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七讲:尚䌹章(3)
2025-05-10
303 中庸二七:尚䌹章
2025-5-10
⼤家好!今天是中庸第⼆⼗七讲第33章《尚䌹章》。这也是《中庸》的最后⼀堂课,百感交集!我今天备课连时间都忘了。我这个礼 拜的备课我老觉得少了些什么(将来我再梳理⼀遍),可能还需要第 三次小节(需要第⼆⼗⼋讲)然后就有⼀个完美的结束。我知道《中 庸》有多重要!所以我们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完成⼏千字的⽂章的⼀个 讲解。
如果说“⼈有认知的边界且⼈永远⾛不出认知的边界”,那么只有 类似于《中庸》这样的经典才可以扩宽你的认知边界,⽽且我知道他 对每⼀个用⼼的⼈的意义到底有多⼤!⾄少对我⽽⾔真的是好⼤!尤 其是今天这堂课是对《中庸》的总结,虽然这里都是诗曰诗曰还有⼦ 曰,但⼦思的很短的点评确实是⾼度凝练的概括。
好!我给⼤家念⼀遍:「诗曰:“衣锦尚䌹。”恶其文之著也。故 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 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 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 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 民威于𫓧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 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 也。”诗曰:“德𬨎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我们用了26课讲“中庸之道”,⼦思讲了三⼗⼆章讲“中庸之道”,
惟第33章《尚䌹章》讲的是“中庸之德”。“中庸之道”为体、“中庸之德” 为用,有“⾄诚之道”⽅有“⾄诚之德”。今天这堂课我希望⼤家将其中 的要点牢牢的背下来,我也希望今天我讲的内容⼤家也能牢记于⼼并 且在以后实时的在⾔⾏中表达。
好!进⼊今天的课。“诗⽈:「⾐锦尚絅。」恶其⽂之著也。”衣 锦,衣锦还乡,锦指锦绣,实际上是丝织的衣物,非常漂亮。䌹,是⼀种很薄的重⾊或者是同⾊的包裹在锦之外的那个蝉衣,这是中国在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的⼀种风尚,就是穿着华丽的锦服外边要罩⼀个朴 素的类似于蝉衣这样的罩衣。
为什么要“衣锦尚䌹”?是因为不喜欢过于靓丽,“恶其⽂之著也”, 不喜欢太漂亮,这是诗经上说的话。“故君⼦之道,闇然而⽇章;小⼈之道,的然而⽇亡。”⼦思说“君⼦之道”,他是非常内敛、低调、 黯然,它包裹着自⼰,把它放在⼼里,放在里边,由于⼼里有“中庸 之道”,所⾔所⾏慢慢的表达出你的内⼼的光芒。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彰)⽽慢慢的显露出他那“中庸之道” 的璀璨的光芒。它的反向就是“小⼈之道,的然⽽日亡”,光彩照⼈但 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露出那些丑陋⽽最终消失(日亡)。“小⼈”
⾦⽟其外败絮其中,架不住时间的消磨。本篇⽂章题目叫“尚䌹”,开 篇就是“君⼦之道”和“小⼈之道”,他想说什么呢?
⼦思想说的本意是“中庸之道”应深藏于⼼底,是“⼼之⾄诚”。谁 会将⼼从胸膛中拨出,放在外边给别⼈看呢?“体”有体的意思,“用” 有用的意思,“体用”虽然⽆⼆⽆别但体是⽆需外显的。“中庸之道”是 天之道,是深藏于⼼!当他开始用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中庸之德”,用 的时候才光芒万丈、才华美⽆比,⽽不是拿出华美放在外边(那就不 是真正的“中庸之道”了)!
