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五讲:至圣章
2025-04-12
299 中庸二五:至圣章
2025-4-12
⼤家好!今天是正式课《中庸》第⼆⼗五讲第31章《⾄圣章》。
今天这⼀章非常精彩!我和你们⼀样的非常期待着《⾄圣章》的开 讲。⾄此章⼤体上完成了⼦思对《中庸》的⼀个系统性论述,就是从 “中庸之道”、“⼤德受命”到“⾄圣配天”他完成了⼀个“中庸之道”内部 的逻辑循环,极为重要!
好!我先带领⼤家来咏读⼀遍。这篇⽂章我是希望所有⼈将它背 下来,因为这对我们每个⼈都有很多的帮助,并且这也是难得⼀见的 极为优秀的古⽂。“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 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 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 如渊。
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 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 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这是⼀个极 好的⽽且他总是昂扬的⼀种很深沉的⽓传到了孟⼦,后来又在韩昌黎 身上能看到这⼝⽓,再到了王阳明、最后传到了我们的“教员”⽑泽 东,就是这⼝“⽂⽓”!
《⾄圣章》在讲什么?讲⾄圣配天。何为“配天”呢?到了配天的 时候就已经是君临天下贵为天⼦了。从“受命”到“配天”这是《中庸》 涉及到政治的部分的⼀个完整的体系,亦可以讲此章实际上是对“王 道”的⼀个完整的叙述。何为“王道”?为什么“王道”可以“配天”可以“得 天下”?如不是这样必将失天下,我们可以今天对比⼀下川普的做 法。
好!进⼊今天的主题。“唯天下⾄圣”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第⼀个概念是“天下”。“天下观”⼀直是儒家的根本!好多⼈理解不了“儒 道法”的区别,如果你认为有必要说⼀下墨家我也可以讲⼀下,“儒道 法墨“的区别。儒家是有⼀个“⼤⼀统”观念(主张⼤⼀统),它和道 家不⼀样。道家主张小国寡民、鸡⽝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点 “⽆政府主义”或者叫“自由主义”。
我⼀直认为中国的道家是中国的古典自由主义,后来泛滥到西⽅ 搞成了西⽅的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他们基本上主张⽆政府、 主张个体的自由⾄⾼⽆上,主张政府越小越好,把东西交给市场让老 百姓自⼰来搞。但儒家他主张“⼤⼀统”的概念,“天下观”是儒家⼤⼀ 统观念的⼀个概述。为什么要“⼤⼀统”还⼤⼀统到天下?以前我们的⼤⼀统是⼀国,今日“全球⼀体化”就是“天下观”,是“⼤⼀统”的观念。
法家当然同意“⼤⼀统(天下观)”的观念,但法家和儒家最主要 的区别是站的立场是不⼀样的。儒家的天下观是“⼈民观”,⽽法家的 天下观是“君王观”。儒家的“天下观”是有官,但是他的第⼆个部分是“以 民为本”⽽不是“以君为本”,这是儒家和法家最主要的区别。墨家它 虽是“以民为本”但是他和儒家不⼀样,墨家的“以民为本”依旧是“反政 府”的!墨家和道家的“⽆政府主义”不⼀样,墨家容易⾛极端。
墨家很容易⾛向⼀种极致、冲动和恐怖主义的道路,所以墨家比 较多侠客。其中由于墨家⽂化在日本这个时间比较久远并且比较深 邃,所以日本的⽂化受墨家的影响比较深。我今天早上写了长短句说 的就是日本(他是隐者忍者),他就是墨家的⼀些思维习惯、思维逻 辑和⼀些做事⽅法。
为什么儒家的“天下观”有历史的合理性和操作的可⾏性?因为儒 家是在公元前约300年⾄250年期间(春秋末年⾄战国初年)形成的, 因为天下⼤乱、黎民百姓⽣灵涂炭,必须有⼀个完整的统⼀的政府, 给老百姓⼀个安居乐业的社会⽣态,所以他才有了“天下观”。
