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六讲:经纶章
2025-04-26
301 中庸二六:经纶章
2025-4-26
⼤家好!今天是正式课《中庸》⼆⼗六讲第32章《经纶章》。这⼀章是我们《中庸》27讲的倒数第⼆章,非常的重要!今天我们除了 讲《经纶章》之外,第⼆次进⾏《中庸》的小结,今天重点讲⼀下: 如何来练习《中庸》的⼼法以及中庸的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些事 情。
我先念⼀遍《经纶章》:“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 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你用⼼去读⼦ 思的⽂字你能读到那种浩然的正⽓!在这⼀章有⼀个地⽅是“唯天下⾄诚,为能经纶天下之⼤经。”
“能经纶”这三个字我觉得是狗尾续貂,应因不是⼦思《中庸》上 原话,应是后边的⼈,也未必到秦汉,可能后边的⼈传抄的加批注。 应该是“为天下之⼤经,立天下之⼤本,知天地之化育”这样才对, “能经纶”是批注上去的。当然能提出来或者是能填进去这三个字也是 很了不起的!但他确实是破坏了⽂章的整体性。我们今天讲《经纶 章》本身就是对《中庸》的⼀次⾼度的凝练、概括和总结,然后我们 再结合这⼀章进⾏《中庸》的小结之⼆。
第⼀句话“唯天下⾄诚”,我们讲过“天下”也讲过“⾄诚”,为什么 要说天下?这是因为《中庸》从总体上就有天下观,他写《中庸》的 目的或者《中庸》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天下”,是⼀种集体主义精神、 是⼀种社会主义精神,是⼀种“总体论”的东西,在哲学上他是有⾼度 的!天下⾄诚是⼀种什么样的⾄诚呢?因为他不是天上⾄诚,他不是 神论也不是神。天下⾄诚以⾄于天下⾄圣他是属于天下,此句话是指 “在⼈间”。
关于⾄诚此处圣⼈的本意是指你身在⼈间,⼼居千里,⾄诚⽆息。⾄于朱熹说“存天理,灭⼈欲”那是对圣⼈不了解,圣⼈何曾要你 “灭⼈欲”呢?如果你灭了⼈欲,你怎么渊渊其渊呢?何为⼈欲?⼀会⼉我们在小结的时候会说到:⼈⼼惟危,深不可测,所以要渊渊其 渊。⼈欲不仅仅是存在的,也不需要你去消灭的,只是叫你去“渊渊 其渊”!
我们经常会说“你凝聚深渊,深渊也凝视你”,我们也常说“时来 天地皆同⼒”,就是说你符合天理之后天地皆同⼒。我不知道诸位的 感觉我是深有此感的!每⼀次遇到问题都是天地皆同⼒(天⼈合⼀),不然你⾛不过去啊!“运去英雄不自由”,为什么?就是“渊渊 其渊”的功夫没做好,你“灭⼈欲”是你根本就没有看明白“⼈⼼”、没有 参透“民⼼”。做到“天⼈合⼀”很难啊!做到“与民合⼀”就更难了!所 以“中庸之道”如蹈白刃。
想在白刃上⾏⾛他可不是俗⼈们所说的这个⼈很“中庸”,就是很 能“和稀泥”、四处都是朋友没有敌⼈。不是的!“中庸之道”使孤独⼀⼈啊!是慢慢的做到了“渊渊其渊”,看到了民⼼将其“惟精唯⼀”之后 才有可能获得⼴⼤的⼈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即便是如此,你真正的 立⾏“中庸之道”仍然就像在⼑刃上起舞。他是极为艰难的!不是那么 容易的!
