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一讲:孟子溯源
2025-06-21
308 孟子第一:孟子溯源
2025-6-21
⼤家好!今天我们开始正式课《孟⼦》的第⼀讲“孟⼦溯源”。我想花⼀堂课讲⼀讲我对战国的政治经济的基本看法,以及孟⼦为什么 会在这时产⽣⼀系列的思考?孟⼦思考的本质或者是主体是什么?孟⼦思考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内容多了⼀些。
我想还是要有⼀堂课做⼀个整体的概述吧!但准备这种整体的概 述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真实的孟⼦距离我们已经2300年了,将他的原 貌呈现出来是非常困难的!这2300年来有各种各样的对孟⼦学说的解 释。我认为在清朝以后,主要是民国很多的学者包括⼀些⼤师,他们 试图用西⽅哲学的框架来解说孟⼦。
《孟⼦》被解说的过程被严重扭曲,这也是我想讲《孟⼦》的⼀ 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曲解 孟⼦的同时(你理解不了东⽅)可能我们也⽆法正确的理解西⽅,所 以会出现严重的思想上的⼀种扭曲和背驰。
我其实并⽆把握认为我的理解就⼀定对。我想等全部讲完之后
(我这堂课叫“孟⼦溯源”)最后抽⼀到两堂课我们做⼀次完整的总 结,我们最后⼀堂课可以叫“孟⼦概论”。整个课程的安排超过36讲, 因为这《孟⼦》的字数是《中庸》的⼗倍!我们讲课的时间稍微长⼀ 点,⼤概两年左右时间我们将整个的课程结束。
⼀、古典⼯业⾰命与战国社会嬗变好!我们开始今天的“孟⼦溯源”,这是⼀次伟⼤的探险!今天第⼀个部分我的题目是“古典⼯业⾰命与战国社会嬗变”。我这两天研究
《孟⼦》非常惊讶!孟⼦所处的时代跟我们今天所处的很像,我们现
'
在正好是AI⼈⼯智能(信息⾰命)或者是⼀般⼈将它称之为“第四次⼯业⾰命”,⽽孟⼦所处的那个时代我将之称之为“古典⼯业⾰命”。
为什么我称之为“古典⼯业⾰命”呢?战国是公元是公元前475年
(⼤概2500年前),孟⼦是公元前372年,春秋产“铜”,战国出“铁”。 在战国时期我国的冶⾦⼯业突飞猛进,铁开始被⼤量的冶炼并且制造 成各式各样的铁制⼯具,“冶铁业”的出现、铁制⼯具的出现本身,带 来了整个社会⽣产⼒⽔平的快速提⾼和飞速发展。
我国的史家不是很在乎数字,所以没有办法查到战国时期我国的 冶⾦⼯业的总量,但我们的考古发掘到的战国时期出产的铁器,已经 北到我们现在的内蒙古、南到楚国甚⾄到四川、东到齐国⼤量出⼟、 西到陕西、甘肃全都有出⼟,也就是说“铁器”运用的范围遍布中国。
⽽铁器使用的⼯具类型除了各式各样的兵器之外,更⼴泛运用的 是“农具”、是“交通⼯具”、是居民日常⽣活使用的器具比如说菜⼑, 比如说铁锅就开始出现了,难以想象吧!“铁”的出现使战国形成了我 命名的“古典⼯业⾰命”,这个⼯业⾰命导致⽣产⼒飞速发展,⽣产关 系迅速发⽣变化。
战国时期在“铁具”出现之后对⽊材的加⼯就变得非常容易了,我 们开始出现了⼤量的船舶,⽽且我们开始⼤量的使用⽜马。你知道船 舶和⽜马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码头、航道、意味着交通枢纽、意味 着⼤规模的⼈⼝流动和物资运输,与此同时我国当时的纺织业和⼿⼯ 业开始快速发展。
按照现在的可查史料记载,在战国时期出现纺织作坊,相当于纺 织厂,就不再是男耕⼥织在家的小范围的制作,⽽是已经成规模的进⾏纺织业了。也出现了⼤量的⼿⼯业作坊,特别是围绕着冶⾦业进⾏ 的,⽽且还包含了制陶,还包含了兵器制作等等吧。也就是说纺织业 和⼿⼯业出现,我们可以理解为⼯业⾰命之后导致⼤规模的⼯业的出 现,就是在农耕⽂明上长出了⼯业,长出⼯业意味着什么?