⼦思开篇为什么要说出来呢?因为⼦思很怕有⼈学了中庸之道,
挂在嘴上,穿在身上,写在⽂件上,⽽⼼里边却是没有的。因为那样他就会“日亡”,⽽不会“日彰”。他先把事情说清楚,然后再详细地讲解君⼦之道。你听:“君⼦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温而理。”请牢 牢记住以下这段话。他说什么呢?他在说:“渊渊其渊”呐,他在说: 你在看破⼈性之后,你就知道如何与⼈相处。
“与⼈相处”是与⼈相处吗?错!是你如何做⼈。你是道⼼呐,当 你表达出来,表征出来,就是得⼼呐。得⼼于外就是得⾏。“淡⽽不 厌”,我把不厌这两个字换⼀个字叫久,所以请你们牢牢背下这九个 字——淡⽽久,简⽽⽂,温⽽理。我把它叫三⽽,永远记住这三⽽。 这是你能否做到中庸之道的⼀个检测标准,也是你永远要严格要求自⼰做到的事情。必须是淡,必须是简,必须是温。
那么在说什么呢?请问你,浓烈能持久吗?你与⼀个⼈相处,你 过于浓烈,你不能持久,他也受不了啊。你太咸了,太甜了,太辣 了,不能持久,淡⽽久。当然《中庸》上面是淡⽽不厌。我不知道当 时⼦思用的哪⼀个词?如果我改的话是,淡⽽久,因平淡⽽持久。永 远记住,淡⽽久。与⽗母相处,与⼦⼥相处,与爱⼈相处,与朋友相 处,淡⽽久。国与国之间,淡⽽久。
为什么要淡?为什么要淡?因为是自⼼⽽出,不能浓烈。你⼀旦 浓烈,你就知道它不是你的⼼本体的道。它不在道上了,他是在情 上。离道之情,烈⽽不久,会必然⽣厌。“淡⽽久”是君⼦之道、中庸 之道外化表征的第⼀个特征。第⼆句话:简⽽⽂。我看了那么多的翻 译,我很⽣⽓。什么叫简⽽⽂?“简”当然是简单、简约、简朴。
“⽂”不是华丽,此处的“⽂”是耐看,是受用。因为你简,所以才 耐看。你花枝招展,你浓妆艳墨,你太复杂了,它不耐看,不受用。 你⼀旦不是简,⽽是繁,它不是发自于内⼼的道,它又变成其他东西 了。所以你⼀看到简⽽⽂,你就知道,此⼈在道上。中庸之道上必须 简⽽⽂。这也告诉了你:如何与⼈相处。
第三个⽽,温⽽理。理性能存在哪里呢?冰冷之中能有理性吗? 酷热之中能有理性吗?温存之中才能保存那份理性;温存之中才能深藏那份理性。不能热,也不能冷。“三⽽之论”就是“渊渊其渊”之后⼈性的成熟的表达。它是与⼈相处的⾄⾼⽆上的原则,它也是你做⼈要 常常提醒你的重要的准则。总有⼈跟我说,我没⼏个朋友。
我垂垂老矣,所以我也没有时间精⼒去交往。但我确实不能跟你 说:“我没有⼏个朋友。”我可能还真的有好多真正的朋友,当然里边 就有你们呐。但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多机会见面相处。即便是我的好多 老友,也是经年不见、数年不见。但,虽淡,⽽友情依旧是那样,淡⽽久。我不喜欢搞得繁⽂缛节,所以非常简单。
甚⾄,我连写⽂章、讲课都如此之简,只是拿⼿指头摁在⼿机上 款款⽽谈。但它耐看,它受用,它有用,简⽽⽂呐。不用那样的繁, 不用那样的杂。你搞得繁杂之后,你知道越过度地描摹越丑。简⽽⽂,温⽽理,你懂的,必须保持⼀个你给⼤家提供的⽣态,使⼤家保 持在⼀种理性的状态。
不是忽冷忽热。⼀冷⼀热,丧失了理性,也就远离了君⼦之道。
⼦思在讲了“闇然⽽日章”之后,接下来就讲君⼦之道,做⼈的道理, 这个对称的就是“渊渊其渊”。说的是淡、简、温,要的是久,要的是⽂,要的是理。非常之绝,极简⽽极深刻。记住三⽽。好,我们说三 “知”。在讲完三⽽之后,他说了三个“知”,这三个“知”后,他说:“可 与⼊德。”
在三⽽之后,如果你还做到了“三知”,“知远之近,知⻛之⾃, 知微之显,可与⼊德矣。”你的道已经在德上有表达了。什么叫三知 啊?三知谈的是你,刚才我说的是做⼈,现在说的是办事,是办事的 进程。由远知近,说的是由近⾄远,远到哪里呀?远到天下。要知 道,⼦思办的是中央党校⾼级领导⼲部培训班。他说的是:由近⾄ 远。他说“知远之近”
第⼆个知,知风之自。我看好多翻译说风从哪里来?No,知风 之自,翻译成⼈话就是由⼰达⼈。你要想感化别⼈,请先做好自⼰。
请先感动你自⼰吧。如果你从你做起,由⼰达⼈,它延伸出来的是风化,是⽂化,是⽂明。知风之自,之自在于你。