“天下观”有客观的理性,也有历史的必然,所以天下观是个⼤⼀统的观念,它又是以民为本的⼀个基础。同时,儒家又概述了三统的 这样的⼀个构造社会⽣态的体系。三统就是道统、体统、法统这样⼀ 个体系。天下要这样认识,我们才能理解何为⾄圣?⾄圣观是治理天 下的⼀个基本的逻辑。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圣⼈观或天⼦观,可以这样 理解,但⼦思不是这个意思。
整个《⾄圣章》说的是⼈,但是远远⾼于⼈。当它⾼于⼈的时 候,它就具象为⼀种主义,⼀种制度了。唯天下⾄圣才能做到后边的 是五德。⾄圣之⼈既是指从君⼦到圣⼈的那些⼈,也是指从平民到天⼦的那些⼈。所以⾄圣观的第⼀个部分是指⾄圣之⼈。第⼆个部分是 指⾄圣之礼,这个礼说的就是制度。它是从周礼⽽出发,与时俱进, 不断的更新的,不断的适应现实的。
优良的制度⾄圣之礼。是后⼈读不懂《中庸》,才把中庸之道封 死。我上堂课讲《中庸》第⼀次总结的时候,我说“中”是动词,“庸” 也是动词。如你不知道“中”和“庸”是动词,你把它当成了名词或形容 词,你永远摸不到中庸之道,你就根本没有办法将中庸之道融⼊你的⾎脉,变成你的⾏为逻辑和思想⽅法。所以⾄圣观,第⼀个是⾄圣⼈ 之道。第⼆个是⾄圣⼈之礼,⾄圣之⼈,⾄圣之理。第三个是⾄圣配 天,意思是当你真正的达到了。
达到了这样⼀个境界。你将可以拥有天下,统⼀天下,治理这个 天下。在全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今天,当美国开始胡闹,当我们开 始重建我们自⼰的⽣态的时候。此⼀章此其时也,多么的及时,多么 的重要。我们看看⼦思是怎么说的?说到这个地⽅⼦思用了“五有”请⼤家务必记住“五有”。这不光是对圣⼈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每⼀个⼈ 的要求,⼀定要做到“五有”,这“五有”非常重要。
我先念⼀遍这“五有”。“为能聪明睿智,⾜以有临也;宽裕温 柔,⾜以有容也;发强刚毅,⾜以有执;⻬庄中正,⾜以有敬也;⽂理密察,⾜以有别也。”有临,有容,有执,有敬,有别,五有。我尊重⼀些读《中庸》的朋友的语⾔,他们将这个概述为“⾄圣之五德” 但你知道两千多年了,极少能将“五有”说明白,说清楚,因为它不是 私德。
“聪明睿智,⾜以有临”。何为聪明?聪明指的是对已然,通常我 们将这个世界概述为四种⽅式,第⼀是已然,是已经发⽣了的事情。 聪明是看到已然。聪明看不到什么,看不到未然。还没发⽣的事情, 他是看不到的。更看不到应然是什么呢?就是应该的样⼦。当然历史 不应该是应该那个样⼦。最后⼀个是必然,必然的结果。聪明能看到 的是已经发⽣的,已经存在的事情叫已然。什么叫睿智呢?
睿智看到的是未然还没发⽣。应然是它应该的样⼦,就是它对未 来最优的选择是什么,和必然,可能它未然并非应然,它确实有它历 史的⾛向叫必然。聪明睿智的⼈,才可以有“临”。“临”是什么?别⼈ 以为用⼀个君临天下,可以解释“临”。不是的,不是每⼀个⼈都要君 临天下的。你知道“临”是⼀种俯看,自上⽽下的俯看。为什么你是站 在上面向下来俯看呢?
因为你听过前面的课程,我讲过了出境。因为你出了境,接触到 了天道,现在你自天道⽽观⼈世,俯看、俯察,这个字就叫“临”呐, “有临”。如你不是出境的⼈,你本身就在里边,你“临”什么呢?你塌 陷在其中,搅和在其中,你就没法“临”。你必须有⼀个出境,然后全 部搞清楚,从天⽽降,躬身⼊局,君临天下,这个时候它才叫“临” 呐。
你看五德的第⼀德就很难,你不要认为什么⼈都⾜以有“临”。⽑ 泽东有机会去做⼀个中学老师的,好好考研,也能在北⼤当个教授。 如果考公也可以在北京谋⼀个⼀官半职。全部放弃,去秋收起义,⼀ 介书⽣造了反,上了井冈⼭。何谓⾜以有临呢?他敢否定所有的通 道,然后看到天道突然的降临——“⾜以有临”。改变自⼰的命运,改 写历史,这个就叫“聪明睿智,⾜以有临”。
“宽裕温柔,⾜以有容”,有容也很难呢。容,你得多⼤?你才能容。你的⼼胸得有多么的⼤,你的本领得有多么的⼤,你才有⾜够的 宽度,⾜够的的厚度来包容。“宽裕”有⼈说是指⼀个空间的概念,⾜ 够的⼤。“宽裕”此处不是,“宽裕”是⼀个财富的概念,是你必须要养 育,你要化育万物,你要道并⾏的。这个“宽裕”有空间概念,也有财 产、财富概念,否则你拿什么去“容”天下呢?