好!我们进⾏下⼀句。当你达到了“⾄诚”的程度,所以你可以 “为能经纶天下之⼤经,⽴天下之⼤本,知天地之化育。”我⼀直非常 佩服⼦思,他用词哲学⾼度、逻辑性极强,他的⽂学性又很强,所以 2500年来确实是容易让别⼈解偏了。
“为⼤经、立⼤本、知化育”这三句话是说,“⾄诚”之后会出现的 你要做的事情,“⾄诚”的目的是“知化育”。这个“知化育”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你要知道天理、你要感悟天理、和天理融合在⼀起,你才知道 整个⼤自然的造化是化育共⽣的、是并⾏不悖的,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知天理”。第⼆句话是“立⼤本”。
我说这样的话,可能好多⼈有⼀点不同意。我是认为朱熹解《中庸》解的非常之糟糕,他带偏了,甚⾄到了明朝张岱他们的解也是不 对的。“知化育”我觉得他们⼤体上能解释清楚,但是他不会将化育理 解为天理。“立⼤本”什么叫⼤本?“⼤本”翻译成白话⽂就是共同的信 仰和信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可以认为是宗教。“⼤本”就是指我们 进⾏国家治理的底层逻辑。“⼤本”有所本,这个“本”就是信仰、信念。
整个的西⽅的法律是围绕着《圣经》和其他的宗教的经典展开,
⽽中国的伦理的基础就是《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个是“⼤ 本”,用旧社会的话说,那个就是我们的道统。那什么是“⼤经”?就 是从天理到⼤本,最后他说⼤经。他是从最底层说到最⾼层,说你到 了天下⾄诚,你才能为⼤经、立⼤本、知化育。什么是“⼤经”?这⼀ 个是最关键的部分,否则你读不懂第三⼗⼆章。
“⼤经”此处指的是法典。你知道它多重要吗?有了“⼤经”才能“经 纶天下”。“经纶”是将蚕丝整理出来嘛,“经纶”的意思就是对整个社会 进⾏纵横的立规矩。这⼀章叫《经纶章》他把这三个字“能经纶”加进 “为天下之⼤本”中间去,自有他的道理。所以它成为这章的命名的 词,但这⼀定不是当初⼦思他亲笔写的或者是他的学⽣整理的。⼀定 是“为天下之⼤经,立天下之⼤本,知天地之化育”,“能经纶”是后边 加上去的。“⼤经”就是法典。
说到这⼉,你⼤概就能理解了,天下就是⼈间哪。⼈间⾄诚就是⼈间的圣⼈。才能为天下立下法典,才能为天下寻找到他共同追求的 理想、信仰和信念。才能知道天地的化育。“天地⽆亲”但是他众⽣有 好⽣之德。⼀会⼉我们在后边讲,为什么“天地⽆亲,圣⼈不仁”。当 你读懂这第⼀句话的时候“唯天下⾄诚,为天下之⼤经,立天下之⼤ 本,知天地之化育。”
你开始懂⼦思为什么写《中庸》了。接下来的话也很有意思,⼦ 思用反问句问“夫焉有所倚?”难道圣⼈“为⼤经、立⼤本、知化育”, 难道他有什么依据吗?或者他依靠什么吗?或者他有什么来路吗?没有。真的是没有吗?有的。是⾄诚⽽⾄圣,⽽能为⼤经、立⼤本,知化育。所以它的因果关系和要做的事情,短短的数语,了了的数语, 说得清清楚楚,⽽且极为精彩,整个的排比。
整个的排比句式也是排⼭倒海。你知道,“夫焉有所倚?”既是问 你,难道他是依靠某种聪明、睿智或者是某种的能⼒,或者是某种的⾎统吗?他全部否定了。“夫焉有所倚?”只有天理,天下⾄诚才能⾄ 圣,才能找到天理,才能做下述这⼏件事——才能知化育,立⼤本, 为⼤经。《中庸》厉不厉害?如果不是有圣⼈们的整套的体系。
我中华民族何以屹立东⽅,屹立世界五千年不倒?这是唯⼀有五 千年不间断⽂明史的国家。你听到这⼏句话,你应该知道分量有多 重。好,我们接着下来看,下边我觉得这两千五百年的翻译,我觉得 都得推翻。有朋友说我略微狂妄,我说欢迎批评指正,如果哪里说的 不对,请提供你们的说法,但请你们不要再告诉我朱熹怎么说,张岱 怎么说,现在的国学家们怎么说?我不是介意不介意,我是完全不接 受,不同意。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他用这三句话来回答他的问 题,“夫焉有所倚?”。他靠什么呢?“浩浩其天!”第⼀个“浩”是形容 词,第⼆个“浩”是动词,最后这个“天”是名词。“浩浩其天!”怎么翻 译呢?就是说你必须精微深⼊的。
你必须⼊⼴⼤⽽⾄精微与浩瀚的宇宙之中,天理之中发现并掌 握,并融⼊天道、天理之中。“浩浩其天!”如这样的翻译的话,你⼤ 概就能懂“渊渊其渊”了,其实“渊渊其渊”这四个字我喜欢的不得了。 古⼈用字太简单,太⼲净、太深邃,因此也太难理解了。三个“渊”, 最后⼀个“渊”是名词,可以理解为是深渊,但此处他用深渊所形容的 是⼈⼼。第⼀个“渊”是形容词,深不可测。第⼆个“渊”是。
以极为严肃的态度去探讨、去洞彻那深邃的⼈性。因为你记得开 篇时候我们讲的吗?舜交给禹的时候所说的话。道⼼惟微,⼈⼼惟 危,惟精惟⼀,允执厥中。“渊渊其渊”说的就是⼈⼼,说的就是那深不见底的⼈性,说的是那个如海底针⼀样的⼈⼼。它真的是非常的需要你“渊渊其渊!”