第三个知,知微之显。翻译成白话就是由表及里。知微之显,如 果我们往前延伸,由表及里说的是什么?说的是科学,从表到里研 究,往深处研究,你研究的是科学;由表及里看到什么?看到事物的 本质;由表及里发现了什么?发现了事物运⾏的规律;由表及里最后 拿到了什么?真理。怎么办事,三知,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 显。请牢牢记住三知,请牢牢记住三⽽三知,⼦思在做《中庸》如何 运用的最后的总结,话虽少理不糙,非常的深邃、精道、好用。你看⼈家简洁到什么程度。
我每每读到第三⼗三章都感慨万千,因为它是以道⼊德的⽅法 论,连做⼈怎么做,办事怎么做,他连⽅法都给你说清楚了,当你掌 握了中庸之道,你应该表达出来的是三⽽和三知。如果你还没有三⽽ 三知,请回去把三⼗⼆章看了再学,重新听前⼆⼗六讲,如你观察别⼈是否有中庸之道,查其三⽽三知,看他是否能做到淡⽽久,简⽽⽂,温⽽理,看他是否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好,我们进⼊到下⼀个诗云。“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故君⼦内省不疚,⽆恶于志。君⼦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之所不⻅ 乎?”他这又用了⼀个诗云,我就不解释这个诗是诗里边的哪⼀段, 我只解其意,我们把⼦思的本意说清楚就⾏了。潜虽伏矣,亦孔之 昭,说什么呢?⼀条小鱼藏在井里,沉在井底,它是已经看不到外边 听不到外边了,它以为谁也看不着它,所以它可能这个时候就松懈 了,放松了自⼰的自省。
诗想说的是⼀条小鱼虽潜伏得很深,但是有⼈趴在井上⼀眼就能 找到它。亦孔之昭,⼀眼就看出来了,只是它不知道,它以为看不着 了。他要求君⼦内省不疚,不疚于内⼼,就是你反省自⼰的时候不会 感到愧疚,你为什么不愧疚,⽆恶于志。这段话非常难以翻译,好多⼈对⽆恶于志,为什么要用⼀个志,不是⽆恶于⼼呢?⽽是⽆恶于志。⼼之⼼之,⼼之有所愿为之志,你⼼里边的愿望,⽆恶才是君⼦的最⾼标准。
请问阁下⼼之所愿,你的志是权⼒吗?是⾦钱吗?是美⾊吗?是 名声吗?如你是,我不能说这是恶,但当你有此志的时候,你可能的 所有的做作终于得成⼤志,但也可能作恶多端。后边这段话堪称全书 之经典,君⼦之所不可及者,之所以常⼈⽆法达到君⼦的标准,其唯⼈之所不见乎。
恰恰是常⼈看不到的君⼦的修为的地⽅。君⼦在哪里修为,在于⽆恶于志,你藏在井底的那条小鱼,你以为别⼈看不到你,其实别⼈ 看到你,这里边潜虽伏矣,说的不是君⼦,说的是君⼦那颗⼼,你以 为你的⼼在你的肚⼦里,别⼈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但是他在井边看你 的⼀⾔⼀⾏,立刻看到你那颗⼼。当你有恶于志,必为天下⼈所见, 当你⽆恶于志,就可以成为君⼦了。
他要求你如何做到我刚才说的三⽽三知,⽆恶于志。其实这是中 庸之道里边的那句老话——⾄诚⽆息。请将你的⼼放在天道里面,⼼ 源于天道⽽躬身⼊世来做事,⽽不是源于你那深沉的欲望,因为你不 管是为了权⼒、⾦钱、⼥⾊、名声,当你为了欲望,不能去掉欲望⽽⼼存天理的时候,你其实已经有恶于志了。你以为你不知道,天下⼈ 都知道,君⼦和普通⼈最⼤的区别就是在别⼈看不见的地⽅,在你的⼼上,你已经深刻的内省⽽⽆疚,并且你做到了⽆恶于志,这是非常⾼的要求。好,我们再往下⾛,下⼀个诗云。“诗云:「相在尔室,尚 不愧于屋漏。」故君⼦不动而敬,不⾔而信。”相在尔室,你孤独的⼀个⼈待在屋⼦里面,如果你能做得到。即便是(屋漏,这是指中国 的)因为此时此刻已经在⼭东,在⼭东这个地⽅。
西北风是寒的凉的,东南风是暖的,所以在这个地⽅,向东南⽅ 向开门开窗,西北⽅向就是墙。屋漏,通常下雨的时候墙边会有痕 迹,屋漏的地⽅,屋⼦里边隐蔽或者⿊暗的地⽅叫屋漏,尚不愧于屋 漏。他说的不是你,也不是那个屋漏,说的是你的⼼,在你的⼼里边,如果从来都是⽆愧的。为什么你有愧?因为你有私,有私做出来的事才会有愧。当你⽆愧的时候会出现⼀个什么样的状况?