温柔,这里当然不是指你的感情,你的态度,⽽是指制度和政策 的温柔。你的环境⾜够宽厚,你的政策像雨露⼀样的可以滋养,才⾜ 以有容,否则你拿什么来容?你容不了,他这里指的不是⼀个态度, 他指的是⼀个⼴⼤的胸怀和⾜够的能⼒,不然,你怎能真空妙有如此 的财富,为⼤家提供⼀个社会⽣态呢。请注意,真空妙有。
⽑泽东上井冈⼭带银两了吗?那为什么可以⾜以有容呢?对了, 他用的就是⼟地⾰命,这个就叫宽裕温柔。是不是超越了所有朋友的 想象⼒,以为宽裕温柔是⼀个富豪笑眯眯的给做⼀点慈善呢?那个可 以⾜以有容吗?我写过⼀篇⽂章:《慈善,斯恶也!》。若制度⾜够 好,我们要什么个⼈的慈善,个⼈的施舍,装什么装,是因为制度和 政策出了问题,个⼈才在那⼉表演。
所以你懂得有临很难,有容也很难,这是对圣⼈⾄圣者的要求。 第三句话,第三个有:发强刚毅,⾜以有执。你想办成⼀个事情,你 能不坚守你的原则吗?你能不坚守你需要坚守的⼀切吗?奋发图强、 刚猛坚毅,你必须做到如此的情况,你才能有执。他们说执,很多⼈ 判断出说是决断,是⼀种⾏为能⼒,因为发奋刚毅的⼈才能有执。我 不是这样解。
我仍然认为,⼦思的意思就在中庸的前段,我讲过的“诚之者, 择善固执”,此执就是择善固执也。择善固执,是坚守那份善,是发 强刚毅,⾜以有执,你要执的是那个善,什么叫善?最崇⾼的理想、 最优良的制度、最妥贴的政策。择善固执也,如果你做不到这⼀执,
你的发强刚毅,因为⼀个⼟匪也能发强刚毅,⼀个优秀的企业也能发强刚毅,也可能⾜以有执,但所执者未必是善。
择善固执,对圣⼈的要求,也是对君⼦的要求,极为困难。那么 多贪官污吏,他们不知道择善吗?⼀个⼈择善固执是巨⼤的牺牲,是⽆偿的付出,不容易,所以才是⾄圣才能做到,第三有。第⼀:有 临,第⼆:有容,第三:有执,难不难呢?当然是极为困难,但我们 必须做到择善固执。第四有,是有敬:齐庄中正,⾜以有敬。在这⼀ 段的翻译上,两千多年,胡闹。
齐,斋戒,祭祀。此处的齐,⼦思的意思,不是让你跪在那⼉祭 拜祖先,祭拜神明,是让你⾼擎理想主义的⼤旗,为什么别⼈尊重 你?是你⾼⾼举起理想主义的旗帜,比如说共产主义旗帜,这个是 齐;什么叫庄?⽑泽东千辛万苦上了井冈⼭,从秋收起义带来的队伍 里边,⼤部分是农民,拿着锄头穿的农装,即便是有⼀些军队参与的 部分,穿的也是国民党的军装。怎么办?