-
长出⼯业就意味着城市的出现,城市的规模不断的扩⼤,开始出现10万⼈⼝规模的城市了。你如果有⼀定的社会学的意识,你就知道 城市达到10万规模,城市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因为10 万⼈吃饭、穿衣等等活动,它就变成了非常复杂的⼀个过程。当时在 战国时期的主要的都城⼈⼝规模⼤体如此。这个时候社会关系就随之 开始异化、变化、进化。
随着铁具和⽜马的使用,农耕和以往完全不⼀样了,开始有能⼒ 兴修⽔利,开始进⾏规模经营。规模经营,它⼤幅度提⾼效率,不用 每⼀个⼈丁都去种田了,⼀小部分⼈就可以处理很⼤面积的农耕,虽 然到不了今天的⼯业化和现代化⽔平,但那个时候有了铁具和⽜马之 后,它的整个的效率已经⼤幅度提升。提升之后,它产⽣了社会分⼯,⼤量的劳动⼒开始从事农业以外的⼯作,社会分⼯迅速的深化和细化。
由于战国时期的国家需要经常性的进⾏战争,需要规模很⼤的常 备军,其规模在10万⼈是很正常的事情。⼤⾄⼏⼗万⼈,最⼤规模到 百万级别,它需要⼤量的物资供给。其实真正意义的国家资本主义开 始出现,它需要为他们提供物资,需要处理这些东西。社会治理迅速 地提升,它和部落的状况不太⼀样了,跟春秋时期也不⼀样,它在进⼊战国,政府组织⼒在迅速地强化。
与此同时,社会自主自组织也开始萌芽,社会结构在变。研究社 会学的⼈都知道,⽣产⼒发展影响⽣产关系,⽣产关系发⽣变动之 后,社会的组织结构在变。旧有的结构严重束缚了战国时期新的结 构。什么叫旧有的结构?旧有的结构就是奴⾪制的结构。按照郭沫若 的历史分析,在战国时期由奴⾪社会进⼊封建社会。其实我对这种分 析,特别是对“封建”两个字的分析,我是不同意的,因为理论上,⼤ 秦帝国应该是封建社会吧。
但⼤秦已经开始实施郡县制了,你总不能说⼤秦帝国是⼤秦共和 国吧。所以用词还是有很⼤的问题,就是因为对西⽅的思想史和哲学
.
史的嵌套表述的不够精准,即便是说春秋仍处在奴⾪社会的晚期,其实它也不⼀定是用奴⾪社会这个概述就很准,我们暂时借用郭沫若的 历史分析⽅法。战国,中国由奴⾪社会进⼊封建社会。那么,奴⾪社 会的社会主体是贵族,⽽封建社会的主体是地主。
其实形势很像是欧洲的⼯业化之后资产阶级出现,中国的古典⼯ 业⾰命的地主的出现,很像欧洲⼯业⾰命之后资产阶级的出现,但我 们似乎比别⼈早了整整2000年了,这真的很有意思。由于新的阶级和 新的社会⼒量的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在急剧的变动之中,所以思想空 前活跃;随着科技进步,思想也空前活跃,出现了非常多的思想家。
这时⼤量的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学家登上历史舞台,
⼀会⼉我们介绍。在孟⼦所处的战国中期,仍然是王权贵族;地主被 称为民;其实还有奴⾪,但是奴⾪在史书上也很少记载,在现实中的 影响不⼤;差不多那时的政治⼒量是王权、贵族、平民(地主)三⾜鼎 立的社会结构。恰在这样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孟⼦出现了。
孟⼦在奴⾪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间,他对哲学、政治学、经 济学的思考,整体的思考形成了中国的古典社会主义。我将孟⼦定义 为中国古典社会主义,其实很多⼈都不同意,不同意就不同意,我也 有⼀点发⾔权,所以我仍然将孟⼦思想定义为中国古典的社会主义。 今天有两个问题比较新,⼀个是我提出战国的中国古典⼯业⾰命,⼀ 个是提出了孟⼦思想的古典社会主义。