比较有趣⼉的是肫肫其仁,肫肫,你想想看,祭祀的时候,看见⼀个猪屁股,⼀般都是⽜头、马头、⽺头、猪头,但是他那个祭祀用 的那个猪屁股,它是属于朴实憨厚的样⼦,敦厚朴实又充满诱惑,就 是它很好吃,很漂亮很好吃。肫肫其仁,你的仁,你的⼤经,你的法 典,要肫肫,要可爱,要让⼈喜欢,要肫肫其仁呐。你知道这是在教 我们什么呢?我们今天面对这个世界,我们既要浩浩其天,渊渊其 渊,也要肫肫其仁。
也必须学会肫肫其仁,傻乎乎的、憨厚的样⼦,美好的、充满好 处和利益的肫肫其仁。他不仅仅是⼀个⼈要做到,⼀个国家也应该是 浩浩其天,渊渊其渊,肫肫其仁。他自⼰的问:夫焉有所倚?肫肫其 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非常简单的三个字,还是跟上面的⼤经⼤ 本化育全部对应。如你不能这样⼦去读第三⼗⼆章经纶章,瞎解释, 像朱熹张岱那样瞎解释,你真是羞辱了圣⼈。
最后⼀句话: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他说,为⼤经、立⼤本、知化育,肫肫其⼈,渊渊其渊,浩浩其天。我说就这 么简单,但你要想做到很难,苟不固聪明,如果你不是天⽣(固,本 来)睿智聪明到圣知,就达到圣⼈的这个程度。
达天德者,你达不到,你⽆法将天道理解融化并化为⼤本⼤经, 当他化为⼤本⼤经的时候,天道已经变成天德了。苟不固聪明圣知达 天德者,其孰能知之?你达不到这个程度,怎么能知道呢。其孰能知 之?他怎么可能知道,他难道只是说圣⼈吗?不是,是指所有⼈,你 怎么能知道?
如你不是天资聪慧,若你不是参悟了天道,⽽能有临,以天道下沉为⼈伦的⼈,你怎么能知道呢?其实我真的非常喜欢经纶章,怎么说好呢?就是经纶章基本上是对中庸之道的⼀个概述。我给⼤家再念⼀遍,然后我进⼊中庸的第⼆次小结。
经纶章:唯天下⾄诚,为能经纶天下之⼤经,立天下之⼤本,知 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 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厉害吧。好,我们开始进⾏中庸的 第⼆次小结,我们上⼀次小结,我讲了《中庸》的本意,中是动词, 庸也是动词。中就是寻找事物的本源和真理的过程;庸是动词,庸这 个本意是⼀个地名,庸这个地⽅在湖北。
庸这个地⽅在湖北,它产铜,所以就用来做乐器,其中有⼀个乐 器就叫镛,这个镛就是节拍器。当这个⼤型的祭祀聚会,庙堂上进⾏ 开会的时候,上百⼈上千⼈,有发⾔,有歌舞,有奏乐,需要⼀个总 指挥,那个就叫镛,庸是和谐之意。“中”是寻找真理,“庸”是修身以 和之意。所以我上次将《中庸》的本意,以及我对《中庸》的理解概 述为我平时说的三性:主体性、适应性、创造性;还有正修之论:正⼼以中修身以和;还有就是⽅法论:以⽆间⼊有隙。今天我们可能侧 重点在后边。
然后我们讲了⾄诚⽆息,为物不⼆,直追⾄圣的境界。今天我们 第⼆次讲,也是应朋友们的说法,说《中庸》这堂课接近尾声,要结 束了,我们也听了,也觉得有道理,只是作为⼀个普通⼈,如何⼊中 庸之道呢?如何在⽣活中使用中庸之道呢?如何修习中庸之道的⼼ 法?我们今天就来讲讲这个问题,我今天将这个问题分成三个部分, 我们先从故事说起。
其实,我们⼤部分的时间在学校,从幼⼉园开始到小学,再到中 学、⼤学,整个都在学习期间,我们在某种强制之中。很长的⼀个过 程中,我们的⼼是放在天理中的,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是离开了所处的现实,因为我们在课本中,在追随老师,在追随其他的朋友家长,在⼀个教育的过程中,其实我们是更接近天理的。反⽽ 是在⼯作之后,尤其是从事的非科学类的⼯作。