你的眼睛是如此的清澈,你的眼睛“齐庄中正”。你的⼼通过你的 眼睛、你的灵魂表达出来的是“齐庄中正”。“故君⼦不动⽽敬”:你不 用⾏动,你不要说话,只是看着“齐庄中正”。所以你不要做任何事 情,⼤家都会尊敬你,你不要说话,⼤家就会信赖你,因为德显于 灵。这段话在翻译上面我看了很多古⼈的翻译,我知道他们不懂,⼦ 思在怎么想,我知道我懂。
你未曾达到,你怎么能懂呢!你不去做,你怎么懂呢?“相在尔 室,尚不愧于屋漏”他说的是你那颗⼼。他说的是在尔室不愧于屋漏 吗?不是,他说的你那颗⼼⼀直在道上,你⼀直在践⾏道,把它变成⾏为德,你的德⼀点亏⽋都没有,所以“齐庄中正”,所以你不需要说 话,你不需要⾏动,你的眼神里边已经德显于灵了。⼦思对君⼦的要 求太⾼了,因为也的确做到这个份上。
也的确要做到这个份上才能有敬、有信。我说过“五有”,有敬和 有信,不是在外边,你做了什么说什么,不是的,是“相在尔室,尚 不愧于屋漏”,它是修⼼的结果,⽽不是修⾏的结果。“不动⽽敬,不⾔⽽信”是君⼦修成中庸之道的非常⾼的境界。我不知道⼤家在⽣活 中是否有体验,我见过这样的⼈“不动⽽敬,不⾔⽽信”,可是真的很 难。“⽆恶于志”就很难,到这个地步更难。
“⽆恶于志”是德发于⼼,这⼉“不动⽽敬,不⾔⽽信”是德显于灵, 层层递进,层层深⼊。好,我们继续往下⾛。“诗⽈:「奏假⽆⾔,时 糜有争。」是故君⼦不赏而⺠劝,不怒而⺠威于𫓧钺。”这⼀段也是 非常麻烦,因为“奏假”翻译就是乱成⼀锅粥了,在此处我理解的“奏 假”不是⼤家翻译成那样,什么叫“奏假”?为什么“奏假⽆⾔”?
“奏假”是⼀个仪式,⼤敌当前、⼤祸临头、⼤灾之后,要必须⼤ 家⼀起来面对,所以有⼀个⼈他可能是王,也可能是德⾼望重者,带 领⼤家祈祷上苍,默默的祈祷,是用⼼来祈祷,“奏假⽆⾔”。这时
“靡有争”⼀点争论都没有,没有⼈讨论,没有⼈有纷争,安安静静,
因为⼤难临头、⼤战在即、⼤灾之后说个屁。问题是谁有资格“奏假”, 谁在“奏假”?