⼆、孟⼦思想的纵向传承与横向⽐较
1、孟⼦思想的纵向传承不能自由发挥,因为今天我们的量⼤,所以我第⼀个部分,古典⼯业⾰命与战国社会嬗变,就讲这么多。我进⼊到第⼆个部分,第⼆ 个部分是孟⼦思想的纵向传承与横向比较。(请原谅我,我虽然是讲 课,但我整个的结构还是我写⽂章的结构。)孟⼦思想的纵向传承
(它哪来的?)和横向比较,当时其他⼈怎么思考的?这样能有⼀个
/
完整的画卷、画面感或者是⼀个完整结构呈现给⼤家,这样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那个时候孟⼦会是这样思考问题,好吧。
今天我就不讲孟⼦的简历了,⼤家上百度查,或者DeepSeek搜索 就可以了。孟⼦的出⽣是公元前372年,孔⼦出⽣是公元前551年,他 们俩相差了180年。孟⼦出⽣的时候,连孔⼦的孙⼦⼦思也已经去 世;孟⼦和⼦思⼏乎就住在⼀个乡里;所以孟⼦的受教,是⼦思的门 徒,孟⼦从⼦思的学⽣那里开始学习儒家的思想。
他的传承是孔⼦的思想,但是孟⼦在儒家的地位,因为他是亚 圣,仅次于孔,⾼于曾参和⼦思。当然历史上,⼈们也容易把⼦思和 孟⼦合并为思孟学派,我同意思孟学派,因为孟⼦更像⼦思,⽽不是 更像孔⼦。在⼦思那个地⽅,他得到的东西也许更直接和更多⼀些。 在思想传承的内涵,⼤概有这么⼏个东西。
我通常会把儒家定义为三观,⼀个是天道观,天道观就是⽆神 论,儒家敬鬼神⽽远之。孟⼦的时候,连⼈格神(具像的⼈⼀样的)他 都推翻了。儒家非常了不起的就是天道观。天道观在哲学含义上就是 唯物主义,只不过有的是主观唯物主义,有的是客观唯物主义,孟⼦ 属于主观唯物主义,但是他是唯物的。天道观它承认自然伦理、自然 法则,承认自然对⼈活动的规定性,但它不认为有⼀个具⼈格化的 神。
这个天道观非常重要,因为天道观不仅仅是⽆神论,它将⼈与天 的关系讲的非常清楚,就是天⼈合⼀,要求你在追寻天道的过程中, 完成⼈格的提升。儒家三观的第⼆观是⼈道观,这是我给的词。⼈道 观涉及到⼈的问题,是从天道回到⼈间的伦理问题,就是⼈应该是个 什么样的?⼈和⼈应该什么样的关系?就是⼈伦。⼈道观讲的是仁者 爱⼈,仁义礼智信,儒家的这⼀套东西。第三观是君⼦观,是儒家对 个⼈修为的要求。
孟⼦和孔⼦有继承、有区别。儒家讲的第⼀个字都是仁,但孟⼦ 将仁放向了两个⽅面。第⼀个他将仁推到了仁政上面,仁不光是仁,
0
⽽且他认为需要仁政;第⼆个他将仁推向了义,将仁和义并列,就是义的重要性和仁并列。孔⼦说“性相近,习相远”,他从性相近直接进⼊到性善论。性善论为什么这么重要?⼀会⼉给⼤家讲性善论。
他和孔⼦还有⼀个非常重要的不同,孔⼦是君本论,孟⼦是民本 论。当然,君本论有君本论的道理,民本论有民本论的道理,因为他 们所处的时代不⼀样,所面临的环境不⼀样;所以当他们从天道观回 到⼈间躬身⼊局,看到⼈道,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结论, 提出不同的观点。我们也是这样,当我们从情开始研究到理,到道, 我们又从道下来,到法、到术,它是不⼀样的,每⼀个不同的时代都 有不同的,天道上是⼀样的。
孔⼦和孟⼦最⼤的相同点是天下观,不是天道观。他们主张天 下、⼤⼀统,⽽且将⼤⼀统这个概念,在孟⼦的时代上升到义的⾼ 度;在孔⼦的时代,⼤⼀统是仁,为什么要⼤⼀统呢?这个社会覆盖 所有的众⽣,覆盖所有的⼈民,给⼈民提供⼀个安定的环境,因为⼤⼀统才能抵御外敌、抵御自然灾害,才能提供更好的民⽣的保障。这 是⼀种仁在孔⼦时。