或者是从事的⼯作不再是那么需要进⼊到某种深度思考的状态的 时候,我们会渐渐的远离天理,所以我⼀直强调,所有的朋友进⼊40 岁以后,⽆论如何要开始进⾏某种的修⾏,所以我跟所有的朋友都是 说,⼤学⼀毕业开始的三件事:第⼀件事是⼯作,做好你的本职⼯ 作;第⼆是要学会投资,因为你要改变你的⽣活。⼯作的是劳动所 得,投资才有资本利得,有了劳动所得和资本利得,你才能建立你基 本的物质基础,也可以管它叫资粮,然⽽这是不够的,
所以我主张40岁之后,⽆论如何都要进⼊精神的修⾏;这是我们 今天讲⼊中庸⼼法的第⼀个部分——如何将⼼寄存于天理,就是“⾄ 诚⽆息”的状态;你懂的,佛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实内涵是⼀致 的,⼤乘强调的是“戒定慧”,小乘强调的是“⽌观慈”;不管是“戒”和 “⽌”,都有离开的意思,断舍离的意思。
用朱熹的解法,这就叫灭⼈欲,“戒⽌断舍离”,他认为是灭⼈ 欲;我想跟⼤家来解释这个“⽌”,或者是“戒”或者是断舍离;我想今 天在讲这⼀段的时候,我还是用我们儒家的六个字“⽌定静安虑得”; 其中,“⽌”是最难的,也是起步式,第⼀步就是要“⽌”,但“⽌”不是 佛家、道家讲的那个“戒⽌”,是讲我们儒家里边讲的“⽌”是出境,境 界的境,是离开。
由于你从出⽣开始,我们很快讲孟⼦的时候,会讲“⼈之初,性 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你刚开始“白⽆瑕”,但是习性会随着 你对社会的接触和认识开始养成;“性相近,习相远”,“习”用我们正 常的⼈话说,就是社会意识,当你开始有了社会意识,开始形成了你 对社会的感知、认知的能⼒,开始形成。在我们今天讲这个⼊中庸⼼ 法这⼀段里边,我加了⼀段话,⼈永远⾛不出认知的边际。
你对自然知识的把握,构成了你适应这个自然的能⼒,你对社会知识的把握,形成了你适应社会的能⼒,⽽你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又 形成了你的边界,就是你⾏⾛在你的认知里边,你对自然的认知和社 会的认知,你在这个认知里面⾛。出境就是让你离开目前固有的认 知,进⾏⼀次拓展;别⼈老是说要算你的命,我们在哲学上讲“性”和 “命”;这个哪吒的逆天改命,得先从改性做起。
“戒”就是离开,不要把它理解成终⽌什么⾏为;“戒”和“⽌”的意 思都是让你的精神、思考暂时离开当下的现实;我那天发⼀个帖⼦说 好多⼈每天很多的时间在刷小视频,你说我看的是知识类的,实证类 的小视频,那不对吗?不是的,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的外界包括小 视频都会本能的调动你的意,对之进⾏分别、判断和反应。
整个的这个过程会形成你精神的巨⼤的耗损,⽽他不增加你的认 知能⼒;我先把第⼀步就是将⼼放在天理之中;我在这⼉多说⼏句 话,就是我解释⼀下认知;认知的⾼度就是天理,是你对自然的真 理、对社会的真理的⼀种认识,它是⾼度,它的宽度是⼈性,“渊渊 其渊”;纵向是“浩浩其天”,横向是“渊渊其渊”;如果非要有个长度的 话,历史纵深,那就是你对历史的把握。
不断拓展自⼰的认知,就是你必须回到天理当中;去寻找天理, 去“浩浩其天”,去“渊渊其渊”,要往上面拔⾼度,要向侧边阔宽度, 要拉开历史纵深,这个时候你的认知就会迅速的成长;当你的认知不 断的提升、成长的时候,你本⼈也会在认知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进 步,这个过程就是改性、改命的过程;40岁以后非常重要,多数⼈40 岁早定型了,能⾛多远就看见了;但为什么有些⼈是⼀路前⾏?