“奏假”之⼈身负众望,可能是王,可能是君⼦。向谁祷告?向上 苍祷告,祷告什么?希望借上苍之⼒凝结众⼈之⼼,共同解决问题。 祷告的是上苍,需要团结的⼒量却是所有的⼈。“⽆⾔,靡争”要做到 “⽆⾔,靡争”,非君⼦不可。当君⼦修成中庸之道,就可以做到“⽆⾔靡争”呢!
在此刻“是故君⼦不赏⽽民劝”:君⼦不用给奖励,所有⼈奋勇争 先。“不怒⽽民威于𫓧钺”:不需要强调纪律,𫓧和钺都是刑具,不需 要用这种东西来威胁,⼤家自觉自愿的拧成⼀股绳向前去。《诗》 曰:“奏假⽆⾔,时靡有争”这句诗里边都是有所指的,有典故,但是 我们今天没有时间。你能做到“奏假⽆⾔,时靡有争”,“是故君⼦不 赏⽽民劝,不怒⽽民威于𫓧钺”。到了这个境界,你的德已经全部彰 显出来了。
为什么“不赏⽽民劝,不怒⽽民威于𫓧钺”是因为你此时此刻是以 天道⽽临之,记住我说的“五有”第⼀个有就是“有临”,第⼆个有是“有 容”,第三个有是“有执”,第四个是“有敬”,第五个有是“有别”,⼤约 如此。掌握中庸之道,终有⼀天需要你承担责任,躬身⼊局,你是有 临,你以何⽽有临?是你长得漂亮,你聪明,你学了EMBA,你留过 学?不是的,是你以天道⽽临之。
注意是向上天祷告,庄严肃穆,是逆天道⽽临之,是“有临”。谁 还跟你讨论细节,所以民不需要你劝,民不需要用约束,奋不顾身, 齐⼼向前。君⼦“奏假⽆⾔,时靡有争”,他说的是君⼦修为到这个境 界,才能达到这样的⼀个地步。你以为第三⼗三章最后⼀章总结的那 个要求,中庸之道最后由道⽽⾄德,由体⽽⾄用之后的表达是什么 呢?
这个《诗》说,我管它叫德助于⾏,实际上是天道在身,替天⾏道,天下归⼼,万民敬仰,他才做到中庸之道要做的事,做到这样⼀ 个境界。第三⼗三章总结,总结得非常之到位。好,我们继续,还是
《诗》曰。“诗⽈:「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笃恭而天下 平。”丕显惟德。
此处的丕古语翻译成⼤,但我觉得是用尽这个字比较好,就是尽 显出你的德⾏。百辟其刑之,诸侯们全部照着你的规矩认真的去做。 笃恭⽽天下平,是什么意思呢?君⼦笃恭,这里边可能君⼦到了⼦思 讲中庸之道的德的运用到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君⼦。
因为他要笃恭,恭揖正南面,垂拱⽽治。这个笃恭说的是君⼦的⼀种神采、状态,垂拱⽽治,恭揖正南面是已经莅临天下,登基了, 故君⼦笃恭⽽天下平,还是天下。这里边的东西⼦思没说清楚,我想 了好⼏天了,我得说清楚。何为丕显惟德,此处的惟德说的是君⼦的 德⾏吗?No。
当道变成德的时候,他就不是什么孝顺、什么友爱,就是我看后 世儒家翻译的那个德,那个德勉强也叫个德。但那不是⼦思所⾔之⼤ 德,也不是《道德经》老⼦所⾔之⼤德,甚⾄我都不知道那是不是小 德,总之不是。此处之德,我用⼀句话概述,叫德立于三统。何为三 统?道统、法统、体统,君⼦之德立于三统,才可以叫丕显,尽显你 的德。
你德表达在哪里?孝敬⽗母啊?友爱兄弟啊?当然不是,是天 下。所以你在道统、体统、法统里边尽显你的君⼦之⼤德,因为你的 三统确立,百辟其刑之,天下诸侯照着你的三统去做。⼤德里边包含 了⼀整套的儒家所说之理,理就是⼤法典,我把它概述为三统,如你 没有,丕显的不是这三统之⼤德,百辟为什么要其刑之呢?请你去孝 顺⽗母、友爱兄弟啊?