⽽到了孟⼦,⼤⼀统变成了义,变成了审美标准。维护⼤⼀统的 仁,那是个义,义不容辞的义。这个孔孟两个⼈是⼀致的,并且形成 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观,所以我们对统⼀的执念别⼈⽆法理解, 我们就是要统⼀。当然,道家是反对⼤⼀统的,小国寡民,鸡⽝相 闻,老死不相往来,道家主张⽆政府主义,不要⼲预,让他们自由越 散越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新自由主义的根就是道家,老庄。我⼀会⼉再说墨家的事情。孟⼦思想纵向传承,我先说这么多,因为时 间过得真的很快。
2、孟⼦思想横向⽐较我谈⼀下第⼆个部分的孟⼦思想横向比较。在整个战国时期,全 部都是变法浪潮和没完没了的兼并战争,就是变法浪潮加兼并战争构
1
成了整个战国时期的主旋律,它潜在的东西是新兴的地主阶级,或者我们叫新⽣的资产阶级,对奴⾪主贵族的⼀种对抗、替代。
⽽新⽣资产阶级或者是地主阶级,对奴⾪主贵族的这种⽃争,就 是所谓的变法浪潮了。内部为什么要变法?为什么法不⾏了要变?因 为它束缚了⽣产⼒的发展。古典⼯业⾰命铁器的出现,⼤规模⼈⼝流 动等等,我刚才已经讲过了,现在我要讲变法浪潮。我讲⼏个重点的 有代表性的⼈物,⼀个是魏⽂侯,在位时间是公元前445年~公元前 396年。魏⽂侯是战国时期第⼀个变法的王,他用了李悝、吴起、西 门豹。我简单介绍⼀下李悝,因为李悝(kuī)和商鞅是最重要的。
李悝提出了⼀个主张:夺淫民之禄,以来四⽅之⼠。!"#$%
&'()*+,-./(012345.6789:;<=/>?@
你知道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建议,李悝的这个政策建议恰恰是孟⼦所不具备的。夺淫民,淫就是淫荡的淫,淫民之禄,谁是淫民?就 是贵族。他反对世卿世禄,世世代代的封为公卿,世世代代的收取俸 禄。他主张“尽地⼒之教”,所以他说要把贵族的封地和食禄收回来, 给四⽅之⼠,给⽆地的流民、游民、灾民。
李悝开始第⼀次挑战奴⾪制的⾎统世袭,他的话很有煽动性,他 说“食有劳⽽禄有功”,你要吃饭,你就要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禄有功,你要想拿俸禄,你就应该立功。你没有劳动,你怎么能吃饭 呢?你没有功劳,你凭什么拿⼯资?“使有能⽽赏必⾏”,用那些有能⼒的⼈,⽽且必须及时地对功劳进⾏封赏,“赏必⾏,罚必当”。李悝可不简单,他竟然起草了成⽂法典——《法经》。
就是因为李悝这部《法经》,所以战国开始了变法的浪潮。西门 豹我就不介绍了,西门豹的非常伟⼤的贡献,你们读过《西门豹治 邺》就知道了,他是兴修⽔利。你知道新兴⽣产⼒为了使⼟地获得更 好的应用,那个时候开始兴修⽔利,这是魏⽂侯⼲的。所以魏国在战 国初期是第⼀强国,上下左右想打谁打谁。⽽吴起练兵,他训练出⼀ 支特种部队叫魏武卒。因为有铁的兵器了,和春秋的战争已经不⼀样
2
了,魏武卒是战国时期最强悍的、最彪悍的、最厉害的⼀支部队,当然后来秦国崛起之后是另外⼀回事。