⼟布、草灰弄出来的灰军装,⼀个⼋角帽、⼀粒五星放在帽⼦上 面。庄是肃穆的意思,穿上红军军装的那支队伍,虽七⼋百⼈,加上 朱德过来的队伍也就是⼀千多⼈,但他跟当地的⼟匪完全不是⼀回事⼉,跟当地的军阀完全不是⼀回事。什么叫庄?肃穆威严不可侵犯 者,谓之庄。齐是⾼扬理想主义的旗帜,庄是庄严肃穆不可侵犯。何 谓中?中是指你的制度理性。
中,动词,你的制度是符合民⼼民意,符合天道,符合⼈情,此 谓中;什么是正,是严明的纪律,铁的纪律,是三⼤纪律⼋项注意。 齐庄中正,这样的⾏为,⾜以有敬。⾼扬理想主义的⼤旗,庄严肃 穆,制度理性,纪律严明,谁见了谁都会表示对你的尊敬、崇敬、敬 爱、追随。齐庄中正,⾜以有敬。有敬容易吗?
如果你有了私欲,你⾼扬的是maga,不是理想主义,不是共产 主义,甚⾄连新自由主义也不是,你说的是maga,maga翻译成具体 的⾏为,就是发⼀个你的币和你老婆的币,你有私欲不似⼈君。做不到齐庄中正,你如何获得天下⼈的尊敬?你没有这份敬爱,你又怎能让所有的⼈步调⼀致的追随你,跟你⼀起⾏动?你不⾏王道,你⾏霸道,王道才有乐⼟啊,霸道⽣灵涂炭呐,怎么会爱你、跟你呢?
有敬,很难的。记住:齐庄中正,⾜以有敬。这五有哪⼀有都不 容易做到。我是可惜了,⼦思这么重要的东西,翻译了2500年,乱成 了⼀锅粥,不像个样⼦。好,最后⼀有:⽂理密察,⾜以有别。这个 有别是最难的,这个有别也极为重要,什么叫⽂?制度就是⽂;什么 叫理,法律就叫理;⽂理就是制度和法律。什么叫密?就是细的意 思,细密;什么叫察,就是清晰明白。
制度和法律细致⽽清晰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要有别啊!上 下有别,前后有别,左右有别;因为“⼈⼼惟危,道⼼为微”,若⽆差 别,⼀⼑切就出问题了。举个例⼦——李岩,本来李自成起义带了⼀ 支队伍,仗打的也不错;这时候,秀才李岩给出了⼀个⼝号,这个⼝ 号,因为⼀般的⼝号你喊⼀下⼦,作为⼀个旗帜可以,但这个⼝号它 是⼀个制度性的⼝号,“迎闯王,不纳粮”,迎闯王不纳粮啊!
没别了,不纳粮怎么活?就只能吃⼤户,吃完⼤户,第⼆年呢?
⼤户不是⾲菜,每年割⼀次的,⼤户割过就没了,第⼆年呢?“迎闯 王,不纳粮”,占领京城吃完⼤户之后,你的政权能持续吗?所以李 自成杀李岩;⼀句话把⼀个好端端的起义军就废了,⼀⼑切⾏吗?貌 似政治正确,其实充满了杀机。⽑泽东建立根据地,打⼟豪了没有? 打了。
⼟地⾰命嘛,将⼟地分给贫穷的农民,开始交公粮,要纳税的 呀;不然,经济没有办法进⾏正向循环,打⼟豪是非正向循环,是⼀ 次偶然发⽣的、⼀次性的⾏为。你如果制度和政策不能有别,必死⽆ 疑!你哪能上来就给180个国家都给加税,不能这样,⽽且除以2的算 法加税,你真不懂“⽂理密察,⾜以有别”的这样⼀个最基本的治理逻 辑,你既然不懂,你还想怎样?你想“迎闯王,不纳粮”吗?