是故君⼦笃恭⽽天下平,你三统确立,天下归⼼,你天道在身,
替天⾏道,万民景仰。所以恭揖正南面,垂拱⽽治,⼦思才说了是故君⼦笃恭⽽天下平。我在想⼦思那⼀天给学⽣们讲课的时候肯定是像我这样讲,只不过后世整理出来的少了好多话,搞得后世⼈乱翻译最 后这⼀章。丕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怎么能是他们说的那些东西呢? 我就不批评朱熹同学了,你靠那⼀点小仁小爱就能恭揖正南面了?就 能垂拱⽽治了?
你说你孝顺⽗母、友爱兄弟,就天道在身了?就能替天⾏道了? 就天下归⼼了?就万民景仰了吗?瞎扯。是因为你基于天道⽽⼈道, 基于⼈道⽽立德,德显现于法典之上,形成完整的道统、体统,法 统,可以秩序天下。此刻天道在身,替天⾏道,天下归⼼,万民景 仰,垂拱⽽治,这才是⼦思的本意。
所以⾛到这⼉,你知道好多⼈没法解丕显惟德,为什么丕显惟 德,诸侯就全部效法?其实三统,道统、体统、法统也是儒家根本所 在。我到时候讲《孟⼦》的时候再细细的说,其实在《⼤学》里边也 有叙述。但是因为道统、体统、法统涉及到三个不同的层级,我们⼀ 般的⼈不将法统的部分(⼤法典的部分)放在儒家里面,我们容易把 它理解成为法家的东西,道统是道家的东西,体统是儒家的东西。其 实三统合⼀才是中庸之道的根本之所在,就是中庸之道化于⼈间。
好,我先继续,因为今天的量稍微⼤⼀点。“诗云:「予怀明德, 不⼤声以⾊。」⼦⽈:「声⾊之于以化⺠,末也。」”这段话非常有意 思,其实他很合道家之意,所谓⼤音希声,⼤德⽆形,真正厉害的东 西是不能⼤声以⾊的,不能疾⾔厉⾊。怀民德者不应对老百姓施以颜⾊,你作为⼀个⼤政治家,你不可以对老百姓疾⾔厉⾊。
这个诗表扬的是周⽂王,周⽂王予怀明德,不⼤声以⾊,他从来 不对老百姓咋咋呼呼的,跟老百姓他不玩暴⼒。声⾊之于以化民,末 也。就是孔⼦后来总结说,你用疾⾔厉⾊来吓唬老百姓,这是最低等 的⼿段,末也,最糟糕的⼿段。我问你,我们课讲到最后⼀堂了,请 问,若你问孔⼦,那么不声⾊之于以化民,上也为何?
何为上也?请看第三⼗⼆章有四个字我上次让⼤家记住,肫肫其仁,这就是上也。浩浩其天,渊渊其渊,肫肫其仁,最后落实在德 上,是肫肫其仁,这才是上也。做不到肫肫其仁,他才会疾⾔厉⾊。 谁在疾⾔厉⾊?美国的那位,美国的那位总统什么都懂,什么都要 赢,对外边⼉疾⾔厉⾊,⼀会⼉要加关税,对里边⼉抓难民,处理这 些小老百姓疾⾔厉⾊,每天都疾⾔厉⾊。
请问美国的那边的那位有趣的总统懂浩浩其天吗?懂渊渊其渊 吗?他看得到东⽅⼤国的⼼吗?他看得到美国深层政府的⼼吗?看得 到美国老百姓的⼼吗?他懂得肫肫其仁吗?你用什么来感化3.5亿的 老百姓呢,用你的⼤话,用你什么都懂,用你什么都能赢来感化他们 吗?你没有肫肫其仁,最终还是声⾊之于以化民,这是最糟糕的东 西。
最糟糕的东西才是夏桀被商汤所征服,才是商纣被⽂武王所收服 的根本之原因。这是警告,最后⼦思在中庸最后的警告说的是非常的 明确的,诗云予怀明德不⼤声以⾊。他在告诫你要是君⼦,请你不要 对老百姓疾⾔厉⾊,也请⼤家注意,敢对老百姓疾⾔厉⾊,没什么事 老吓唬吓唬他,他就不是君⼦。末也,废了,没屁用。
好,我们看本章的最后⼀句话,还是《诗》曰,“诗⽈:「德輶如 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声⽆臭。」⾄矣!”我还是不介绍 这诗哪来的。德輶如⽑是说最⾼的德⾏看上去就像是⽑,就像鸿⽑⼀ 样的轻。德轻如鸿⽑,他在说什么呢?难道德不应该重如泰⼭吗?德 难道不应该是那么的庄严肃穆吗?