请注意,他们比孟⼦要早,魏⽂侯时期,孟⼦尚未出⽣。孟⼦出 世,李悝、西门豹、吴起已经成为故事,但是变法的浪潮已经席卷了 战国的各个国家。第⼆个是赵烈侯(公元前408年~前400年在位)和 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年~前299年在位),⼀说赵武灵王,你就应该 听到胡服骑射,应该知道廉颇和赵奢,他们也迅速的开始了变法的改⾰。但是赵国的变法与魏国的变法不能相提并论,他们并未触及奴⾪ 主贵族的根本利益。
第三个要介绍的就是韩昭侯(公元前358年~前333年在位),韩 昭侯和孟⼦是同时代,他的代表⼈物是申不害,韩国的改⾰仍然是不 彻底的。赵烈侯和赵武灵王是增量改⾰,更多的是在军队上面下功 夫。⽽韩昭侯对奴⾪主贵族,触碰了之后迅速收回,所以韩国最早在 战国中被消灭,他富国强兵两件事都没做到。赵国没有做到富国,但 强了兵,韩昭侯两件事都失败。
第四个是楚悼王(公元前402年~前381年在位)。他也是在孟⼦ 出⽣前就开始了,他用的是吴起。吴起的改⾰要点也是在军事,但是 吴起毕竟是对魏⽂侯的改⾰有极深的印象,所以他开始触碰楚国的奴⾪主贵族。但很遗憾,楚悼王死的早。吴起趴在楚悼王的⼫体上痛哭 时,被贵族乱箭穿身,所以楚国的改⾰就此结束。楚国最后输得很 惨,楚国的奴⾪主贵族太过分了。
介绍的第五个是齐威王(公元前356年~前320年在位),跟孟⼦ 是重叠的,主要的⼈物就是田忌。孙膑和田忌在军事上的成就都非常 了不起,他们确实做到了强兵,但富国这件事情,齐国本身其实也不 差。但他们全都不愿意深刻的触碰奴⾪主,他们自⼰就是奴⾪主贵 族,不愿意触碰奴⾪主贵族的利益,终使齐国的改⾰不到位。所以齐 国最后灭亡,六国灭亡是有他根本性的原因的。
3
燕昭王(公元前311年~前279年在位),也是在孟⼦的同期。他铸黄⾦台礼贤下⼠,但是燕国⼀个是苦寒之地,⼀个是不够⼤,所以 当时就算是铸了黄⾦台礼贤下⼠,能获得天下的能⼈异⼠也是比较有 限。另外,燕昭王依旧是没有秦孝公的那种决⼼,彻底触碰奴⾪主贵 族的利益。所以燕国的改⾰不成功,最后也是亡国。
好,我们最后来介绍秦孝公、商鞅。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公元 前338年在位),时间上倒是跟孟⼦有重叠,这是孟⼦的早期。这时 候孟⼦还没成,还在读书,天下⼈未知。商鞅倒是比孟⼦⼤,孟⼦出⽣时,商鞅已经是18岁了,并且他也比孟⼦早成。商鞅变法⼤家都知 道了,因为秦孝公雄才⼤略,他敢用卫⼈,敢用卫鞅变法。!ABC DEF6GHI0E6JKLMN@
秦国只有商鞅⼏乎是彻底地粉碎了秦国的奴⾪主贵族的旧有的制 度,旧有的世卿世禄的制度,将他们的田产拿出来,让他们不用的⼭ 野拿出来开垦。然后分给全国各地投奔秦国的流民,然后形成新的地 主,形成自耕农,然后自耕农提供充裕的兵源。你从⼈⼝能看出来。
秦国在⼯业⾰命中,他的⼯业发展⽔平是⽆法跟齐国、魏国、韩 国相提并论的;但是他的政治制度⾛在了他们的前面,他率先打破旧 有的体制,然后⼤量地吸引天下各国的⼈前往秦国,你到了秦国,只 要你肯劳动,你就能获得⼀块⼟地,你就可以成为地主,你就可以丰 收,你就可以上养⽗母,下养妻⼦;可以迅速地实现收⼊增长、劳动⼒的增长、战争资源的⽆限扩张。我对战国做了⼀些研究。
战国时期总⼈⼝约3000万;初期,齐国的⼈⼝多⼀些,⼤概500 万。春秋末期,秦的⼈⼝并不是特别的多,300万左右,到了战国的 时候500多万,但在秦孝公使用商鞅变法之后,秦灭六国之前,⼈⼝ 已经达到千万级别,千万级别的⼈⼝才能组建百万级别的⼤军;⽽其 他国家⼈⼝流失严重。你知道改⾰多么重要,你改⾰了,⼈们才愿意 到你那去嘛;你还是奴⾪主贵族的体制,谁来你家?