川王的疯狂将“⾄圣之五德”这五有变成了“五⽆”;“不能有临”,
他不是自天⽽下,他是自利益⽽来;“不能有容”,他没有能⼒包容天 下;“不能有执”,他坚守不了,不能择善固执啊;“不能有敬”,他没 有⾼举旗帜,端庄伟岸,也做不到客观公正;“不能有敬”,也“不能 有别”啊,所以川不是⾄圣,经典的小⼈呐!他没有办法“配天”,得 不到天下。
时间过得真快,我加快进程,虽然我们的⽂很短,但是它确实是 内容丰富。下边这句话就极为重要,“溥博渊泉,而时出之。”这涉及 到我们哲学的伟⼤命题——体用之论,本体就是“溥博渊泉”,溥博渊 泉指的是中庸之道;为什么要用这四个字?“溥博”乃是说的“天”,是 天降甘霖;“渊泉”说的是地涌甘泉呐;“⽽时出之”,有⼈说“时出之” 就是有时出,有时不出,你这错了,怎么能这么解释呢?“时”就是需 要的那⼀刻就出来了。
中庸之道,“溥博如天,渊泉如渊。”中庸之道在掌握中庸之道的⾄圣之⼈的身上,当他面对现实中⼀切困难的时候,他会及时的迸发 出来,“⽽时出之”;好多⼈问,⽑泽东没有上过军事学院,甚⾄没有 读过正经的军事教科书,他怎么知道四渡赤⽔呢,“溥博渊泉,⽽时 出之”;⽑泽东怎么就能知道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呢,“溥博渊泉,⽽时 出之”。
⽑泽东怎么知道建立共和国的财政和⾦融呢?他又没没学过财 政,又没学过⾦融,他甚⾄弃用了国民党留下来的所谓的专家;我⼤ 学毕业到财政部的时候,还有国民党留用⼈员,⽽我们的主体就是我 党自⼰在根据地⼀边战⽃,⼀边学习,在实⼲中成长出来的财政⾦融 的⼲部,也叫⼈才;当时我们不懂,他们敢在晋察冀、晋鲁豫、晋绥 所有的根据地都发⾏货币,将财政收⼊和⾦融管理的井井有条;他们 平均学问在初中这个⽔平,甚⾄好多⼈根本就不知道财政和⾦融这个 概念。
我们建立共和国,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你看他有问题没有,他有他的问题,但他“齐庄中正”啊,他哪来的,“溥博渊泉,⽽ 时出之”啊;“中庸之道”用的时候“溥博渊泉,⽽时出之”;当你掌握了 中庸之道,⽆往⽽不利呀!好,继续,“溥博如天”;我刚才说了,中 庸之道的智慧,这里边他说“如天”,就是他构成社会⽣态的那个“天”,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他的智慧就像是可以滋养万物的甘霖呐,这 里边他第⼀次用“天”。
用天和地的这样的概念,⼀会⼉到后边我们再回头来说这两句的 含义。“见”,他的字是见,其实是出现的意思;“⻅而⺠莫不敬,”这 里边的“民莫不敬”就含义颇深了,为什么?有五德的谦谦君⼦、⾄圣 的君⼦,他只要⼀出现,“⽽民莫不敬”;这个“见”的是⼈、是组织, “见”的是⼈和组织,这组织“齐庄中正,⾜以有敬”,是⼈和组织“齐庄 中正,⾜以有敬”。
我记得我讲过⼀段故事,就是贺龙打劫⼀个教堂,把那个神⽗洋⼈给抓了,英国⼈,抓了以后,绑票嘛,他就等着这个洋⼈写信去要 点银⼦赎他,结果长征开始了,这付赎⾦的⼈可能也找不着;这个神⽗就跟着贺龙的队伍开始长征,⾛到云南的时候,贺龙叫这个神⽗你⾛吧你⾛吧,反正也换不来钱了;神⽗不⾛,神⽗说你们这支队伍怎么就像是我们传教的队伍⼀样呢,衣衫褴褛,还在宣传呢?