就是“中庸之道”,圣⼈的中庸之道。不要小看“存天理”这⼏个字, 不要小看“⾄诚⽆息”这⼏个字;怎样“⾄诚”——⽌定静安虑得;第⼀ 个字,我讲的是“⽌”;我说⼀下⼦“定”,长时间离开当下的现实,关 注⼀个点,有时候关注的时间长度是⼀⽣的,因为认识真理的过程永不停歇、永⽆⽌境,“⾄诚⽆息”;“定”有两个意思,⼀个是儒家的
“定”,我刚才已经说了;
我刚才说的是儒家的“定”,还有佛家的“定”和道家的“定”;佛家 的“定”就不出来了,因为佛家的“⼤定”是看到我们身外的以太、暗物 质以及暗物质中的以能量存在的波和信息,他进⼊到⼀个神的状态 了,那个“定”是“⼤定”;我说的儒家的“定”,可能不能到“⼤定”的程 度,因为那是⼀个⾄神的状态;道家的状态是虽为⾁身,但⾄仙了, 因为你看到了⾁眼所不见之暗物质、暗能量、波和另外⼀个决定这个 世界的⼀套法则。
在某种意义上,儒家的“定”很像道家的“定”和佛家的“定”,因为 他也是要看到⾁眼所见以外的自然的逻辑、自然的规律和决定性;那 么他确实是会产⽣的⼀些超越⼈的⼀些认知,甚⾄⼀些能⼒,会产⽣⼀些东西,“⼤定”和“小定”;但我们儒家⼊定的原因在于天理、在“⾄ 诚⽆息”,并不是让你获得仙或者神的那种⼀部分的能⼒或者是能 量,不是这个意思,但你要通过“定”的⽅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定之后才能静,才能⼊静。其实多数的时候,我们就像是在看 小视频,我们对每⼀件事情都会本能地,不是你自⼰思考,⽽是本能 地用第七识对眼耳鼻舌身所有的发现的东西,用第七识做出分别判 断,然后你分别表达为喜怒哀乐。不是这个事情不应该或者是不必 要,是因为⼤部分的,你在对眼耳鼻舌身,或者是你看小视频所产⽣ 的那种情绪,是在耗损⽣命。
静的本意不是安静,当然不是安静。你身在世间,身在俗物之 中,你身体在这⼉,眼耳鼻舌身都打开着的。我原来说过,我年轻曾 经修⾏的时候,用帷幔(相当于蚊帐),只不过是要套三层⿊布做的 类似于蚊帐的东西。因为每⼀个幕布得有⼀个开⼝,开⼝是朝向正、 反和左,如果是四层就是右。光不能拐弯的,所以你的帷幔出来以 后,里边就极为地暗,没有光。
同时,里边风可以进来,氧⽓可以进来,里边也基本上可以做到没有声音,跟在深⼭的⼭洞里的感受类似。但是在城里边,你在家里 边,可以选⼀些房⼦做这个东西,体会⼀下⼦万籁俱寂,⼀种静。当 然了,只是⼀瞬间⽽已,你不能每天都在那里边呆着。它实际上是让 你的⼼慢慢地静下来。你不静,⼼不静,你感受不到⾁眼不见的东 西。因为其实你⼀直是眼耳鼻舌身,然后加你的第七识。
静了以后会进⼊到安的这种状态,⼼安是⼀种非常了不起的状 态。当然了,好多⼈说首先要安顿好你的身体:比如说有了资粮,有 了⼈⽣活都⽆忧了什么的,其实有很多身居⾼位很有钱的⼈不安呐。 身安和⼼安,当然以身安然后再⼼安更好。但儒家讲的“静安”的“安”, 不是指身体,是指你那颗躁动的⼼,⽌定静之后如何做到安,如何做 到真正的安,⽆忧啊。
没有⼀丝牵挂,没有任何的担⼼。那个时候天地转,天崩地裂都 跟你没关系。⼀种极度的安,⽌定静安,极度的安。这个时候你才真 正的出境了,离开了你。你离开了你,进⼊到天道之中,寻求天理, 并且跟天道与天理融合为⼀体。好,最后两个字:虑得。滤,你可以 把它理解为过滤,就是滤除的意思,可以这样地理解。