4
孟⼦就是出⽣在这样⼀个结构之中;战国时期没有户籍制度,⼈是可以流动的,尤其是像孟⼦这样的贵族身份的思想家,⾛到哪⼉都 受欢迎;因为战国时期所有的君王都非常厚待⼈才,你就算不来做 官,我也送你点⾦⼦,你来这讲学都好,愿意留下,你来这⼉讲课, 他都会赏赐住宅给你⽣活费;所以孟⼦这段晚期的时候,数⼗乘车、 上百的学⽣跟随周游列国,这个不能叫骗吃骗喝,反正总有君王贵族 接济。
然⽽这个横向比较就出问题了。我给你们念⼀段司马迁写孟⼦是 怎么说的?“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 敌;齐威王宣王用孙⼦田忌之徒,⽽诸侯东面朝齐”,看了吧,秦用 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膑、田忌,诸 侯东面朝齐,成了战国时候的⼀个⼤⽜。
“天下⽅务合纵连衡”,天下都在搞合纵联衡,搞外交;“⽽孟轲 乃述唐虞三代之德”,可你孟轲,你在介绍尧、舜、周公三代之德,“是 以所如者不合”;正是因为这样,他与他去的地⽅的领导同志的观点 是不⼀样的,所以他不被用。司马迁说孟⼦“迂远⽽阔于事”,阔是指 眼⾼⼿低,迂是不合时宜。
三、孟⼦思想概述⽑泽东就是因为看了司马迁这⼀段,所以对儒家的评价就比较 低。我和他们的看法不⼀样,我讲讲我的看法。好,我们进⼊到今天 的第三个部分——孟⼦思想概述,因为时间真的不够,我也不想把它 变成两堂课,我就是凑齐讲⼀下;孟⼦思想的概述,分为三个部分,
⼤家有⼀个脉络就⾏了。那么孟⼦思想有哪些最重要的部分呢?我们进⼊到具体的课里面再去详细的解释。
中国的思想家与欧洲的思想家不太⼀样;孔⼦留下⼀部《论 语》,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很多⼈在上面找治天下的⽅略,⼀句 都没有;那么能不能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当然,因为《论语》是基于
'5
天道的⼈伦,《论语》讲的是伦理,伦理是法理的基础,没有伦理,
你就不好立法,有了伦理就有了法理,有了法理,才有法律,才有治 理;所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半部论语就把伦理说清楚了。
中国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西⽅是半部圣经治天下;他们的伦理基 础是《圣经》,整个的穆斯林世界的立法基础,如不是特别西化的国 家,仍然是以《古兰经》为基础;那都是他们的伦理的范本;孟⼦的 出现将儒家的伦理观⼤⼤向前推进,从《论语》到《孟⼦》形成了从⼈到仁政的整体的⼀套体系,《孟⼦》非常重要,只是后世⼈读不懂⽽已;当然我也不能这么骄傲说我们就能读懂。
1、天道观
① 唯物主义的天道观好,我介绍孟⼦思想的第⼀个部分——天道观,这是个哲学问 题;我刚才讲过天道;天道观是儒家非常重要的⼀点,这是他从孔⼦ 那学来的,他去掉⼈格化的神——⽆神论;天——天道观是对自然规 律、自然法则、自然伦理的⼀种认同和尊重,⽽且他相信自然规定性⾼于⼀切;所以在天道观,中国儒家这么早在哲学上就完成了⽆神论,是真正的唯物主义。
② ⾃然法则的天命论第⼆部分是天命论,天命论是什么呢?我们的圣⼈认为有天命的 存在,就是今天所发⽣的⼀切都是天命使然呐;我们接受自然规律、 自然伦理、自然法则对我们的限制,我们是⽆条件接受的;所以他认 为天命具有规定性、具有决定性——天命论;当然,后来教员同志与 天⽃、与地⽃、与⼈⽃,他与天⽃的那个天,可能有天命的含义,但 实际上就算是教员,也是天命赋予的,是天命使然,他不是个⼈努⼒ 的结果,他是到此时此刻天命使然。
