?当然不是; 因为王道覆盖天下,覆盖⼟地;“上律天时,下袭⽔⼟。此天地所以 为⼤也”;“小德川流,⼤德敦化”,川流不息,敦化是润物细⽆声, 在不经意之间已经做完;邓小平,别⼈说有邓小平的理论,但有⼈做 完整概述吗?我正在写,《⼴义财政论》没写完,那里边会有⼀次概 述。
好吧,我再给⼤家朗诵⼀遍。“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武:上律 天时,下袭⽔⼟。辟如天地之⽆不持载,⽆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不相悖,小德川 流,⼤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也。”补⼏句,“小德川流,⼤德敦 化”,也是我们进化的过程。你不是小事上就不做君⼦啊,是⽆时⽆ 刻不做君⼦,⾄诚⽆息;“小德川流”,川流不息啊;然后“⼤德敦化”, 在⼤事情上面可以挺身⽽出。
在关键的时候,比如说我们提出超级地租的理论,把问题找到, 比如说我们提出直接税立法,比如说我们提出⽔循环系统建设,比如我们提出全体国民⽆差别社会保障,这是“⼤德敦化”;儒家的⾏为,
君⼦之⾏,在点点滴滴之中川流不息,“小德川流,⼤德敦化”;这个 时候,王道才能慢慢的表达出来,“此天地之所以为⼤也”!好了,今 天讲的有点激动。天虽然凉了,还是⼤汗淋漓的,没劲⼉了,今天就 讲这么多,明天下午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