因为你是个正常⼈,你即便是身体出......不,身体还在境里边, 因为你还没成仙。你尽管⼼可能出了境了,但是你⼼里边还带了很多 东西的,没停下来,没有⽌,没有定,没有静,没有安,里边还有好 多东西,既有的东西。既有的认知要滤掉,过滤,过滤掉已有的⼀切 认知。不⼀定已有的认知是错的,但是已有的认知填满之后,你看不 到,也装不下。所以有个滤的过程,滤除旧有的所有东西,有可能是 杂念,有可能是什么东西,但滤的过程非常重要。
清⼲净了,最后⼀个字是:得。你看到、你悟到,你和看到、悟 到的东西融合在⼀起了,天⼈合⼀。好吧,我讲的中庸的第⼀个部 分。这不是我讲的,尧交给舜的时候说:允执厥中。舜交给禹的时候 说:道⼼惟微,⼈⼼惟危,惟精惟⼀。我们今天第⼀个部分讲的是道⼼惟微,⾄⼴⼤⽽精微。那你要进去,你才能看到天道、天理的嘛。
要致⼴⼤⽽致精微,⽌定静安虑得。
惟精的意思也是在此。为什么让你为惟精呢?精是指:极其精 准、精密、精微。你以极其细密的状况进⼊,并且融合。惟精的意思 是你真正地找到了、看到了、契合了,惟精。第⼆个部分,我们再讲 惟⼀。好,我们先把⼊中庸⼼法的第⼀个部分——如何存天理,如何 做到⾄诚⽆息?我用的⽅法是:⽌定静安虑得,儒家的法门。
好,我们讲第⼆个部分。我们除了天理之外,要做到第⼆个部 分:参透⼈⼼,要渊渊其渊。这是中庸之道解决认知的第⼆个维度。 第⼀个维度是⾼度,第⼆个维度是宽度。佛家讲万法皆缘,佛家在说 什么呢?因为你解决不了缘的问题,⼀法都没有,所以渊渊其渊多么 地重要,仅次于浩浩其天。如何才能渊渊其渊呢?怎么才能参悟⼈ 性,参透⼈⼼呢?
我们拿两个⼈作比较,⼀个⼈叫圣雄甘地,⼀个叫⽑泽东。印度⼈认为圣雄甘地是印度的创立者或者是解放者,我们认为⽑泽东是我 们的新中国的创立者,也是中国⼈民的解放者。他们两个⼈的区别是 什么?圣雄甘地被整个西⽅世界,甚⾄被全世界所赞美;⽽⽑泽东在 相当长的时间,甚⾄在现在,仍然被全世界,特别是西⽅世界所诋 毁,各种各样的批判和诋毁。
为什么西⽅⼈热捧圣雄甘地,热捧曼德拉呢?因为他们契合了殖 民主义的要件。渊渊其渊,你看到了西⽅⼈殖民者的那颗⼼了吗?你 看到他们的⼈性了吗?看到他们的⼼了吗?圣雄甘地有解放印度的⼈ 民吗?种姓制度结束了吗?⼟地,⾰命了吗?什么也没有,⽽且是不 反抗!他完美的配合了英国殖民者从印度的撤离,并未给印度以真正 意义上的解放。
⽽⽑泽东恰好知道何为天道。何为天理,何为天道,他也看穿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那个渊,那个⿊咕隆咚的那颗⼼,那些令⼈不齿的⼈性,以及他们带着⼈性光环的那种殖民者的龌 龊。所以⽑泽东断然进⾏⼟地⾰命,断然进⾏⼯商业改造。⽑泽东, 他看不到渊渊其渊的渊吗?他看到了。他不仅看到了他们的,也看到 了我们⼈民⼼中的那个⼼,那个性。
因为渊渊其渊,他摸到了⼈民的那个⼼,他做到了惟⼀,什么叫 惟⼀,⼀就是全部整合统⼀起来,⼀团散沙整合⽽为⼀,就是不贰。 了不起的⼈呐!当你窥探深渊的时候,那里边有道德吗?民⼼里边没 有⼀个利字吗?殖民者的满嘴的仁义道德,老百姓⼼里边也是仁义道 德吗,不然它怎么叫渊呢?⼈民⼼中也有⼀个利字的,也有⼀个义字 的。难道不是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吗?