我非常接受天命论的,我接受儒家特别是⼦思说的⼤德受命,⼤德必得其位,⼤德必得其禄,⼤德必得其名,⼤德必得其寿。如你没
''
有⼤德,你就别想着天命,没有天命,你过度的努⼒可能是最后变成犯罪。天命论,在我们讨论其他国家时非常重要,比如说美国的天 命,比如说伊朗的天命,比如乌克兰的命,俄罗斯的命。天命使然, 就是今天的状况,并非他们某⼀个⼈努⼒或不努⼒,它是天命的结 果。天命论是什么呢?就是因果论。很厉害,那么早就有了因果律对 天命的理解,就是从天道观下来的天命论。
③ ⼈⼈皆可为尧舜的天⼈合⼀他第三个贡献是天⼈合⼀。这⼀条是我认为基督教新教改⾰的根 据,就是你是可以与天沟通的,你可以看到天道。这构成了以后基督 教新教任何⼈都可以与上帝沟通,不假教⼠,不需要教⼠。他认为, 你只要加强个⼈修养,修⼼养⽓,⾄诚⽆息,你就能看到天道,得到 天道。并且你只要⾜够努⼒,⼈⼈皆可以成为尧舜,⼤德受命,义不 容辞。
2、性善论
① 政治理论基础的性善论孟⼦思想的第⼆个部分就是性善论,刚才我说的天道观。性善论 有多重要呢?性善论是孟⼦政治理论和政治逻辑的基础,性善论直接 导出了以德治国,因为他认为⼈是善的,通过道德教化是可以解决问 题的。他不是反对以法治国,他认为以德治国是本,以法治国是末, 主次要分清楚。这⼀条我也是认同的,他远远不同于法家以法治国, 道家⽆为⽽治,和墨家⼈民自治完全不⼀样。他对主次理解就是源于 性善论,这个性善论非常重要。
荀⼦,荀卿,是儒家的最后⼀个⼤神级⼈物,他的学⽣是韩非。 韩非接受了荀卿的性恶论,性恶,⼈性是恶的,那么怎么办呢?严刑 酷法。这就变成了法家的⼀整套的逻辑体系。你知道不同的思想理论 构成不同的政治架构。严刑酷法⾏不⾏呢?短期有效,长期必然颠 覆,所以⼤秦帝国⼆世⽽亡,你知道孟⼦有多厉害。
'-
② 以民为本的仁政好,性善论的第⼆个部分就是仁政,仁政是什么意思?仁政就是 民本呐,是得民⼼者得天下。民是谁?民就是新⽣的资产阶级就是地 主,他并不是说的奴⾪。你为什么要民本?是因为奴⾪主贵族的本影 响了新经济,影响了古典⼯业⾰命带来的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不让新 经济发展,这个国家就必然落后,必然挨打,老百姓就必然离开你 啊,所以必须施仁政。他们很多⼈说孟⼦不懂政治,去你的。仁政是 最⾼的政治逻辑,甚⾄在某种意义上,商鞅施的也是仁政,只是看对 谁⽽⾔,对贵族⽽⾔是暴政,对民⽽⾔当然是仁政了。
③ 君⼦审美性善论的第三个发扬,就是君⼦审美啊。以德治国、以民为本、 君⼦审美,构成他的整个的性善论的体系。也就是说,孟⼦认为伦理 自律为本是可以出现的,所以他提出⼀整套君⼦修为,怎样修⼼,怎 样养浩然之⽓。⽽且孟⼦这⼀套理论对现在的教育是太重要了,因为 我们需要那样的俊美的君⼦,我们不要那么多丑陋的小⼈,伦理自律 作为⼀个体系对⼈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性善论还有反战、反暴⼒的内涵,我们今天在这⼉不讲。
3、民本论好,我们讲思想概论的第三个部分,民本论。第⼀个是天道观, 第⼆个是性善论,第三个是民本论。
① 民贵君轻民本论的侧重点在经济,为什么是民本?为什么不能是君本?孟⼦有⼀段话⼀直被误解,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你知 道这个民贵是新⽣的资产阶级才是最重要的;社稷次之,⼟地是第⼆ 位的,社稷这里不是指国家,是指⼟地;君轻,君不是指君王,是指 公侯贵族,他们是排在最后的。
'.