所以他认定这支队伍将来⼀定成功,了不起,他要跟着⾛。“齐 庄中正,⾜以有敬”,是这样有敬的。“见⽽民莫不敬”。“敬”在解释上 可以理解为崇敬、尊敬,但⼤体上“敬”是恭顺的意思。因为你这样, 所以天下⼈恭顺你。“⾔而⺠莫不信,”⾔不是我说了话,所有⼈都 信。是你的制度和政策推出,就如同商鞅变法的时候,为什么天下⼈ 相信?当然不是搬⼀根⽊头给10两⾦⼦这么简单,是你的制度和政策 有着理性,它符合天道,也符合民⼼。
所以你说出的话,民莫不信,老百姓相信你,老百姓相信⽑泽 东,老百姓相信共产党。“⾔⽽民莫不信”。我今天讲这三个“莫不”请注意。“见⽽民莫不敬,⾔⽽民莫不信,⾏而⺠莫不说。”是检验五德的标准呐,三个“莫不”是对五德的打分呢。如果呢,民不敬这个⼈、 这个组织,民不敬,民不敬啊。
今天民主党的⼈、民主党的州,还有好多的世界上其他的⼈并不 敬川老爷,民不敬啊。⾔,你说的没⼈敢信。你三天两头地变,⽽且 你的变跟某种利益有关联,民不信。⾏⽽民莫不说,你做的事情能落 实每⼀个⼈的⽣计,既保障了没有能⼒的老弱病残,又照顾了各个⽅ 面的⼈,对顶层也有很好的约束,天下⼈都很⾼兴,民莫不说。
请问老川,现在你问问中国老百姓是说还是不说呀?你⼀会⼉贸 易战加⼀次,⼀会⼉加⼀次,都加到 145 了。中国⼈民不说,欧洲⼈ 民说不说呀?不说呀。日本⼈说不说,不说。美国⼈民说不说呀?也 不说,这两天可能就要上街啦,民不说呀。民不敬,民不信,民不 说,五德尽失。你还想王天下吗?你还配天吗?你还自⼰说自⼰比华 盛顿还伟⼤吗?你还想上⼭上立第六座⽯像吗?胡闹!
为什么中庸之道很多君王并不喜欢?宋以后有⼈专门讲给君王听,最难讲的就是第三⼗⼀章,因为它像⼀面镜⼦,任何⼀个君王、
⼀个领导者,看看你是否有五有啊?先不说中庸之道“溥博如天,渊 泉如渊”,先不说这个。看看检验的三个“莫不”的标准能做到吗?是 不是老百姓很敬啊?是不是老百姓很信呐?是不是老百姓很⾼兴啊? 如不是,你能检查自⼰五德吗?
说到五德和三个“莫不”,我必须得说,我在读这段的时候,我是 落泪的。⽑泽东真的了不起,五德俱全。“聪明睿知,⾜以有临;宽 裕温柔,⾜以有容;发强刚毅,⾜以有执;齐庄中正,⾜以有敬;⽂ 理密察,⾜以有别”。⽑泽东了不起,他领导的这个党也能做到——
⾜以有临、⾜以有容、⾜以有执、⾜以有敬、⾜以有别。与他们同代,我感到光荣。
我其实发自内⼼地希望《中庸》成为中央党校的必修课。其中第三⼗⼀章,每⼀个从事领导⼲部的同志必须倒背如流,经常地审视自⼰——做到五有了吗?能不能实现三个“莫不”?如你没有那么⾼的学问,做不到“溥博渊泉,⽽时出之”,你⾄少要努⼒。不要搞成五个没有,三个“莫不”变成三个“全不”,这就糟糕透顶啦!
我们注意到,川普选拔的⼲部确实是垃圾。他们不懂“⾄圣”,也 不懂中庸之道,然后他们突然“有临”,然后以私为本,开始胡作非 为。这样下去其实是不但不能MAGA,相反会加速美国作为⼀个国家 的迅速的衰败。让我们感到非常感慨,也许外国⼈不怎么读我们的中 庸之道,也许他们有他们的治理的规范。
但我想,事情发展到有⼀天的时候,他们可能才知道什么叫中华⽂明、什么叫博⼤精深?为什么这个民族五千年绵绵不绝?他们是什 么东西在支撑的?今天读《⾄圣章》就能体会了。也是因为有《⾄圣 章》,“故曰配天”呐,他才配拥有天下,治理天下。⽽你不做“⾄圣”, 不能有五德,你以霸道来横⾏天下,终将是不能持续、不可持久,必 然要颠覆的。
好,我们先往下边⾛。“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中国当然不是指 的今日之中国,是指国之中。在那个时期泛指中原⼤地。“施及蛮 貊。”就是声名在中原名声鹊起,然后即便是到了蛮貊,到了边远地 区,也能听到。后边这⼏句话,在这⼏千年的翻译里边就出现严重的 状况。“⾈⻋所⾄,⼈⼒所通,”因为⼤家以为要洋溢的是声名。不是 声名,是制度和政策,它的效能。
是制度及政策的效能必须施及蛮貊,要让党的光辉照边疆,⾈车 所⾄,⼈⼒所通,都必须将好的制度和政策送到。⾈车所⾄,⼈⼒所 通,指的不是名声跟着船⾛,跟着⼈⾛,不是的。⾈车所⾄,⼈⼒所 通,党的光辉照边疆。这实际上是当⾄圣五德变成制度和政策的时 候,必须让制度和政策落实到每⼀个角落,落实到每⼀个⼈的身上。