⼀样需要你将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只不过是⼈民的利益⾄ 上。他还是渊渊其渊,看明白了⼈性,看明白了⼈⼼。所以,我们的⼟地⾰命和⼯商业改造构成了中国⼈民最伟⼤的资产重组,所以才有 再⼯业化和现代化。难道你看不到,伟⼤的政治家在参悟天理之后他 看不到什么叫学阀,什么叫门阀,什么叫财阀,什么叫军阀吗?他⼀⽣都与这些阀们做绝不妥协的⽃争,这才是⽑泽东,是我们的圣⼈。
⽽被印度⼈尊崇的被西⽅捧上天的那个圣雄,虽然被诗⼈泰⼽尔 给捧为圣雄,但是是⾄诚⽆息吗,是⾄圣吗?还有那个曼德拉,他怎 么能跟我们的教员比呢?渊渊其渊非常难,我上堂课讲过五有,有临 有容有执有敬有别,这是渊渊其渊的非常重要的过程。
参悟⼈性,参悟看透⼈⼼,是真的需要为物不贰的。我今天已经 说过了,天地⽆亲呐,天地若有亲,它必有分别⼼,必有选择!狼吃 了⽺,小时候你妈妈给你讲童话,⼤灰狼的故事。你有了分别,⼤灰 狼是坏的,小白兔是好的。狼吃⽺,在天理之中,在天地眼中,是化 育共⽣。⽆亲呐,它既不亲狼,也不亲⽺,既不亲白种⼈,也不亲黄 种⼈,天地⽆亲呐。圣⼈不仁,圣⼈能仁吗?
你所谓的仁政,只是对⼀些⼈的仁,对其他⼈的不仁。你们今天看到特朗普了,他能做到道并⾏不悖吗,他支持我们的道路吗?他不⾏。你们的道路是错的,只有他道路是对的,道不能并⾏。能化育共⽣吗?不⾏的!为什么?看不到他那个渊渊其渊的那个⿊⾊的那个⼼ 性吗,那种殖民者⾼⾼在上,当画了眼眉线的万斯说我们是乡巴佬的 时候,他们把自⼰放在了甲⽅。我们看到了那个⼈性了吗,看到了那 个⼈⼼了吗?该怎么做?还不清楚吗?
说到参悟⼈性,其实《资本论》和《通论》这两本书可以帮到 你,因为《资本论》和《通论》讲的都是利。不管价值论也好,资本 流转也好讲的都是利。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你就能看到渊渊其 渊。同时也要注意有临有容有敬有执有别,去重温⼀下五有的课,齐 庄中正,只有像⽑泽东这样的⼈才能做到。有⼈说残忍,若⽆残忍, 他不就是圣⼈之仁,他不就是天地有亲了吗?
所以⼦思说“肫肫其仁”,肫肫其仁,很笨很傻,很可爱,很好 吃,很有⼒的样⼦。参透⼈性,看穿了之后,渊渊其渊之后,你就会 懂。所以第⼀个维度我讲完了是⾼度,第⼆个维度是宽度,渊渊其 渊。最后,最后今天没时间讲了,我原来想说何为肫肫其仁,为什么 道路可以并⾏,为什么万物可以化育并⽣?为什么天地众⽣啊?遵天 理就是众⽣啊,重⽣养啊,不杀⽣啊,众⽣。
你要知道天道众⽣,你就理解何为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他们 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不是啊不是的,是众⽣。因为众⽣,所以才写下 了天下观,有了天下概念,因为只有在天下观、在⼤本⼤经之下,⼈ 民才能安居乐业,这才是我说中庸之道是古典的、朴素的社会主义的 根本性的原因。好吧,我今天在后边讲的⼊天理和⼊⼈性这两个部分 稍微激动了⼀点,有时间你们整理出来,慢慢看吧,我们⼀起学习,
⼀起进步。
没⼒⽓了,明天有空下午我们再聊⼏句,这两天真是忙的要死。
另外呢,最近这个不知怎么了,这个找麻烦的⼈很多,攻击的⼈很多,我也被禁⾔了⼗五天。不管怎样,我们继续前⾏,正好处在⼀个非常特殊非常关键的时候。⾏,明天下午我们有空就聊⼏句市场,祝⼤家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