你看看,孟⼦多时髦,他说新⽣资产阶级是最重要的,就必须得扶持新⽣资产阶级发展。⼟地是第⼆位的,社稷次之,好多⼈把社稷当成国家,江⼭社稷,社稷是指⼟地,是指农业,社是地,稷是种⼦,社稷坛就是农业。社稷次之,为什么次之?因为⼯业来了,新经 济来了嘛。君轻,君不是指国王,是指奴⾪主贵族,他们必须得靠边 站。民贵,社稷次之,君轻,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将民本论最核⼼的 理论⼀直得不到正常正确的表达。
孟⼦就是从孔⼦的君本论发展到了民本论,它里边有⼀个直达的 含义,就是国王你不要再去面对奴⾪主贵族,你要直接面对你的民, 直达。第⼆层含义,平权,要给新兴资产阶级和贵族同等的权利。他 这句话像是撕碎奴⾪制等级制度的⼀篇宣⾔,只不过孟⼦⼀直处在形⽽上,形⽽上学,他并没有将之落实到形⽽下,像李悝写⼀个《法 经》,像商鞅写《商君书》。非常激烈,但他并没有将这个理想通过 出将⼊相把它落实了,将来我们有空再讲他为什么没有出将⼊相来落 实,以⾄于司马迁说他迂阔,以⾄于教员对儒家有诸多的看法。
② 使民置产民本论的第⼆条,第⼀条是民贵君轻,第⼆条是什么呢?使民置 产。好多⼈认为孟⼦没有经济制度的论述,哪里说的话。使民置产是 什么意思呢?就是必须给老百姓私有产权。谁是民?新⽣的资产阶 级,他是鼓励私有化的,新⽣的资产阶级要获得资产,恒产。
有恒产才能有恒⼼,新⽣的资产阶级迅速的发展,才会增加粮 食,增加收⼊,增加⼈⼝,才能增加国家的战争潜⼒,所以战国时期 变法的主体实际上就在这里。使民置产是孟⼦非常系统的提出来的观 点,我为什么说他是古典社会主义,他让民拥有产,以前的产在哪? 在奴⾪主贵族⼿上。使民置产,是经济制度上在挑战奴⾪制啊,你不 要将现在的很多的学术研究说孔孟之道是维护奴⾪主贵族制度,我讲 课有的时候都忍不住想骂⼈。
'/
使民置产,才导致了以后的两个重要的内涵,⼀个叫均田,因为使民置产的孟⼦提出来五户百亩,五户⼈家百亩田,提出了井田制, 提出了⼀系列的使民置产之后的想法,就是经济制度的思路。
③ 造反有理民本论的最后⼀条才有意思呢第三条,叫造反有理,鼓励⼈民去 争取自身的权利,如这个权利被压抑,那么就造反有理,这是孟⼦啊 这是孟⼦啊。
好,孟⼦思想概述我只概述了天道观、性善论、民本论三个部 分。当然不⽌这些了,但我今天也只能点到为⽌,将来有空,或者是 我们最后⼀讲,我们把孟⼦理论整理出来,将他的⼀部分的原话再套 上去,这样的话⼤家就理解我在说什么了。
四、孟⼦的实践问题我最后说两句关于孟⼦的实践问题。孟⼦思想和孟⼦理论的实践 问题,就是落地的问题,因为他没有出将⼊相来践⾏他这⼀套理论。 不得以践⾏,有孟⼦自身的原因,也有当时的客观环境因素,就 是主观的原因是有的,客观环境也是有的。因为孟⼦⼀向是非常的孤傲,他认为他这个天命在身,他希望是以君王之身来实施他的理想, 然⽽现实是残酷的,他是破落贵族,他只能勉强为帝王师,⽽不能为 帝王。⽽为帝王师的孟⼦,往往极为骄傲,往往不能——怎么说好 呢?他不能很好的将他的理论变成制度和政策。
另外,可能是⼤知识分⼦的孤傲,所以他也不愿意出将⼊相,也 有可能就是出将⼊相需要的特殊的能⼒孟⼦也并不具备,比如说军事 能⼒。所以,孟⼦在看到天道,并将天道书写到⼈伦这⼀段就结束 了,但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他从情⾄理,从理⾄道,从道⾄法,但没 有到术的层级就结束了。但我们不能苛求孟⼦,因为孟⼦毕竟是中国 古典社会主义的倡导者,并且这个古典的社会主义影响了中国2300 年。
'0
并且我坚信是蒙古⼈的铁蹄在元朝将孟⼦带到了欧洲,以⾄于欧洲出现了宗教改⾰和⽂艺复兴,随后从基督教信义宗⽣成了共产主 义,共产主义传到俄国,⼗月⾰命⼀声炮响再回到中国,给中国送来 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再次⾛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今天我们来重新 追溯孟⼦,是想将孟⼦的古典的社会主义,与今日我们对社会主义思 考连成⼀线,完成质的飞跃,《新社会主义通论》完成质的飞跃。
好,谢谢⼤家,我已经没劲⼉了。我们明天下午如果有时间,我聊⼏句市场,下周见。好,谢谢⼤家。
'1