到最后这⼀句话,又重返中庸之道的最⾼境界了,《诗》曰德輶 如⽑。德是用来⼲什么的?德是用来承载江河的,承载万千黎民的。 德輶如⽑,德是看不见的东西,他说德就像鸿⽑⼀样的轻如鸿⽑,因 为它并不在你视野范围之内,不可触摸,不可触碰。就算是像鸿⽑这 样,⽑犹有伦,它就是鸿⽑再轻它不是也有重量,它还有个形状的 嘛。
⽑犹有伦是⼦思的反问,说就算是道德像鸿⽑⼀样的轻,但就算是鸿⽑,它不是也有重量还有个形状在那⼉吗?最后这段话还是诗经 上的话,这是诗经对德的最后的总结,上天之载,⽆声⽆臭,⾄矣! 上天之载,⽆声⽆臭,这话不是诗经上说的,是孔⼦说的,⼦曰还没 完,是孔⼦说的,孔⼦最后的结论是做到这样就做到极致了。孔⼦在 说什么?
孔⼦在说,天地他们承载万物,没有声音,没有味道,什么都没 有。你看到天地承载万物的时候,发出声响了吗?你都不知道天地是 谁在承载啊,你感受不到,我们有时候说上帝上帝,你见到上帝了 吗?上天之载,上天承载万物,没有⼀点声息,没有⼀丝的味道,它⽆形。它说什么呢?中庸之道,它就是承载万物的。
中庸之道就是那个承载万物、化育万物、万物并⾏的依据啊,这 是对整个中庸之道最后的总结,用的是孔⼦的话。上天之载,⽆声⽆ 臭,⾄矣!达到了最⾼境界啊,⾄矣,最⾼境界。又从道到德、最后 从德返道。别⼈读33章,觉得为什么33章是中庸之总结,我读33章我 觉得层层叠叠,丝丝⼊扣,绝了。
最后这段话算是上天之载,⽆声⽆臭,算是对中庸之道的这种⾄ 矣,就是最⾼评价。我想普通⼈连到第五条都做不到,因为到了第五 条已经垂拱⽽治了,做不到。但我们可以做到基础的部分,所以我想 重复我今天给⼤家讲的那两个三,淡⽽久,简⽽⽂,温⽽理,三个⽽,淡⽽久,简⽽⽂,温⽽理,⼀定要牢牢记住。
我想给⼤家重复那三个知,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我 们牢记三⽽三知,经常在屋漏的地⽅,在没⼈的时候反省自⼰,看看 我们能够做到多少,并且将它带⼊我们的⽣活。请你淡⽽久,与⽗母 相处,与⼦⼥相处,夫妻相处,朋友相处,国与国相处,机构与机构 相处淡⽽久,简⽽⽂,温⽽理。
也请你在办事、在⼈⽣的实践之中,学会知远之近,由近⾄远以⾄于天下;知风之自,由⼰达⼈以⾄于上升到⽂化;知微之显,由表及里以⾄于科学,以⾄于事物的本质,以⾄于事物发展的规律,以⾄于直接掌握真理。不能要求“上天之载,⽆声⽆臭”,三⽽三知就很好 了。昨天备这堂课,我有⼀种说不出的喜悦和轻松,所以就感冒了又 病倒了,终于结了。
终于讲完了中庸这堂课了。虽然我觉得还有⼀些话可能还需要再 做⼀点总结和说明,但先这么多。腾时间来等我再梳理⼀遍,我看能 不能再有个28讲做第三次小结。但我想现在的27讲内容真的也⾜够 了,希望⼤家有空的时间反反复复的过⼀下⼦,记住其中的精髓,不 断的鞭策自⼰,将自⼰的⾔⾏落实,将自⼰的⼼落实到⾔⾏之中去, 成为⼀个真正的谦谦君⼦。好,就这么多,明天有空再聊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