后边这段话和前面这段话是没有关联的,但翻译上面我看了各种 版本,就是这段话“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所照,霜露所坠,”他 在说什么?⼀共说了六个所,所⾄、所通、所覆、所载、所照、所坠,他在说什么?前两个说的是制度和政策要下去,然后这个地⽅重新回到了溥博如天,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像天 之所覆,像地之所载。
天,自然的天,地,自然的地,天覆地载是⼈⽣存的自然环境。
⼈⽣存的还有⼀个叫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是由中庸之道所延伸出 来的制度和政策,它是社会⽣态的天,是社会⽣态的地。他在赞美溥 博渊泉,溥博如天,渊泉如渊。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制度和政策像 日月给⼤地给万物阳光雨露,霜露所坠,给万物滋养啊,他不是说的 名声洋溢乎啊。
在整个处理这个部分的时候,他不是在说⼀个圣⼈做的很好,所 以他就是“所⾄所通,所覆所载,所照所坠”。⼦思用如此的排比句, 要说的不是这个意思,他说的是中庸之道所形成的制度和政策。它, 像阳光,像雨露,像日月,并育万物⽽不相害,道并⾏⽽不相悖,从⼤德受命到⾄圣配天的整个的历程。其中,后边四个所是指中庸之 道,指溥博渊泉的。
天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你知道圣⼈之道,天之所覆,地之 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啊,时⽽出之,如天,如渊。整个的⽓贯 长虹,⼀⽓呵成,说到了⾄圣之道的用处。什么用处?如天之所覆, 如地之所载,如日月所照,如霜露所坠,就这么厉害。中庸之道,当 你掌握了它的时候,它就是这么厉害,可以处理天下事。
我们上⼀章三⼗章讲的并育⽽不相害,并⾏⽽不相悖的道理。我 上⼀堂课简单解释了⼀次中庸之道,我下⼀堂课呢算中庸之道的第⼆ 次小结,我再讲⼀下中庸之道里边的这样的⼀个逻辑关系。因为下⼀ 堂课的内容少,我可以再安排第⼆次小结,然后再有⼀堂课,我们就 结束中庸了,最后⼀堂课讲完以后还有剩下两堂课就结束了。我觉得 很不舍,但确实是接近尾声了,我不舍的除了⼤家以外,我不舍的还 有⼦思呢。
好,我们进⼊到最后⼀句话,“凡有⾎⽓者莫不尊亲,故⽈配天。”凡有⾎⽓者,⾎⽓⽅刚,有⾎⽓的⼈,这里边翻译的很多很 多,甚⾄有些⼈认为有⾎⽓者包括蚊⼦包括其他的动物。莫不尊亲, 都跟你很亲,这有点封建迷信,连蚊⼦都很喜欢你。这里边凡有⾎⽓ 者,有⾎⽓,⾎⽓⽅刚,实际上我把它翻译成凡有理想者,理想主义 者莫不尊亲,尊是尊你为首,亲是亲近相随。凡有⾎⽓者,莫不尊你 为首,莫不亲近相随。
天下的理想主义者,莫不尊你为首,亲近相随,故曰配天。其实 在⼈类有记录以来的历史上能做到这⼀步的屈指可数,他们都封神 了,他们都成为了宗教的领袖,因为要么就是上帝,要么就是耶稣, 要么就是真主,要么就是佛祖,要么就是老君。我们有幸,我们遇到 了⼀个⼈,叫⽑泽东。凡有⾎⽓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好了。
好了,南⽅⼤雨如注,我也是汗流浃背了,身体弱了⼀些,没劲⼉了,但很好。我咬着牙今天把《⾄圣章》讲给⼤家听,我其实本⼈ 也很开⼼,因为我读《⾄圣章》极为感动的。好吧,我希望你们能把
《⾄圣章》背熟了,刻在⼼里,指导自⼰的⾏为,思维逻辑和⾏为习 惯慢慢通过这样的⼀个过程,刻在你的脑⼦里,流转在你的身体上 面。⾏,今天就这么多,明天下午有时间唠叨⼏句市场。好,周末愉 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